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清江西書法的家族傳承現象谫論

2024-01-20 23:56丁莉
影劇新作 2023年4期
關鍵詞:解縉書法

丁莉

中國書法源遠流長,是我國幾千年文化的結晶。書法作為一種文化傳承,具有明顯的家族特色,書法技巧一向是私相授受,秘不外傳的“家法”,輕易不傳外人。當代書法研究,往往注重對書法大家個人的研究,對于其家族傳承研究較少,對其家族成員書法方面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為此,本文以江西明清兩朝解氏、李氏、陳氏等家族為例,從父子、兄弟等關系方面對明清江西大家族書法的傳承與發展進行分析,探討家族傳承對江西書法史的影響。

一、明代吉水解縉家族的書法傳承

明代崇尚帖學,特別是在明代前期,因明代政府尊崇程朱理學,使得臺閣體在官學甚為流行。解縉就是其中著名的臺閣體書法家之一。解家家學深厚、世代苦讀,為廬陵書香門第世家。

解開,解縉之父,博學多才,世人尊稱為“筠潤先生”。解開淡泊名利、不喜做官,一生主要精力致力于著書、辦學、育才等,著有《書解》《文集》等。解開留世書法作品無從考證,但史料記載,其行草書極佳,“尤善筆札”。[1]372

解綸,解縉之長兄,“素善屬文,書法精密”。解綸與解縉感情極好,長兄為父的優良傳統在解綸、解縉兩兄弟間體現得淋漓盡致,可以說,解綸既為兄也為父更可為師,兩人經常一起研究書法、學習詩詞。[2] 洪武二十年(1387),兩兄弟同時參加江西鄉試,雙雙中選。第二年春,兄弟倆與他們的妹夫黃金華進京參加會試,三人又同時中第,被后人傳為“一門三進士,兄弟同登榜”之佳話。[1]376 解綸的書法有懷素、張旭之風,但其狂放程度又在二者之上。解綸的草書追求線條美,字不可辨。解綸與解縉平素書法交流較多,解縉書法特別是草書受解綸影響較大,從后人把兩人均列為明代草書十五家之列就可以看出。

解縉是中國書法史上著名的書法家之一,尤善行書、草書,楊士奇評解縉書法“小楷精絕,行、草皆佳”。解縉認為,學書法要達到精妙,一方面師徒口耳相傳、內心領悟是關鍵,“學書之法,非口傳心授,不得其門”,須勤學苦練,多臨摹古人,“惟日日臨名書,無吝紙筆,工夫精熟,久乃自然”。解縉在書法方面的成功離不開家學傳承。父母的言傳身教潛移默化為解縉在書法上的成就奠定了扎實基礎。除了父親解開,其母親高妙瑩(字淑婉)也具有深厚的書法造詣和藝術修養。史載高妙瑩通經史,“善小楷,嚴正森密”。解縉早年小楷的風格也是“嚴正森密”??梢哉f,解縉在書法及文學上的成就很大程度上都是源于其母親。另一方面,解縉在書法方面的成功與其后天注重學習名家、勤學苦練分不開。解縉學習書法非常注重師承,師學危素、周伯琦、詹希原、趙孟頫等楷書大師。[3]

解縉楷書墨跡留世不多,反而草書存世更豐。他吸納了“二王”及唐代張旭、懷素等人草法特征,同時在此基礎上進行了繼承和發揚,一揮而就、下筆不休,以“傲讓相綴,神氣自倍”的獨特風格,首開明代狂草之先河。其書法代表作有《自書詩》卷本、《游七星巖詩》《宋趙恒殿試逸事卷》《游七星巖偶感》等。[4]263

《自書詩》書法整體奔放灑脫、縱橫有勢,字形大小錯落、一氣呵成,線條連綿不斷、氣息順暢,結構賞心悅目、書出自然,可以看出其中有其兄解綸的狂草風格,具有非凡的書法功力。

