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苕溪流域?-圩田傳統人居體系成因及特征

2024-01-24 01:24孫瑾璐王晴郭巍
風景園林 2024年1期
關鍵詞:圩田濱湖平原

孫瑾璐 王晴 郭?。?/p>

浙江湖州西苕溪流域自古水患頻發,為應對災害,逐漸形成了集防災、生產與居住功能于一體的?-圩田人居體系,反映了當地的自然和人文特征。在城鎮化快速發展、氣候變化加劇的當下,?-圩田人居體系仍發揮著顯著作用,具有重要研究意義。目前對于?田、圩田景觀的研究已有一定成果。郭巍等提出了將江南地區圩田景觀分解為水利、農業開墾以及聚落3層系統的分析方法[1];姜雪琳分析了太湖流域以圩田開墾為主體的農業景觀的構成要素和空間格局[2];王建革等詳細闡述了杭嘉湖一帶的治水傳統和圩田開發模式[3-4];鄧俊等從水利遺產角度深入探討了湖州溇港及塘浦圩田傳統水利系統的重要價值和意義[5];陸鼎言等對湖州溇港圩田的產生與發展,以及?田與圩田的區別,?、圩的分布情況等做了詳細說明[6-7]。通過文獻梳理,發現目前的研究較為寬泛,缺少對西苕溪流域?-圩田景觀地域性和典型性特征的解讀,對?-圩田傳統人居體系的研究還有待深入。

本研究從西苕溪流域視角出發,以水文環境為脈絡,研究完整流域單元內的?-圩田景觀體系,并利用ArcGIS軟件對水利、農業、聚落系統進行定量分析,從形態學角度出發,探討?-圩田傳統人居體系的整體性,以及隨自然地形、水文的地帶性變化而產生的差異性特征。

1 ?-圩田的概念與形成原因

1.1 ?田與圩田的概念

“?”為湖州長興一帶地方用字,沿用已久,是指古代先民為抵御水患所創造的“圩岸圍之如斗之狀”[8]的農業生產、生活區域,是一種較為特殊的圩田類型。首先,高聳的堤壩是?田的直觀特征,與濱湖平原的圩田相比,河谷平原和長興平原由于外河水位變幅大,故需“設?以防澇,?即塘塍別名,寬厚崇隆,勝于他邑”[9],因此?堤一般高且短,而圩堤低且長。其次,?區地下水位較低,通常在田面2 m以下,一般無漬害,需要防洪、防旱;而圩區地下水位常年在距田面0.5 m左右處,易發生漬害[6],故多開挖橫塘溇港來防洪、排漬。

1.2 ?-圩田體系形成原因

1.2.1 流域自然基底

天目山南北兩支山脈斷續合圍成海拔略高于太湖的平原,?田即分布于此。從天目山西南諸峰到?區直線距離不足50 km,高差卻超過1 000 m[10],可見天目山地勢陡峻,坡降較大。同時,天目山西南諸峰年均降雨量超過1 700 mm,是浙江年均降雨量最大的地區之一,加之西苕溪和長興水系諸河流源短流急,水位易暴漲、暴跌,因此?田受山洪影響大,易發洪旱災害。而洪水經?區緩沖后到達濱湖圩區時,水勢已較為平緩,外河水位變化不大,但易遭受太湖水倒溢的危害(圖1)[7,11]。因此為應對不同類型的災害,西苕溪平原地區逐漸形成了?-圩田景觀格局。

圖1 西苕溪流域自然基底Natural substrate of the Xitiaoxi Watershed

1.2.2 人工水利干預

西苕溪流域早期的水利建設重點在于開塘泄洪和鑿湖蓄水灌溉,西苕溪中下游的長興平原曾存在許多相互連通的湖泊群落,如西湖、胥塘和蠡塘等[6]。西晉時期出現了歷史上第一次人口大遷移,遷居至太湖沿岸的先民修筑溇港,實現了水土分離,形成了圩田的雛形。至漢末,圩田已初具規模,散布于太湖沿岸和長興平原地帶。至唐宋時期,出現第二次人口向南大遷移。此后人們開墾新耕地、拓展新聚落的需求激增,不斷有湖民筑堤圍湖造田,西湖等陂塘在這一過程中逐漸消失。同時,為應對暴漲、暴跌的洪水,在長興平原和西苕溪上游河谷平原圍田的堤壩越筑越高,逐漸分化出?田這一特殊形態。

2 ?-圩田人居體系整體性特征

2.1 完整的水利運行體系

從整體來看,流域內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行之有效的水利體系,以應對西苕溪和長興諸水系帶來的洪水問題。西苕溪流域的整體水利建設模式可總結為:山塘堰壩—?堤河網—湖漾塘溇(圖2)[7,11]。

