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談中醫專業思政教學改革對教師素質的要求 *

2024-02-18 03:41
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 2024年3期
關鍵詞:專業課思政課程

危 玲

(九江學院臨床醫學院/九江學院附屬醫院中醫科,江西 九江 332000)

2020年,教育部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1],針對課程思政建設中的重點、難點、前瞻性問題,對推進高校課程思政建設進行了整體設計,明確了課程思政建設的總體目標和重點內容,是全面推進高校課程思政建設的指導性文件,為高校課程思政研究指明了方向。目前全國各高校都在積極推進課程思政的改革和建設。教師是課程教學的具體實施者,更是課程思政改革和建設的直接執行者,在課程思政教育中發揮主導作用,因此教師的水平直接關系到思政教育的質量和水平。習近平總書記說:“好老師沒有統一的模式,可以各有千秋、各顯身手,但有一些共同的、必不可少的特質。第一,做好老師,要有理想信念;第二,做好老師,要有道德情操;第三,做好老師,要有扎實學識;第四,做好老師,要有仁愛之心”[2]。此文將探討在新形勢下做好中醫學思政教育,專業教師需要具備的素質和發展方向。

1 政治立場堅定

作為新時代的教師,要不斷加強政治學習,要用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來武裝自己的頭腦,才能堅定共產主義理想信念,秉持正確的政治立場、政治方向、政治觀點,在思想上、政治上同黨中央保持一致。只有教師自己保持堅定的政治立場,才能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清醒的頭腦,才能對周圍的人和事,尤其是對學生的錯誤觀點有敏銳的感知力,才能立場堅定地進行批判和引導,避免學生走入歧途。

目前我國處于經濟高速發展的大變革時期,全球經濟的融合,外來文化、價值觀念的輸入,使學生在思想上受到極大沖擊;再加上一些不法分子和所謂公知的迷惑和挑唆,學生不知不覺中就會產生很多消極、負面的認知,尤其在一些事關國家、民族利益的重大問題上觀念淡漠、認識模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教師要成為大先生,做學生為學、為事、為人的示范,促進學生成長為全面發展的人[3]。要堅定信念,始終同黨和人民站在一起,自覺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堅定信仰者和忠實實踐者。所以作為教師,要站穩政治立場,具備正確的理想信念,堅定不移地貫徹執行黨的教育方針,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引導學生認識到中國走社會主義道路是歷史的選擇、是人民的決定,認識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堅定不移地擁護黨的領導,支持黨的決定。

高校培養的是擁護中國共產黨領導和社會主義制度,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服務的專業人才。學校要堅持社會主義的辦學方向,加強對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教育,注重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國家觀、民族觀、歷史觀、文化觀。目前高校專業課程教師對于“教書育人”的理念理解還不夠深入,在教學中更多還是偏重于專業知識的講授,對“育人”的重視度還不夠?!陡叩葘W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中提及要結合學科專業特點分類推進課程思政建設,其中就明確提到醫學類專業課程的課程思政建設主要內容要有機融入課程教學[1]。所以專業課教師要轉變思想觀念,勇于接受新思想、新事物、新理念,學習新的教學方法和手段,把“教書與育人”結合起來。只有教師的政治立場正確、堅定,學生的思想誤區才能得到糾正,學生就會更加堅定共產主義信念、明確年輕人的使命和擔當,高校就能真正培養出為國家、為人民服務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2 道德水平高尚

“學高為師,身正為范”,良好的職業道德是教師最基本的要求。十八大首次確立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這是對十七大“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教育理念的深化,指明了今后教育改革發展的方向。

想把學生培養成什么樣的人,教師就要成為什么樣的人。教師的一言一行對于學生的思想、行為和品質具有潛移默化的影響。教師必須時時注意自己的言行,堅持嚴于律己,為學生做好榜樣,才能讓學生心悅誠服、聽從教導,思政教育才可見成效。知識需要言傳,德行需要身教。教師必須表里如一、言行一致,樹立自身良好的形象,從道德品質、言談舉止、為人處事等各方面不斷提高自身的修養,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吸引學生,起到良好的模范作用。沒有良好的職業道德,教師就會把教育教學工作僅僅當成一種謀生的手段,從而缺少對教育教學的動力和激情,難以激發對教育教學的智慧和熱情,難以激發教書育人的責任感、自豪感和幸福感,難以盡心盡責地做好教育教學工作,難以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促進教育教學的改革和發展。