解禎期,解綸之子,書學趙孟頫、王羲之,小楷學黃庭經。解禎期與解縉年齡相差不大,其書法風格受解縉影響較深。解禎期留存作品不多,現今明確署名解禎期的作品僅存草書《李白贈汪倫詩》一幅。從風格看,解禎期草書《李白贈汪倫詩》胎息于解縉,但是在解縉的基礎上進行了改良、繼承和發揚,在保留解縉草書中大長線的同時,對解縉大長線一瀉直下的風格進行了改良,相對于解縉草書中突兀的大開大合,變得更加文雅。

解禎亮,解縉次子,文史中對于解禎亮的書法來源和風格記載較少,多只稱其“善書”,其余并無過多描述。解禎亮謫居遼東時解禎期已早就小有名氣,此時解縉已去世??梢妼獾澚習óa生最大影響的是其堂兄解禎期,真正繼承解縉書法的也是解禎期。

梳理以上人物脈絡關系,我們可以得知,書法藝術在解氏家族中傳承了三代。解縉自小在父母親的口傳心授的影響下,以小楷入仕,在其兄解綸狂草風格影響下,又形成自己獨特的狂草風格,同時因與侄子解禎期年齡相仿,平時在書法詩詞方面交流頗多,其書法風格又被解禎期繼承和發揚。

二、清代臨川李氏家族的書法傳承

清雍正期間,伴隨著江右商幫的興盛,臨川李宜民南下桂林,靠鹽業起家,成為桂林的望族。李宜民初到桂林時就是靠寫字為生,以“筆一枝,傘一柄”在桂林立身安家。[5]21 由于李宜民自身的文化及書法藝術水平較高,也注重對后代文學藝術的培養。發跡后,他請來名師,開設家館,教育子弟。李氏的后輩子孫,在家學影響和名師的指點、教誨下,在詩文、繪畫、鑒賞、書法等文化領域成就卓著。其中李秉禮的詩、李秉綬的畫、李宗瀚的書法,有“桂林三絕”之稱。[5]24

李秉禮,李宜民次子,由于長兄早逝,實際上處于長子地位。人們對李秉禮的詩評價很高,所居寓所稱為“韋廬”,著有《韋廬詩內外集》。李家的聲譽正是由李秉禮而興。李秉禮愛好廣泛,如書法、繪畫、吟詩等,受其父影響,其書法也有一定造詣。

李秉綬,李宜民第六子。與其兄李秉禮一樣,喜結交文人雅士。能詩、善畫,與朱鶴年、湯貽芬等齊名,有“乾隆十六畫人”之稱,是“嶺南畫派”的肇始人。李秉綬在桂林筑“環碧園”,聘名師教李氏子侄,一門風雅,為桂林寓公之冠。

李宗瀚,李秉禮長子,李宜民長孫,乾隆五十八年進士。歷官翰林院編修、侍讀學士、湖南學政、太仆寺卿、宗人府丞、左副都御史、工部侍郎、浙江學政等職,是李氏家族中地位最顯貴者。李宗瀚雖官居高位,但淡泊名利、博覽群書、潛心鉆研詩詞書畫。與郭尚先、何凌漢、顧莼齊名京師,時有“李郭何顧”之稱。曾國藩對李宗瀚書法評價甚高,其《求闕齋日記》說:“作字之法,可為師資者,時賢一石兩水,一石謂劉石庵,兩水謂李春湖、程春海也?!盵5]23

從圖四、圖五可以看出,李宗瀚的書法用筆沉著、凝練,整體寬整大氣,下筆自然、剛柔相濟,一點一畫都顯得清剛典雅。

李宗瀛,李秉禮第五子,號小廬,善書法,工詩文,是19世紀廣西最著名的文學團體“杉湖十子”的成員之一 ,清道咸間廣西著名詩人。22歲時,其父李秉禮病逝后,兄李宗瀚在奔喪途中突發疾病逝世。平時養尊處優、吃喝玩樂的李宗瀛一下失去了經濟上和政治上的兩座靠山,導致其一生窮困潦倒。

受良好的家族文化熏陶和優越的經濟條件支持,桂林的“臨川李氏”家族眾多子弟在書畫方面都頗有建樹。除以上介紹的李秉禮等四人外,還有:李秉鉞,李宜民第四子,善書畫,以篆書、隸書、山水畫見長;李秉銓,李宜民第五子,書法善篆隸,以畫墨蘭聞名;李宗準,秉銓子,八歲即解書畫,竹石尤佳;李慧,秉銓女,善畫花鳥;李宗涵,秉綬子,工花竹翎毛,筆致清麗。[4]525

