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奇情異彩的烽火涅槃

2024-01-31 15:55蔡智敏
都市 2024年1期

實在說,近幾年很少夜以繼日沉醉其中,讀一部剛剛出版的長篇小說了,但陳馳的《烽火太原》,我確實是以這種方式讀完的。讀完后,一直在想:這部小說為什么會令人沉醉?作為一個作家,當他回顧一個重要的歷史事件,并試圖以語言藝術的方式復活這一事件時,面對的第一個問題是什么?是在一堆材料中,去尋找無數的歷史細節嗎?他怎樣將這些歷史細節與歷史的主體進程聯系起來、從而讓抽象的歷史事件變成生動的歷史畫面?一部洋洋五十萬言的大著,情節跌宕,人物眾多,內容紛繁復雜,感情又如此激越動蕩,作者在創作時,所確立的核心主旨是什么?這主旨是單一的嗎?作家的目的,難道僅僅是以藝術方式再現這一重大歷史事件嗎?作者是通過怎樣一種方式描繪這一歷史事件的?通過這種描繪,作家所要呈現的,是怎樣的人生圖景?這種呈現的意蘊何在?作品滲透著怎樣的社會認識與歷史觀念?作為一部以重大戰役為題材的小說,其獨特的藝術價值體現在哪里?作者又是如何強化其趣味性的?顯然,所有這些問題,都可以在作家構建的這個獨特而又完整的藝術世界里找到答案。

在我看來,一個作家把握并以藝術方式復活歷史事件的方式,只能是透過紛繁的歷史材料,探尋那些曾影響歷史走向的各種人物的思想意識與特殊行為,透徹地理解他們的精神存在,再以形象思維的方式與鮮活的語言藝術,復活與重塑這些被歷史塵封已久的人物。這樣的復活與重塑,不只是對歷史細節的再現,更是對歷史精神的挖掘與揚棄。它要揭示的,是理性的必然性與感性的可能性。以此呈現那看似抽象其實具體的歷史進程。通過這樣的詩性復活,讀者得以跟隨作者的引導,穿越時間的風煙,進入那個鮮活、勇敢而又殘酷的歷史世界。而人物的復活不可能是孤立的個體呈現,只能是在社會關系中的感性再生。一部描繪重大戰役的小說,其核心內容,就必然是,也只能是主導和參與這一歷史事件的各種人物的關系。歷史理性就隱藏在這錯亂而復雜的關系之中。只有深刻把握與細致地描繪這一關系,才能生動地再現歷史?!斗榛鹛返淖髡唢@然清楚地意識到了這一點。因而這是一部寫戰爭的書,更是一部寫戰爭與人之關系的書。通過戰爭寫人,通過人寫戰爭。人是核心,圍繞著戰爭而展開的所有事件及情態——溫柔與激烈、愚妄與機智、高尚與無恥、勇敢與懦弱、蠻橫與溫婉等等,都只是它活生生的現實場景。說到底,太原解放戰役是它的大背景,而奇情異彩的人及其相互關系,才是它的核心與主體。它所以有令人沉醉的魅力,原因在此。

