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為表里: 北宋河東路忻、代二州堡寨體系考述

2024-01-25 04:28
歷史地理研究 2023年4期
關鍵詞:長編宋軍資治通鑒

馬 巍

(山西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山西太原 030006)

修筑城池、關隘、堡寨等防御工事歷來是中原王朝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南下的主要手段之一。相較建造城池重鎮,堡寨等防御工事具有營建速度快、成本小的優勢,可迅速填充邊境之地的防御空白,并成為控扼邊境交通線路的重要節點。太平興國四年(979)宋平北漢后,逐漸確立了對河東路的控制權,在北部與遼軍直接對峙。修建堡寨成為宋軍防御遼軍的主要策略之一,并逐漸形成以方田、塘濼、堡寨為主的防御體系。正如宋人薛季宣言:“河東……有塘濼、方田、稻田、榆塞為之險,城堡、寨、鋪為之防?!?1)〔宋〕 薛季宣撰,薛旦編: 《浪語集》卷一六《朝辭札子二》,《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第98冊,臺灣商務印書館2008年版,第282a頁。這一體系在對遼戰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成為阻止遼軍南下的堅實壁壘。關于北宋西北地區的堡寨,學界對其數量、形制、規模、作用等問題進行了深入探討。(2)主要有史念?!逗由郊返谒募?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1991年版)、呂卓民《簡論北宋在西北近邊地區修筑城寨的歷史作用》(《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年第3期)、《宋夏陜北爭戰與北宋的筑城》(《西北歷史研究》1989年號,西北大學出版社1991年版,第161—184頁)、江天健《北宋陜西路沿邊堡寨》(《北宋對于西夏邊防研究論文集》,華世出版社1993年版,第9—42頁)、李華瑞《宋夏關系史》(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程龍《北宋西北戰區糧食補給地理》(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年版)等。相比之下,對河東路堡寨的研究則尚處于對建置時間、地理分布等問題的考證階段。(3)李裕民《楊家將史事新考》中第四部分《楊業修建邊寨考》對楊業在太平興國年間修筑的十座堡寨時間和地點進行了考證,認為楊業修筑城寨對于河東路邊防形勢的改善起到巨大作用。靳生禾、謝鴻喜《楊家將古戰場考察報告》以楊業抗遼戰爭切入,對歷次戰爭發生地點進行了考證,并結合了大量的文物資料和實地考察,確認了部分堡寨的地理位置。參見李裕民: 《楊家將史事新考》,《山西地方史論叢》,山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靳生禾、謝鴻喜: 《楊家將古戰場考察報告》,《黃河科技大學學報》2013年第2期。學界雖有提出河東地區“堡寨防御群”的概念,但是對其體系的考證、論證并未深入展開。(4)“自飛狐口以南亙靈丘,西至勾注山脈、寧武、岢嵐軍、豐州而達鄂爾多斯右翼前末旗南,是為河東之國防線。此線以太原為中心,常駐重兵于此;以雁門關、寧武關、岢嵐軍為最前線之國防據點。在此線之西隅,則以府州為中心,以豐、麟州為最前線國防據點。在此線之北,應、朔等州皆屬遼,遼人對宋每采取攻勢入侵,即以其西京大同府為策源地,主力多自雁門關、寧武關入。北宋在此地帶,則筑城堡群以防衛?!眳⒁姟吨袊鴼v代戰爭史·宋、遼、夏、金》上冊,中信出版社2013年版,第75頁。在此基礎上,筆者試從歷史軍事地理視角切入,進一步探討河東路北部緣邊堡寨修筑的背景、堡寨防御體系構建等問題,并分析其在宋遼戰爭中的歷史作用。

一、 堡寨修筑的背景

(一) 遼軍南下與宋廷防御策略的確立

北宋河東路忻、代二州,地處宋遼交界地帶,地理范圍相當于今山西省忻州市大部、滹沱河上游地區。其地北部、西北部緊鄰遼國,東銜河北,南接并州,是并州地區的北大門。北漢立國后,因此地緊鄰契丹,成為北漢統治較為穩固地區。宋平北漢后,宋將郭守文于代州擊潰劉繼文,正式取得代州一帶的控制權。(5)〔宋〕 王禹偁: 《小畜集》卷二八《宣徽南院使鎮州都部署郭公墓志銘》,《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第25冊,臺灣商務印書館2008年版,第281b頁。初平北漢后,河東路邊防形勢極其嚴峻。宋人曾言:“河東初平,人心未固,嵐、憲、忻、代未有軍寨?!?6)〔宋〕 李燾: 《續資治通鑒長編》卷二一“太平興國五年十二月辛卯”條,第484頁。其言難免夸張,但北部緣邊州軍的軍、寨等防御體系尚未建立則相對屬實。為防止遼軍南下,宋初以潘美為河東三交口都部署、楊業知代州兼三交駐泊兵馬都部署,駐軍于并、代兩大重鎮。楊業被俘后,繼任者知代州張齊賢力主在河東路沿邊要害之地增設壁壘,指出“若緣邊諸寨撫御得人,但使峻壘深溝,蓄力養銳,以逸自處,寧我致人,李牧所以稱良將于趙,用此術也”(7)〔宋〕 李燾: 《續資治通鑒長編》卷二一“太平興國五年十二月辛卯”條,第484頁。,即以堡寨體系養精蓄銳、以逸待勞,并以趙國大將李牧御邊之策為例。邊境將領之外,朝中大臣亦有提議在邊界地區修筑城寨進行防御。太仆少卿張洎認為“繕修城壘,依憑阻險,訓戎,聚谷,分屯塞下,來則備御,去則勿追,策之上也”(8)〔宋〕 李燾: 《續資治通鑒長編》卷三一“淳化元年六月丙午”條,第701頁。。太宗采納了這一防御策略,宋軍于緣邊忻、代等州軍修筑以堡寨為主的防御工事逐漸展開。

