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供應鏈可見性與企業績效:基于元分析的研究*

2024-02-01 11:08許明輝
珞珈管理評論 2024年1期
關鍵詞:供應鏈信息研究

? 褚 軍 許明輝

(武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 武漢 430072)

1.引言

供應商的違法生產行為會對企業的經營和聲譽產生嚴重傷害,如何降低供應商風險并幫助企業重拾消費者信任已成為供應鏈管理的關鍵議題(Marshall,et al.,2016)。為此,部分企業不僅著手于對供應商生產信息的披露,還建立市場信息公示系統并發布企業社會責任報告以提升企業透明度(Dwi,et al.,2020,Liu &Zhang,2017)。在此背景下,學界圍繞企業信息披露行為開展諸多探索,提出“供應鏈可見性”(Supply Chain Visibility,SCV),并圍繞SCV對企業績效的影響效果及其作用機制展開了大量研究(Barratt &Oke,2007;Schoenthaler,2003),但仍存在一些不足有待深入探究。

現有研究雖然對SCV與企業績效的關系進行了探索,但對該關系的作用方向和作用強度仍存在分歧。一些研究發現SCV對企業績效無顯著影響(Kim,et al.,2012;Lee,et al.,2014)。由于機會主義行為對績效的阻礙作用和合作行為對績效的促進作用,企業提高SCV水平并不能改善績效(Holcomb,et al.,2011)。然而,另一些研究表明SCV和企業績效有顯著的正相關關系。企業有效地提升SCV水平,可以顯著地影響企業績效中的諸多指標,比如提高促銷預測的準確性(Barratt &Oke,2007)、增加產品的可用性(Barratt &Oke,2007)、提高生產的靈活性和響應性(Pfahl &Moxham,2014)、提高資產回報率(Swift,et al.,2019)、減輕牛鞭效應(Barratt &Oke,2007)、減少安全庫存(Caridi,et al.,2014)等。上述研究結論的不一致說明SCV和企業績效可能存在潛在的調節因素,需要研究者進一步探索。鑒于此,本研究采用元分析的研究方法,對SCV與企業績效相關的實證研究進行全面、定量和綜合的回顧。元分析研究方法通過對相關研究的匯總,不僅能確定變量間關系,還能評估潛在調節因素對調查主體的影響(Hunter &Schmidt,1990;Hunter &Schmidt,2004)??傮w而言,本研究希望深化對SCV的概念認知,厘清SCV與企業績效的關系,對現有研究的分歧進行回應。

研究后續的安排如下:第二部分提出了理論基礎和研究假設;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描述研究方法,并報告元分析的結果;最后,總結了研究的主要結論與貢獻,包括理論意義、管理意義、現有研究局限性和對未來研究的一些建議。

2.理論基礎和研究假設

2.1 SCV和企業績效的關系

組織信息加工理論(organizational information processing theory)是解釋SCV和企業績效關系的主要理論視角之一。組織信息加工理論描述了企業的內外部信息交互頻率與績效之間的關系(Galbraith,1973)。高水平的SCV意味著信息獲取能力、信息傳遞/整合能力、利用信息提高運營效率和戰略能力較強,因而導致信息資源流轉速率較高(Holcomb,et al.,2011;Williams,et al.,2013)。根據組織信息加工理論,當企業信息資源擁有較高的流轉速率時,信息的發送方和接收方均會做出更明智的決策(Holcomb,et al.,2011;Srinivasan &Swink,2018)。具體而言,企業可以利用高流轉速率的信息資源減少相關活動中由環境、合作關系和任務帶來的不確定性,以低決策成本獲得精準響應策略,進而減少企業的決策成本和沉沒成本(Srinivasan &Swink,2015)。高水平的SCV使企業以低策略成本應對市場環境的快速變化,進而從整體上提升企業績效(Simatupang &Sridharan,2002)?;谝陨戏治?,本研究推測SCV會增加企業績效。因此,本研究的第一個假設如下:

H1:供應鏈可見性正向影響企業績效。

SCV是被廣泛定義并隨后被濫用的術語(Holcomb,et al.,2011;Williams,et al.,2013),出于對納入元分析研究分類明確性的考慮,本研究基于現有文獻對SCV的維度進行劃分。其中,現有文獻對SCV的維度劃分基于供應鏈企業對外部環境的應對行為(企業外部)和供應鏈企業獲取、傳遞及整合信息來源(企業內部)兩種主流方式。

一方面,Wei等(2010)對已有研究進行了歸納梳理,按照供應鏈成員對外部環境的應對行為對SCV進行分類,具體包括感知可見性、學習可見性、協調可見性和集成可見性四類(Wei &Wang,2010)。其中,感知可見性是供應鏈成員感知和適應企業外部環境變化的能力(Gosain,et al.,2004),學習可見性是供應鏈成員間通過學習獲得新信息的能力,進而可以提高成員關系的緊密度(Johnson,et al.,2004),協調可見性和集成可見性分別是對于供應鏈資源合理配置和戰略有效制定的能力(Pavlou &El Sawy,2006)。然而,由于供應鏈外部環境復雜多變,上述類別并不能涵蓋企業為提高SCV采用的全部行為。部分企業開始采用多種創新行為來提高SCV,例如政府補貼供應商引起的新定價行為(Khosroshahi,et al.,2021)、利用大數據對消費者的歧視性定價行為等(Liu,et al.,2021)。

另一方面,SCV和供應鏈信息的質量水平緊密聯系,高水平的SCV需要共享高質量的供應鏈信息(Williams,et al.,2013)。Williams等(2013)認為信息主要來自市場層面或合作伙伴層面,而合作伙伴可能來自供應鏈上下游的供給端或需求端,因此可以從市場、供給和需求三個維度探索SCV。這種觀點將SCV從供應鏈的實體角度進行分類,以簡潔明確的視角刻畫SCV。此外,Williams等(2013)提出的SCV的劃分方法能夠適應不同供應鏈環境下的需求。根據所選取的供應鏈信息可見性劃分方法,本研究能夠覆蓋較廣泛的供應鏈信息,對于探討供應鏈可見性與企業績效之間的關系具有很高的適用性。因此,基于Williams等(2013)的觀點,本研究對SCV劃分為三個維度以探究與企業績效的關系,具體包括:(1)需求可見性(Demand Visibility,DV):共享的信息類型是從該供應鏈中的買方收集的;(2)供給可見性(Supply Visibility,SV):共享的信息類型是從該供應鏈中的供應商處收集的;(3)市場可見性(Market Visibility,MV):從供應鏈對接的市場層面描述了需求和供給的可見性,即供應鏈從其合作伙伴(買方和供應商)以外的來源所獲得的信息獲得的整體市場狀況的可見性。

需求信息的準確性和及時性與供應鏈靈活性密切相關,這種聯系是為了確保企業能夠迅速應對環境變化(Lummus,et al.,2005)。通過共享需求信息,企業能夠實現端到端的可見性,從而提高對突發事件的響應能力,并有效推動供應鏈的靈活性(Li,et al.,2008)。根據組織信息加工理論,高水平的供應鏈靈活性能夠有效避免產能過?;驇齑婢o缺的問題,并幫助企業實現更優化的成本結構,進而改善企業的績效(Eckstein,et al.,2015)。因此,需求可見性與供應鏈靈活性之間存在著密切的關系,并且這種關系對企業的績效產生重要影響。通過確保準確和及時的需求信息共享,企業能夠更好地應對變化,提高供應鏈的靈活性,從而實現更高的成本效益并提升績效。此外,高水平的供給可見性使企業能夠更好地掌握供應鏈中的各個環節,包括原材料采購、生產過程和產品分發(Holcomb,et al.,2011)。這種可見性使企業能夠及時獲取關鍵信息,例如供應商的交付能力、庫存水平和生產效率等,從而更好地規劃和管理供應鏈活動(Ali,et al.,2020)。通過確保供給可見性,企業可以降低供應鏈中斷和延遲的風險,提高生產效率和交付準時率,進而改善企業績效。另一方面,市場可見性使企業能夠更好地了解市場需求和競爭狀況。通過收集和分析市場數據、顧客反饋和競爭對手的動態,企業能夠更準確地預測和滿足市場需求,制定更有效的市場策略和產品定位(Al-Shammari,et al.,2022)。具有高水平的市場可見性的企業能夠更好地把握市場機會,提前做出調整和創新,從而獲得競爭優勢和市場份額(Phiri &Research,2020)。這種市場敏銳度和快速響應能力直接影響企業的銷售額、市場份額和盈利能力,進而對企業績效產生重要影響。因此,需求可見性、供給可見性和市場可見性均與企業績效之間存在著密切的關系?;谝陨险撌?,我們提出如下假設:

H1a:需求可見性正向影響企業績效。

H1b:供給可見性正向影響企業績效。

H1c:市場可見性正向影響企業績效。

為深入探究SCV對企業績效作用效果及機制,本研究對企業績效的維度進行劃分。企業績效是一個多維度概念,包含了多個方面的內容?;趯υ治鰳颖疚墨I中績效維度劃分的系統回顧,本研究沿著五個維度對企業績效進行了編碼:財務、運營、市場、社會和環境。具體而言,財務績效衡量了企業在一定時間內的財務健康度,主要取決于企業的利潤增長、總資產回報率、凈資產回報率、投資回報率以及Tobin’Q等(Molina-Azorín,et al.,2009)。高水平SCV的企業一般具備較強的信息分析能力,可以將更豐富的信息及時納入運營決策并開發多種應對突發事件的解決方案,有效地評估與組織運營目標相一致的替代方案來管理此類事件,進而避免高成本行動(如加班生產、加速發貨、銷售損失、庫存超量或降價)以提升財務績效(Galbraith,2014)。運營績效衡量了企業內業務部門協作以實現企業目標的水平,主要包括企業的運營效率和策略執行準確性、輸出產品的質量、生產加工過程的透明度、成品交付的速度和約定及時性、內外部資源利用效率等(Chen,et al.,2021)。Barratt和Oke (2007)以及Caridi等 (2014)指出SCV對庫存水平、產品可用性、靈活性、響應性和質量等都有積極影響。高水平的SCV使企業對用戶需求預測更精確,幫助管理者做出更好的資源分配和產品定位決策,降低運營成本(Srinivasan &Swink,2018)。市場績效主要是面向需求市場的相關因素,衡量了市場目標與實際結果的一致性水平,包含企業產品市場份額、企業品牌資產和客戶滿意度等因素(O’Sullivan &Abela,2007)。Wang和Chin (2019)認為高水平的SCV下,企業更容易識別、整合和利用供應鏈信息,以此支持新產品的開發和上市。此外,高水平的SCV使企業高效地獲取和利用營銷信息,聯系供應鏈中合作伙伴,支持新產品開發流程。Ng等(2020)發現SCV較高的企業能從供應商處獲得更多的貿易信貸,以較低的成本黏性和較高的運營效率滿足市場需求。因此,高水平的SCV能積極影響企業的市場績效。社會績效與企業的社會責任緊密關聯,主要考慮企業中涉及道德準則的親社會行為,包含對個人的行為(營造健康舒適的員工工作環境等)、對自然和物理環境的行為(生產可降解的產品、降低生產噪聲等)、對其他社會系統和組織的影響(對學?;蜥t院的捐贈行為等)(Wood,2010)。最后,環境績效衡量了企業環境保護或環境治理行為對環境的改善水平,主要包括供應商的綠色采購、制造商對于設計生產產品的綠色程度、產品回收和再制造活動等(Chen,et al.,2021)。Wu和Pagell(2011)討論了SCV對環境決策的重要性,認為企業通過信息優勢減少生產廢棄物可以對環境績效帶來實質性提升?;谏鲜稣撌?,我們假設SCV和企業績效的各個維度呈正相關,即:

H2:供應鏈可見性正向影響財務績效。

H3:供應鏈可見性正向影響運營績效。

H4:供應鏈可見性正向影響市場績效。

H5:供應鏈可見性正向影響社會績效。

H6:供應鏈可見性正向影響環境績效。

2.2 SCV和企業績效關系的調節變量

與一般實證研究選取的調節變量不同,元分析通常會選擇樣本文獻中相關的控制變量作為調節變量(Geng,et al.,2017;Golicic &Smith,2013)。元分析通過構建不同的亞組,并比較不同情景下的效應值大小,以此來確定特定調節變量對主效應的影響(Hunter &Schmidt,1990)。

組織信息加工理論認為SCV和企業績效的關系受到信息共享能力的影響(Premkumar,et al.,2005)。企業所屬地區經濟狀態的差異會導致企業信息共享能力的差距(Govindan,et al.,2019;Yu,et al.,2019)。根據聯合國發布的國家分類法(United Nations,2014),本研究將元分析樣本文獻中企業所屬地區分為發達經濟體和發展中經濟體(1)發達經濟體是指較高生活水平、發達經濟和先進技術基礎設施的國家或地區,而發展中經濟體是指其他國家或地區。其中,常見評價國家、地區經濟發展程度的標準包括國內生產總值、國民生產總值、人均收入、工業化水平、廣泛的基礎設施數量等。。Ellram等(2013)和Eniola (2014)的研究發現,相比發展中經濟體,處于發達經濟體的面對的商業環境更惡劣,競爭更激烈,政府制定的質量標準體系也更嚴苛,從而使發達經濟體中企業的信息共享能力明顯高于發展中經濟體企業。一方面,處于發達經濟體的企業需要投入大量的資源獲取信息,并利用信息優勢獲得更精確的供需策略,以縮減成本獲得競爭優勢(Zhang,et al.,2019)。另一方面,隸屬于發達經濟體的企業受到更多非政府組織的監管和輿論壓力的同時(Eniola,2014),發達經濟體的消費者也對企業披露信息更敏感(Zhang,et al.,2019)。因此,發達經濟體與發展中經濟體的企業同等地提高SCV水平,會導致發達經濟體企業績效增量更高。我們由此提出以下假設:

H7:企業所屬地區的經濟狀態(發展中經濟體vs.發達經濟體)能夠調節SCV和企業績效的關系。與發展中經濟體相比,發達經濟體中SCV對企業績效的積極影響更強。

跨國企業在與本土企業的競爭中常處于優勢地位。相比本土企業,跨國企業一般擁有更高的資本水平和技術優勢,其研發和運營行為會對本土企業產生溢出效應,加劇當地企業間的競爭強度。資金缺乏、技術劣勢的本土企業,需要投入大量的成本進行技術革新和產品升級以維持原有的市場地位,但被動的跟隨行為使企業戰略的制定常處于劣勢(Blomstr?m &Kokko,1998)。另外,跨國企業一般擁有更高的品牌資產凈值,能以相對低的營銷成本來獲得較高的品牌認可度(Feng,et al.,2021)??鐕髽I具有高品牌認可度、高敏捷性供應鏈和高網絡化水平等優勢,導致利益相關者對于跨國企業的供給、需求和市場端的SCV敏感度會相對較低(Samiee,2019)。因此,鑒于利益相關者對本土企業SCV的敏感度更高,本土企業提升供應鏈可見性對企業績效的影響更為顯著。相反,跨國企業提升供應鏈可見性的效果可能不如本土企業顯著,因為跨國企業的利益相關者具有更廣泛的地域性,其對供應鏈可見性的關注程度可能相對較低。由此我們提出:

H8:企業類型(本土企業vs.跨國企業)能夠調節供應鏈可見性和企業績效的關系。與跨國企業相比,本土企業SCV對企業績效的積極影響更強。

圖1代表了基于SCV及其三個維度對企業績效影響的研究框架,也囊括了上述假設中提出的調節效應。

圖1 研究框架

3. 研究方法

3.1 文獻檢索與篩選

為有效檢驗研究模型,我們遵循由Hunter和Schmidt(2004)提出的隨機系數元分析方法,收集相關構念之間的相關系數。我們將SCV主題文獻的查找時間范圍限定在1970年1月到2022年3月以確保研究可靠性,擬定搜索的文獻類型包括期刊論文、學位論文、會議論文和專著論文等以減少發表偏差。中文文獻檢索使用中國知網、萬方、TWS臺灣學術期刊在線數據庫,并使用可見性、供應鏈可見性、可視化、供應鏈可視化等詞匯,搭配績效、企業績效、供應鏈績效等詞進行檢索。英文文獻主要使用Google Scholar、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EBSCO、ProQuest、Elsevier、Emerald、Elsevier等,并使用visibility、supply chain visibility、SCV等詞匯,搭配performance、firm performance、corporate performance、enterprise performance等詞進行檢索。檢索完成后,我們按照以下標準篩選檢索到的文獻:(1)文章必須采用實證研究方法;(2)研究匯報了SCV整體或至少某一指標與企業績效的相關關系;(3)采用量化的方法進行衡量;(4)文獻中報告了SCV相關的效應值;(5)文獻間使用的樣本互不交叉;(6)文獻發表的時間在1970年1月到2022年3月,類型為期刊論文、學位論文、會議論文和專著論文等。最終,本研究共篩選出38篇英文文獻,包括22035個樣本和87個效應值,其中樣本涵蓋中國、印度、韓國、英國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文獻檢索及篩選流程如圖2所示。

圖2 文獻檢索及效應值提取流程圖

3.2 變量編碼

編碼工作由兩名研究者獨立進行。兩名研究者在編碼前討論并制定編碼標準后開始編碼(衛旭華等,2018)。根據最終編碼和計算的38篇文章,編碼內容包括樣本文獻的標題、作者、年份、樣本量、變量名、相關系數、企業類型和企業地區經濟狀態等信息。編碼完成后,兩名研究者對編碼內容核對并協商形成統一編碼表。對于樣本文獻中未報告相關系數r的情況,我們根據已有研究給出的公式對t、F、χ2、回歸系數β和d等統計量進行轉換(衛旭華等,2018;Borenstein,et al.,2021;Hunter &Schmidt,2004),具體轉換公式如表1所示。此外,負責編碼的研究者還需要搜集各變量的信度系數,用于后續的測量誤差修正。對于未報告信度的變量,我們以其他變量信度的加權平均值α=0.876代替。

3.3 元分析過程

本研究采用CMA-3.0軟件進行數據分析,具體細節包括:(1)在元分析模型選擇方面,本研究選用與現實吻合度更高的隨機效應模型進行元分析結果報告;(2)在發表偏差檢驗方面,本研究使用了漏斗圖(如圖3所示)和失安全系數(如表2所示)來衡量SCV研究的發表偏差問題,漏斗圖以圍繞接近0.5的均值水平大體上呈對稱分布,失安全系數結果也均大于5k+10,因此本研究無明顯的發表偏差問題,元分析結果較為可靠;(3)在異質性檢驗方面,我們分別采用了Q檢驗和I2檢驗;(4)在效應值報告方面,我們主要報告了經過信度測量誤差修正的真實相關系數ρ及其p值,并報告了ρ的95%置信區間。