全書描寫的重要人物,大致可以分為三個群體。首先是一群在戰爭中成長、發展、升華與蛻變,也通過自己的實際行動影響了戰爭進程的年輕人,這是作品貫穿始終的主體性人物。他們的愛恨情仇、厭惡與喜悅、精神上的涅槃重生以及壯烈犧牲——一句話,他們在戰爭風煙中的人生道路,構成了作品的主體內容,也呈現了作品的核心主旨:真正有價值的人生,屬于那些有追求、有獨立意志、努力擺脫黑暗與腐朽,積極追尋精神信仰的人。正是這些人,在戰爭烽火中得到生命的洗禮,實現了精神上的涅槃重生。李度是這群人的主要代表,汪成旭也是一個代表性人物。殷立德、阿格布爾、陶藍、阿格布花,以及殷立瓊、汪成芳等,都是這群人的成員。盡管他們人生道路各不相同,對人生的覺醒時間與程度也有區別,但他們是一個在精神上走向新時代的群體。作為本書最重要的人物,作者對李度從小到大的人生經歷,進行了比較詳細的追敘。在小說中,他是晉綏軍第61軍軍長李服膺的兒子,他父親李服膺本是勇于抗戰的人物,卻被閻錫山以擅自撤退的罪名諉過槍斃,其實是讓他為自己的陰謀與罪惡背了黑鍋。李度的祖父母跳河而死,家破人亡。六歲的他被晉綏軍第13集團軍總司令汪敬谷,派自己的三兒子汪成旭從老家救走收留,先上小學讀書,后來又上了軍政學校。十年的成長經歷,是陰暗沉郁的。對父親的死,李度始終心存疑問。他深感自己的生活狀態像老鼠一樣卑微。面對當時的社會現實,他感受到一種難以釋懷的灰暗與恍惚 :“他不明白這是一種命運的不幸還是新生前的死亡。他只覺得自己生活在一個秩序、勢力和道德、人脈相混雜的夾縫中,里面充滿了較量、訛詐、虛偽、狡黠以及韜光養晦與生死博弈,這個夾縫改變著他原有的形象和原有的思想。當他醒過來時,發現自己早已面目全非了?!保ā斗榛鹛?,北岳文藝出版社,2023年3月第1版,第9頁。)這是一個生活于反動政權統治下的黑暗現實中的年輕人特有的感受。這段話,對揭示李度內心世界有重要意義。而更大的不幸在于,他不僅生活在一種普遍黑暗的社會境況之中,還生活在制造這黑暗的反動統治者營壘之中。軍政學校畢業后,靠著與汪成旭的朋友關系,他成為低級軍官。特殊的生活狀態,使他更清楚地看到了社會現實的黑暗、荒誕與無恥。出路在哪里?他是迷惘的。對眼前的非理性社會充滿厭惡與仇恨,卻又不得不周旋其間。生活的希望在哪里?到底該怎樣生活?這對于他是十分嚴峻的問題。盡管這些問題常常只潛藏在意識深處。從1947年到1949年太原解放,小說主要描寫的只是不到兩年的歷史進程。但正是這段時間中,在烽火硝煙的考驗與共產黨人的影響下,李度經歷了思想上的涅槃重生,最后變成了有明確人生信仰的戰士,并為自己的信仰獻出了生命。李度的人生道路雖然短暫,但他代表了在非常殘酷而又黑暗的現實境況中,一個不甘墮落,向往生活的光明、希望與正義,也向往人類的平等與幸福、國家的強盛與偉大的靈魂,所可能具有的人生選擇。這是一種為了光明、自由與正義而不惜一切代價的選擇。當他義無反顧地做出這一選擇時,獻身真理就已成為題中應有之義了。這是世界上所有向往光明的勇士所具有的共同特性。盡管理性的世界遙不可及,但他愿意將自己的生命燃成理性之光。一種從黑暗營壘中掙扎著要走向光明的人生,是復雜與艱難的。仇恨與腐敗、愛的靈光與革命者的電火,都是他自我更新的力量來源。小說的成功之處,在于寫出了這樣一個有復雜生活背景的人物生動的成長與蘇醒經歷。既沒有簡單化,也沒有概念化,他是活生生的“這一個”。他成為這一群體的靈魂人物,并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影響這一群體的人生軌跡,是以其生活經歷與個性特征的豐富性與復雜性為前提的。

