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彭城女杰,青年榜樣

2024-01-19 18:24李世明
閱讀(書香天地) 2023年12期
關鍵詞:西南聯大徐州同學

李世明

她,既是聞一多筆下的女英雄,又是國民黨特務機關最想清除的障礙;她表面上是西南聯大一位進步女學生,實際上是有著豐富斗爭經驗的老地下黨員。她的一生雖然短暫,卻無時無刻不踐行著共產黨員的革命信念。她就是被稱為“彭城女杰”的潘琰烈士。

1945年12月1日,昆明爆發了“反對內戰,爭取民主”的“一二·一”民主運動,這次運動成為國統區內民主運動的標志。正如聞一多先生所言:“運動聲勢之大,群眾參加面之廣,學生斗爭的頑強和堅持時間之久,在中國學生運動史上都是罕見的?!币恢币詠?,潘琰等在“一二·一”運動中犧牲的4位烈士(于再、潘琰、李魯連、張華昌)不斷地被后人緬懷、紀念。

作為徐州市史志研究者,筆者通過查閱所收藏的中共云南省委黨史資料征集委員會與中共云南師范大學委員會編著的《一二·一運動》紀念畫冊、潘琰烈士的胞弟潘玉琛同志編寫的《用生命點燃火炬——潘琰畫傳》、潘琰烈士父輩房屋在徐州淪陷后被日軍霸占的檔案等資料,并專門走訪潘玉琛同志,追尋追思作為無數優秀華夏兒女的代表與寫照的彭城女杰——潘琰烈士短暫而又光輝的一生。

少年胸有奇志

潘琰,1915年10月17日出生在徐州市一個封建家庭。在潘琰胞弟潘玉琛的記憶中,從小不愁吃不愁穿的她卻是家中7個兄弟姐妹中最不聽話的一個,她自幼性格開朗、好強、不滿平庸、少有奇志,絕非一般女孩子的眼界和追求。父親希望子女成才,開設家塾,請一老先生教授“四書”“五經”,但潘琰不安于此,想去外面學堂讀書接受新知識,便自己找來新式教科書,自修完成小學課程。及長,欲結伴去鎮江、上海新式學堂求學,打開新視野,但一因未允、二因戰亂,未能成行。1934年,張靜秋等人在徐州創立立達女中,這是徐州第一所女子中學。潘琰的堂兄與張靜秋的兄長相識,潘琰聞之,多次懇求,遂報考進入立達女中,開始了她嶄新的人生。

潘琰出生在1915年,到她十多歲,已經是1925年至1934年之間。這個時候,徐州津浦隴海兩條鐵路早已通車,徐州業已成為鐵路中樞,而且潘琰父親所經商的三民街道平路已經是商貿中心。南北貨物的流通,商業信息的傳遞,必定是敏感、新鮮的;更重要的是,1925至1934年間,徐州社會風云激蕩,五四運動后新思想傳播、國民革命軍二次北伐成功后徐州新政實施、共產黨人成立青年團組織,使得徐州人,特別是青年人,觀念更新,思想活躍,形成了追求民主進步的風氣。潘琰雖為女子,卻自幼性格頗有血氣,義骨俠腸,這種種社會的變化更加速了潘琰的求新、求變革、立大志的人格精神的形成。

青年投筆從戎

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全民抗戰開始。當年年底,徐州已經成為抗日的前線,成為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將軍的駐地,京津、東北大批流亡學生涌進徐州,徐州掀起了抗戰熱潮。身在徐州的潘琰受學生運動的感召,開始接觸進步書籍和文章。

1937年夏,全國巡回的“防空展覽會”在徐州展出,潘琰積極報名,經過學校推薦,擔任為期兩個月的講解員。1937年底,在遷到蕭縣的徐州女子師范讀書的潘琰,面對兇殘日寇,面對民族危機,她說服了母親,毅然參加了第五戰區十一集團軍組織的“干訓二團”。這期間潘琰聽到了臧克家等人的講話,接觸到進步書籍,促使了她的思想的突破、轉變。當時潘琰寄給家中的一封信中流露出這種轉變:

“……在安徽壽縣進行了兩個月的軍事訓練,還有胡繩、臧克家、張百川等人進行思想教育工作,我更渴望去抗日的前線殺鬼子。然而目前戰事讓同學們感到失望,有人傳閱《唯物史綱》等馬列主義書籍,我似乎看到了最先進的知識和最高尚的靈魂?!?/p>

1938年10月,擔架隊撤到武漢后遭到日軍襲擊,許多同學犧牲了。面對是回家還是繼續抗日的選擇,潘琰在另一封家書中,表明思想上的根本變革:

“不止一次有同志悄悄轉述淪陷區的狀況,都說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打得好,他們說真正抗日的是共產黨,號召大家去延安。我現在明白,要為抗戰貢獻力量,為自己的理想找到出路,必須找到共產黨?!?/p>

然而,潘琰和同學們去延安的計劃遭遇了意外。國民黨為了阻止青年學生去延安,封鎖了道路。

國難當頭,山河破碎,一腔熱血,壯志難酬。面對殘酷的現實,潘琰何去何從?事既不可為,而胸懷又“格格欲吐”,“讀書未成先學劍,用劍無功再讀書”。情由種種,或許黃仁宇先生所言切之近之。潘琰聽說湖北建始縣有地下黨組織,便去報考了建始女子師范。1939年,潘琰在學校后山樹林中(一說是在老鄉家里)進行了入黨宣誓儀式,正式加入了共產黨領導的地下黨支部,并擔任宣傳委員,而與她并肩作戰的組織委員,正是聞一多的侄女聞立玲。