高梁河之戰后,遼軍進行了報復性反擊,自太平興國四年至景德元年(1004),雙方發生大小軍事沖突18次之多。遼軍頻繁南下之時在邊境地區設置諸多堡壘占據要害,積極防御部署。當時被宋軍俘虜的遼軍曾言:“(契丹)慮王師致討,頗于近塞筑城為備?!?9)〔宋〕 李燾: 《續資治通鑒長編》卷二四“太平興國八年十一月甲寅”條,第556頁。具體而言,其先于“代州雁門、西涇、護國、南川置寨”(10)〔宋〕 李燾: 《續資治通鑒長編》卷二〇“太平興國四年十一月庚辰”條,第464頁。,又置壘三十六(11)〔宋〕 李燾: 《續資治通鑒長編》卷二三“太平興國七年五月庚申”條,第521頁。,在飛狐一帶亦置有直谷(12)雍正《山西通志》載,靈丘縣有直谷關。雍正《山西通志》卷一一《關隘三》,《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史部第301冊,第372b頁。、小冶等寨,足見遼軍在河東路邊境地區所筑寨壘并非少數。每寨(柵)駐軍的人數史籍無載,參考其在東北地區駐兵狀況,“去海岸四百里立三柵,柵置兵三千”(13)〔宋〕 李燾: 《續資治通鑒長編》卷三二“淳化二年辛卯”條,第728頁。。熙寧劃界后,遼軍重新規劃沿邊兵寨烽鋪,《遼史·蕭韓家(奴)傳》載:“(遼道宗大康)三年,經畫西南邊天池舊塹,立堡寨,正疆界,刻石而還?!?14)《遼史》卷九二《蕭韓家(奴)傳》,中華書局1974年版,第1370頁。

(二) 堡寨修筑的自然地理環境

忻、代二州,北依恒山、雁門山,與契丹朔州、武州、應州相隔,東臨太行山,與蔚縣接壤,西接黃嵬山、云內山,南靠五臺。相比一望無際的河北平原,忻、代二州境內大小山峰百余座,自西向東主要有泰戲山、夏屋山、雁門山、黃嵬山、崞山等。北部高峻連綿的山峰是天然的屏障,宋之前的中原王朝已利用這些天險構筑了雁門、西陘等關隘進行防御,宋軍則將防御重點放在山脈相交的河谷地帶,著重控制南北走向的交通路線。

西北三路在宋人筆下多為高寒、沙磧之地,尤以陜北一帶最為突出。宋軍在營建堡寨的軍事行動中,因水資源供給不足導致城池被圍、大軍潰敗的例子比比皆是。麟、府二州皆因戰時水寨被切斷導致城池被圍,永樂城之戰亦因城池缺水導致大軍潰敗。同為黃土高原丘陵地帶,河東路北部忻、代二州城寨的水源供給相對充足,北宋一朝未有宋軍因水源匱乏兵敗的記載。發源于代州泰戲山一帶的滹沱河,呈東北西南流向,橫穿忻、代二州,水體類型豐富,水量較大。大石寨,“寨城外水中常有光澈明,人頗異之。后有以網筌取魚者”(15)〔宋〕 章炳文撰,儲玲玲整理: 《搜神秘覽》卷中《敘劍》,《全宋筆記》第三編第3冊,大象出版社2008年版,第144頁。。從寨外水體可以釣魚的事實可以推斷當時大石寨外河流水量充沛。大石寨遺址位于今繁峙縣砂河鎮后河村北約500米一帶,東西兩側有沖溝。(16)東經113°28′51.2″,北緯39°19′28.1″,海拔約1 513米。今存有遺址,“城址所處地形北高南低,呈緩坡狀。平面呈倒‘凸’字,南北長300米,東西寬50—300米,分布面積5萬平方米。城墻底寬4米,頂寬1米,殘高0.5—3.5米,夯土層厚0.15米。南部為甕城,城門無存。周邊設寬5—6米、深2—3米的護城壕。城址內斷崖上暴露有灰坑,寬0.5米,深1.2米,圜底。地表可見殘磚爛瓦和泥質素面灰陶片,采集有白釉瓷片。相傳宋代楊六郎在此駐兵,故稱六郎城”。依據采集物和夯土層判斷,這是一處宋代城址。資料來自繁峙縣文物局: 《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不可移動文物登記表》(內部資料)。

河東路忻、代二州北倚雁門,南臨滹沱的地理環境為宋軍于此構筑城寨提供了天險(崇山峻嶺)和地利(水源補給)?;诖?置城設寨成為河東路北部緣邊防御遼軍南下的主要策略之一。

二、 緣邊堡寨體系的建立

(一) 堡寨修筑的時空進程

1. 堡寨的建置

從宋初行政區劃來看,縣下多設鄉、鎮,又于險要地區設置堡寨,“寨置于險扼控御去處,設寨官,招收土軍,閱習武藝,以防盜賊。凡杖罪以上并解本縣,余聽決遣”(17)《宋史》卷一六七《職官七》,中華書局1977年版,第3979頁。。就層級而言,一般寨的規模大于堡,鋪(舍)又次之。寨一般設寨官、知寨、寨主,堡有知堡,為軍政長官?;诤訓|路北部緣邊的重要性,元豐年間將其寨主、監押人數增至二人。(18)〔宋〕 李燾: 《續資治通鑒長編》卷三三七“元豐六年七月乙卯”條,第8117頁。當時多以禁軍駐守堡寨,“緣邊禁旅,多分守城寨”(19)〔宋〕 李燾: 《續資治通鑒長編》卷五二“咸平五年七月丙辰”條,第1144頁。。駐軍規?!罢饔卸〝?建寧置一千五百人,其余四寨,各止三百至五百”(20)〔宋〕 李燾: 《續資治通鑒長編》卷一四九“慶歷四年五月丁丑”條,第3611頁。??梢?類似建寧軍的大寨規定駐扎人數為一千五百人,一般寨只有三百至五百人,存在較大差距。

