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融媒體背景下基層地震部門防震減災科普宣傳的探索與實踐
——以西安市地震局融媒體科普宣傳工作為例

2024-01-30 04:38穆婷袁志祥楊帆
高原地震 2023年4期
關鍵詞:防震減災科普

穆婷,袁志祥,楊帆

(1.西安市地震局,陜西 西安 710000;2.陜西省地震局,陜西 西安 710068)

0 引 言

互聯網思維下,大眾獲取信息的渠道變得更加高效。近年來,全球、全國較大的地震后,除了從電視、廣播等傳統媒體獲取信息外,公眾更多是通過網絡搜索、查閱各大新媒體平臺來了解地震相關信息。通過實踐分析,利用融媒體進行科普宣傳可切實提高科普知識的傳播效果?;诖?基層地震部門也應當順應信息時代發展趨勢,優化科普傳播途徑,從而實現防震減災科普宣傳多元化發展。

目前很多專家對地震部門開展融媒體宣傳做了較多的研究和探索,翟穎[1]對融媒體環境下地震科普發展和現狀進行了研究,姚笛[2]從地震科普融媒體探索與展望并結合浙江省地震局融媒體科普工作進行研究,何濛瀅[3]對融媒體在防震減災宣傳中應用進行了研究,崔磊[4]對地震科普融合發展的路徑進行了研究,羅彬[5]對融媒體背景下防震減災科普現狀與發展途徑做了研究,但對于基層地震部門如何更好的運用融媒體進行科普宣傳的研究較少。因此,本文以西安市地震局2022年“7·28”防震減災宣傳工作為例,探討融媒體在基層防震減災宣傳的作用。

1 融媒體概念

1.1 傳統媒體、新媒體概念

傳統媒體,包括人們熟悉的電視、廣播、報刊等進行信息傳播的媒體。傳統媒體在采編、采訪、運行等方面都有嚴格的規范和要求,內容權威且公信力強。

與傳統媒體對應的是新媒體,在互聯網時代,依托手機等智能終端,新生了微信、微博、抖音等各種社交媒體平臺,可以實現信息高效傳播、留言實時交互、呈現形式豐富等特性[6]。

1.2 融媒體定義和特征

融媒體,就是充分利用媒介載體,把傳統媒體(電視、報紙、廣播等)和新媒體(公眾號、短視頻平臺等)在人力、內容、宣傳等方面進行融合,實現“資源通融、內容兼容、宣傳互融、利益共融”的目的[7]。

2 融媒體背景下基層地震部門防震減災科普工作發展現狀及存在問題

2021年11月中國地震局下發了《關于推進防震減災融媒體建設的通知》[8]后,各省級地震部門依托新媒體平臺開始進行防震減災科普宣傳。但由于機構改革以后,基層地震工作部門大部分已劃歸到應急管理部門,還能保留市地震局的地方較少,除了較發達地區的市縣地震部門外,其他大部門基層地震工作部門科普宣傳還停留在傳統方式上。然而作為最“接地氣”的基層部門,面對的城鄉群眾也是開展防震減災科普宣傳的重點對象,因此更需要結合融媒體加大對城鄉地區的科普指導,推動基層地震部門防震減災科普工作取得更大發展。但受工作機制不健全、專業人才力量不足和新媒體科普產品創作困難等因素的影響,融媒體背景下基層地震部門防震減災科普宣傳工作目前存在以下一些問題。

2.1 工作機制尚未健全

基層地震工作部門對融媒體科普宣傳仍處于探索階段,大多是在傳統宣傳途徑上進行疊加的“物理融合”[9],一些基層地震部門雖已通過各種新媒體平臺開設了官方賬號,但由于體制機制尚未健全,缺乏整體規劃和統一標準,在平臺、技術、數據等方面沒有整體規劃,在生產和傳播上沒有形成有效的合作機制,導致注冊的賬號形同虛設,甚至出現長期不更新的現象,在“融合”度上還不夠徹底。

2.2 缺乏專業人員

一是基層地震部門由于編制緊缺,在人才招聘上注重地震研究專業領域招聘,對新媒體相關人才招聘重視度不夠;二是科普團隊人員少且老齡化嚴重,特別是對“硬核”地震知識的科普轉化成通俗易懂適合新媒體運用的能力不足[10];三是科普工作人員學習、培訓機會較少,沒有形成人才培養的機制;四是科普工作人員對于新媒體平臺的傳播方式及后臺維護不了解,主動獲取數據信息、拓展新媒體傳播渠道的辦法還不多。

