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的確涼”及其歷史作用研究

2024-02-20 08:21
產業用紡織品 2024年1期
關鍵詞:軍服服裝面料化纖

周 宏

原解放軍總后勤部軍需裝備研究所(退休),北京 100082

現當代中國人幾乎都聽說過“的確涼”這個名字,但對它的了解無非就是一種曾經風靡過的布料而已。盡管“的確涼”進入我國的時間已過去了60多年,淡出市場的時間也已過去了30多年,但“的確涼”的公眾知名度依然很高。特別是近年有專家撰文稱,20世紀70年代初解放軍裝備的71式“的確涼”軍服,受到了官兵和人民群眾的狂熱喜愛,是20世紀七八十年代中國人的集體記憶[1]。事實上,“的確涼”給那個時代的中國帶來的影響和其所發揮的作用遠不止如此,故應對其歷史遺產進行較全面的發掘。

作者研究認為,“的確涼”絕不僅僅是一種普通的布料,它是人類史上第一種合成纖維混紡服裝面料,是服裝面料史上第三次技術革命的標志。正因為具有與生俱來的革命性,“的確涼”進入我國后,對我國當時的社會與經濟產生了不容小覷的影響:換裝“的確涼”新軍服計劃,開啟了我國首個石油化工化纖紡織聯合企業(代號“2348工程”)的自主建設;人民群眾對“的確涼”的強烈鐘愛和持續需求引起了毛澤東的關注,他親自動議引進工廠,從而制定實施了“四三方案”,“四大化纖”得以成功建設,進而徹底解決了人民衣被需求無法得到充分滿足的歷史性難題。作為這些重大事件的緣起,“的確涼”及其歷史作用應予銘記。

1 “的確涼”在我國內地的出現與淡出

“的確涼”一詞,在我國內地最早出現在1962年10月28日出版的《新民晚報》上。該報第4版刊登的題為《錦上添花》[2]的特寫中寫道:“這種織物挺闊、光潔、滑爽、輕柔、堅牢……名叫‘的確涼’,是用百分之六十五的滌綸(一種合成纖維)和百分之三十五的棉花混紡而成的。上??蒲腥藛T將其做成襯衣試穿后覺得,確是理想的衣料,穿臟后用水洗,不到一小時就可晾干,而且平整挺闊,不需熨燙,質地牢?!拇_涼’是南洋一帶人民的取名,除了適宜夏天穿外,它的品種很多,質地也有厚薄,四季穿著的衣料都有。這種新織物從紡織到印染,必須采用新的工藝。目前上海紡織工業已掌握了這項新技術?!奔s半個月后,1962年11月12日出版的《人民日報》也首次報道了國產“的確涼”的情況。由此,“的確涼”進入了我國內地。

初期,“的確涼”的命名并不規范,有些場合還稱其為“特麗令”。同期,其他的進口化纖面料也存在一物多名的現象。1965年1月26日,紡織工業部批準試行《關于化學纖維紡織品統一命名的暫行規定》[3],“的確涼”被正式命名為“滌棉細布”,即滌綸質量分數占65%的混紡織物。

1994年7月14日《新民晚報》刊文稱,人們對服裝面料的需求正從“的確涼”等化纖混紡織物產品轉向“自然風(天然纖維織物產品)”[4]。以此為標志,“的確涼”開始淡出我國服裝面料市場。至此,“的確涼”在我國內地紡織品市場上足足活躍了30余年。如此長的產品生命周期,是其后的任何合成纖維混紡織物都無法企及的。

“的確涼”在我國活躍的30余年間,同《新民晚報》一樣,中央及地方的各種媒體都對它的發展做過持續的報道和宣傳。其中,1973年10月23日《人民日報》頭版用近半版的篇幅刊發的《群眾是真正的英雄——上海紡織、印染工廠大幅度增產的確良的調查》和1978年10月6日《北京日報》頭版刊發的《北京市場上的的確良府綢為什么供不應求?》兩篇文章,非常有代表性。20世紀90年代開始淡出市場后,“的確涼”的名字也在媒體上基本消失了。

