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園林類課程思政教學實踐探究

2024-01-22 22:36王惠蘭
山西廣播電視大學學報 2023年4期
關鍵詞:園林植物園林植物

□王惠蘭

(山西開放大學,山西 太原 030027)

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立德樹人是高校教育的立身之本。在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中,如何守住課程建設“主戰場”,如何筑牢課程建設中的知識基礎,如何拓寬課程建設中的能力載體,進而將培養正確價值觀寓于課程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之中,使課程專業知識學習與思政教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構建“三全”育人的大格局,這是每一位課程建設者都要牢固樹立的教學理念[1]。為貫徹立德樹人教育理念,在園林類課程建設中,從課程目標定位、教材內容選取、內容表達方式、圖片采用原則和評價方式選擇等幾個方面做了有益嘗試,取得些許效果,在此與同行共勉。

一、用目標定位締結深厚草木情緣

園林類課程都有共性的學習目標——識別植物。道路旁,公園里,處處都是園林植物,怎么讓學生從熟視無睹,到關心、關注進而帶著興趣主動識別一花一木,明確識別植物的重要性是前提。

認識植物首先是一種生存需求。人類的衣食住行,樣樣離不開植物,觀察植物,認識植物,是人類作為自然界一分子對鄰居的拜訪,是鄰居之間的和睦相處。認識植物是一種幸福感受。對于一種植物,能叫出它的名字,有一種鄰居般的親近感,能如數家珍般說出它的形態特征,好似朋友般的默契熟悉,能年復一年觀察它的四季輪回,像知己一樣的相看兩不厭。認識植物能提高人文修養。在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文化中,許多植物被賦予豐富的文化內涵和特定的象征意義。詩詞、文章、繪畫,植物滿篇;喻人、言志、抒情,花木皆宜。認識一種植物,締結短短三五天草木情緣,卻享受了五千年的文化熏陶。文化是一種紐帶,共同的文化信仰,共同的中國人心結。從環境保護的角度講,認識植物是一種生態理念。植物是人類生存鏈中的重要一環,認識植物,認識植物的生態作用,合理利用植物資源,保護植物生長環境,創建生態園林宜居家園,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認識植物是一種專業需求。園林類學生,都直接或間接需要植物學基礎。認識植物形態特征,熟悉植物生態習性,是專業學習的必修課,是服務社會的基本功[2]。

識別植物,往往是某些看似無關緊要的細節直擊心靈,觸發了思緒,加深了記憶。紫薇,又叫癢癢樹,當你輕摩光滑樹干真正感受到樹干顫抖的那一刻,紫薇與你永不相忘。一個植物的俗名,一首膾炙人口詩詞中的植物,某篇文章迷人的植物景觀描寫,都會引發強烈的心靈感應,引發親身體驗的行為欲望,進而締結深厚草木情緣[3]。園林類課程建設中,就是首先從情感價值目標入手,循循善誘、層層深入實現知識和能力目標。識別植物的意義,落地到課程目標中,即大學教育培養人才的三塊基石:知識、技能、態度價值觀,而草木情緣,是這一切的情感基礎。

二、以內容選取喚醒濃重鄉土情結

園林植物種類豐富,在園林類課程建設時,選取哪些植物作為學習內容,需要取舍。在選取當地常見的有代表性的園林植物前提下,立足當地,重點兼顧本土植物。

國槐,是北方常見的樹種。道路旁,公園里,處處都有國槐的身影?!皢栁易嫦仍谀睦?山西洪洞大槐樹?!焙槎吹拇蠡睒?已不僅僅是一棵樹,而是升華為一種根祖文化,是中國人傳統的落葉歸根和認祖歸宗的文化基因。水有源,樹有根,家鄉的山水,族里的老幼,就是自己的根。這種對祖籍的依戀,對血脈親情的重視,對中華傳統文化的認同,是一個家族、一個民族乃至一個國家凝聚力的內在力量。太原晉祠的兩株周代側柏,歷經三千年滄桑,依然蒼勁挺拔,半躺半臥,悠然瀟灑。面對這兩株樹,每個人都會凝視,會思索,時間在這里凝固,生命力在這里常駐,歷史在這里展開。這兩株承載歷史、承接未來的側柏,已不僅僅作為園林樹木存活著,而是作為歷史、文化、信仰的載體矗立著。一棵樹,是一段歷史,是一張家鄉縮影,是一條情感紐帶,是一種鄉愁寄托。本土園林植物,是我們熟悉的記憶,是經久的念想。愛家鄉,愛故土,愛國家,這個情感會有落腳點,落腳點就是故鄉的山山水水,就是身旁熟悉親切的一草一木。情感是基礎,思想是靈魂,行動是體現。借著草木情緣,喚醒根植厚土的醇厚鄉土情結,培植濃濃家國情懷,激發為家鄉服務的理想追求,激發服務社會的責任感和使命感。這就是為什么要把本土植物重點寫進園林類教材的意義所在。

三、表達方式要滲透嚴謹的科學態度

園林類課程中,會用專業形態術語對莖、葉、花、果等器官進行形態學描述,并且會用全世界通用的拉丁學名為每種植物標注。這不是故弄玄虛地提高難度,而是植物分類知識正確的科學的書寫規范,是對科學知識應有的科學態度。