堡寨之下設鋪(又稱“鋪屋”“鋪舍”),它是邊境地區防御體系的基層單位,類似今天的哨所。(21)關于宋、遼河北地區的鋪舍,主要有郭東旭、王軼英: 《北宋河北沿邊的寨鋪建設述略》,《宋史研究論叢》第8輯,河北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第451—458頁;張國慶: 《遼朝邊鋪探微》,《中國邊疆史地研究》2016年第2期。鋪的首長稱為寨鋪使臣(22)〔宋〕 李燾: 《續資治通鑒長編》卷二六五“熙寧八年六月戊申”條,第6491頁。,駐扎有鋪卒(守鋪卒)。在河北邊界,“太宗置寨二十八,鋪百二十五”(23)〔宋〕 李燾: 《續資治通鑒長編》卷四四“咸平二年五月乙巳”條,第946頁。,其功能“系境上候望相接,司察邊事者,實與州軍關縣相為表里”(24)〔宋〕 薛季宣撰,薛旦編: 《浪語集》卷一六《朝辭札子二》,《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第98冊,第283a頁。,是集偵察、防御、駐軍等為一體的軍事設施,與州軍關縣相互依托。在宋遼邊境地區,鋪屋既是雙方直接對峙的軍事設施,又是占據領土、宣示主權的主要手段之一。仁宗時期,“戎人移建鋪居,侵越代州疆界,吏止之,奮兵與漢兵斗”(25)〔宋〕 胡宿: 《文恭集》卷八《論邊事》,《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第27冊,第680a頁。。與宋軍針鋒相對,遼軍亦在緣邊地區設置大量鋪舍,其鋪兵“執行偵查侯望、牒報警傳等任務,并協助‘巡馬’等邊防軍人巡邊擾敵,起到了鞏固邊防、保衛國土安全之作用”(26)張國慶: 《遼朝邊鋪探微》,《中國邊疆史地研究》2016年第2期。。

2. 堡寨的時空分布

面對遼軍頻頻南下襲擾,宋人因地、因時制宜,于河北、河東路一帶修筑城池,駐扎重兵,構筑起完備的防御工事以抵御遼軍。太平興國年間,楊業知代州期間陸續營建堡寨,多于忻、代二州緣邊地帶,其多“選擇形勢要害堪作守御寨基去處”(27)〔宋〕 李燾: 《續資治通鑒長編》卷四七〇“元祐七年二月丁亥條”,第11225頁。。此后歷任知州紛紛修繕城池、堡寨,加強戰備。端拱二年(989),“陳恕自河北營田使知代州,葺城壘戰具。太宗知恕有心計,召為鹽鐵使”(28)〔清〕 徐松輯,劉琳、刁忠民、舒大剛等校點: 《宋會要輯稿》職官四二《鹽鐵使》,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版,第4072—4073頁。;咸平元年(998),柳開知代州,“葺城壘、戰具”(29)〔宋〕 李燾: 《續資治通鑒長編》卷四三“咸平元年十二月”條,第925頁。。在歷任代州長官營建下,最終建立起以忻、代二州城為中心的堡寨防御體系,“起代州至忻州東北故三邊,每寨各當川谷之口,控胡騎走集,凡有谷路大小通契丹界四十四”(30)〔宋〕 曾公亮: 《武經總要》前集卷一七《河東路》,解放軍出版社、遼沈書社1988年版,第842頁。。筆者根據史料考證和實地考察,將忻、代二州大部分堡寨落實具體村鎮,整理為表1。

表1 宋初忻、代二州堡寨筑造統計

由表1可見,北宋時期河東路緣邊地區堡寨多修筑于北宋初期,以太平興國、雍熙年間為主。從各州軍堡寨數量來看代州最多,共有堡寨17處;忻州4處。從地理分布來看,堡寨多分布在滹沱河南北兩岸,宋遼邊境,恒山、雁門山等山脈控扼交通要道的峽谷地帶。

(二) 堡寨體系的形成

作為軍事防御實體,單個堡寨在軍事上的作用相對有限。因此,構建堡寨體系,形成相應的堡寨防御群就十分重要。北宋知延州范雍在談及環慶路堡寨時認為“邊寨甚密,遠者不過四五十里,近者三十里,列據要害,土兵得力”(31)〔宋〕 李燾: 《續資治通鑒長編》卷一二五“寶元二年閏十二月壬子”條,第2954頁。。堡寨間適當的距離對于相互支援、威懾敵人具有重要作用,而忻、代二州沿邊堡寨的距離、堡寨之間防御力量的配置,以及形成防御體系等問題值得深入探究。

1. 防御體系

通過統計《武經總要》中河東路緣邊堡寨間距離(表2)可知,堡寨間距離最近為8里,最遠為70里,大部分堡寨間距離30里左右。除自然地理環境影響外,30里也是通常急行軍能投入戰斗的距離。當筆者將堡寨之間的距離在地圖上標注后,竟完整地繪制出一條忻、代堡寨邊防道里圖,這也體現出宋人對堡寨間橫向防御的重視。堡寨之間橫向道路多為高大山川阻隔,路況較差,并不能承擔大部隊行軍和物資供給等需要。因此,以河谷為依托的堡寨間縱向聯系就十分必要,依托滹沱河支流河谷、道路形成以代州、崞縣、繁峙三州縣為中心的堡寨防御體系。通過上述資料可見,忻、代二州防線以代州為核心,西起云內寨,東至瓶形寨,共計400余里,可分為西、中、東段三個防御單元(圖1)。

表2 宋初忻、代二州沿邊堡寨道里統計

西段西起云內寨,東至西陘寨,防御橫截面170余里,以崞縣為中心,下轄樓板、陽武、石硤、土墱四寨。(32)〔宋〕 王存撰,王文楚、魏嵩山點校: 《元豐九域志》卷四《河東路》,中華書局1984年版,第168頁。崞縣控扼要地,為朔州、代州南下忻、并二州的交通樞紐,“在州西五十里,敵樓戰具全”(33)〔宋〕 曾公亮: 《武經總要》前集卷一七《河東路》,第841頁。。為防止遼、西夏突襲,宋廷在此駐扎重軍,以支援代州和河西地區。慶歷二年(1042),“以御前忠佐馬軍都軍頭田朏為西京作坊使、并代州都監,東頭供奉官郝質為內殿崇班、忻代都巡檢使,并領兵屯崞縣以控扼二敵”(34)〔宋〕 李燾: 《續資治通鑒長編》卷一三七“慶歷二年七月乙巳”條,第3281頁。。