圖3 樣本漏斗圖

4.元分析結果

4.1 直接效應分析

SCV與企業績效的關系如表2所示。表中結果顯示SCV對企業績效具有顯著正向影響(ρ=0.426,p<0.001),假設H1得到驗證。SCV的三個維度與企業績效的關系中,需求可見性 (ρ=0.391,p<0.001)和供給可見性(ρ=0.453,p<0.001)均和企業績效呈顯著的正相關關系,假設H1a和H1b得到驗證,市場可見性(ρ=0.205,p=0.056)和企業績效的相關關系邊際顯著,假設H1c未得到驗證。另外,SCV對于企業績效的五個維度影響中,效應值按大小排序依次為市場績效(ρ=0.489,p<0.001),社會績效(ρ=0.460,p<0.001),運營績效(ρ=0.445,p<0.001),環境績效(ρ=0.377,p<0.001),財務績效(ρ=0.366,p<0.001),假設H2到假設H6均得到了支持,這表明企業提高SCV水平會顯著地改善企業績效。

4.2 調節效應分析

根據表2報告的結果,假設H1到假設H6的異質性檢驗統計量QW均顯著;除社會績效維度外,統計量I2的值均大于75。這一結果表明,SCV與企業績效的關系存在顯著性差異,可能存在潛在的調節變量。因此,我們進行后續的調節效應分析。

第一,我們發現元分析樣本文獻的企業所屬地區的經濟狀態對于SCV和企業績效關系的調節作用不顯著。從表3中可以看到,所屬地區的經濟狀態(發展中經濟體vs.發達經濟體)對SCV與企業績效(QB=1.244,p=0.265)、財務績效(QB=2.521,p=0.112)、運營績效(QB=0.747,p=0.387)、市場績效(QB=0.393,p=0.531)、社會績效(QB=0.003,p=0.956)和環境績效(QB=0.083,p=0.773)關系的調節作用均不顯著。因此,假設H7沒有得到支持。

表3 各調節變量對SCV和企業績效關系的調節作用

第二,納入元分析文獻中樣本的企業類型對于SCV和企業績效關系的調節作用部分顯著。不同的企業類型(本土企業vs.跨國企業)使SCV對企業績效的影響出現顯著差異(QB=5.431,p=0.020),而且效應值在本土企業中(ρ=0.475,p<0.001)比在跨國企業中(ρ=0.304,p<0.001)更大,SCV對市場績效的影響同樣出現顯著差異(QB=6.227,p=0.013)。但企業類型使SCV對財務績效、運營績效、社會績效和環境績效的影響均未出現顯著差異。因此,假設H8部分成立。

5. 結論與討論

5.1 研究結論

本文通過元分析的方法對SCV與企業績效關系進行探究,為SCV的后續研究提供了一般性結論,具體如下:(1)SCV與企業績效之間呈中等程度正相關關系(2)“中等程度正相關”最早由Cohen(1988)提出,基于Pearson相關系數值的大小,將相關性的強弱分為三類:(1)0.1<|r|<0.3為弱相關;(2)0.3<|r|<0.5為中等程度相關;(3)0.5<|r|<1.0為強相關。(Cohen,2013)。具體而言,需求可見性和供給可見性均與財務績效、運營績效、市場績效、社會績效和環境績效呈正相關關系;市場可見性與運營績效和社會績效呈正相關關系,但與財務績效、市場績效和環境績效之間的正向關系不顯著。(2)針對所屬地區的經濟狀態和企業類型的調節效應分析表明:企業所屬地區的經濟狀態對于SCV與企業績效之間關系的未表現出明顯的調節作用;與跨國企業相比,本土企業對SCV與企業績效之間關系產生的積極影響更強。

5.2 理論啟示

本研究基于OIPT構建了SCV與企業績效關系的研究框架,得到更可靠的研究結論?,F有研究對于該關系的探究仍存在分歧,例如,Lee等(2014)認為企業提高SCV水平并不能明顯地改善績效,而Barratt 和Oke (2007)以及Swift等(2019)表明SCV和企業績效有顯著的正相關關系?;趯ΜF有相關研究的梳理,本研究通過元分析方法明確了SCV與企業績效的正相關關系。Somapa等(2018)基于流程導向方法,將SCV與企業績效聯系起來,系統地綜述了影響SCV有效性的指標,但對于SCV與企業績效的關系仍缺乏理論支撐。本研究用元分析方法分析SCV對企業績效的作用機制,通過對現有SCV相關文獻的檢索、篩選以及效應值提取,論證了SCV與企業績效的相關關系,為未來研究奠定了理論基礎。

