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模具專業復合型創新性人才“五鏈融合、雙螺旋”協同育人模式研究與實踐

2024-01-30 08:27孫海影潘遠安趙長炎
模具工業 2024年1期
關鍵詞:雙螺旋產教模具

孫海影, 潘遠安, 趙長炎

(1.長春汽車工業高等??茖W校, 吉林 長春 130013;2.一汽模具制造有限公司, 吉林 長春 130013)

0 引 言

2017 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深化產教融合,促進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有機銜接,對全面提高教育質量,擴大就業創業,促進經濟轉型升級,培育新的經濟發展動力有重要意義,是新形勢下推進人力資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迫切要求。

近年來,較多學者都在進行高職院?!八逆湣比诤闲滦湍J降难芯?。張慶民等[1]指出推進產教融合的核心是實現高校教育鏈、人才鏈與企業產業鏈、創新鏈的有機銜接。吳曉霞[2]以高職財會專業為例,構建以人才鏈為核心、以數據鏈為樞紐、以供需為主體、以數據為導向的“五鏈”融合模式,為推動職教專業數字化建設提供參考。張弛[3]和吳旭等[4]指出,高職產教一體化要構建“四鏈”共同驅動的框架體系,即產業鏈、創新鏈、人才鏈和教育鏈。許多學者是從宏觀視角進行“形而上”的“四鏈”融合理論探究,還停留在理論重復性論述下的政策設計,而真正進行實踐的較少。此外,研究模具專業與“四鏈融合”的案例更少。

現以模具設計與制造技術專業為例,以人才鏈為核心,教育鏈、產業鏈、創新鏈和價值鏈互相融合,“校行企市”雙螺旋協同創新型育人模式并進行實踐。在新型育人模式下,學校、行業、企業和市場之間的協同關系將更加緊密,培育一批模具專業復合型創新性人才,為企業不同崗位定向培養技藝精湛的員工,搭建產學研協同發展平臺,實現文化、人員、管理、資源、利益互相協同。

1 模具專業雙螺旋協同創新機制的構建

1.1 概念厘定

螺旋創新模式誕生于20 世紀90 年代,原來主要研究大學、工業和政府之間的關系,后來不斷地被學者延伸。

智能制造協同創新中心聚焦智能制造領域中數字化技術、工業云平臺、工業互聯網等關鍵技術。國家級產教融合、協同創新綜合體集產品生產、技術研發、人才培訓、科技成果孵化、社會服務等功能于一體,實現“產學研用”一體化。探索創新的人才培養模式,即“員工學生一體、工廠教室一體”,是學校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重點建設工程,與一汽紅旗、一汽模具制造有限公司、西門子(中國)有限公司等深度融合。

1.2 雙螺旋協同創新機制的構建

針對模具設計與制造專業復合型創新性人才的匱乏,提出了模具專業復合型創新性人才“五鏈融合、雙螺旋”協同育人模式。雙螺旋協同創新機制如圖1 所示,一螺旋指以人才鏈為核心,將教育鏈、產業鏈、價值鏈和創新鏈相互融合,多元化體現產教融合;二螺旋指學校、行業、企業、市場4個主體相互協同,四方聯動形成合力,推動產教深度融合。

圖1 雙螺旋協同創新機制

雙螺旋協同機制思維邏輯如圖2 所示,以人才鏈為核心,價值鏈、產業鏈、教育鏈和創新鏈互相協同創新,實現企業拉動創新鏈,學校助推教育鏈,市場引領產業鏈,行業提升價值鏈。進而實現文化、管理、人員、資源和利益協同。

圖2 雙螺旋協同機制思維邏輯

2 “五鏈融合、雙螺旋”協同育人模式研究與實踐

2.1 價值鏈層面

在“雙高”及“職業本科”大背景的推動下,專業建設面臨嚴峻挑戰,基于高水平專業群核心競爭力的需求,著力于模具專業價值鏈的構筑。

長春汽車工業高等??茖W校的模具設計與制造專業是將智能制造協同創新中心作為與企業深度融合的長春市現代學徒制試點專業,學校和企業全面打通,實現學校內部專業群與外部行業對應,促進外部價值鏈增值。校企共同搭建校內外實訓基地、雙導師師資隊伍、模塊化課程體系和產學研教一體化平臺,實現內部價值增值。在授課過程中,學生身臨其境感受企業精益求精的現場文化,熏陶工匠精神,深化職業學校文化內涵建設,實現文化協同。同時,學生學習企業員工的技藝技能,加快就業適應能力。

2.2 產業鏈層面

為了實現人才培養符合產業發展要求的目標,建立新型育人機制,以市場為導向,對模具專業實施“2+1”人才培養模式(2 年以學校培養為主,兼智能制造協同創新中心為輔的“校內培養”階段;1 年以企業培養為主、學校培養為輔的“企業培養”頂崗實習階段),實現人才培養過程與生產實踐對接,專業教學與企業生產相結合。將車間生產任務納入教學內容,根據企業的生產任務,彈性地安排學生的授課內容,采用雙導師授課模式,校內教師傳授理論知識及基本技能,企業導師嚴格遵守企業的生產標準傳授企業崗位需求的技能。教師和企業導師從“講授者”轉變為“引導者”,采取“一師多生、一師多教、一師一徒”的形式,把更多的思考空間留給學生?!靶P衅笫小钡乃姆胶献髋c協同,通過例會、工作研討等方式及時協調推進,推動溝通交流常態化、溝通機制日臻完善。建立健全人才培養方案、“雙導師”和“雙向互聘”機制、教學團隊及學徒管理辦法、學徒保險、教學質量監控與評價等管理制度,實現管理協同。