圖2 整體水利建設模式Holistic water construction model

在上游修建水庫塘壩等攔洪、蓄水、引水工程;在中游強調高筑?堤以保護農田聚落,并大力整治河道,將洪水分泄至四通八達的水網之中[12];在尾閭部分開挖、疏浚橫塘溇港,將洪水泄入太湖,同時修建環湖大堤,防止太湖水倒灌。

2.2 以種稻為主、桑漁為輔的農業系統

整體來看,?-圩田體系的農業類型可總結為種稻為主、桑漁為輔,這種土地利用方式體現了對自然環境和水利系統的適應性,富有生態智慧。?-圩田的土壤母質為水稻土,適宜種植水稻。在水利建設過程中,疏浚開挖河道工程的土方一部分用于堆筑?、圩堤,一部分向內側河灘堆積以形成略高于農田的旱地。此類旱地利水通風,冬、春兩季可在河里罱河泥肥地,使之成為栽桑養蠶的理想之地。而眾多的河、港、塘、漾既是蓄水之池,又是放養魚類的天然水面。

2.3 居高近水的聚落系統

為抵御水旱災害,村落的分布整體遵循擇高而居、靠近水源的原則。?-圩田體系內的村落大致分為3種類型:低丘聚落、堤塘聚落和河網聚落(圖3)[7,11,13-14]。低丘聚落指分布于山腳處或河流沖積扇上的聚落,常依照天然地勢而建。堤塘聚落指鄰近?(圩)堤或墐?、俜植嫉木勐?,本研究認定為?(圩)堤或墐埂內側100 m范圍內分布的村落,是?區內最常見的聚落類型。河網聚落指分布于河流邊的高處或湖蕩、水塘邊高墩上的聚落。

圖3 ?-圩田聚落類型及分布Types and distribution of dike - polder settlements3-1 ?-圩田聚落分布Distribution of dike - polder settlements3-2 ?-圩田聚落平面及剖面模式圖Plane model diagram and sectional model diagram of dike - polder settlements

3 ?-圩田人居體系差異性特征

根據地理分布與水利、農田、聚落系統的差異,筆者將西苕溪上游山間河谷地帶劃定為山灘?田,中游長興平原劃定為平原?田,下游濱湖平原地區劃定為濱湖圩田最高可達10 m以上,多呈半包圍形態,與山體相接。?內多開挖水塘和水庫,用于抗旱。山灘?區域以自然山溪為主,水網密度平均值約為1.41 km/km2,水面率平均值約為5.3%。?內水系較少,多為獨立塘湖。(圖4)[7,11,13-14]。

圖4 ?-圩田景觀分區Zoning of dike - polder landscape

3.1 水利系統與水網格局差異

3.1.1 山灘?田——高堤半圍,自然山溪

西苕溪上游為山溪性河流,河水易暴漲、暴跌,洪旱災害頻發。為應對災害,山灘?內多建設沿山渠道,以攔截山洪并引入外河,同時高筑?堤以保護?內的農田聚落。?堤

3.1.2 平原?田——?堤長濠,獨立河網

長興平原位于西苕溪和長興諸水系中下游,來洪時外河水位變化大,除洪旱災害外,若?內積水無法及時排出,亦會造成內澇。為應對災害,?區內居民外筑?堤,?堤高度約6~8 m,越靠近西苕溪上游,?堤越高,并在?內疏浚開挖大量河溝來提升蓄排能力,?濠②在平原?區內十分常見。內外河相連處設?門以控制排澇。平原?田水網密度平均值約為3.13 km/km2,水面率平均值約為10.1%,高于山灘?田,低于濱湖圩田。?內多為獨立水系,水體形態自由、連貫性低。

3.1.3 濱湖圩田——多塘多溇,河漾交織

濱湖平原外河水位變化小,圩堤高度僅有2~3 m,只稍高于田面,但鄰近太湖,易遭受湖水倒灌,且地下水位較高,易發洪澇漬害。因此濱湖圩區的水利建設重點在于開挖溇港湖漾以泄洪排漬,對水系的人工干預程度最高。圩區共有大小溇港41條,溇港密度高、尺度較小,河寬一般在20 m以下[7]。主溇港較寬且深,港口不設置閘門,整體采用敞泄的排水方式。濱湖圩田水網密度平均值約為4.35 km/km2,水面率平均值約為16.2%。圩區內形成了多塘多溇、河漾交織的水系格局(圖5、6)[6]。

圖5 ?-圩田水網格局Dike - polder water network pattern

圖6 ?-圩田水利系統模式圖Model diagram of dike - polder water conservancy system

3.2 農業系統差異

由于水網格局的不同,流域內形成了差異化的農業系統。從?、圩區規模來看,?區平均面積大于圩區平均面積[6];從農地劃分情況來看,從上游至下游呈現出農地越來越破碎的特征(圖7)[7,11]。此外,?、圩田農業生產模式也有著明顯差異。