這一群體中另一個貫穿始終也塑造得相當成功的重要人物,是汪成旭。是他同灰皮連長一起,把只有六歲的李度從崞縣老家帶回了太原,后來又與李度成了同學、好友。他油滑、紈绔、自以為是,是標準的“衙內”“靠山王”。作為反動統治者的子弟,他本是反動營壘中的重要角色,卻成了一個叛逆者。一切開始于他的身世與生活際遇。他父親汪敬谷有七位夫人。他的生母阿格妙影是汪敬谷的三夫人、大名鼎鼎的鐵寒寨公主,是阿格布爾與阿格布花的親姑姑?!捌呶环蛉水斎徊⒉欢际切母是樵傅?,除了大夫人之外,其余的多少都有點權勢、利益的影子在作祟。尤其是三夫人阿格妙影,差點就翻臉、槍炮伺候,近乎霸王硬上弓了”。而偏偏這個三夫人還“過早離世”,且死得不明不白。這一點讓汪成旭始終對他父親心懷怨恨。他對父親尤其對他在大家庭中實行的蠻橫統治特別厭惡。盡管他靠父親的庇護與寵溺,過著放蕩不羈、揮金如土的生活,心里卻對這個反動統治者的父親沒有絲毫尊敬。他對父親汪敬谷的唯一稱呼,就是“那老不死的”,這個人物的復雜性在于,他本應和他的兩個哥哥汪成孝、汪成義一樣,成為反動營壘的重要人物,但卻成了這個營壘不自覺的叛逆者,一個莫名其妙的異類,最后還情不自禁地走上了革命道路。何以如此?并不能僅僅用他的出身來解釋。重要的是他對父親及那個家族不斷強化的厭惡來自何處?當然是他在這個家庭中天天面對的腐朽、沒落、反動,無恥、蠻橫與殘暴。正是這一切催生與強化著他的厭惡。厭惡是仇恨的催化劑。他在與李度、陶藍等人的交往中,尋找著生活的光亮與溫馨。作者用不斷展開的生活細節,表現了他的生活道路:他的蛻變是家庭環境、社會環境,尤其是他的朋友圈影響下逐漸完成的。像從幽深的地道中慢慢出走,各種各樣誘導他前進的聲音與微光,都成為他前進的動力。作為一個在否定中實現肯定的人物,他的成長與蛻變注定是艱難的、不自覺的,但并非沒有現實根據。在中國現代史上,有太多的青年,就是這樣走上了革命道路,去尋找自己理想的人生。至于他們最終成為美好理想的奮斗者,還是成為殘酷現實的投降者,那就是另一個問題了。

陶藍是李度的妹妹,他母親的養女。她是61軍獨立旅400團陶團長的孩子。陶團長戰死于天鎮,陶太太失蹤,于是陶藍被李度母親收養。應該說,她與其兄李度一樣是在汪敬谷家的照顧下成長起來的。但她在進山中學讀書時,就受了共產黨人校長趙宗復的影響,走上了革命道路。她從學校出來后做了綏靖公署新聞處記者,而趙宗復又成了新聞處處長。因此她比李度更早走上革命道路,成了共產黨員。相對于李度,她的覺醒之路走得更快捷,那是因為她更早接觸了革命者。她后來成了李度的引導者。這個群體中的另外幾位,和汪成旭有更為相似的家庭背景與生活環境。殷立德是太原城南清源縣一霸、殷家堡堡主的大公子,殷立瓊是他的妹妹,他后來與汪成芳結婚。阿格布爾是代州雁門關前大名鼎鼎的侉依人村寨——鐵寒寨的未來少寨主。阿格布花是他的妹妹。殷立德與阿格布爾兩人在太原戰役的關鍵時刻,帶領他們的騎兵團陣前倒戈,與反動政權決裂,終于完成了他們的精神涅槃與人生蛻變,也是這個群體相互影響的結果。就在太原解放戰役的最后時刻,李度、陶藍、阿格布花、殷立德、阿格布爾等都壯烈犧牲了。追求光明的勇士,為一個偉大的社會理想與自由幸福的信念而死,是一次徹底的精神升華。這是他們在自己的時代所能有的最值得自豪的選擇。他們是值得贊美的。

這群人中,還有一個貫穿始終的重要角色,她的蛻變是朝相反方向發生的,她是一個在精神上不斷衰敗的人物,她的存在恰恰與那些精神上不斷獲得新生的人物構成了對比。她就是梅冬潮。她是阿格布花的閨密,又是阿格布爾的戀人。與那幾個出身權貴之家的人物不同,她爹原先在寧化府街上開一家醬醋坊,算是一個小業主。由于她家的小企業倒閉,父親又吸食大煙,很不爭氣,加上她弟妹眾多,以致生計窘迫,全家都靠她微薄的工資糊口。按照一般規律,她身處貧困狀態,應是最具革命性的,但她卻貪慕虛榮與物質享受,意志薄弱,最終不僅背棄了無力給予她經濟支持的阿格布爾,還投向了無恥之徒汪成義的懷抱,與汪成義一起倒賣軍火調撥單,被揭發后又被她原來供職的水務局除名,終至毫無經濟來源。但她不愿接受痛恨汪成義、汪成旭等朋友的幫助,下海當了翠屏樓的舞女。在此期間,又有她與反動軍官戴炳南勾搭成奸的情節,她竟在太原戰役的隆隆炮聲中,選擇與戴炳南結婚。最后時刻,在汪成旭的訓斥聲中,當她知道了阿格布爾的犧牲,還是情不自禁大哭起來,指出了那個反動軍官的藏身之處。這應是一種良知與理性的瞬間回歸,也是她精神特性的一個側面。畢竟應該看到,生存境況對她來說有些過分殘酷,她的墮落也是無奈的選擇。作者花在這個人物身上的筆墨是很有價值的。通過這個人物,小說更深刻地揭示了人性的多種可能性與生活的復雜性。這個人物形象也告訴讀者:盡管嚴酷的生活境況是可怕的,但決定一個人人生道路的核心力量,還是其精神特性。

