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明互鑒新時期中醫藥學傳承精華守正創新之道?

2024-02-15 18:25張志強王永炎
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 2024年1期
關鍵詞:醫藥學中醫學思想

張志強,王永炎

(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臨床基礎醫學研究所,北京 100700)

傳統文明的回歸,政令德化中西醫并重使歷久彌新的中國傳統醫藥學迎來了前所未有的新機遇。中醫藥學的守正創新是基于中醫原創思維理解、把握之上的原發創生,是誠敬、獨立、自由、自覺、自信精神引導下的認知、兼容、交流、理解,爭鳴的彼此融入和自身延展,指向學科進步的目標。曾幾何時,隨著工業文明的強勢涌入,西方唯科學主義接踵而來,包括中醫藥在內的中國文化的歷史變遷出現了追逐西化、淡化國學的狀況,當今中西醫并重的國策意在共筑蒼生性命、療傷治病、維護健康的共同體。中醫學人至今仍然需要從歷史范疇系統反思,隱忍唯科學主義的傷痛,力主復興重振國學國故國醫國藥,體現時空效應,保持優秀傳統文明的獨特性、前瞻性,同時理解西方文明思維內涵及其轉變,系統梳理文明互鑒的歷史經驗,將中醫藥學守正創新置入文明互鑒的時代環境中,直面擺脫傳統、追逐西化、淡化國學、懸置原象思維、上不通道、下不達理所帶來的創新能力不足、缺乏原創性等諸多問題。我主人隨與人主我隨相整合,以我為體,為我所用,就原象思維關于本體、認識、方法的意涵系統學習,積極補短板。中醫藥學的原創思維與華夏文明的國學原理同根同源,華夏文明的文史哲美與中醫藥學水乳交融,其內涵涉及面廣泛,包含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當今中醫學人首要是對自身文明和學科規律性的系統認知,并對西方科學、哲學的進展積極了解,如果沒有全面的補課意識,終將喪失精神歸屬感,傳承精華、守正創新也會流于形式。

1 傳承精華,讀經明史,領悟中醫正道

華夏歷史上的三次百家爭鳴,每一次都將高度整合后的華夏文明精粹推向歷史巔峰,并且留下大量的典籍。中醫學思想和理論的形成從未脫離中華文化的母核,“學優從仕”“不為良相便為良醫”使醫學思想、理論創新的中堅自然而然地聚焦到知識界。因此,中醫藥學是中華文化的縮影?!爸袊幕_端,哲學觀念之呈現,著眼點在生命”[1]。中國文化所關心的是“生命”,追求的是天地人生境界。中醫與中華文化具有共同的關注對象,求真求善求美的思想隨著中華文化的歷史變遷已然水乳交融。這造就了國學思維的多維性,《道德經》云“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2],這種思維不是絕對追求線性直來直去的事實和現象精準對應,而是基于核心曲而能返的經驗和理性的圓融,也就是國學思維強調的神、氣、形、質、體的綜合。中醫之傳承重在思維,思維的訓練和體悟是基于對歷史和經典的重新溫習。

春秋戰國的百家爭鳴雖呈百花齊放,但不容置辯的是,倡導天道清靜自然,人道順應天道的道家思想是漢代文景之治之前的國家正統思想,其中發揚道學經世致用內涵的黃老道家更是締造了歷史文明的盛世。因此,共存共鳴才是華夏文明的天性。在此期間,體現中醫藥學重要理論的《黃帝內經》也是以道學作為醫家思想的本體。中醫藥學的“氣一元論”的本體思想就是源于道家元氣論,“本乎天者,天之氣也。本乎地者,地之氣也。天地合氣,六節分而萬物化生矣”(《素問·至真要大論篇》);另外,中醫學“恬淡虛無,精神內守”同樣源自道家清靜無為的修身養性思想,“天覆地載,萬物悉備,莫貴于人”(《素問·寶命全形論篇》)正是道家貴生、重生的思想。

先秦的百家爭鳴,成就了強大的秦漢,西漢“七國之亂”后諸侯力量的削弱,主張尊君隆禮的儒家思想取代了道家思想。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成為了漢武帝的治國思想,但彼時的儒家已不是春秋戰國時期的儒家思想原貌,而是摻雜了道家、法家、陰陽五行家的一些思想,體現了儒家思想的“兼容”與“發展”特性,至此有“顯學”之稱的儒家思想因為和政權結合成為后來兩千多年中華文化的正統和主流思想。儒家積極入世的仁學思想是中醫藥學倫理思想的本源,仁心仁術是對醫家的基本要求。因為易學、道學對儒學的影響尤其是孔儒對易學的高度關注,使得儒學對實踐和現實事物的理解發生了躍遷,為后世宋明理學及新儒學的產生的發展奠定了理論基石。因此,求同存異、和而不同成為中華文明主體認識思想的天性。