中段為雁門寨、西陘寨一線,其以代州城為核心,防御橫截面為60余里。(35)對于此距離,《武經總要》中并未記載,為筆者根據堡寨間的距離實測而得。代州是北宋防御的重鎮,大中祥符元年(1008)設河東路沿邊安撫司于代州處理相關事宜。這一防線核心為代州雁門縣,轄胡谷、雁門、西陘三寨。(36)〔宋〕 王存撰,王文楚、魏嵩山點校: 《元豐九域志》卷四《河東路》,第168頁。雖然此段防線較短,但道路較多,宋遼軍隊頻繁圍繞三寨進行博弈,故亦是宋軍防御重點。王珪稱:“雁門扼晉山河,北有強敵,西有勁羌,蓋天下精兵之處?!?37)〔宋〕 王珪: 《華陽集》卷三〇《西京左藏庫副使蘇安靜可供備庫使制》,《叢書集成新編》第61冊,新文豐出版公司2008年版,第537頁。

東段東起茹越寨,西至瓶形寨,長約213里,以繁峙縣作為中心,下轄茹越、大石、義興冶、寶興軍、瓶形、梅回、麻谷七寨。(38)〔宋〕 王存撰,王文楚、魏嵩山點校: 《元豐九域志》卷四《河東路》,第168頁。關于繁峙縣的軍事地理價值,《武經總要》載:“繁畤縣,在州東六十里,敵樓戰具全?!?39)〔宋〕 曾公亮: 《武經總要》前集卷一七《河東路》,第841頁??梢娝稳耸种匾暦敝趴h城的城池戰備,修建有敵樓,軍備充裕。這一防區長度最長,為加強這一防線的防御,元豐三年(1080)五月下詔:“增代州繁畤縣令一員,仍以使臣為都監?!?40)〔宋〕 李燾: 《續資治通鑒長編》卷三〇四“元豐三年五月癸酉”條,第7406頁。

上述東、中、西三個防御單元共同構筑起忻、代二州的防御體系。時人對于代州城池、堡寨體系有著深刻的認識,稱“代州地形號牛角川,繁畤、崞縣二縣,各屯戍兵以相犄角”(41)〔宋〕 曾公亮: 《武經總要》前集卷一七《河東路》,第841頁。,阻擊遼軍有較大地理優勢。其在實戰中亦效果顯著,張齊賢土磴寨之戰勝利的原因,除去埋伏兵于土磴寨奇襲外,與其在繁峙、崞縣兩地軍事勝利不無關系。有載:“端拱初,虜自大石路南侵。張齊賢預簡廂軍千人為五部,分屯繁峙及崞縣。下令曰: 代西有寇則崞縣之師應之,代東有寇則繁峙之師應之,比接戰,則郡兵集矣。至是,果為繁峙兵所敗?!?42)〔宋〕 曾公亮: 《武經總要》后集卷一〇《素備》,第1621頁。

2. 防御工事

(1) 方田。是一種利用溝壑注水并穿插分塊以限制軍馬南下的防御工事。(43)關于方田的基本形態,安國樓指出其“將土地以溝渠水域分掘成方塊,以小徑穿插交錯其中,有的甚至還在田地四周圍上柵墻。低洼處為水田,高于水的作旱田?!眳⒁姲矅鴺? 《北宋軍事方田制述論》,《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2年第4期。軍事學家蔣百里指其淵源可追溯至西周的井田制,“古時的中國民族,當他走入農業經濟時代,就遇著游牧民族的壓迫,可是他能應用治水術,編成方陣形的農田(即井田)以拒絕騎兵及戰車之突擊”(44)蔣百里: 《國防論》,岳麓書社2010年版,第2頁。。端拱二年(989),宋太宗下《令沿邊作方田列寨柵詔》,“令沿邊作方田,分頒條制,量地里之遠近,列置寨柵,此可以限其戎馬而大利我之步兵也”(45)〔清〕 徐松輯,劉琳、刁忠民、舒大剛等校點: 《宋會要輯稿》兵二七《邊備一》,第9182頁。,方田規格“廣袤相去皆五尺許,深七尺,狀若連鎖”(46)〔宋〕 李燾: 《續資治通鑒長編》卷五五“咸平六年十月甲子”條,第1214頁。。翟守素亦曾為代北方田都部署,負責營建代北方田事宜,“上方考古道,興方田,俾封疆之臣修耕戰之備,公為代北方田都部署。事畢,改并州兵馬鈐轄”(47)〔宋〕 王禹偁: 《小畜集》卷二九《故商州團練使翟公墓志銘》,《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第25冊,第288a頁。。河東路方田主要分布在崞寨、石嶺關一帶,崞寨位于滹沱河西岸,鄰近崞山?!段浣浛傄穼︶瓶h周圍的水域狀況論述詳細:

縣西舊有九河: 一曰羌河,二曰唐昌,三曰馬墟,四曰郜村,五曰龍泉,六曰白泉,七曰五里,八曰軍坊,九曰宇父。淳化中,嘗浚之,以捍狄人南牧。(48)〔宋〕 曾公亮: 《武經總要》前集卷一七《河東路》,第841頁。

可知,崞縣一帶滹沱河及其支流水網密布,曾有大小河流九條,不僅是穩定的生活水源,亦可疏浚改造成為防御設施。淳化年間(990—994),為限制遼軍南下突襲,宋廷疏浚九河以限制戎馬。疏浚后的滹沱河干流距崞縣縣城僅二百步(49)〔宋〕 樂史撰,王文楚等點校: 《太平寰宇記》卷四九《河東道十》,中華書局2007年版,第1030頁。,提供了天然的防御屏障。明清時期,崞陽鎮北十里有唐昌村,設有唐昌鋪。乾隆《崞縣志》載,縣北二十五里有郜村、北三十里龍泉村。(50)關于龍泉,乾隆《崞縣志》卷一《山川》載:“西北三十里,唐魏鄭公征于此駐師,祈天以鏟插地,泉水涌出,三軍賴之,泉左有鄭公福?!鼻《昕瘫?第6a頁。但關于其他河流的位置,史籍記載并不詳細。

