?

地方高校學報特色欄目學術影響力分析
——以《惠州學院學報》“東江文化研究”為例

2024-01-19 07:04溫玉叢
惠州學院學報 2023年6期
關鍵詞:載文東江惠州

溫玉叢

(惠州學院 學報編輯部,廣東 惠州 516007)

地域文化是期刊欄目建設的重要文化資源,既是欄目的特色載體又是欄目的內涵支撐。地域文化的研究體現了一個地域的文化高度和歷史厚度,依托地域文化資源進行特色欄目建設是地方期刊打造名欄、名刊的重要抓手和途徑。地方高校學報作為學術共同體和國內外學術交流的重要平臺,在提升地域文化欄目的學術影響力,研究、宣傳和展示好地域文化方面具有責無旁貸的使命。在當前的學術生態中,期刊位于學術生產機制的末端環節,既承擔了一定的學術評價功能,同時也是學術評價的對象之一[1]。期刊學術影響力評價即基于傳統引文指標的期刊影響力評價,對期刊來源指標和被引用指標的科學計量分析對于優化辦刊理念、提高期刊質量具有重要意義[1-2]。欄目作為期刊的基本單元和基本框架,是期刊辦刊宗旨、辦刊方向和辦刊特色的直接反映[3]。欄目的設置、建設成效及學術影響力,直接關系著期刊整體質量及學術影響力的提升。數字時代,本研究擬運用文獻計量學指標分析當前“東江文化研究”欄目文獻的主題、學科分布、載文量、機構及被引和下載情況等;研究如何進一步凸顯欄目地方特色,提升東江文化的時代價值,促進“東江文化研究”欄目建設和學術研究。

“東江文化研究”欄目的學術影響力分析數據文獻來源于中國知網文獻數據庫,在CNKI 的《中國學術期刊(網絡版)》數據庫中進行高級檢索,在檢索條件中選擇“欄目信息”,輸入檢索詞“東江文化研究”檢索,來源類別勾選全部期刊,統計時間截止日期為2022 年10月28日。從CNKI 上檢索的結果顯示:該欄目自2009年10 月28 日開設以來至截止日期刊出的中文期刊文獻一共109 篇,均為《惠州學院學報》發表。將所檢索到的文獻數據結果,包括主題分布、學科分布、載文量、研究機構以及文獻被引、下載頻次等文獻計量指標,導入至Excel 中進行分析和整理,剔除相關主持人語、稿約和消息等非學術研究論文,統計可被引文獻的主題分布、學科分布和研究機構等現狀。

1 地緣、學術與學科融合辦欄

東江文化是以惠州為中心,涵蓋了東江流域自然、地理、民俗、藝術、宗教、革命等層面的歷史內涵與現實特性的區域文化。作為嶺南文化的一個分支,東江文化既包含有客家文化要質,又與廣府文化和潮汕文化存在著相當密切的聯系。特定地緣因素、人緣因素和文化傳統多元化因素,規約著東江文化的來源與流變;開放性、兼容性和創新性三者融為一體,構成東江文化的特征[4]?!皷|江文化研究”欄目的宗旨為更好地挖掘和研究東江流域文化資源,為地方建設與發展提供學術支持與智庫資源,提升東江文化研究的理論層次,促進以惠州為樞紐的東江流域文化研究的科學化、理論化和系統化,凸顯惠州作為東江文化樞紐的歷史地位與現實意義,打開展示地方歷史文化的學術窗口①。

2009 年,在惠州市政府的支持與推動下,在一批長期研究東江歷史文獻的知名學者支持下,惠州學院成立了“東江文化研究所”,開始系統進行東江文化研究?!皷|江文化研究”欄目與東江文化研究院(所)同時創立、同步發展,形成專欄與學術機構融合發展的基本模式。該研究人員成為專欄的特邀編輯與主要作者,專欄的編輯隊伍與學術力量得到了進一步加強;研究領域不斷拓寬,學術研究逐漸深化,推出了一批高質量的論文。早在辦欄之前,朱靖華的《對傳統文化的反思與建構——論蘇軾思想的“自己構成自己”》和《東坡的靈感論》兩篇論文被《中國人民大學報刊復印資料》全文轉載①。依托“東江文化研究”欄目,東江文化研究院組織了2009年“首屆東江文化全國學術研討會”、2010年的“紀念廖仲愷先生逝世85 周年全國學術研討會”和2014 年“第二屆東江文化全國學術研討會”等學術會議[5-6];出版了《東江文化縱橫談:首屆東江文化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東江歷史文化初探》《第二屆東江文化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東江文化研究—惠州學院學報“東江文化研究”論文選編》等論文集,成果較為矚目。