作為專業課教師,要清楚醫學專業課教師做思政教育的目的是要培養醫德高尚、技術精湛的專業技術人才。醫學人才不光要有高水平的專業技能,還應該具備良好的專業道德素質。在市場經濟不斷發展的今天,隨著醫療衛生事業改革的不斷深入,醫療行業也逐漸走向市場,開始追求經濟效益。利益的驅動和誘惑使醫療系統中極個別素質不高的醫務人員的信念發生動搖,價值觀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道德觀念、價值取向也發生了深刻的改變,甚至出現了違反醫德、違紀違規的行為,引發患者對醫務人員,甚至對整個醫療系統的不滿。在醫患關系不太協調的當下,醫者的人格品質和醫德醫風對緩解醫患矛盾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要緩和醫患矛盾、解決就醫問題,必須從學校開始加強醫德醫風教育,讓學生從學校教育開始樹立起以人為本、救死扶傷的思想意識,學會在日常實踐中尊重患者、理解患者并改善服務態度、提高服務素質,使醫生與患者間的關系朝著健康良好的方向發展。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結合醫者仁心、救死扶傷、全心全意為患者服務的思政元素,讓學生認識到醫者的責任和擔當。醫學院校的學生作為將來醫療事業的接班人和中堅力量,更應該明確身上肩負的責任。提高自身的醫德素養,不僅可以提高個人素質,也是凈化醫務環境的一種方式,更是思政教育的成果體現。醫學院校的專業教師必須強化醫學職業道德教育,深化醫學職業道德意識,致力于提升學生醫德水平,才能真正培養出符合社會主義制度要求的技術上過硬、個人素質全面、職業道德高尚的合格醫務人才。

3 文化底蘊豐厚

中華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更是千百年來中華民族戰勝艱難險阻的偉大精神瑰寶。中華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全面而深入地影響著中醫;中醫根植于中華傳統文化,在中華傳統文化的基礎之上發展而來。在世界醫學之林中,中醫是惟一沒有滅絕的傳統醫學,原因就在于中華的傳統文化從古至今沒有中斷過。中醫與中華傳統文化密不可分,勢必要求中醫學的專業教師,除了掌握專業知識之外,對中華傳統文化也要有深刻的認識和理解。中華傳統文化是中醫生命力的根源所在,中華傳統文化的盛衰決定著中醫學發展的盛衰。

現代科學知識尤其是西方醫學的傳入,使得大家的思維變得更加直觀化、客觀化、精準化。不可否認,西醫具有療效迅速、反應明顯、作用準確等特點,但是用西醫的標準來定義中醫、用西醫的研究方法來發展中醫肯定不合適。中醫有自己獨特的理論體系、思維模式,西醫的研究模式不適用于中醫的學習與傳承。一味追求中醫的現代化,會使中醫丟失了它本來該有的優勢和特色,不僅招來大眾的詬病,更使得中醫的發展舉步維艱。想要在日益激烈的醫療市場得以立足和發展,中醫必須立足于自身傳統文化特色,堅持中醫特色的研究思路和方法,才能確立自己的學術定位和科學價值,否則中醫學將迷失自己的發展方向,失去自己賴以生存的根基。

學校教育是中醫傳承和發展的主要途徑之一,專業教師是傳播中醫的實際宣講者,這就要求教師自身必須是相信中醫、肯定中醫、熱愛中醫的。而教師只有具備濃厚的文化底蘊,才能深刻體會中醫的內涵,才能把中醫的精髓傳達給學生。教師理解并推崇中醫,表達出濃烈的熱愛和強烈的驕傲情懷,才能將此情緒傳遞給學生,才能激發青年學生的熱情,讓學生迸發濃濃的愛國情緒和民族自豪感。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有利于增強大學生文化自信和擔當意識。只有了解和熟悉中華傳統文化,才能加深對中醫的深刻內涵的了解;只有深刻理解中華傳統文化,才能真正掌握中醫的精髓,將中醫發揚光大。

4 業務得心應手

2018年頒布的《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4],對教師專業素質能力提升做了詳盡的設計和規劃,指明了提升教師專業素質能力的目標和實現路徑。我們要著力提升高校教師教學能力,不斷提升教師專業素質能力,造就黨和人民滿意的高素質專業化創新型教師隊伍,這是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前提和基礎。只有切實提升教師隊伍的專業素質能力,才能培養出具有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能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作為專業教師必須有扎實、豐富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儲備,才能在教學中游刃有余。并且專業知識的儲備不應該僅僅局限于書本范圍、考試大綱范圍。俗話說“要給學生一杯水,教師要有一桶水”。在世界飛速發展的今天,知識更新、傳播的速度越來越快,數量越來越多,知識的寬度和廣度越來越大,知識的傳播途徑和方式越來越多。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教師的知識觀就必須變革,必須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不斷進修,不斷探索,與時俱進,變原來的“一桶水”為“一缸水”,甚至“涌泉水”,這就意味著教師要有持續的熱愛和激情,有源源不斷的新知識填充自己,尤其是要匯聚更多新穎、有前瞻性、有相關性的知識。