石嶺關寨,扼守系舟山(東)、官帽山(西)山相交處,地勢險峻,為云、朔等州軍南下太原的要沖之地,太平興國年間于此置關寨?!端螘嫺濉份d:“石嶺關寨,在忻州秀榮縣?!?51)〔清〕 徐松輯,劉琳、刁忠民、舒大剛等校點: 《宋會要輯稿》方域一八《諸寨》,第9644頁?!短藉居钣洝芬噍d:“石嶺關,甚險固?!?52)〔宋〕 樂史撰,王文楚等點校: 《太平寰宇記》卷四二《河東道三》,第890頁?!段浣浛傄酚涊d:“太平興國中筑,在州南三十里。山勢回抱,號為險阻。其路可行單車,舊有關城控扼。慶歷中,關南削山為城,即烽火山。南正控山口,西連天澗,地勢險深,可遏北虜南牧。山東西溝澗四百余步,開置方田?!?53)〔宋〕 曾公亮: 《武經總要》前集卷一七《河東路》,第846—847頁。其寨城筑造于太平興國年間,在忻州南約三十里。慶歷年間,基于宋遼、宋夏形勢緊張,又將石嶺關防御體系進行整合,削關南山為城池,其地東、西各有深溝、天澗,可以防止遼騎奔沖。又利用水源,關城西側利用天澗,關城東側營造防御所用方田,構建起完備的防御體系。

(2) 溝塹與石墻。溝塹指在寬闊平坦且無防御優勢之處挖掘壕溝以限制戎馬奔沖。河東路大規模的溝塹修筑應始于仁宗朝康定元年(1040)。宋夏三川口之戰失敗后,作為回應,“樞密院請下緣邊部署司,應山險處,并溝塹以絕奸細出入之路,從之”(54)〔宋〕 李燾: 《續資治通鑒長編》卷一二七“康定元年六月辛亥”條,第3021頁。。次年,元昊進攻麟、府二州,并攻陷豐州。宋廷“遣東頭供奉官、閣門祗候任黃裳按視嵐、石、隰州、保德、火山、岢嵐軍、地形平闊處,鑿為溝塹,以限戎馬”(55)〔宋〕 李燾: 《續資治通鑒長編》卷一三三“慶歷元年九月辛亥”條,第3173頁。。除防御功能外,溝塹亦作為雙方邊界的寓意出現。韓琦知并州時,為防契丹邊民南侵代州陽武寨,“琦鑿塹立石以限之”(56)《宋史》卷三一二《韓琦傳》,第10224頁。。此外,邊界地區還有大量邊壕。慶歷年間下詔耕種禁地時,只允許耕種邊壕之外十里的土地,“詔并代經略司,聽民請佃岢嵐、火山軍間田在邊壕十里外者。然所耕極寡,無益邊備,歲糴如故”(57)〔宋〕 李燾: 《續資治通鑒長編》卷一五四“慶歷五年二月甲寅”條,第3749頁。??梢?溝塹在限制戎馬襲擾和防止北人南侵土地中發揮了一定的作用。

宋遼、宋夏邊境地帶還以石墻為界。元豐八年(1085),火山軍駐區發生遼軍修筑石墻以蠶食土地的事件,《續資治通鑒長編》載“河東路經略司言:‘北人于火山軍界疊石為墻,慮蓄奸謀為侵占之漸?!t:‘左藏庫副使趙宗本詣墻所體訪,畫圖以聞。如侵舊界,即移牒毀拆,仍當為先備?!磶?復言北人聲言欲爭據石墻,乞增兵防托。詔沿邊安撫司密共覘視,若侵占有實,奏拆去”(58)〔宋〕 李燾: 《續資治通鑒長編》卷三六一“元豐八年十一月甲辰”條,第8639頁。。對于此次挑釁,宋人極其重視,下令實地勘察,若遼軍侵占舊界,即下令拆毀。元祐元年(1086),“河東路經略安撫司言:‘火山軍北界,順義軍牒理會壘起石墻事,已指揮緣邊安撫使,依前后朝旨審度便毀拆,及重別定寫北界牒本去訖?!t可”(59)〔宋〕 李燾: 《續資治通鑒長編》卷三六八“元祐元年閏二月甲午”條,第8874頁。。同月,“河東經略司言火山軍申,依朝旨,拆毀壘起石墻,次日有北人二百余騎,來張千地內施放弓箭,射中石姓、趙立等。詔河東經略司,暗設堤備,以理說諭,候退,有再壘下石墻,侵越界至,即便依前折毀”(60)〔宋〕 李燾: 《續資治通鑒長編》卷三六九“元祐元年閏二月丙午”條,第8905頁。。如此往復,足見宋人對于遼軍南侵的強硬態度。

(3) 長城。作為中原政權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工事,長城的筑防從戰國延續至明朝。雖然北宋時期的堡寨體系取代了長城成為宋軍防御的主要工事,但岢嵐軍亦曾修筑長城。岢嵐軍位于宋遼邊境,其城“正當北界要害之地”(61)〔宋〕 歐陽修撰,李之亮箋注: 《歐陽修集編年箋注》卷一一六《河東奉使奏草》卷上《舉米光浚狀》,巴蜀書社2007年版,第510頁。。歐陽修在《論西北事宜札子》中建議加強對岢嵐軍防御工事的修建,指出“岢嵐軍地接草城川口,無險可恃,而城小壕淺,須合增城浚壕。乞降指揮下河東,那打百草廂軍及本軍系役兵士,早并力修葺”(62)〔宋〕 歐陽修撰,李之亮箋注: 《歐陽修集編年箋注》卷一一六《河東奉使奏草》卷上《論西北事宜札子》,第524頁。。太平興國四年、景德元年,宋軍曾于此分別大敗北漢、契丹軍隊。其城東有草城川,“川口闊一里余,川中有古城。景德中筑長城,控扼賊路”(63)〔宋〕 曾公亮: 《武經總要》前集卷一七《河東路》,第854頁。?!段墨I通考》亦載:“景德中,筑長城于草城川口以為控扼。其草城川、峨婆谷、洪谷、朝谷四路,皆契丹界?!?64)〔元〕 馬端臨: 《文獻通考》卷三一六《輿地考二》,中華書局2011年版,第8586頁。關于北宋時期的長城,光緒《岢嵐州志》亦有記載:“長城,在州北一里許,俗呼長城梁。舊志蒙恬筑,一云趙武靈王筑。嘉靖間,有地名牛圈窊者,掘其地得石刻,其文云: 隋開皇元年,贊皇縣丁夫筑??稼w武靈王破林胡、樓煩自陰山、高闕抵雁門、云中,筑長城,陰山、高闕皆岢嵐地。后宋太宗五年筑長城于草城川口,歷天澗堡而東。岢嵐趙地,樓煩故墟,是長城筑于趙,而隋而宋修之無疑,其謂蒙恬所筑者誤矣。舊址至今尚存?!?65)光緒《岢嵐州志》卷二《形勝》,《中國地方志集成·山西府縣志輯》第17冊,鳳凰出版社2005年版,第562頁。又有:“天澗保,在城北五里,俗名按門子。明嘉靖四十二年兵,憲王遴建修亭垣,今廢??妓问?(太平)興國五年筑長城于草城川口沿天澗保?!?66)光緒《岢嵐州志》卷二《形勝》,《中國地方志集成·山西府縣志輯》第17冊,鳳凰出版社2005年版,第562頁。另據考古發現,自岢嵐城以東至王家岔鄉,現存一段20多千米的城墻在北齊和隋朝基礎上修建而成。城墻最高處達3米,頂部寬1.6米,并有女墻。在今岢嵐縣嵐漣鎮窯子坡村東約200米,仍有保存較為完好的北宋長城遺址窯子坡段。(67)“此段長城西與灰窯溝段相連,東向王家岔方向延伸。全長約20千米,高1—4米,底寬1.5—12米,頂寬1—4.7米。大部分為片石壘砌,個別地段為土石混筑。此段長城內側有附于墻體的33個類似馬面的方形或長方形臺體,均片石壘砌,密集處間距10—20米,臺體長2—5米,寬1.5—3.5米,高0.6—2.5米。其功用有待進一步研究。該段長城與本縣境內的北齊長城連成一線,但與后者的形制明顯不同,當是在北齊長城的舊基上重新修筑?!眹椅奈锞种骶? 《中國文物地圖集·山西分冊》,中國地圖出版社2006年版,第655頁。