與這樣一群閃耀青春光彩的年輕人形成對比、同樣成為小說重要人物的,是另一群灰色人物。這是一群站在統治當局與家族的臺面之上,試圖繼續主導歷史進程的人物,最后卻同他們所依附的政權一同走向了失敗。他們的精神與他們所竭力維護的反動政權,也經歷了一種烽火硝煙中的涅槃,不過是寂滅意義上的涅槃。從小說藝術的角度來看,沒有這樣一群人存在,這部長篇是不可能如此色彩斑斕的。這個群體的存在不僅構成了與青春群體的對立關系,也顯現了當時社會的立體圖景。這群人是以汪敬谷為典型形象的晉綏軍官將佐,及其重要的家屬成員。這些軍政人物的領袖當然是閻錫山,但小說所描寫的主要人物是汪敬谷及其相關軍政人員梁化之、吳紹之、孫楚以及一些下級軍官如灰皮連長等等。汪敬谷的家庭成員如汪成義、汪成孝,特別是他的幾位夫人如大夫人徐馨茹、四夫人林紅玲等,甚至他的仆人閻本分等,都是書中的重要角色。為什么在一部描寫戰爭的書中,這些家人會成為重要角色?這當然和作家選取的敘述角度有關,也與作家的立意有關。一部再現一場重要戰役的小說,作者固然可以從正面描寫最后的勝利者是怎樣克服艱難險阻取得成功的,也可以重點描寫最后的失敗者是怎樣走向敗亡的。從這兩個不同的方向,都可以表現作者對歷史進程的反思?!斗榛鹛匪x取的,顯然是第二種方向。作為一部洋洋五十萬言的著作,其主題當然并非單向度的。除了展示人在特定歷史境況中的成長與蛻變外,本書當然還有另一層同樣深邃的主題,那就是失敗者何以滅亡?而這一主題的揭示,就是通過對這樣一群灰色人物的描寫完成的。正是這群灰色人物,把持著當時太原乃至山西的統治權,制造了既黑暗又荒誕的社會現實,決定了社會各階層的生存狀態,也構筑了依附于這個反動政權而生存的那群青年人生存的羅網,以至于他們最重要的生活目標,不過是沖破這個灰暗的羅網,進入新的生活境域。這群灰色人物是怎樣構筑這可怕的生活羅網的?其方法是強權、貪戀、蠻橫,無恥、腐敗、殘酷的恣意運用,再加上無法避免的愚蠢。而這一切,也成就了這個腐朽政權的滅亡。小說將汪敬谷作為這群人物的核心代表,進行重點描寫,是有道理的。他是閻錫山十分信賴的人物,除了公開的職務,他還是“三三鐵血團”的干事長。他的汪公館軍政商三界通吃,是非同一般的豪門大院。作為閻錫山統治集團的核心人物之一,他整天所做的事情,除了與同僚鉤心斗角,就是網羅女色。他已有七個夫人,還要繼續納娶“八夫人”。當然,他的目的并不單純。他既要得到美色,還想以此達到政治目的。他匪夷所思地看上了已去世的三夫人的侄女阿格布花,不顧本人及家人反對,便要強娶。其政治目的是鞏固他與鐵寒寨的關系,以掌握其騎兵團。他不顧與殷立德的實際感情,將自己的女兒汪成芳嫁給殷立德,也是為了達到類似目的。在各種反對力量的作用下,他未能實現強娶阿格布花的目的,反而讓阿格布花投奔了共產黨,走上了革命道路。他卻又看上了他兒子正在追求的女朋友陶藍,用盡手段,也欲強娶。