臨川李氏作為書香望族,其家學傳承不僅對桂林的李氏后代有很大的影響,對桂林以外的李氏后代也有較大的影響。清末民初,李氏后人中又出了一位佼佼者——金石書的開創者,江西知名書家李瑞清。李瑞清,字仲麟,號梅庵,又號梅癡,清道人。李瑞清是李宗瀚的族孫,清末著名的書法家、畫家。[4]526

民國初年,李瑞清書法已蜚聲遐邇,是著名書法“五大流派”之一。李瑞清的好友、近代著名學者馬宗霍在《霎岳樓筆談》中點評:“清道人自負在大篆,而得名則在北碑?!崩钊鹎寰凶`、漢魏六朝文字,參合銘刻、碑法,成就了一種法度嚴謹、氣勢恢宏、極具個性特色的金石書風。[6] 其書法理論造詣極深,被人稱為近代書學之宗師。

綜觀李瑞清的書法藝術,取法十分廣泛。從書體上看,篆、隸、楷、行、草諸體具備,筆法剛柔相濟、老辣凝重、渾然天成;從書法派別上看,不論商周金文、漢魏刻石,還是宋元法貼,兼收并蓄;從時代上看,遠從先秦,近到明季,都有臨摹借鑒。李瑞清一生求真,勤于翰墨,練就了無所不學、學無不像的本領,臨摹歷代碑刻法帖的功力深厚,技藝高超。

李瑞清不僅擅長書畫,還是著名的藝術教育家,光緒三十一年始,他任南京兩江師范學堂(今南京大學前身)監督(即校長),在任時悉心興學育才,造士眾多。光緒三十二年,他率先創辦中國近代美術教育史上的第一個美術系科——“圖畫手工科”。著名國畫大師張大千就是他此時的門生之一。

三、清末民初陳寶箴家族的書法傳承

陳寶箴,字相真,號右銘,江西修水人,清末著名維新派骨干。其子陳三立,孫陳衡恪、陳寅恪,曾孫陳封懷,被后人稱之為“陳氏五杰”。

陳寶箴,書如其人,書法風格雄強樸實,倔強中不乏姿致,反映出陳氏性格中剛毅沉穩的一面。江西省修水縣博物館藏有其一副紙本楷書對聯,聯文為:文學縱橫乃如此,金石刻畫臣能為。此聯既有顏體的雄強寬博,又有虞世南《孔子廟堂碑》的遒勁質實。

此外,修水縣博物館還藏有其一把折扇扇面題字,用行楷題寫黃庭堅《次韻子瞻和子由觀韓干馬因論伯畫天馬》詩,此扇面書法偏秀勁一路,具有元明書風特征,在趙孟頫、文徵明的基礎上又摻進了自己剛健的成分。在結構布白安排上,此墨跡亦屬停勻完美。

陳三立,陳寶箴長子,國學大師、歷史學家陳寅恪、著名畫家陳衡恪之父。陳三立以詩著名,他的書法也因為名氣而受人推崇。陳三立的作品看起來恬淡古雅、淳樸自然、用筆率意,但頗具法度、氣韻生動、古拙質樸。他幼年時期學書法,初似取法唐楷,致力于顏真卿、歐陽詢,后轉學“二王”,并兼學蘇軾書法。

陳三立的書法行楷居多,有二王書法的飄逸,也有蘇軾書法的典雅,整齊中有參差,疏密錯落有致,并摻入漢代章草及北碑的筆意。在結體上,保留了顏體、蘇軾書法的圓融蒼渾外,以超逸的詩才駕馭書法,形成了既莊重醇厚,又清新俊逸的碑帖融合的風格。陳三立的隸書,將漢碑扁方的體勢,改為像篆書一樣的修長結體,看起來更加精嚴有趣。陳三立書法雅致與通俗、格調高古與低下,全在于書作體現的氣質,最為可貴的是蘊含其中的詩人獨具的空靈氣質,這是一般的書法家很難達到的。