植物形態學對根、莖、葉、花、果等植物器官的外形特征有精準的定義分類。植物的形態千差萬別,這些精準的特征描述就是鑒別和分類植物的依據,就是植物非此即彼的典型特征。如山梅花和太平花,是虎耳草科山梅花屬的兩種植物,二者同科同屬,株形、葉、花、果均極為相似。稍遠一點望去,像雙胞胎一樣,容易混淆。但區別在哪兒呢?正是有無花香和葉背是否被毛這兩個細微的形態區別,區分了山梅花和太平花。所以植物識別類課程,都會用植物分類學的形態術語對莖、葉、花、果等器官進行詳細描述,這樣的形態描述,言簡意賅,準確清晰。

同我們每個人都有一個唯一的身份證號一樣,每種植物在全世界都有一個唯一的名字,即拉丁學名。作為專業學習者,不僅要知道植物的俗名,中文學名,更要知道植物的拉丁學名,以避免同物異名或同名異物。為每一種園林植物標注拉丁學名,這里涉及科學知識的客觀性、精準性。對拉丁學名,不要求會念,但要會看、會比對、會查詢、會區分。這是一種植物的通用標識,是一個國際化的標準名字。書本無言,自有精神在里面。這種精神會傳遞給學生,傳遞給學生嚴謹的一絲不茍的學習態度,傳遞給學生尊重科學、自覺應用科學的良好品質。

四、圖片選用力求原創,尊重版權

圖文并茂是園林類課程的一大特色。識別植物,不僅有形態特征感性和專業的描述,結合文字,有植物全景圖,有莖、葉、花、果的局部特征圖片。圖文結合,圖文印證,直觀的全方位感知植物形態特征。認識植物,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多到自然環境中認識植物,在不同的季節觀察同一植物不同形態特征,通過看、摸、聞、嘗、聽,親身感覺形態特征,將內化于心的文字形態描述,外化于形地落實在植物實體中。豐富的圖片資料,就是將植物的文字形態描述與植物實體相互印證的具體舉措。采用圖片第一個原則就是真實性、原創性。眾多圖片,走過東南西北,歷經春夏秋冬,有莖葉花果的寫真,有詩情畫意的景觀描繪。自拍的,親力親為得到的圖片,是眼見為實,是求真。同一種植物,地域不同,葉片、花色等有區別。親自觀察,親自選擇典型特征去拍攝,放大、特別呈現典型特征,圖文印證,做到有名有實,名副其實。薰衣草莊園多地都有,里面紫色花海一片,其實未必都是薰衣草,可能是藍花鼠尾草或者柳葉馬鞭草,適時放上一張真正的薰衣草照片,就能去偽存真,還原真相[4]。圖片采用的第二個原則是尊重版權。課程建設中,如果某個植物圖片非原創,在運用這些來自網絡、可轉載的圖片時,都需在顯著的位置標明圖片出處。知識可以共享,尊重版權是前提。尊重版權,就是保護知識的價值。園林類課程建設中,圖片力求原創,就是要求真,做真學問;要力行,知行合一。真,本身就是一種美,美自有千鈞之力,這種行為的美,會引發心靈的善。課程建設中,追求真善美,正是培養學生高尚情操的切入點。

五、評價方式要培植服務“三農”情懷

考試是評價學習效果的方法之一,考試是一個指揮棒,怎么樣考,決定了怎么學,學了怎么用。園林類課程植物識別技能的考核,可以借助一個任務——完成“當地園林花木觀察記錄表”,填寫當地園林植物的中文學名、本地俗名、所屬分科、生物學特性、花木來源及栽種地點等幾項內容。完成這個任務,需要走出去,身體參與,親身經歷,需要實地觀察、記錄、走訪、查詢、比對及辨識之后才能得到結果,這個結果的得出,由感性到感悟,是知識、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綜合體現,是科學知識升華為科學素養的抓手和催化劑。

識別植物最大的難點,是文本形態描述、植物圖像和植物實體三方印證相統一的過程。有名無實或者名不符實,是學生普遍遇到的實際問題。怎么讓學生把植物形態特征文字落實在植物莖葉花果的實體上,怎么讓學生從讀萬卷書到行萬里路,主動走出去實地學習,任務驅動是良策?!爱數貓@林花木觀察記錄表”就起到了驅動實踐、促使學以致用的作用,驅動著學生關心當地園林植物,進而關愛生態環境,關注改善環境,培植“知之深,愛之切”的“三農”情懷[5]。這樣的學習過程,從機械學習到意義學習,這樣的評價方式,從保持測試到遷移測試,最終的學習結果,是從基本事實延伸到深層啟示。

六、結語

教育是培養人的工程。課程建設就是搭建育人工程的載體和平臺,教師的作用就是借助課程載體,用自己的知識、智慧和愛心點亮學生的心靈。注重課程思政建設,守牢思政教育“主戰場”。認識植物形態特征,熟悉植物生態習性,不僅是服務“三農”的必修課,立足農村的基本功,更是締結深厚草木情緣的切入點,是搭建植物知識與傳統文化的情感紐帶。一花一木總關情。為培養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帶得動的高素質農村人才,為造就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園林類課程,借助植物,承載科學、人文與情感,承擔起價值塑造、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的育人職責。

猜你喜歡
園林植物園林植物
園林植物配置在園林綠化中的應用探究
清代園林初探
古代園林里的“美人”
和千年園林的今世之約
雪中園林的七個片段
園林植物配置在園林綠化中的應用
園林植物與應用課程教學改革初探
淺談園林植物配置
哦,不怕,不怕
將植物穿身上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