2 “的確涼”是人類服裝面料史上第三次技術革命的標志

2.1 人類服裝面料史上的3次技術革命

考古發現證實,距今7 000年左右,人類擺脫了對獸皮作為御寒衣料的單純性依賴,開始采用麻、葛、竹和毛等天然纖維織造的織物用于制衣,由此出現了服裝面料史上的第一次技術革命——天然纖維成為服裝面料原料。此后歷經漫長的數千年,再生纖維素纖維(商品名“人造絲”)于19世紀末被發明,并于20世紀20年代得以工業化生產并大量用于制衣,這引發了服裝面料史上的第二次技術革命——人造絲成為服裝面料原料。人造絲出現僅半個世紀后,合成纖維于20世紀30年代末被發明,并于20世紀50年代中期得以工業化生產和大量用于制衣,于是誕生了服裝面料史上的第三次技術革命——合成纖維成為服裝面料原料。

相較于前兩次,合成纖維引發的第三次服裝面料技術革命意義更加重大。因為,合成纖維的基礎原料盡管是石油,但世界合成纖維工業對石油的需求量只占全球石油總產量的約1%,合成纖維對土地和水等自然資源的需求更小,對環境的負面影響更輕微,并且合成纖維可回收再利用。至此,人類衣被需求從此不再靠天吃飯,嚴重依賴供不應求的天然纖維作為紡織原料的歷史得以徹底終結。作為紡織工業的基礎原料,合成纖維不僅充分滿足了衣被需求,還極大地豐富、美化了人類生活。

2.2 聚酯纖維的發明

聚酯纖維是滌綸的國際通用名稱,是繼尼龍之后的第二種成功實現商業化的合成纖維,正是它拉開了人類服裝面料史上第三次技術革命的序幕。

合成纖維是以石油、天然氣和煤等為初始原料,經一系列化學反應和分離、提純制得高純度小分子原料(單體)后,再經聚合、紡絲而成的纖維態材料。合成纖維是高分子化學與材料技術的突破性研究成果。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德國化學家施陶丁格(Hermann Staudinger)于1930年提出的高分子科學理論,奠定了合成橡膠、合成塑料和合成纖維等三大合成材料的技術基礎。

美國杜邦公司是合成纖維的技術策源地。1935年2月28日,該公司科學家卡羅瑟斯博士(Dr. Wallace Hume Carother)發明了人類歷史上第一種合成纖維——聚酰胺纖維(商品名“尼龍”),其首個產品尼龍絲襪于1940年投入市場并引發轟動。但因多重因素的制約,當時的尼龍沒能成為服裝面料原料。

1941年,英國科學家溫菲爾德(John Rex Whinfield)和迪克森(James Tennant Dickson)基于對苯二甲酸與乙二醇的縮合反應,發明了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合物(簡稱“聚酯”)并申請了專利,但因二戰,他們于1946年才獲得專利授權;1947年,英國帝國化學工業公司(Imperial Chemical Industries)購買了該專利并突破了中間體制備、聚合及紡絲等生產技術。同期,美國杜邦公司也于1945 年研發出了聚酯纖維,但由于溫菲爾德和迪克森已提交了該發明的美國專利申請,故杜邦公司購買了他們的專利,并為自己生產的聚酯纖維注冊了Darcon?(中譯“達可綸”)商標。

2.3 達可綸混紡面料與服裝在美國誕生

達可綸剛問世,將其用于制衣的研發工作隨即開始。1951年5月8日,采用達可綸為主要原料制成的西裝首次在美國紐約面世,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套采用合成纖維與天然纖維混紡面料制成的服裝。該面料是迪林-米利肯毛紡公司(Deering, Milliken &Co.)發明的,由55%(質量分數)達可綸與45%(質量分數)羊毛混紡而成,面密度為226.8 g/m2,我國稱其為“毛的確涼”。著名服裝設計師哈特·沙夫納·馬科斯(Hart Schaffner Marx)采用這種首創的面料設計制作了西服,當時的每套售價79.50美元。