不想反被早已是共產黨人的陶藍利用,打入了敵人更核心的部門。汪成旭對他父親的無恥深惡痛絕,從有名的妓院翠屏樓找了三個又丑又老的廚娘,讓人用轎子抬到汪公館,送給汪敬谷,聲稱是從翠屏樓給他父親挑選的美女,孝敬他父親的。汪敬谷竟欣然接受,還不顧勸阻,要當著梁化之等客人的面,當場驗看。沒想到竟是汪成旭的惡作劇,他立即惱羞成怒,開槍將三個丑女當場打死……作者正是通過諸如此類的許多生活細節,將汪敬谷這樣一個人物的鄙陋、無恥而又蠻橫的精神本質,十分清晰地刻畫了出來。汪敬谷的荒唐與蠻橫,奸詐與自私,既是個性化的,又是具有共性的。這是一個腐朽政權的核心人物必然會有的表現。至于他的幾個夫人及兒子,特別是二兒子汪成義的種種作為,也無不顯示了這個家族的腐朽沒落。通過這個大家庭內部復雜的人物關系,以及它所聯系的種種統治階層人物的品性,小說生動地描繪了以閻錫山為代表的山西統治集團的腐敗與潰爛。當政治關系被家族化、裙帶化時,它的腐敗就是不可避免的。小說通過汪敬谷及其家族的所作所為,對其腐化狀態進行的描寫,是十分生動與深刻的。一方面他們頑強地堅守自己的地位,另一方面又十分空虛,只能在茫然無序中胡沖亂撞。作者并不只是通過汪敬谷及其相關人員的種種作為,來從側面揭示閻錫山政權的反動性,書中對閻錫山這個人物形象的正面敘述雖不多,但也足以讓讀者感知其性格的虛偽與政治品性的反動。為了強化自己的統治,他建立“三三鐵血團”,勾結日本侵略者,完全是不擇手段的。書中通過記者陶藍的講述,敘述了閻錫山在地方上大搞所謂“三自傳訓”的政治運動,大抓“偽裝分子”,用各種殘酷手段,害死很多無辜百姓。敘述這一內容時,作者還沒有忘記對于人性陰暗面的揭露。陶藍說:“下面的見聞,讓我對人性有了更全面的認識。很多人,看起來是羊,面對強權,他們是柔順的,是謙卑的,甚至是可憐的。但某些時候,比如當他們面對弱者的時候,卻化身為惡魔,會將自己所受到或曾經受到過的壓迫和欺侮,百倍、千倍地釋放給那些比他們更弱的人。在某種特定情形下,弱者為難弱者,窮人為難窮人時,那種兇殘,是我所不敢想象的?!边@種人性的丑惡,其實正是丑惡的政治統治敗壞人性的結果。這是對一個兩千年來一直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為道德準則的民族,最不可原諒的敗壞。作者將生活哲理與政治批判融入人物對話之中,提升了作品的思想深度,也表現了人物的理性精神,同時也是對人物個性特征的塑造??傊?,這個灰色群體所把持與維護的政權,已是一個喪失了精神元氣與政治信念,也喪失了基本法治意識與道德準則,沒有思想遠見,沒有核心信念,沒有走向未來的偉大戰略方向的政權。所有統治者都只在腐臭的泥淖中為私利而掙扎,卻還不覺其臭。他們面對被強大的政治信仰所凝聚起來的新生力量,面對民心思變的社會現實,怎么能夠不???