圖7 ?-圩田農業土地劃分Division of dike - polder agricultural lands

3.2.1 山灘?田——稻麥油茶

山灘?田多以自然山溪為界,形態不規則且規模較大,?區平均面積約為4.13 km2,最大的三鄉曉云?面積約為23.61 km2[11]。山灘?田過去俗稱“過水田”,農業發展困難。通過在上游修建攔水壩以及開渠筑堤等水利措施,如今山灘?田農業發展穩定,不僅種植水稻、大麥、小麥、油菜等作物,還利用?內山坡梯田種植茶葉,并借助自然地勢引山水自流灌溉。

3.2.2 平原?田——水稻桑魚

平原?區面積有大有小,大致在0.02~22.24 km2,平均約3.37 km2。?內水系劃分下的田地形態各異。平原?內的水田占農地的90%以上,?區內以種植水稻為主,一些區域也會種植葡萄、紫葉李等經濟作物。?內的河浜不僅用于蓄排洪水,還用于農業灌溉和魚類放養,堆積于水岸的河泥則用于桑樹栽植,由此形成了自然生態的農業模式。

3.2.3 濱湖圩田——?;~塘

濱湖圩田的水網密度最高,單圩的平均面積最小,約為1.37 km2,64%的圩區面積在1 km2以下??v橫交錯的格網狀河網將圩田劃分為小塊,形狀接近于矩形。由于濱湖圩田地勢低洼,地下水位高,多湖蕩,因此除水稻種植外,?;~塘是最為重要的農業模式。整齊排列的方形魚塘同時起到了調蓄洪水的作用。

3.3 聚落系統差異

3.3.1 聚落分布特征

?-圩田體系內的聚落分布呈現出地帶性變化。從上游至下游,聚落密度呈現先升高后降低的趨勢,平原?田聚落平均密度最高(約3.20 個/km2),明顯高于山灘?田(2.53 個/km2)和濱湖圩田(2.43 個/km2)。而聚落平均規模則呈現先減小后增大的趨勢,平原?田聚落平均面積最?。s1.40 hm2),多為散村,濱湖圩田的聚落平均面積最大(3.13 hm2),多集中分布于河流邊的高處(圖8)[7,11,13-14]。

3.3.2 聚落選址與命名

聚落的選址也呈現出地帶性差異,這一點在命名中得到佐證。除直接以家族姓氏命名外③,從上游至下游,與水系或水利設施相關的聚落命名占比逐漸增大,而與自然地形、地貌相關的命名占比則逐漸減少。

1)山灘?田聚落選址特征可總結為“依山傍水”。村落命名多與山、塢、崗、嶺等地形、地貌(25.3%)和灣、塘等水系(21.4%)相關(表1)。

2)平原?田聚落選址特征可總結為“鄰堤近田”。?內與水相關(40.5%)村落命名最多,其中除以灣、浜、瀆等水系命名外,以橋、埂、?門等水利設施命名的村落也較多,這反映了平原?區村落多鄰近?堤(墐?。?、?門等水利設施分布,便于管理。以?為主導的田相關(11.9%)的命名也較多,如黃金?、上?角等,前者直接以?名命名,后者則反映了村落在?區內的位置(表2)。

表2 平原?田聚落命名統計[13-14]Tab.2 Naming statistics of dike settlements in the plain area[13-14]

3)濱湖圩田選址特征為“沿塘傍溇”,圩區內河網塘溇縱橫、漾蕩密布,聚落沿河漾塘溇分布。村落命名也多與浜、港、塘、漾、蕩等水系以及橋、壩等水利設施相關(58.2%,表3)。

表3 濱湖圩田聚落命名統計[13-14]Tab.3 Naming statistics of lakeside polder settlements[13-14]

3.3.3 聚落形態特征

1)山灘?田。山灘地區筑?圍田的歷史相對較晚,始于清末民初,在此之前,早有聚落定居于此。為躲避山洪,這類聚落依山而建,和主河流保持一定距離,與水系呈現被動適應關系,其形態主要受地形影響,多呈線性發育。隨著水利和交通體系的完善,一些聚落逐漸向河流方向擴張,發育為集村或市鎮,如梅溪鎮。

2)平原?田。這一區域內聚落對水系的適應性增強。平原?田的聚落最初呈面積很小的散點狀布局,分布于墩臺之上[15],而后為應對洪澇,村民逐漸構建起?堤將各主要村落串聯起來,就近修建?門、開挖河溝、水塘以調蓄洪澇。通過建立不斷完善的?堤體系,聚落逐漸沿?堤和?內水系呈團狀或線性發育起來。而分布于?心的村落發展過程則不穩定,常經歷損毀和重建,因此多保留小型散村的形態。