2.3 科普創作能力不足

一是科普作品資源嚴重不足,尤其是在科普作品原創方面存在一定的難度,縣級地震部門幾乎沒有科普創作能力,如何運用新媒體平臺進行科普傳播,做好“無米之炊”,這是一個急需解決的問題;二是大部分基層地震機構的新媒體賬號,日常更新較多的是業務工作或是地震信息等內容,科普圖文或科普視頻占比較少,存在設計不足、科普文字不精彩、拍攝手法平鋪直敘、剪輯功底欠佳等問題,導致科普傳播內容質量不高,粉絲量增加緩慢、傳播范圍有限、傳播速度緩慢等問題。

2.4 傳播效果仍需進一步評估

如何在融媒體時代推動防震減災科普深入人心,是目前防震減災科普宣傳工作亟待解決的關鍵問題。從省、市、縣防震減災融媒體實踐的社會反饋來看,急需建立起統一的防震減災科普傳播反饋機制和平臺,在科普產品制作、研發、審核等方面也缺乏完整的工作流程,對專業化科普內容推送情況進行全過程監督、全領域研判,同時,結合公眾反饋意見,即時了解和評估科普傳播效果,打破依靠單純數據反映受眾需求的局限[11]。

3 西安市地震局開展融媒體宣傳工作情況

西安市地震局作為機構改革后仍保留地震局職能的市級部門,在結合融媒體開展科普宣傳工作方面進行了一定的探索和嘗試,在2022年“7·28”科普宣傳中獲取了一些經驗,為下一步開展融媒體科普宣傳打下了較好的基礎。

3.1 科普產品創作

設計了海報、長圖、科普動畫等(表1、2),并多次組織專家、工作人員對制作內容進行論證和把關,確保了產出科普內容及各項資料科學嚴謹。在科普文案編輯和短視頻制作中,將地震科普知識與西安地震、地質背景相結合,在人物形象及語言處理上貼合西安本地特色,突出了主題性、可讀性、系列性等特色。

表1 融媒體原創短視頻科普產品

表2 融媒體原創海報長圖科普產品

3.2 傳播渠道融合

一是在新媒體平臺拓展,在“西安地震信息公眾號”“西安市地震局微信視頻號”“西安市地震局抖音號”新媒體平臺上投放大量的原創科普產品開展宣傳?;顒悠陂g,每日發布專項科普內容,高頻次傳播短視頻、科普動畫、宣傳海報、科普長圖等內容,并聯合西安廣播電視臺、西安報業傳媒集團等媒體的抖音、公眾號、微博等平臺開展地震科普知識宣傳。在西安地鐵全線路的車廂電視、站臺電視、站廳電視、通道電視,以及西安公交車載電視等移動傳媒對科普宣傳內容進行循環播放。

二是結合傳統媒體進行宣傳。在西安廣播電視臺“都市會客廳”欄目播出專題訪談節目,圍繞地震局相關業務工作分兩期開展電視訪談;在西安廣播電臺、西安報業傳媒等20余家媒體網站開展地震科普知識宣傳;組織開展線下科普進社區活動,在活動現場組織地震應急演練、VR自救體驗、救援裝備展示、應急逃生等活動向群眾宣傳防震減災科普知識。

3.3 宣傳成效

據統計,活動開展1周時間內,8條地鐵在5 d投放中,視頻投放231萬次,海報投放304.2萬次(表3);3 000多輛公交車投放動畫、短視頻24萬次(表4)。各類新聞媒體網站、微博、抖音號和視頻號閱讀總數達50多萬人次。線下科普宣傳活動參與群眾1 500余人次。西安地震信息等公眾號在活動期間新增關注人數達3 000余人。整體來看,通過融媒體開展科普宣傳取得了較好的傳播效果,融媒體平臺傳播覆蓋廣,社會公眾參與度高,形成了全社會共同參與防震減災科普的良好局面。

表3 地鐵傳播影響力統計 (數據來源:西安地鐵傳媒)

表4 公交傳播影響力統計(數據來源:陜西廣電移動電視有限公司)