同期,紐約服裝品牌維特兄弟(Witty Bros.)向市場推出了純達可綸夏裝。著名服裝公司Lee(The Lee Company)也推出了“壯漢(Brawny)”品牌牛仔風格套裝,其褲子由純達可綸雙面針織布料制成,具有防鉤掛、抗靜電等性能,每條售價16美元;夾克式襯衣采用機織布料制作,每件售價28美元[5]。

圖1 “壯漢(Brawny)”品牌牛仔風格套裝(The Lee Company)Fig.1 Brawny denim style suit (The Lee Company)

早期的研發中人們發現,由純達可綸面料制成的服裝容易產生靜電并貼附在皮膚上,讓穿用者感覺不舒服。而利用達可綸與棉或毛混紡面料制成的服裝,不僅穿用者感覺比純毛夏服更涼爽,而且褲線能始終保持筆挺。達可綸混紡面料一問世就迅速受到市場追捧,美國杜邦公司于1953年開始大規模生產達可綸。英國帝國化學工業公司也于1954年以Terylene(中譯“特麗綸”)為商品名開始工業化生產聚酯纖維。

聚酯纖維之所以是理想的服裝面料原料,是因為其具有強力高、彈力恢復性好、吸濕性低等獨特性能,其與棉、毛混紡的面料兼具合成纖維和天然纖維兩者的性能優點,制成的服裝穿著舒適挺闊、耐刮耐磨、易洗快干、免燙保形,從而大幅減少了洗滌保養的時間,降低了勞動成本。而此前,采用天然纖維織物或人造絲織物制成的服裝,均易褶皺、起毛起球,洗滌后需熨燙且保形很難。

3 “的確涼”的引進與出口

3.1 1956年已引入我國香港

“的確涼”是如何進入我國內地的?目前,還沒有足夠權威的資料能夠回答這個問題。但是,“的確涼”進口到我國香港的時間則是有公開資料記載的。

1956年8月30日出版的香港《華僑日報》刊載了題為《的確涼快把布 美廠價報起》[6]的簡訊,詳見圖2,圖中“1.45萬元”是排版錯誤,應為“1.45美元”。其中的“達克朗”應是美國杜邦公司生產的Dacron(達可綸)的粵語音譯名,也就是“的確涼”。這篇簡訊是目前能夠檢索到的最早報道“的確涼”訊息的中文資料。

圖2 1956年8月30日香港《華僑日報》中有關“的確涼”的簡訊Fig.2 A brief report on ‘DIQUELIANG’ in Hong Kong’s Overseas Chinese Daily on August 30, 1956

此后,《大公報》《香港工商日報》和《工商晚報》等當時的香港主流報紙都相繼刊登了有關“的確涼”的短訊。1957年5月7日《大公報》刊發了題為《新款“的確涼” 建成萬成運到》[7]的商業消息:“炎夏已屆,又是仕女們換季時節。大道中建成、萬成百貨公司最近特從美國辦到今年最新出品‘的確涼’衣料一大批,衣料中包括‘的確涼’與羊毛混合,‘的確涼’與真絲混合等多種,花色共有二十余款?!睆脑搫t消息中可知,當時已經有了“毛的確涼”和“絲的確涼”等成熟的混紡織物產品。

上述資料可以證明,“的確涼”這一名字源于我國香港。

1980年8月31日出版的《華僑日報》刊登了題為《屯門一貨倉失竊 大批的確涼被盜 市民小心購入贓物》[8]的簡訊,這是香港報紙最后一次報道有關“的確涼”的訊息。

3.2 “的確涼”的譯名與別稱“的確良”

我國語言學學者認為,“的確涼”是英文漢譯的典范,其對“Dacron”一詞的翻譯達到了音意結合的效果[9]。港譯“達克朗”,又翻譯成“的確涼”的原因是,一方面遵從了其粵語譯音的讀音效果,另一方面也突出了粵語對其“既靚又涼”服用特性的表達,“靚”即“時髦漂亮”,“涼”即“挺闊涼爽”。