3)濱湖圩田。濱湖地區多塘多溇,水系呈格網狀交織形態,而農地較為破碎,于耕作不利,因此圩區內大力發展基塘和水運。濱湖圩田聚落與水系間呈現主動適應關系,村落形態與水系的耦合關系最為明顯,緊鄰水系沿單側或兩側線性發育。村落沿河界面多發展為水街,利于貿易往來。在多水系交匯處,水運便利,易發育為市鎮,其形態多沿水系方向延伸,呈指狀或蛛網狀(圖9)。

圖9 ?-圩田村落形態特征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dike - polder villages

4 ?-圩田人居體系的地帶性分布特征總結

整體來看,西苕溪流域內有一套完整的水利體系,在此基礎上逐漸形成了富有生態智慧的?-圩田農業和聚落系統,構建了生態、生產、生活一體的和諧人居環境。然而由于流域內自然地勢和水文環境的地帶性變化,在上、中、下游分別形成了差異化的人居體系。本研究通過取樣法,根據在各分區內基本等距的原則,選取上游至下游同一剖面線上的9個2 km×2 km的樣方,對樣方內水系、農業、聚落要素分層疊加,并概括水-田-村人居模式,清晰地呈現出?-圩田人居體系的地帶性分布特征(圖10)[7,11,13-14]。

圖10 ?-圩田人居體系Dike - polder human settlement system

從西苕溪上游至下游,地勢逐漸降低,水網越來越稠密,?(圩)堤高度逐漸降低,水利的建設重點從高筑?堤轉變為廣開溇港,水網格局從無序的獨立塘湖逐漸變為有規律的格網狀結構。相對應地,水網劃分下的農田肌理越來越破碎,聚落密度先升高后降低,聚落規模則先減小后增大。從聚落選址和形態特征來看,各分區內起主導作用的影響因素各不相同,?-圩田聚落選址與形態和水系之間的耦合程度越來越高,呈現由被動適水到主動適水的轉變。

5 結語

西苕溪流域?-圩田景觀和人居體系展現了獨特的地域性特征,其蘊含的“因勢利導、因地制宜”的傳統人居智慧,在當今仍有著重要指示意義。筆者基于ArcGIS分析方法,從形態學角度出發,通過對?-圩田景觀從整體到局部,分層次、分區域研究,深入探討了?-圩田人居體系的成因及地帶性分布的特征。

在城鎮快速擴張的過程中,?-圩田傳統人居如今面臨生態調蓄能力下降、經濟發展滯后、景觀同質化等危機。針對以上問題,結合前文研究結果,本研究提出3點策略:1)遵循傳統生態格局,優化水網體系,提升生態安全性,注重運用生態手段提升水適應性,彈性應對災害;2)發掘場地優勢,促進復合農業發展,加大宣傳力度,鼓勵發展旅游業,實現產業升級,促進鄉村振興;3)保留村落特色,避免千篇一律,重視傳統村落與其他景觀要素的關聯性,因地制宜地開展工作,保護和諧的鄉村人居環境。

注釋(Notes):

① 除包圍?區的?埂外,在?區內部還有許多經聯圩并?后保留的原始小?的?埂,稱為“墐埂”或“墐壩”。一般墐壩也設有能灌、排兩用節制水源的涵閘,可控制“墐”之間的水源平衡。

② 鄰近?堤的河溝或水塘稱為?濠,為修筑?堤時就近取土而開挖,其水面所有權為?內所有村民共有。

③ 由于傳統村落萌芽于血緣關系主導下的家庭、氏族、部落,因此多以姓氏命名。但本研究探討的是聚落命名與水系、地貌、田地等景觀要素間的關聯,因此不討論以姓氏命名的村落。

圖表來源(Sources of Figures and Tables):

圖1、2、7由作者根據參考文獻[7][11]繪制;圖3、4、8、10由作者根據參考文獻[7][11][13]~[14]繪制;圖5、9由作者繪制;圖6由作者根據參考文獻[6]繪制;其中圖3~5、7、8、10底圖均來源于USGS歷史衛星影像(1976年);表1~3由作者根據參考文獻[13][14]整理。

猜你喜歡
圩田濱湖平原
太湖流域塘浦圩田文化景觀發展歷史和特色
——以長蕩湖為例
那一片平原
江淮平原第一關——古云梯關探秘
濱湖選煤廠煤泥分選與回收系統技術研究
基于人體五感對濕地公園植物配置的應用研究——以濱湖濕地森林公園為例
平原的草
長蕩湖塘浦圩田道路文化景觀設計保護研究
浪起山走
小小書法家
南方的冬天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