(4) 防護林。軍隊在森林中推進速度往往低于開闊地帶,邊境地區森林的大面積覆蓋可使河谷、山麓地區形成大片遮蔽地,起到防御作用。北宋初期“禁地”政策實施,將邊民內徙,草木植被得到一定的恢復。忻州定襄縣有打地和尚與虎豹同居,“退而隱于忻之定襄間,往來深山,與虎豹群居,蹤跡神異,人莫之測”(68)〔清〕 胡聘之: 《山右石刻叢編》卷一五《忻州定襄縣新修打地和尚塔院記》,山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3冊第26a頁。;遼清寧二年(1056),始修為全木結構的佛宮寺釋迦塔(今應縣木塔),亦是當時邊境地區樹木、植被較多的例證。

宋、遼對峙時期,雙方都合理利用防護林作為屏障。宋廷于邊疆地區實行“以林為險”政策以限制遼軍騎兵沖擊。五臺山地處宋遼交界地帶,“從來禁伐五臺山一帶林木,以遏胡馬之沖”(69)〔清〕 徐松輯,劉琳、刁忠民、舒大剛等校點: 《宋會要輯稿》兵二九《邊備三》,第9238頁。。元符元年(1098)哲宗下詔:“陜西、河東諸路,禁采伐新疆林木?!?70)〔宋〕 李燾: 《續資治通鑒長編》卷四九七“元符元年四月丙申”條,第11833頁?;兆谛腿?1121),“臣僚言:‘忻、代、寧化軍界山林險阻,仁宗、神宗常有詔禁止采斫,積有歲年,茂密成林,險固可恃,猶河朔之有塘濼也。比年采伐漸多,乞立法禁?!瘡闹?71)〔清〕 徐松輯,劉琳、刁忠民、舒大剛等校點: 《宋會要輯稿》刑法二《禁約二》,第8326頁。??梢娫诤訓|路,森林景觀是和“河北塘泊”同等重要的防御工事,禁止砍伐。南宋紹興六年(1136),宋高宗對北宋河東路“以林為險”的政策有高度評價,指出“河東黑松林,祖宗時所以嚴禁采伐者,正為借此為阻,以屏捍外夷耳”(72)〔宋〕 李心傳編撰,胡坤點校: 《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〇〇“紹興六年四月辛丑”條,中華書局2013年版,第1903頁。。

3. 控扼主要交通道路

代州北部雁門山、恒山等山脈雖是防御遼軍的天然屏障,但遼軍還是通過山間峽谷地帶頻頻南侵。包拯對雁門、勾注一帶極其重視,曾言:“三路素為控扼之所……西則雁門、勾注,南入并、代……惟雁門、勾注背長城而南,東西地里稍廣,宋與遼古今所由出入之路也,或有侵軼,此最可虞?!?73)〔宋〕 李燾: 《續資治通鑒長編》卷一六六“皇祐元年三月庚子”條,第3991—3992頁。又言:“緣云州至并、代州甚近,從代州至應州,城壁相望,只數十里,地絕平坦,此南與北古今所共出入之路也?!?74)〔宋〕 李燾: 《續資治通鑒長編》卷一五七“慶歷五年八月甲子”條,第3797頁。其所稱城壁相望雖屬夸張,但亦能表現出對當時邊境防御壓力較大的擔憂。

宋廷堡寨防御體系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控扼遼軍南下的道路。根據《武經總要》,對忻代地區堡寨控扼的交通道路進行統計,如表3所示。

表3 忻、代二州堡寨控扼道路統計

圖2 北宋寶興軍寨遺址平面示意資料來源: 依據《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不可移動文物登記表》改繪。

可知,宋人對當時邊境地區的交通狀況十分熟悉,還按通車騎、通人行等不同路況統計。代州北部四百余里防線,有可通車騎的谷路32條,可通行人的13條,見于史料的共計50余條。若以域內堡寨體系區分,可知以繁峙為中心的堡寨體系控扼道路最多,共計35條,其中通車騎路達20條,這也顯示出此防區堡寨體系控扼道路的壓力。雁門堡寨體系次之,其西門寨控扼可通車騎路10條,通人行路兩條,亦是防御的重點。崞縣堡寨體系由于地區鄰邊里程較少,共控扼通人行道路5條。對重要道路的控制為宋軍屢出奇兵奠定了基礎,雍熙三年(986)張齊賢正是在土磴寨出騎兵擊退遼軍。還有寶興軍城位于羊眼河東,亦是控扼代州通往五臺山的重要通道(圖2)。