其次,本研究加深了對SCV概念的認識,回應了學界對SCV概念問題的關注(Baah,et al.,2021;Holcomb,et al.,2011;Williams,et al.,2013)。本研究通過討論SCV與企業績效之間的作用機制,從提升企業運營效率和戰略水平出發,納入需求端、供給端和市場端等SCV三個維度,探究SCV與企業績效的關系。本研究發現市場可見性對于企業的財務績效、市場績效和環境績效的作用關系并不顯著,這其中的原因可能是現有研究討論市場可見性和企業績效的研究樣本有限,或者兩者關系間可能存在其他的中介變量等。因此,研究者未來可以繼續尋找市場可見性與企業績效間可能的關系,并探索市場端信息對企業績效的作用機制。

另外,我們從多個角度探究了可能影響SCV和企業績效關系強度的因素。企業類型的差異對SCV與企業績效的關系有顯著性影響(QB=5.431,p=0.020),本土企業比跨國企業更容易從提升SCV的行為中獲利,這是由于利益相關者對跨國企業SCV變化的敏感度更低(Okazaki,et al.,2010;Samiee,2019)。此外,我們發現企業所屬地區的經濟狀態對SCV和企業績效關系的影響并無顯著差異。這可能是由于全球化使世界的文化和認知出現交叉和融合,利益相關者不再局限于本國文化的認識范圍,對企業的行為規范和SCV水平擁有較為一致的標準,進而對企業所屬地區的經濟狀態不敏感(Hofstede,2011)。

5.3 管理啟示

本文對企業管理者相關的策略制定提供了一定的指導和借鑒意義?;诒狙芯繉CV(需求可見性、供給可見性和市場可見性)與企業績效關系的探究,本文建議企業應該從供需關系和市場關系兩個方向著手提高SCV水平。企業不僅應加強供應鏈內部信息的透明化,提升企業績效,還應更好地履行生產者責任,提升品牌影響力。此外,企業提高SCV水平能提高利益相關者對供應鏈的信賴度,做到信息從供應鏈上游到下游高效高質量的流轉,形成各方效益提升的多贏結果。因此,提高SCV水平可以作為供應鏈管理中提高企業績效的重要戰略。

5.4 研究不足與展望

本研究通過元分析探究了SCV與企業績效的正相關關系,但仍存在以下不足:(1)文獻的檢索和納入:本研究僅在中英文文獻中進行檢索分析,受到語言和檢索工具的限制,可能會出現遺漏。(2)SCV的維度劃分:本研究從信息的來源類別對SCV進行維度劃分,但部分維度出現了與企業績效關系不顯著的情況。因此,未來的研究可以在本研究的基礎上探究變量分析。(3)調節變量的選擇:部分研究對樣本涉及的行業進行了有效的劃分(Shao,2013;Srinivasan &Swink,2018),但出于現有關于SCV的實證研究對行業劃分的標準不統一,行業交叉現象嚴重且報告行業文獻的數量較少等原因,本研究并未采用這一調節變量。

未來研究也可以從以下方向著手:(1)進一步探究SCV與企業績效的關系,包括兩者與供應鏈柔性、供應鏈敏捷性等可能存在的聯系;(2)結合現有的信息通信技術,將SCV這一概念不斷地豐富完善;(3)更多地探究SCV的前因變量,比如供應鏈的集成度、組織信任水平和組織關系治理等。

附錄

SCV與企業績效關系的元分析編碼表

猜你喜歡
供應鏈信息研究
FMS與YBT相關性的實證研究
遼代千人邑研究述論
海外并購績效及供應鏈整合案例研究
為什么美中供應鏈脫鉤雷聲大雨點小
視錯覺在平面設計中的應用與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統研究
益邦供應鏈酣戰“雙11”
益邦供應鏈 深耕大健康
訂閱信息
展會信息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