陳衡恪,字師曾,陳三立長子。陳衡恪工篆刻、詩文和書法,長于繪畫,是一位全才藝術家。他曾說:“生平所能,畫為上,而蘭竹為尤??逃〈沃?,詩詞又次之?!标惡忏∮袠O高的藝術天賦,十四歲時就在長沙受教于著名書畫家胡沁園、王湘綺;后又受業于湘潭金石書畫名家周大烈;婚后又向岳父、南通名儒范肯堂學習漢隸、魏碑及行楷;后又向范鎮霖學習漢隸和魏碑。在諸多名師指導下,青年時期,就已經精通詩書畫印。在陳師曾學書的歷程中,對他影響最為深遠的是他的老師吳昌碩。吳昌碩的書法以篆書成就最高,尤以石鼓文著稱于世。陳師曾身為篆刻大師,與他潛心研習篆書是分不開的。他對吳的風格進行了繼承和發揚,在此基礎上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相對而言,陳的書法結體平實,用筆含蓄收斂,沒有吳昌碩的夸張和霸氣。[7]

陳衡恪書法作品總結起來有三個特征:一是顫筆澀行。從圖十三可以看出,運筆過程顫筆意味非常明顯,在一些作品中又時不時可以看到澀行之筆。顫筆與澀行相結合的方式與其善篆刻有關,他的一些篆刻作品中,有意制造破損,以印入書,將治印之法融入書法創作。二是用筆蒼勁。陳衡恪常年練習大字書法,故筆力超出常人,在行筆過程中將力量注于筆端,時見飛白,顯示出極強的力量感。從他的大部分書法作品來說,都吸收了漢隸、魏碑雄渾蒼勁的特點。三是拙中寓巧。受傅山“四寧四毋”書法觀的影響,他的書法作品中常體現“拙”的特點。其主要特點是利用線條斷裂時出現的殘損,打破了原本過于嚴密的章法布局,增添作品整體的自由和活力。[8]

陳寅恪,字鶴壽,陳三立次子,著名的國學大師,有“百年清華四大哲人、前輩史學四大家”之贊譽。陳寅恪書法受唐風影響較深,同時還兼具二王風范,傳世作品多為行草書。其書法字如其人,用筆清新脫俗,筆致清健俊逸,行筆清朗秀逸、率真灑脫,筆韻空靈精潤、清健雅致,從他的手稿點畫之間盡顯其深厚的學養和治學的態度。

四、結語

家族文化對書法產生了重要的影響,以家族傳承作為書法藝術延續的紐帶促進了書法的發展,但同時也存在著自身的不足和局限性?!拔牟粋魅?,在書法藝術上傳承三代也是很不容易?,F今時代如何做到“文養門庭、德樹家風”,更加任重而道遠。

[本文系2021年度江西省文化藝術科學規劃課題“江西地方藝術史——江西清代書畫史研究”(項目編號:YG2021003)的階段成果]

參考文獻:

[1]鄒錦良,何川.解縉家族史事再考 ——兼論明清解縉文集差異演變問題[J].勵耘學刊,2021(2).

[2]楊小軍.解縉書法及其影響[J].藝術品鑒,2020(1):61-62.

[3]豐俊青.解縉的書學觀及其書法藝術研究[J].藝術品鑒,2020(11):125-126.

[4]錢貴成.江西藝術史(下冊)[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8(12).

[5]呂立忠.書香瀚墨濃,詩畫齊出眾 ——清代“桂林臨川李氏”書香世家[J].河池學院學報,2007(3).

[6]黃華清,應宗華.李瑞清金石法書淺析(上)[N].中國文物報,2022-12-13(7).

[7]谷谿.陳師曾書法篆刻述略[J].中國書法,2021(7):4-13.

[8]李雪峰.陳衡恪書法藝術探析[J].書法研究,2023(1):120-122.

丁? 莉:江西省博物館

責任編輯:朱? 瑞

猜你喜歡
解縉書法
書法篇
書法
書法欣賞
書法
神童解縉
神童解縉
鋒芒畢露的才子解縉
解縉化險
書法欣賞
書法類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