迨至南北朝時期,民族融合、異域文化的傳入,不僅豐富了漢文化,而且長期的歷史動亂和分裂,為玄學(幽暗隱喻)的興盛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南朝儒玄對峙,玄學大熾,削弱了儒學的獨尊地位,成為時代的主流思想;北朝儒學仍為正統主流思想。玄學家旨在豐富發展易儒,避免儒學宗教化。就易儒崇尚的天道、太極,玄學家主張“貴無”,儒學家力主“崇有”,因此有、無之爭是南北朝時期思想爭鳴的重要特征。另外,王弼、郭象提出的“體用如一、本末不二”,也是對易儒體用思想的發展。南北朝時期的文化爭鳴,不僅是玄儒之爭帶來的道學興起;亂世激發了人們對生死的思考和關注,此時傳入中國的佛教的發展獲得了快速滋養的沃土。佛家“菩提”“涅槃”“心真如”的真理思想明顯帶有形上學的概念;“以一切心識之相,皆是無明。無明之相,不離覺性”[3],雖然佛道都言覺性、根本,有別于道家元氣的修煉和領悟,此時傳入中國的佛學注重的是心識的修煉和領悟。盡管儒道、儒佛對峙,但是由于儒學和政權結合的現實沒變,佛道也得趨向對儒家主體思想的認同,因此,南北朝的學術爭鳴是儒佛道三教合一的開始。

中華文明的兩次百家爭鳴,均處在歷史由分裂走向統一的亂世,歷史告訴我們似乎每一次百家爭鳴后,都會出現一個強國盛世,先秦的百家爭鳴之后是強大的秦漢,南北朝的百家爭鳴之后是隋唐盛世。唐朝滅亡,宋朝、明朝皆采用文官治國的策略,官學書院和科舉的結合,一時間,兩朝文風隆盛,使中國文化得到盛世空前的發展。其中,尤以程朱理學和陸王心學對后世中華文明影響至深。他們在儒家重視實踐、具體事物的基礎上,體現佛家養心,道家循道(循天則),促進了中華文明中思辨哲學的大發展,從此奠定了一源三流的中華文明原創思維的主體地位。宋明時期,改儒習醫成為一種風氣,因此,對于中醫藥學而言,宋明時期是中醫藥理論創新的時代,誕生出道門劉完素火熱論,儒門張從正驅邪論,易水張元素藏府元氣論、引經報使理論,李東垣脾胃內傷學說,朱丹溪陽常有余陰常不足學說,張景岳命門水火論、陰常不足,陽本無余、陰陽互根學說等無不體現對理學中太極、天人一體論、氣一元論、體用論、清濁觀念、精氣神等哲學思想的重視,標志著中醫學思想的哲學化,同時也是宋明理學倡導質疑、自主精神的體現。

回顧歷史,學科的興衰關鍵在于精華傳承和創新發展的門徑。中醫學人應該充分認識:華夏文明思想的獨特形式及其對中醫藥影響的特殊性賦予中醫藥不同西醫藥的獨特理論形式,亦即醫學思想的哲理化;同時中醫理論的臨床療效又為華夏文明哲理對中醫藥影響的特殊性的價值提供了依據。宋明理學的大發展,提示儒釋道之唯一思想皆不可取,求同存異的折中才是智慧的獲得。

理論創新是學科發展不竭的動力,經驗重建不是對親炙、私淑理、法、術的照搬,更不是一蹴而就的線性過程,往往需要經過老師的傳授,學生的繼承、實踐及領悟(自悟以及參悟),最終經驗的重建是個非線性的過程(思維維度的躍遷),是需要多種理論的互參或交雜。因此,中醫藥學對悟性的訓練至關重要,首先要求業醫者博覽群書,無論是醫學典籍的還是與中醫藥理論形式密切相關的文史哲美類古籍,不僅可洞悉中醫藥原創思維的發端,更是臨證思辨發散的基石。然而,上下近五千年的華夏文明,造就了體量巨大的存世典籍。根據華夏文明歷史躍遷,選擇歷史紐結上的典籍作為書目尤為重要。對經典的重新學習,目的在于發掘并重構中醫原創思維的主體地位;重塑中醫藥學科內涵;拓展臨證思維的自由度。

歷史上傳統學科的奠定和發展都是以文獻為主要載體和見證,“文獻”通于“文賢”,具有跨越時空,傳遞思想,承續學統的重要作用。宋明理學紛呈,學思叢莝,皆出于思想和學術的規范和承接。中醫古籍是中醫藥學傳承的重要載體,歷代中醫藥學人將其畢生實踐獲得的知識、理論、方法、技術訴諸文宇,編摩著述,整理輯訂,綜納百家,纂修定本,流傳后世。據不完全統計,現存于全國各地的主要圖書館的中醫古籍將近9 000種,這一巨大的科技與文化寶藏亟待系統發掘和整理?!吨腥A醫藏》是以中國古籍(包括少數民族醫藥古籍)原書影印為基礎,集保存、整理、利用為一體的中醫藥古籍,是對中醫藥學術源流的厘定,對傳承與發展中醫藥事業具有重要意義。