誓死團結斗爭

潘琰在恩施、在重慶、在樂至、在合川,經過幾年的顛沛流徙,仍然堅守黨員的信念,為地方貧苦人家服務,雖染病貧寒而不茫然,雖驚險緊張而不墜志。1943年秋,潘琰考進了西南聯大師范學院。

在西南聯大,她發現這里聚集著許多著名的教授,民主風氣較盛,便希望能把共產主義的思想在校園里傳播。潘琰是一名學生,但她始終沒有忘記自己共產黨員的責任。她和同學籌辦平民夜校、參加罷課委員會、街頭宣傳演說時,總是不畏困難,跑在前面,不怕特務盯梢。

1945年12月1日中午,國民黨反動派組織大批匪徒沖進西南聯大,毆打、屠殺學生,制造了“一二·一”慘案。潘琰遭受重傷,下午去世。

在楊莼1945年12月寫的《關于潘琰二三事》一文中,有這樣的記述:

“潘君本可以不死,惡棍們投擲手榴彈后,她雖然受傷,但并不嚴重,可是她見別的同學倒下,一種奮不顧身的勇氣,驅使她去施救。當惡棍們第二次沖進來時,她又被惡棍在腹部猛刺三刀,方才倒下而垂危不治了?!?/p>

1946年2月,聞一多先生在撰寫的《一二·一運動始末記》中這樣記述:

“奮身救護受傷同學的聯大學生潘琰小姐,已經胸部被手榴彈炸傷,手指被彈片削掉,倒地后腹部又被猛戳三刀,便于當日下午五時半在云大醫院的病榻上,喊著‘同學們團結啊與世長辭了?!?/p>

從這些史料中我們可以看到潘琰無私無畏、視死如歸的英雄形象。面對暴徒,面對死亡,作為共產黨員的潘琰沖鋒在前,舍身救護同學,勇斗匪徒。她用鮮血和生命,踐行了自己的“今日請得長纓去,哪管他日幾人歸”的錚錚諾言。

深沉熱愛家鄉

潘琰,徐州的女兒,她只身投入革命的洪流,從1937年底到1945年底,整整八年時間,她不忘初衷,為了民族解放的理想,追隨著黨的組織從一個地方轉戰到另一個地方,從22歲到30歲,把自己的青春完全奉獻給革命事業。她是徐州革命歷史杰出的代表,是女青年的光輝榜樣。

這八年中,潘琰無論奔波到什么地方,她都無時不懷念家鄉、懷念老母親。從潘琰當年同學的回憶中我們可以深切體悟出家鄉徐州給她烙下的思念——

一是關于胡蘿卜的回憶。西南聯大的黃品程同學回憶潘琰:“她喜歡吃胡蘿卜,有時候邊走邊吃。我問她,潘姐,你愛吃胡蘿卜?她說,胡蘿卜有營養,又便宜,又好吃?!焙}卜,徐州尋常的食物,潘琰喜歡吃,那是家鄉的味道和思念。

一是關于過年的回憶。西南聯大康伣同學回憶,潘琰適應北方人的過年習俗。1944年舊歷除夕,她蹲在一尺高的小泥爐前生炭火,把臉烤得紅彤彤的場面,大家永遠難忘。夜深了,康伣聽見潘琰叫她:“不要躺下這么早,起來吧,我們一塊守歲?!庇谑撬齻円黄鸩⒓缱谧雷优?,談現實,談理想,直至天明。在戰火紛飛的年代,在他鄉除夕,潘琰就是這樣按照家鄉的習俗守夜祈天旦,勵心望功成。

潘琰想念家鄉,想念親人,但她卻以革命事業為重,將回家的日期一推再推……

在1945年7月9日給家中二弟的信中,她說:

“忽然地我能夠穿母親和弟媳親手縫的衣服,在我想象中是如何的快樂??!”

在潘琰犧牲前33天,即1945年10月28日,面對抗戰勝利后的新形勢,潘琰興奮地給分別八年朝思夜想的母親寫信,告訴母親:

“本來計劃今年冬天可以回家,但是因為許多的不方便,因此只好等待明年。說到明年,還不是一瞬間的事。把心放寬吧,就要回家了,就要回來了!”

啊,“我就要回家了!”一聲聲呼喊,一聲聲傾訴,表達了輾轉八年抗戰勝利后喜悅的心情,女兒對母親的思念渴望,多么熾熱、多么誠摯??!

1946年春,潘琰的骨灰被運回徐州,安葬在故里獅子山鄉下河頭村。

烈士的一生,雖如驚鴻般短暫,卻似夏花般絢爛。

百年滄桑巨變,共和國薪火相傳,惟愿朝陽常照我土,莫忘烈士血染河山。

時代各有不同,青春一脈相承。讓我們以革命先烈為榜樣,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

“新時代的中國青年要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己任,增強做中國人的志氣、骨氣、底氣,不負時代,不負韶華,不負黨和人民的殷切期望!”

(注:文中圖片檔案除標注外均為作者提供)

猜你喜歡
西南聯大徐州同學
西南聯大
疫散待春回
爆笑三國 第三回 三讓徐州
徐州過年紀實
蘇翠2號梨在徐州的引種表現及配套栽培技術
紀念西南聯大在昆復校(二)
由西南聯大想到的
沈從文先生在西南聯大(節選)
同學會上的殘酷真相
應接不暇 騎虎難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