澶淵之盟后,為防止遼軍南下滋事,減輕邊境矛盾,真宗遂下令將邊境地區的部分通道堵塞。張耆任太原鈐轄向真宗上言:“‘云、應、蔚、朔四郡,間遣人持文移至代州,非覘邊虛實,即欲習知道里,宜盡窒諸間道,獨留土石谷、土墱路,以示設險?!先恢?于是,擢拜馬軍都虞候、英州防御使?!?75)〔宋〕 李燾: 《續資治通鑒長編》卷六一“景德二年十二月癸未”條,第1378頁。遼軍不斷持文至代州的舉動,張耆認為其目的是刺探道路,建議對當時邊境道路進行堵塞,只留土石谷、土墱路等防御守備嚴密之地,以威懾遼軍?!端问贰堦葌鳌分械挠涊d更為明確,“耆因言:‘云、應、蔚、朔四郡,間遣人以文移至并、代間,非覘邊虛實,即欲熟道路。宜密諭代州,使自云、應、蔚至者由大石谷入,自朔至者由土墱入,余間道皆塞之以示險’”(76)《宋史》二九〇《張耆傳》,第9710頁。。大石谷路為云、應、蔚州通入代州的主要道路,土墱路則是朔州至代州的道路,控制此二路便可掌握邊境交通的主動權。景德四年(1007)三月,詔曰“北面緣邊趨境外徑路,自非榷場所歷,并令轉運使因案部規度斷絕之”(77)〔宋〕 李燾: 《續資治通鑒長編》卷六五“景德四年三月壬寅條”,第1447頁。,遂對宋遼邊境地帶的交通道路進行整治。還下令各轉運使將緣邊非榷場所過道路斷絕,以較少邊釁,實行消極防御。這一政策在沈括《夢溪筆談》中亦有體現,“今飛狐路在茂之西,自銀冶寨北出倒馬關度虜界,卻自石門子、冷水鋪入瓶形、梅回兩寨之間至代州。今此路已不通”(78)〔宋〕 沈括撰,金良年點校: 《夢溪筆談》卷二四《雜志一》,中華書局2015年版,第235頁。??芍敃r代州東北通往靈丘一帶的飛狐路已被切斷。

三、 堡寨體系與宋遼戰爭

在澶淵之盟前的宋遼交戰中,“敵(指契丹)數入寇,官軍雖眾,罕有成功”(79)〔宋〕 李燾: 《續資治通鑒長編》卷一六四“慶歷八年四月辛卯”條,第3947頁。,長期任職河北的裴莊甚至建議廢罷河北沿邊堡寨以集中兵力加強對州城的防御(80)《宋史》卷二七七《裴莊傳》,第9437頁。??梢娝诬妼ζ湓诤颖钡貐^營建的堡寨體系并無信心。相比之下,河東路緣邊堡寨體系在防御中則至關重要。宋人張方平對神宗言:“宋與契丹大小八十一戰,惟張齊賢太原之戰才一勝爾?!?81)〔宋〕 陳師道: 《后山叢談》卷三,《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子部第343冊,第82a頁。不難察覺發生在河北地區的慘敗給宋人造成較大陰影,正因如此,土墱寨大捷才被宋廷高官傳頌。雖說宋軍勝少負多是常態,但言“才一勝”未免夸張。通過統計可以發現,宋軍在河東路對遼戰爭中竟處于優勢。筆者對太平興國四年宋平北漢后宋遼之間發生于河東路戰爭的史料進行梳理,結果如表4所示。

表4 河東路979—1004年宋遼交戰統計

上述統計雖囿于資料缺漏,但宋軍在河東路的戰績勝多敗少應為客觀事實。太平興國四年(979)宋平北漢至澶淵之盟簽訂,雙方于河東路北部地區交戰共計18次,宋軍16次獲勝占據絕對優勢,遼軍僅2次勝利。宋軍將交戰區域控制在以代州為中心,北至云州、朔州、應州,南至忻州一帶的滹沱河流域地區,在其強勢防守下,遼軍在代州一帶屢嘗敗績,并未能攻陷州城。雍熙年間宋軍主動出擊,甚至攻克云、朔等山后諸州,將交戰區域擴大至遼國境內。代州地區交戰次數最多,共計7次,最高達十萬余人的一次交戰也發生在代州一帶,其余戰場分布有朔州3次、忻州2次、嵐州1次、岢嵐1次。

相較河北地區的戰績,宋軍于河東地區的諸多勝利與通常認知中宋軍戰斗力弱的情況不符,這與其北部堡寨體系不無關系??偟膩砜?主要有以下幾點: 首先,宋軍利用河東路北部勾注、雁門、岢嵐等山脈險要之處,修筑堡寨、邊墻、長城、溝塹、方田等防御工事,并持續強化在這一地區的軍事存在,實施以彈性防御為主的方針,使得宋軍在軍事行動中占據地形上的優勢。(82)關于“彈性防御”的相關概念,曾瑞龍曾論述:“彈性防御把保衛一個國家和直接保衛它的領土從概念上劃分清楚。彈性防御的戰略認為一支軍隊不需要直接保衛國土,而只需擊敗敵軍就足以達成保衛國土的目的。彈性防御在戰法上的特點是以一支能迅速調動的野戰力量為核心,尋找敵軍入侵時暴露的破綻加以反擊,其具體手段包括迂回、遮斷、夾擊、包圍等?!眳⒁娫瘕? 《經略幽燕: 宋遼戰爭軍事災難的戰略分析》,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第167頁。宋軍亦不斷加強對堡寨體系的修繕。咸平五年(1002),錢若水知并州時就曾“案行邊塞,周視亭障”(83)〔宋〕 楊億: 《武夷新集》卷九《宋故推誠保德翊戴功臣鄧州管內觀察使金紫光祿大夫檢校司空兼御史大夫上柱國長城郡開國公食邑二千四百戶食實封四百戶贈戶部尚書錢公墓志銘》,《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第25冊,第460a頁。。次年,洛苑使李繼和即將出任并代鈐轄,李繼和上任后即希望巡視邊界,進行修繕。但是真宗卻言:“‘河東巖險之地,兵甲甚眾,敵若入寇,但邀其歸路,則可致捷勝,不必率兵而往也?!喜炖^和之志銳于立功,且慮其剛暴,復戒之曰:‘比者鎮戎之城,非汝不立,備知汝之勤悴,唯益務和眾,使其盡心,統轄師旅,亦嘗畏愛相須?!^和曰:‘事有不便,臣當執守?!显?‘不便之事,固宜執守,執守之間,亦須婉順,則事必和濟,不失人情矣?!?84)〔宋〕 李燾: 《續資治通鑒長編》卷五五“咸平六年十一月己亥”條,第1217—1218頁。體現出真宗認為河東路地形險要,兵馬眾多,應該以戰略防御為主,不應自開邊釁。遼軍的騎兵部隊則多善于在平原地區進行攻擊,而不擅長在山區地帶進行攻城。