中醫藥學獨特理論基礎源于中國哲學的特殊影響,中醫藥學思維與中國哲學思維同根。中國哲學和中醫藥學皆重在探討天地人生境界,是在天人合一的宇宙觀指導下,提出人具足宇宙全部信息的生命觀。天生具有這種哲理思想的中醫藥學,對生命和健康的追求是求真求善求美的圓融,這完全不同科學哲學思維的西醫學。不僅主張“陰陽者,數之可十推之可百,數之可千推之可萬,然萬之大不可勝數,其要一也”(《素問·陰陽離合論篇》)的全息演繹,同時強調“恍惚之術,生于毫厘;毫厘之術,起于度量”(《素問·靈蘭秘典論篇》)的算學歸納。進而得出“一陰一陽之謂道”[4];“道者陰陽之理也,陰陽者一分為二也,太極動而生陽,靜而生陰”(《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篇》);無極而太極,無極太虛氣中理,太極太虛理中氣[5]。太虛無形,氣之本體,其聚其散,變化之客形爾[6]。以明而言,形氣相生,配于五行。以位而言,生于虛無,守位稟命。因其動而可見,故謂之相[7]。夫良知一也,以其妙用而言謂之神,以其流行之言謂之氣,以其凝聚謂之精[8]。病者一心也,病者萬象也,故醫之臨證,必期以我之一心,洞病者之一本,以我之一,對彼之一,既得一真,萬疑俱釋,一也者理而已[9]。就本體而言,無極之○是本,太極之一亦為本,陰陽(元氣)之理為本,理中氣(元氣)亦為本,二者是一切存在的兩種基態表達。無極之○是專于太虛無有成形見象混沌的表達,暗喻本體之神虛之用(神),太極之一是無形之+1和-1互根混沌態的表達,強調氣的凝聚、流行互化(精、氣),“陰根陽,陽根陰,非有二也”[8],表示太虛可分化出無形之+1(元陽)和無形之-1(元陰),+(陽)、-(陰)是一的兩種屬性,此亦為“二”,二數神,“陰陽不測謂之神”(《素問·天元紀大論篇》),無形之元陰元陽互根(為一)不能獨立存在謂之不測(無形、易變),乃生生息息,窈窈冥冥,為先天之化,為后天之神,為死生之母,為玄牝之門[10]。元陰元陽又各有虛(神、明)實(力、位)之用,化虛者氣之晦明唯見神明,神足則盛,神畏則衰?;瘜嵳邭庵⑺ブ谘獨庵行?。陰陽之明位,亦即陰陽需辨陰陽,則有陽中之陽、陰中之陽、陰中之陰、陽中之陰(形氣之理)。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2],互根之陰陽互用(氣之流動轉化)則為三。主張萬物皆為象,象者可閱也(《素問·六節藏象論篇》)。太虛之聚散流轉則形生(形氣相生),氣之互用互化則萬象出(變化之客形)。形、象皆可見,本在太虛之氣妙用也。這種以太虛為本(精氣神、體、無),強調無形而實存之氣流轉(用、有)的象數結合太極五行模型,是建立在天人合德、天人感應宇宙觀基礎上的理氣全息生命觀,醫家運用“即類求象”和“援物比象”的意象思維引導中醫藥學的理論,采用觀象議病的方法指導臨床實踐。清濁雖二,而氣稟則一。夫生以神全,病唯形見[10]。病者需辨有形(血氣之實)與無形(神之晦明),然無形之辨必據有位有形(氣稟于一)。因此,觀象議病不只是格物致知(歸納),還重視致知格物(演繹),核心是對繁雜萬象背后“證”本質(本體)的體悟和探求,是東方生命科學的智慧。

讀經典文獻治學執教。欲明書者,在于明類例。例不明,圖書失紀。又“目錄之學實可肩負學術之史”,成為古代學科創新發展的一個重要特質。傳統文獻分類與學科設置密不可分,甚至是互為支撐。在西方學科視角下,切割開來的傳統學術系統地回歸于自身的統一,擺脫現代學科體制的局限,構建適應與符合中醫藥學自身發展規律的中醫古典目錄學體系,使得目錄學與傳統學術史二者互相發明、互為補充,從而彰顯傳統學術與學科的源流與格局,指導中醫典籍文獻的追蹤溯源,為中華文明的復興作出率先示范。