“東江文化研究”欄目一直保持旺盛的學術活力,積極引領“東江文化”的理論建構,助力相關論文成果及時轉化為政府政策咨文,為優化地方文化的頂層設計與發展路徑提供了重要借鑒。成曉軍[4-6]在“東江文化研究”欄目發表的論文,以縮略或概要的形式被惠州市政府主辦的內刊《惠州經濟》轉載并編入《調研論叢》中,為惠州文化特色的重新定位提供重要借鑒[7]。作為一個特色鮮明的地域文化研究欄目,2014和2018年被評為全國高校學報的特色欄目,在國內外學術界有一定影響力,為地方高校學報扎根本土、引領地方文化研究的創新提供了有益經驗。

2 基于地域屬性,創新文化專題策劃

2.1 欄目主題、學科分布和專題類型分析

為探討“東江文化研究”欄目的學術影響力,根據CNKI 的主題分布、學科分布所提供的可視化數據及列表,將所需數據導入至Excel 中進行統計整理和專題歸類分析,其結果見表1(文獻數統計≥4 篇)??梢钥闯?,涉及“東江文化研究”欄目的主題分布比較廣泛,主題詞按照載文量進行排序為惠州、東江文化、羅浮山、客家文化、蘇東坡、客家山歌、廖仲愷等,其中,所屬的學科主要有歷史和文化,兩者的文獻總計約為欄目載文量的一半;其次所屬學科為文學和音樂,占比均小于10%??梢娫撗芯恐兄黝}分布比較廣泛且分散,但歸屬的學科相對集中在歷史和文化領域。依托欄目文獻分布情況進行專題歸類,歸納出了地方特色、傳統文化、名人文化、紅色文化和時代特色等5 個專題類型,其中欄目分布最多的專題是“地方特色”,載文量為44篇;其次為“傳統文化”專題,載文量為25 篇;然后“名人文化”專題的載文量為17 篇;其余分別為紅色文化和時代特色專題。因此,通過主題和學科分布可以看出欄目的研究熱點和優勢學科,也間接反映了欄目的組稿方向。

表1 欄目文獻主題、學科分布和專題類型列表

2.2 欄目高被引和高下載頻次文獻分析

欄目的傳播效果不僅與欄目的文獻篇均質量有關,更與高被引文獻關系密切。研究表明高被引文獻是期刊高質量、高水平的主要貢獻者[8]。本研究欄目單篇被引和下載頻次排名前10的文獻見表2,其中,被引頻次最高的文獻《龍門農民畫之審美元素探析》為10次,其余被引頻次均為8次以下;研究的專題類型主要為“地方特色”“名人文化”。下載頻次大于500次的有5 篇,其余5 篇為大于400 次;研究的專題類型主要為“傳統文化”“名人文化”“地方特色”。因此,可以看出擁有較高被引和較高下載頻次文獻,其專題主要是圍繞著地方特色和名人文化:龍門農民畫、惠東方言、麒麟舞等東江民間藝術研究、東江民俗與民居研究,東江革命文化研究,歷史文化名人等。

表2 欄目被引和下載頻次排名前十的文獻列表

2.3 深耕地域文化資源,創新文化專題策劃

通過欄目主題、學科、高被引和高下載文獻分析,發現具有高載文量、高關注度的文章內容均有明顯的“地方特色”,致力于展示東江地域這塊土地上的風土人情、鄉風民俗、地域風貌和名人名士。東江地域獨特的地理位置和深厚的歷史積淀,形成了以客家文化、潮汕文化、羅浮山文化、民俗建筑文化、漁歌文化和紅色文化為主要特征的東江文化,而這種包容性、開放性又與省內其他地域文化特色欄目同質性較大。其中,研究嶺南文化的有《韶關學院學報》的特色欄目“嶺南文化研究”,研究客家文化的有《嘉應學院學報》特色欄目“客家學”,研究潮汕文化的有《韓山師范學院學報》的“潮學研究”;因此,欄目還需進一步完善專題出版和選題策劃機制,凝練出集中度、亮點高的專題出版,與其他地域文化欄目形成差異化發展,發掘具有時代亮點、能進行創造性轉化的東江文化傳承案例進行深入的專題報道。