4 融媒體背景下基層地震部門防震減災科普宣傳新思路

4.1 形成良好的工作機制

基層地震部門作為防震減災工作的布局單位,應該從創新組織機制、專業人才引進機制、建立融媒體策劃機制、內容生產創新機制、新媒體平臺監督機制著手,搭建起符合本地文化、提供防震減災科普宣傳的融媒體平臺。在省、市、縣三級形成有效的合作機制[12],基層一級地震部門可以提供好的宣傳素材,省級地震部門進行加工制作,融合集體力量,共同促使基層地震部門融媒體宣傳更好的開展。

4.2 提升科普人員素質,重視人才建設

(1)打破編制困境。完善人才機制和薪酬體系,通過單位、部門聘用等形式,挖掘本地年輕化、專業化人才,解決無人可用、人才外流等的問題[13]。

(2)建立復合型人才。面對基層地震部門科普工作人員較少的局面,打破固有的工作模式,讓業務科室的工作人員也參與到科普工作中,例如推出“地震局是干什么的?”系列短視頻,讓各業務骨干以串講形式展現防震減災工作,讓“融合”成為每位地震工作者的自覺。

(3)擴大宣傳人員培訓范圍,積極參與國家、省級地震部門的培訓講座,組織系統內外的參觀、交流和學習,全面提升科普人員在圖文、音像、設計、編輯等方面的綜合能力。

4.3 打造好的科普內容

基層地震部門在科普內容創作上更應注重“接地氣”,比如西安市地震局根據網絡檢索出網民關心的地震話題,制作出《陜西不會有地震,是真的嗎》《屢震不倒的千年佛塔—小雁塔》《說說地震局都在忙什么》等貼近生活、貼近基層,圍繞群眾科普內容,具有很強的話題性和互動性,在留言互動和轉發點贊上,相比較以往的科普作品,有了很大的提高。

在融媒體的宣傳中還需要注重受眾的精準劃分,對宣傳內容、語言風格、排版模式、推送時間等要素進行分類,實現科普信息即時獲取、精準推送,提高防震減災科普傳播效率[14]。針對農村、社區等也可以結合融媒體,利用廣播系統、大喇叭終端等傳統模式進行宣傳,讓防震減災科普知識下沉到田間地頭,實現基層全媒體科普全覆蓋。

針對基層地震工作部門,在目前創作融媒體科普產品還有困難情況下,可以通過聯合媒體購買服務開展宣傳[15],通過與專業媒體機構或者市縣一級融媒體中心達成長期合作,讓更專業的人員來設計制作,以提高科普產品的質量和宣傳效果。

基層地震部門在原創作品還不夠豐富的現狀下,市級地震部門可以起到一個“承上啟下”的組織協調作用,做好國家、省級、基層地震部門科普資源共享工作,在基層融媒體平臺上“嫁接”國家及其他先進省市平臺鏈接,以科普資源共享的形式提供科普服務。特別是在一些重大活動節點上,對優秀的科普作品進行統一發布,形成利用融媒體平臺進行傳播的良性機制和新媒體宣傳平臺矩陣。

4.4 加強合作,走好聯合發展之路

(1)推進報刊、電視、廣播等傳統媒體與新媒體深度融合,發揮市、縣各行業、各部門信息發布平臺的科普作用,實現科普內容一次創作、多次開發、多渠道推送、多平臺傳播、建立防震減災科普的大宣傳格局。

(2)加強部門聯動合作。深化與應急、科技、科協、教育、住建等部門的合作,搭建開放合作平臺,統籌各方資源,協同開展防震減災科普工作[16]。

(3)加強與學校、企業、社區、農村地區之間的常態宣傳,引導社會力量參與科普宣傳中來。

(4)加強與高校合作,提供“高校實習崗位”,既能通過年輕人對網絡的敏感度來創作科普內容也能緩解基層一級人員少的問題。

5 結 論

大部門基層地震部門在融媒體宣傳中還處于探索階段,需要因地制宜,發揮好基層自身優勢,發揮省市縣部門協作機制,培育優秀科普人員,提升科普創作能力素質,組織開展科普精品力作生產創作,增強科普作品的吸引力,實現防震減災科普內容的可視化、動態化,同時注重開發適合城市基層和農村的科普產品,加強傳播效果評估和反饋,努力提升基層老百姓防御和應對地震災害的能力。

猜你喜歡
防震減災科普
防震演練
防災減災 共迎豐收之季
單導線防震錘復位裝置方案設計
科普達人養成記
家庭防震
首爾七成房子不防震
科普連連看
科普連連看
國務委員、國家減災委主任王勇在北京出席“防災減災日”活動
農業減災自救 刻不容緩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