2 政令德化,守正創新,回歸原創思維

中醫學作為傳統文化的分支,其哲理植根于中華文化的原創思維,中華文化所關心的是身心性命和諧,追求的是天地人生境界,這也正是醫家認識的本根所在。自古就有“醫乃易也”“醫家奧旨,非儒不能明”“文是基礎醫是樓”“醫乃仁術”“一藥為道”“良醫樂道”“醫人猶同醫世”之說,誠意正心是儒家在修身養性;無樸純素、恬淡虛無是道家的養生。醫家洞悉陰陽消長之動靜,察明五行生克制化之糾纏,領悟萬象生生滅滅之剎那,這種對人生和天地之道的領悟是醫家內心的修煉,是對諸子百家思想本體的傳承,也是診治疾病之道。所以醫道亦為大道,直指中華文化的靈魂。

中醫學源于實踐,醫家對人類世界的認識在實踐的基礎上漸次豐富,這是物質到精神的實現;進而應用于實踐,進行著人類世界的改造,這是精神到物質的實現。因此,任何一門學科只有在人類實踐領域來討論物質與精神的關系才有意義,改造之唯物、認識之唯心以及唯科學主義皆不可取,中醫學的研究不是純物態世界的,因為對人的認識和實踐不是純物態可以涵蓋的,在對待人生價值判斷、審美判斷的社會科學領域,自然科學的認識和實踐有其局限性??茖W派歷史、自然主義藝術的時代已經過去,自然科學的求真不能取代社會人文的求善和求美,中醫藥正是源于人文的注入才體現其強大的生命力。因此,中醫學具有科學與人文的雙重屬性理應成為學界的共識。中醫近五千年歷史,文史哲美的觀念深深浸潤中醫學,和中醫理論早已水乳交融,難分彼此。事實證明,即使從中醫學中剝離出來的文化傳統,其關注核心依然是醫學的內容,充滿著濃濃的醫學味道,所以就學科分類來講,也不是純粹的文史哲美。將文史哲美的內核融入中醫學的人文醫學觀,無疑是最具符合人類世界的醫學。盡管,國家政策層面給予中醫合法主體地位,尚需度過乍暖還寒的階段。時至當下,對中醫的質疑尚缺乏針對性的創新理論回應。中醫學科守正創新道路任重而道遠。我們主張中醫是由國學指導的醫學,這個為主體,我主人隨,中醫話語權的內涵理應包含政策、學問、實踐、對未來世界的影響幾個層面。盡快扭轉理論原創匱乏的現狀,深刻理解和把握中醫原創思維才是理論創新的源頭,進而從理念上探討中西醫并重。

目前,世界科學研究已步入大科學時代,其特征是由信息時代逐漸向高概念與大數據技術演化。首先是科學人文的融合,科學求真、人文求善,科學人文互補互動;二要研究復雜系統的相關性,要敢于突破原有學科的邊界,提倡整合;三是對不同民族、地域的優秀文化中的科學概念進行詮釋輻射與創新??茖W技術發展所帶來的“以人為本”理念要求下,包含中醫藥學在內的眾多傳統學科的學科方向必須變革,這是當代學人的歷史責任。只有順應規律和合于時宜的變革,才能給傳統學科的發展帶來生機,才能更好地為現今人類服務。

中醫藥學作為是科學與人文融合得比較好的一門學科,應當肩負起引領創新方向的責任。既要充分發揮其原有的將“人”放在天地之間來看人的健康和疾病,精氣神一體,象與形融通,又要處理好、應用好科學與人文的互補互動。重在建立在經典文獻傳承基礎上,做好學術概念的詮釋,發掘典籍中蘊含的中醫臨床優勢病種,逐步完善以辨證論治為主體的個體化診療體系,以獲得共識性的循證證據,以提高基礎理論概念的詮釋,為實現研究思路由還原性分析,朝向系統化研究。中醫藥學人堅持原創思維,以新圖變,變中圖強,我主人隨,在繼承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和中醫藥學寶貴的知識財富的基礎上,利用現代科技繼續持之以恒地發展、創造、創新?;谵r耕文化和工業文化融合史、東西方文明創造史中的發明和創新整理,由文獻走向學術,由學術走向發現,由發現走向創新。在科學人文融合的大科學理念引導下,當今的中醫學與西醫學應該以古典文獻的整理和概念的全新詮釋為載體,向互補互動向趨同方向發展,為構建統一的新醫藥學奠基。

猜你喜歡
醫藥學中醫學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奮進之路
思想與“劍”
中醫學關于“瘀血”的用法
中醫學關于“證”的用法
艱苦奮斗、勤儉節約的思想永遠不能丟
“思想是什么”
中國民族傳統醫藥學現代傳承與高等教育
論蒙醫藥學的挖掘與展望
中醫藥學術語系統研究概述
中醫學對腦心的論述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