長期以來,很多教師只重視專業知識的傳授,對課堂思政的重視度不高,這影響了人才培養的質量,因為培養出來的學生可能具有較高的專業水平,但在思想政治方面卻缺乏應有的政治覺悟和愛國情愫,這樣的尷尬局面讓教育者們開始反思。如何讓思政內容很自然地融入專業知識,讓不少專業課教師很是頭痛。專業課教師思政知識儲備相對來講不夠豐富,再加上醫學專業課的課時少、課程緊湊,平時講授專業知識,課時就已經很緊張了,還要加進思政內容,理論上來說確實有難度,不易把握尺度和分寸。其實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精粹,中醫本身的存在就是思政教學的最佳題材和內容。在講授中醫時,適當結合中華傳統文化的內容,聯系社會和生活中發生的典型事例組織學生討論,讓學生感受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就已經是思政最好的體現。比如,在講解中醫發展史的時候,對比其他傳統醫學的發展,如印度傳統醫學、古希臘醫學、古埃及醫學、玻利維亞的傳統醫學等,展示中醫頑強的生命力;還可以結合董奉與杏林的故事,讓學生了解杏林醫德和杏林精神,讓學生明白醫德與醫技的重要性,由此對中醫產生濃厚的興趣,滋生出強烈的民族自豪感。

專業課與思政課不一樣,專業課必須要有專業特點,突出學科特色。中醫學專業課教師必須善于思考,結合專業和課程的特點,善于發現思政內容切入的專業知識點,實現思政元素的挖掘,在專業知識中融入敬畏生命、救死扶傷、大愛無疆、醫者仁心等元素,引導學生在掌握專業知識技能的同時,也提升職業素養和職業道德。

5 心地善良仁愛

大學階段是人生發展的重要階段,也是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在這一時期,學生逐步完成從青少年向成年人的過渡和轉變,逐步確立自我意識、培養獨立能力,這個階段的變化對今后一生的發展都會產生巨大而長遠的影響。在這一階段,由于生活和學習的環境發生改變,學生在心理上、生理上都會發生很大的轉變,沒有父母、教師的嚴加管教,又處于相對開放輕松的環境,能夠接觸到來自全國各地的同學以及社會上形形色色的人群。不同經歷的混合、不同思想的碰撞會讓學生對在此之前形成的對社會、人際關系等方面的認知產生諸多的懷疑和否定,此時,如果沒有正確的導向,學生的認知就會出現偏差,嚴重的可能會產生厭世,甚至反社會的情緒。

教師的仁愛之心與父母、親人的愛不一樣,這是建立在對國家、對民族、對社會的深厚情感之上的,是一種無私奉獻、不求回報的愛。作為高校教師,每天面對的都是處于青春躁動期的年輕人。在他們面前,教師是長輩,是師長,又是朋友;年資深的教師,甚至是父輩或祖輩。教師的仁愛之心體現在發自內心的尊重學生、關心學生、相信學生、理解學生。只有保有一顆善良仁愛之心,教師才能把學生當成自己的孩子一般對待,才能真正為他們考慮。很多學生是第一次長時間離家,也有很多學生來自特殊家庭,在學校的學習生活過程中,可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如果沒有正確的引導,很容易沖動做錯事,這時候教師就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大學培養的人才,既要有較高的科學文化素質,又要有良好的政治素質和心理素質。我們要多方面加強對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教育,引導他們全面發展情感、知識、人際關系,耐心細致地與他們溝通,盡可能幫助他們解決生活學習中遇到的問題,引導他們正確認識世界、了解社會,指導他們適時調整心態、拓寬眼界和思路,幫助他們順利度過美好的大學時光。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5]:“國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來在青年”,把青年一代培養成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是事關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重大戰略任務。教師承載著傳播知識、傳播思想、傳播真理,塑造靈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時代重任。教師在教書的同時,更重要的是育人。教師要有“直腰做人梯,彎腰做人橋,甘當鋪路石”的伯樂精神;要有愿意點燃自己、照亮他人,愿意為教育事業默默耕耘、不圖名利,愿意扶持年輕人發展自己、成就自己的奉獻精神;要有忍得住清貧、耐得住寂寞的淡然情懷;更要有胸懷天下、愛國愛家愛人民的大愛胸襟。教師要用自己的學識、氣度、人格去引導教育學生,達到教書育人的目的。為實現這一目標,要著力培養和提升自身的課程思政能力,這是深化推進課程思政改革建設的重要環節,更是決定思政教學改革建設成敗的關鍵。所以加強師資培訓,就要將課程思政納入教師培訓和師德師風、教學能力等各種培訓課程,提升教師課程思政建設的主動性,提高教師課程思政的能力。專業課教師尤其要有責任感、緊迫感,因為教師承擔的不僅是傳播教授專業知識的責任,還承擔著融合專業知識與思政內容,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務。教師要強化教書育人的意識,不斷提高自身的素質,提升立德育人的能力,更好地發揮專業課思政教育的效果,培養更多符合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高素質專業人才。

猜你喜歡
專業課思政課程
思政課只不過是一門“副課”?
《無機化學》課程教學改革
關于國企黨建與思政宣傳有效結合的探討
數字圖像處理課程混合式教學改革與探索
軟件設計與開發實踐課程探索與實踐
為什么要學習HAA課程?
“導入課”在高校專業課實施“課程思政”的實踐與思考
思政課“需求側”
思政課“進化”——西安交大:思政課是門藝術
服務學習在高職社會工作專業課內實踐教學中的探索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