其次,宋軍堡寨多位于山脈之間的要道,就使得當時宋遼邊境線的道路多為宋軍所控制。緣邊大石、茹越、土墱、雁門、西陘等寨皆控制入遼通道。利用已控制道路,派遣小規模部隊的奇襲和穿插是宋軍在這一時期使用的主要戰術方針。太宗就曾指出:“朕常戒邊將不與爭鋒,待其深入,則分奇兵以斷其歸路,因擊殺之,必無遺類也?!?85)〔清〕 徐松輯,劉琳、刁忠民、舒大剛等校點: 《宋會要輯稿》方域二一《邊州》,第9696頁。太平興國五年(980),潘美巡撫至代州一帶,此時遼軍十萬兵馬南下攻占雁門。潘美遂派楊業領騎兵由西陘寨迂回,經小陘至雁門北口與之合擊遼軍,遼軍大敗。(86)〔宋〕 李燾: 《續資治通鑒長編》卷二一“太平興國五年三月癸巳”條,第473頁。雍熙三年(986),張齊賢于土墱寨大勝遼軍,亦因其地控扼遼軍北歸朔州道路,宋軍兩千廂軍在此設伏方取得勝利。反之,在監軍王侁的錯誤指揮下,楊業率軍與遼軍正面交戰,最后交戰失利。宋真宗時期,河東路采取防御為主的策略,力圖把控要道,扼守遼軍歸路,進行迂回打擊。時任樞密使馬知節曾言:“今諸將喜用騎兵,以多為勝,且騎兵之多者滿布川谷,而用之有限,茍前進而小有不利,則莫之能止,非所謂節制之師也。臣嘗謂善用騎兵者,不以多為貴,但能設伏,觀戎寇之多少,度地形之險易,寇少則邀而擊之,眾則聚而攻之,常依城邑以為旋師之所,無不捷矣?!?87)〔宋〕 李燾: 《續資治通鑒長編》卷七三“大中祥符三年三月甲辰”條,第1661頁??梢?相較一味地強調騎兵數量的觀點,馬知節認為騎兵的數量不在量而在精,同時利用地形進行穿插、突襲,是宋軍克敵制勝的法寶之一。

結 語

關隘在中國古代社會具有軍事防御、內部治安以及社會治理等職能。唐代河東道共有關隘34處,是關隘分布最為集中的區域之一。(88)依據《舊唐書》《新唐書》整理,京畿之地所在的關中地區亦僅有31處關隘。河東路北部設有東陘、石門等關隘,其地理分布、設置密度、防御范圍尚且有限。趙宋立國后,合理利用雁門關一帶山川廣布、河流縱橫的地理條件,因地制宜地構建堡寨防御體系,以擴大防御面積,延長防御縱深,在政區上則發展成為一級行政區劃,即小型“軍管型政區”(89)余蔚: 《宋代地方行政制度研究》,復旦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4年,第39頁。。據筆者統計,宋遼雁門關長城防線宋軍堡寨共有44處,在數量和分布密度上遠超唐代,足見其防御體系嚴密。

在崇尚大一統的風尚之下,武功不振的宋朝常被冠以“積弱”的標簽,逐漸成為20世紀初對于宋代軍政的基本評價。21世紀后,學界對“積弱”說進行了商榷和修正。(90)李華瑞從宋遼、宋夏戰爭的攻守勝負進行分析,驗證了宋軍在國防上不一定積弱的觀點。李華瑞: 《宋朝“積弱”說再認識》,《文史哲》2013年第6期。筆者亦認為,以“積弱”之說衡量北宋河東路邊防體系有失公允,因此分時段、分區域的探討就顯得十分必要。首先,太平興國四年高梁河之戰失敗后至太平興國七年,遼軍先后發動滿城之戰、雁門關之戰和瓦橋關之戰。就三次戰役結果分析,宋軍甚至占據一定優勢,也在一定程度上給予了宋太宗再次親征的信心。其次,雍熙三年北伐失利至景德元年澶淵之盟的26年間,遼軍先后發動六次較大規模的南侵(91)《中國歷代戰爭史》將其歸納為: 君子館之戰,徐河之戰,裴村等作戰,遂城之戰,望都之戰以及澶淵之役(第213—239頁)。,宋廷緣邊地區進入全面防御階段。在宋軍主力于河北地區屢次敗北的局面之下,宋軍于河東路則先后取得土墱寨之戰等戰爭的勝利,鼓舞了宋軍士氣。澶淵之役時,宋軍亦在岢嵐軍、朔州一帶大破遼軍,為其取得和談的主動權增加了籌碼。最后,從限制遼軍活動范圍來看,五代時期遼軍能夠屢次突破石嶺關,入宋之后,遼軍的活動范圍則再未能突破忻州一帶。因此,宋軍對堡寨體系的經營,以及堡寨在軍事行動中所體現的偵查、傳遞軍情、控扼道路、相互支援等作用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隨著宋神宗熙寧年間緣邊七百余里要地的喪失,對宋軍緣邊堡寨體系產生災難性影響,此亦為宋軍難以抵抗金軍南下的主要原因之一。

猜你喜歡
長編宋軍資治通鑒
被保姆欺騙而贈與對方房產,這份公證過的遺囑能否撤回?
胡三省苦心作注
趙振鐸先生學術年表長編
讀《郭沫若年譜長編》的幾點思考
略談《郭沫若年譜長編》的價值及有待完善的地方
火了1000年,一套被毛澤東翻碎了的書
宋軍在三川口、平夏城兩場戰役中的防御戰術之比較
《資治通鑒》帶我玩穿越
《資治通鑒》差點被毀版
Fault Diagnosis Method Based on Fractal Theory and Its Application in Wind Power Systems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