在高質量發展的新時期,特色欄目實現品牌升級,必然要提高其學術影響力?!百|量為王”,欄目的學術影響力來源于載文量的學術影響力,這要有穩定的優質的稿源來支撐。欄目的選題策劃講求“時所需、理所至”,就是說選題要符合時代課題和社會發展的需要,要符合學術發展的內在規律,不可脫離實踐,憑空杜撰,否則就會失去欄目的生命力[9]。因此,選題和組稿依然要圍繞著反映東江流域“地方特色”“時代特色”“民俗文化”和“名人文化”的專題來凸顯欄目特色和生命力。定期舉辦特色專欄建設研討會、組稿約稿專題會以及高引用論文與優秀選題表彰會,邀請知名學者作為主持人進行組稿,集思廣益、創新文化專題策劃,形成地域文化欄目的差異化競爭優勢。

3 基于學術屬性,契合學科與地方特色

3.1 載文量指標分析

載文量是期刊在1年內發表的全部文章數量。載文量顯示專題文獻的發文密集程度,載文量大,說明期刊的信息量大,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期刊對信息與知識的傳播能力、輸出能力,載文量是衡量一種學術期刊吸收和傳遞情報能力的主要指標[10]。圖1是欄目自創辦以來至統計時間的年度載文量分布情況,可以看出,欄目創辦初期的年度載文量較高也比較穩定,這段時期也正是“東江文化研究”全國學術會議及研討會的召開時期,比較容易吸引全國性的文章;同時,成曉軍作為“東江文化研究院”的負責人和欄目主持人,是欄目稿源的穩定支撐者。因此,接下來要針對“東江文化研究”契合的特色學科進行組稿,與相關學科帶頭人及地方機構的負責人及時溝通、積極組織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學術會議。

圖1 欄目年度載文量分布情況

3.2 欄目文獻計量指標分析

欄目的影響力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期刊整體的學術水平和競爭能力,它可通過欄目載文量、欄目文獻被引率、篇均被引頻次和篇均下載頻次等反映[8]。被引頻次反映了論文的擴散度和影響力;下載量反映了論文的被關注度和研究價值[11]。本研究特色欄目和同期其他欄目的載文量、總下載數、總被引數和篇均下載情況等指標來源于中國知網文獻可視化分析和個刊影響力統計分析數據庫。分析結果見表3,截止統計日期,“東江文化研究”專欄共載有109篇文獻,篇均下載數為218.9,篇均被引數為1.6,載文量、總被引數、總下載數相比同期其他欄目(統計排名前5)基本徘徊在前4。綜合分析可以看出,作為特色欄目其載文量、被引數和下載數在《惠州學院學報》同期欄目中排名較前,地域文化特色欄目的擴散度和關注度相比其他學科欄目更高,比較容易吸引更多學者的關注。

表3 “東江文化研究”和其他欄目的文獻計量指標分析

3.3 深化學術研究,契合學科與地方特色

學術期刊具有學術影響力是因為它能夠結合社會發展的需要,研究影響民生發展、政府決策和社會文明進步等方面的現實問題,同時它從學術專業的角度傳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秀思想文化[12]。高校的特色學科是學報學術影響力提升的根源,要強化特色學科的品牌效應,必須從高校管理層面全面加強對特色學科的培育,給予有利的學術研究開展條件和環境,鼓勵專業院系對學報特色欄目的支持和配合[12]。

深化學術研究,以本校特色學科為抓手,吸納特色學科帶頭人和青年學者為編委,引領特色學科建設,提升專欄個性化與特色學科建設的匹配度。加強與地方機構的學術交流和學術對話,發揮學報作為學校、地方的學術交流的橋梁紐帶作用,服務特色學科建設和地方文化研究。近年來,定期進行東江文化研究特色專欄建設研討會,推出“新時代廣東革命老區振興發展”“龍門農民畫”“羅浮山文化”等系列專題;成曉軍[4]在本刊發表的論文以刪略版和摘述形式出現在惠州市政府主辦的內刊上,分送給惠州市委、市政府、人大、政協四套班子傳閱,為惠州文化特色的定位提供了重要借鑒,發揮了智庫功能;該欄目對東江革命文化、歷史文化名人與東江民俗文化的研究與高?!傲⒌聵淙恕钡哪繕松疃热诤?,對大量的德育、美育資源進行了整理與轉化,凸顯了欄目學術成果的育人導向。