小說所描寫的第三個人物群體,是那些共產黨人,如江華、李劍、趙宗復等等,他們的背后當然還有徐向前等領導核心,這是真正主導了歷史進程的新生力量,是一些為歷史與時代、也為青年創造新意義的人物。他們以一種全新的意義,鼓舞了青年一代,使他們走向忘我的人生。世界的主導者總是一些宣示了新的人生意義的人。作者對這些人物的描寫雖然著墨不多,且多為側面描寫,因而人物形象不是特別豐滿,但他們的存在代表一種社會變革的正義方向,是推動青年群體思想轉變及灰色群體走向失敗的主導力量,是構成小說最重要的矛盾沖突及眾多人物精神演進的內在推力。

特殊的社會境況塑造特殊人物,特殊的人物群體也推動社會境況的演變。一個腐朽的政權,必然面臨滅亡的命運。這是《烽火太原》所秉持的歷史觀念。但作者的成功之處,不只在于其歷史觀念的正確性與深刻性,更重要的,是作者通過豐富多彩、性格迥異的人物形象之間復雜的生活關系,以活生生的藝術方式呈現了這一觀念。作品成功地構筑了一個奇情異彩的藝術世界。陳馳是一位已經有很多年寫作經歷,出版過十四部長篇小說、四部作品集的作家。豐富的創作經驗使他具有很強的洞悉人物內心世界、區別人物性格特征的能力。閱讀這部氣勢恢宏的作品,我常常驚嘆于作者對人物形象細致入微的把握能力。無論是一個特定群體的人物,還是那些似乎處于中間地帶的人物,如愛上李度并在最后時刻為之壯烈獻身的女記者閻曉珂,作者都能準確地呈現其性格、思想及整體精神狀態。雖然輕重有別,但每一個人物,都能在復雜的藝術世界中成為獨立自足、與眾不同的“這一個”。沒有深厚的創作功力,以及對各種人物的細心體察,這是絕對做不到的。將人物置于愛恨情仇的種種激烈境況中,來表現其精神狀態,應該說是小說家的常規套路,真正細微精深處莫過于一個“情”字,但并非每個作家都是寫情高手。善于通過描寫人物情感狀態,來展示人物精神世界,恰恰是本書長項。有或正或邪的倫理親情,有兄弟之誼與俠骨柔情,也有表現各異的青春愛情:或理性克制,或直白單純,或隱忍執著,或熱情奔放、舍生忘死……刀光劍影與情思連綿在書中相互映襯與激蕩,展現了鐵血時代奔涌不絕的生活之波與令人驚嘆的精神氣概,讓我不由得想起巴金一句話:“生活并不是一個悲劇。它是一個‘搏斗’?!?/p>

《烽火太原》顯示了作者高超的敘事能力。無論是通過大家庭內部的種種變故來刻畫眾多人物的精神樣貌,還是敘述宏大多變的戰爭進程,都寫得大而不亂,繁而不雜,讓人讀來頭緒井然而又能身臨其境。作品嫻熟地運用了長篇小說的各種敘述手法,無論是草蛇灰線伏線千里,還是背面敷粉襯映對比;無論是追敘、插敘、倒敘的敘述方式轉化,還是夢境、幻境、魔境的心境描繪,都運用自如,切換靈巧,充分顯示了作者精熟的藝術構思技巧與語言駕馭能力。

這是一部十分好讀的小說。之所以好讀,不僅是因為情節跌宕起伏,人物生動形象,生活內容豐富多彩,還有個重要特點,是作者在人物塑造與情節設計上借鑒了武俠、偵探等類型小說的某些特點,強化了作品的可讀性。李度等主要人物不僅從精神上具有俠骨柔情的特性,且真是習武之人,有一身不俗的武藝。一些灰色人物,如汪敬谷等也是武林高手。這在一定意義上強化了人物的獨特性。書中暗地尋寶、深山探寶的情節,寫得撲朔迷離、神秘莫測,不僅強化了懸念,也增加了傳奇色彩。顯然,作者力求將傳奇性與嚴肅性融為一體,頗得中國傳統小說創作三昧,也符合眾多讀者的審美趣味。至于這種寫法是否會削弱一部歷史小說的嚴肅性,那要由不同讀者根據自己的審美趣味來自行判定了。就筆者來說,這種刻意增加的“可讀性”不會提高我的閱讀興味,我倒更希望看到作品在人性深度上的進一步發掘。還有一點也應提到,那就是:作者力求將自己心愛的主人翁塑造成文武全才,或者只是為了表現某個人物的內在才情,讓他或她成為詩詞作者,并根據人物性格與特定情境讓其吟詩賦詞。作為塑造人物的手段,這當然無可非議。只是如果這種詩詞不是內容上十分恰切、文字上頗可玩味,甚至具有獨立的審美意境,則很難為小說增色。而人物本身具有的創作才情,也需要一定的鋪墊說明,才能讓人覺得自然且真實。當然,本書在這方面的努力,對人物形象的塑造與作品宏觀情境的構建,都不無益處。作為一部描寫驚心動魄大戰役的小說,書中眾多人物,因其與歷史進程建立的形象聯系,無疑已成為獨立不移的藝術存在。而每一位認真的讀者,都會銘記這一番出人意料的沉醉。

責任編輯 劉照華

作者簡介:

蔡智敏,曾用筆名思陽。編審。曾任語文報社總編、社長兼總編。出版有散文隨筆集《寧靜與聲音》《表里人生》;詩集《走過荒原》《行吟集》;小說集《無花的早春》;長篇小說《世界是我們的》;論文集《編讀余談》等。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