2.3 教育鏈層面

企業全程參與校企“雙導師”的建立、學徒班級學生的選拔、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課程的開發、人才培養質量評價等環節。采取“工學結合”的培訓機制,將高校的教學理論及企業的實踐經驗納入產教融合過程中,學校與企業共同搭建以提高學生職業素養和核心能力為目標的教學資源庫,構建實用型、模塊化、與未來工作崗位緊密相關的模具設計與制造技術專業課程體系,如圖3 所示。每個模塊對應不同的課程,并與“1+X”證書緊密結合,鼓勵學生考取鉗工、銑工、模具制造工、模具設計師、沖壓工等國家職業技能證書,實現企業實習崗位、技能競賽、職業證書與課程置換。構建因材施教、個性化培養的保障機制,實現培養方式多樣化。根據“車間式教學”雙導師聘任標準,聘請校企雙導師教學團隊,經過校企考核及學生自愿原則,遴選模具訂單班參與“車間式教學”人才培養,實現人員協同。

圖3 課程模塊化

2.4 創新鏈層面

高等職業教育校企共建智能制造協同創新中心平臺,形成創新驅動高等職業教育科研及其技術技能創新成果轉化的良性循環系統。協同創新中心平臺使企業教育培訓具有系統性、全面性和行業適應性,為行業、企業從業人員提供理論知識提升機會。

以企業現地、現物為依托,搭建產學研教平臺,提升學生專業能力,提高企業生產效率。設置模具設計、模具成型工藝、數控編程、模具裝調、生產管理等專業技術知識,使學習內容和工作內容相整合,讓學生在完成工作崗位任務的同時還學到技術技能及相關理論知識。協同創新中心的設備與技術資料為學生提供了學習的資源,形成了學習空間與工作空間的統一。專任教師深入企業內部,對企業的項目進行研發、推廣等工作。共建智能制造協同創新中心解決了企業實際生產管理、技術更新等難題,同時推動了企業新技術、新工藝、新規范融入教學過程,促進了專業教學改革與教師個人成長,開拓了學生視野,形成現代學徒制模具工作業標準、師傅標準、質量標準,為企業新員工培訓、老員工晉升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實現了資源協同。

2.5 人才鏈層面

隨著裝備制造業的轉型升級,模具專業的人員培養目標從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向復合型創新性人才轉變,創新性人才要求學生不僅掌握本專業的知識及技能,而且要有創新的能力,因此對學生進行創新培養。

對選入模具訂單班的學生進行專業化培訓,分別介紹模具設計崗、成型工藝崗、數控編程崗、模具裝調崗、生產管理崗的工作流程,讓學生熟悉模具產業的完整生產流程。再將學生分組匹配到這5個崗位上輪崗實習,分設不同時間跟著經驗豐富的員工進行專業化學習,綜合培養全崗位人才。學生在掌握基本技能的基礎上,開展新工藝、新技術、新方法的學習,聘請全國技能名師授課,重點培養學生的開拓創新精神,使學生具有創造的能力。最后,根據學生對不同崗位的熟識度、興趣愛好以及企業的生產需求,將學生分派到不同的崗位進行實際生產,進而定崗定薪?!败囬g式教學”模式能使企業零支出定向培養不同的崗位人員,學生即刻上崗,節省新入職員工的培訓環節,解決企業招工難的問題。同時,定向培養解決了學生就業難的問題,實現利益協同。

3 結束語

通過構建模具專業復合型創新性“五鏈融合、雙螺旋”協同育人模式,實現學生、教師、企業和學校等多方面互利共贏,在學生層面,學生技能得到提升,通過新技術、新工藝、新方法的使用,大國工匠及企業名師的親臨指導,使學生的技能本領得到提升,實操技能得到質的突破;“車間式教學”協議的制定,保證了學生入企即就業,緩解了學生的就業壓力;學生綜合素質得到培養,使學生懂得對人生進行規劃,同時還具備了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師資層面,“五鏈融合”使校內教師與企業高技能人才跨越了校企組織的界限,做到了協同作戰、協同創新,雙導師互相學習切磋,共同進步。在學校層面,專業就業率得到保證,與企業的合作更加緊密,為學校的雙高及職業本科的建設做出貢獻。在企業層面,校企共建的“產學研教”一體化平臺,為企業員工的培訓及晉升提供了保證;“車間式教學”模式下定向培養的學生能快速進入崗位狀態,通過輪崗學習篩選適合不同崗位的技能人才。

猜你喜歡
雙螺旋產教模具
馬爾斯克雙螺旋瞭望塔
產教融合人才培養模式探析
產教融合 商以富國
《模具制造》月刊2020年訂閱通知
基于產教結合下的中職電子教學研究
第十三屆Asiamold廣州模具展盛大開幕
產教融合:時尚產業的蛻變之路
擦擦模具
模具制造中高速切削技術的應用
蝴蝶魚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