4 基于傳播屬性,創新展示交流平臺

4.1 欄目文獻研究機構分析

機構分布數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期刊對不同機構學者的吸引力[2]。機構分布范圍越廣,則說明期刊的覆蓋面越廣,影響力越大。根據CNKI 對文獻研究機構的檢索統計發現其分布情況見表4(文獻數統計≥2篇):研究機構主要為惠州學院56 篇,占比約為51%;其次為廣東省惠州市的研究機構為11 篇,占比約為10%;其余研究機構文獻均在3 篇以下,除蘇州科技學院外均為省內高校??梢钥闯?,當前欄目的稿源的60%左右來源于惠州地區,其余約20%來源于省內的機構。稿源基本局限在惠州市內的院校及其他科研機構,省內的其他研究機構的稿源相對比較分散而且不穩定??梢?,欄目的組稿范圍非常有限,可能與省內其他期刊欄目的同質性比較大,對稿源的吸引力不夠突出,此外,國內其他研究機構的稿源仍需亟待拓展。

表4 欄目文獻的研究機構分布列表

4.2 基于傳播屬性,創新展示交流平臺

學報要成為傳播學術影響力的平臺,編輯應發揮重要的學術融合作用[12]。編輯要具有與校、地部門的溝通協調能力,通過與省內外學術機構、校內外學科團隊的合作,努力促進各機構學會之間的聯系和交流。一方面,要加強學術服務能力,通過舉辦學術會議、學術講座和優秀科研成果推送等形式方式搭建學術交流平臺,積極拓展社會影響;另一方面,要強化應用型研究成果的刊載,凸顯時代性和智庫性導向。近年來,“東江文化研究”欄目緊跟地方經濟建設和文化發展的動態,參與主辦的學術會議立足惠州發展,確立“羅浮山與葛洪文化”“東江革命歷史文化”“龍門農民畫”等專題。一是加強與惠州市社科聯、作協、閱客文化有限公司等地方部門的聯系和合作,實現由欄目“專題”到系列“專輯”的跨越,為地方文化在期刊與書籍的一站式鏈接方面提供參考模式;二是嘗試建立地方特色文化實踐基地,形成產學研一體發展的模式;三是積極協同地方機構組織舉辦地域文化等全國性的研討會,拓展學報和學校的學術影響面,為惠州的當下發展提供學術支持。

依托數字技術進一步拓寬出版融合發展渠道,可在《惠州學院學報》官網增設“東江文化研究”欄目的個性化交流模塊。將辦欄以來的欄目文獻及時進行梳理推送,增加欄目的點擊量,同時吸引廣大讀者和作者進行投稿。及時收集相關的反饋信息和提升改進方式,增強欄目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影響力,拓展傳播手段。積極利用中國知網、重慶維普、中郵閱讀等第三方平臺的定制服務模塊,通過在平臺搜索“欄目信息”和“文獻分析”等個性化定制模塊,進一步了解欄目文獻的被引、被下載等計量分析指標,提高特色欄目文章的出版傳播效率;通過學報公眾號平臺實現論文的快速推送,近兩年,推送了“羅浮山和葛洪文化”“東江革命歷史文化”專欄文章,依托平臺及時了解到用戶的關注和反饋情況,為后續篩選并及時快速推送優秀論文提供了優化數據。

5 結語

“東江文化研究”欄目創辦以來,發揮了地緣、學術和學科融合發展優勢,在地方高校學報特色欄目建設中取得了一定成果和榮譽。本研究通過梳理“東江文化研究”創欄以來載文量的主題分布、學科分布、作者機構及文章被引和被下載情況,深入發掘專欄建設的特色、優勢,明確專欄品牌建設的目標定位、選題策劃和實踐措施。圍繞著深耕地域文化資源,創新欄目專題策劃;深化學術文化研究,與學科和地方建設同頻共振;協同地方機構拓展出版傳播,創新傳播展示交流平臺等,精準推進“東江文化研究”欄目的影響力提升,以此更好地展現地域文化,增強地域文化的話語權,為中華文化建設貢獻地方力量。

注釋:

①“東江文化研究”相關史料來源于《惠州學院學報》內部資料,統計時間截至2022年。

猜你喜歡
載文東江惠州
向本期載文的審稿專家致謝
奔跑惠州
向本期載文的審稿專家致謝
惠州一絕
向本期載文的審稿專家致謝
文以載道與道以載文
萬綠水 東江請原創歌曲|全國征集
東江本地早快速投產配套技術研究
異軍突起
——東江魚(實業)集團有限公司
中國衛生(2014年1期)2014-11-12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