“Dacron”的中文普通話譯名是“達可綸”,其混紡織物取名“的確涼”的主要依據應是對其港譯繁體字的直接簡化?!暗拇_涼”的名字突出了其服用性能,有“確實涼快”和“確實不錯、優良”之意。這也是造成“的確涼”與“的確良”混用的可能原因。

3.3 1961年左右引入我國內地并開始研發試制

上海檔案館館藏《上海國棉二廠的確涼織物生產規劃草案》(編號B134-1-1095-110)一文稱:“我廠在今年第三季度開始‘的確涼’織物的試制工作。目前已進入第四批小量試制。在第一、二批試制時,我們對紡紗工藝、紗線特性、印染漂白、整理定型等技術問題進行了重點研究與試驗,初步掌握了工藝條件。成品質量每批都有提高,目前已基本接近國外同類產品?!庇捎谠撐奈礃俗⒊晌臅r間,故無法判斷其所謂第三季度所在年份。但上海檔案館館藏《“的確涼”試制情況匯報》(編號B134-1-1095-58)一文有對上文的引述,標注的時間是1961年12月23日。據此可判斷,上海國棉二廠開始試制“的確涼”的時間是1961年第三季度。進而說明,“的確涼”是在20世紀60年代初進口到我國內地,并很快開始了相關的技術分析與研發試制工作的。

3.4 1962年研發成功并開始出口

上海地方志記載:1962年3月,天益染織廠開發22.2 tex×22.2 tex色織滌棉府綢(的確涼)成功,填補了國內空白[10]。這一記載說明,自1961年開始,多家上海紡織企業參與了“的確涼”的研發試制工作,天益染織廠(后改名為“上海天益色織廠”)是其中之一,并率先取得了研發成功。

上海檔案館館藏上海市紡織工業局1962年5月5日簽發的題為《為布置棉“的確涼”色織夫綢襯衫的緊急通知》(編號B134-6-661-12)一文稱:“頃接廣州交易會電報謂,對外成交5050棉‘的確涼’色織夫綢襯衫180打,并要求在6月中旬交貨。為此,5月3日下午在產品研究室召開緊急會議,商議生產安排等有關問題?!边@是目前發現的可證明“的確涼”產品最早出口時間的官方資料,說明上海紡織工業1962年已可以批量出口“的確涼”織物和襯衫等產品了。

以天益染織廠為例,該廠自1964年起成為了以生產“的確涼”為主的薄型織物出口專廠,產品主要出口我國香港地區及東南亞國家;在色織化纖混紡產品風靡市場的20世紀七八十年代,該廠首創了具有絲絨風格的爛花色織滌棉織物、16.7 tex強捻紗色織滌棉巴里紗、經緯紗皆為31.25 tex×4的色織膨體裝飾布等新產品,在國際國內市場上都獲得了良好的贊譽[10]。

新中國成立以來,黨和政府賦予紡織工業的任務:一是滿足人民衣被需求,二是為國民經濟建設積累資金。因此,研制生產在國際市場上適銷對路的紡織產品,出口換匯,一直是計劃經濟時期紡織工業的一項重要任務。除上海外,北京和天津的紡織企業也開展過將進口聚酯纖維加工成“的確涼”產品出口創匯的經營活動。北京檔案館館藏北京市紡織工業局1964年2月3日簽發的《關于色織夫綢、色織“的確涼”執行標準》(編號143-001-00661-00123)一文顯示,北京光華染織廠和北京印染廠當時已開始生產“的確涼”。北京檔案館館藏北京光華織布廠1964年11月9日向北京市紡織工業局呈送的《關于出口色織的確涼棉紗供應問題的報告》(編號143-001-00102-0092)一文顯示,該廠用于織造“的確涼”織物的聚酯纖維是從日本和英國進口的。上海地方志記載:1962年進口滌綸短纖維供應工廠價格為19.82元/kg,1965年降至16元/kg,1972年再降至11元/kg;盡管如此,外貿部門和原料經營單位仍還有利潤空間[11]。此外,天津檔案館館藏《出口棉的確涼規化》(編號401206800-X0053-C-002217-025)和《出口化纖和棉的確涼規劃意見》(編號401206800-X0053-C-002217-015)等檔案也顯示,天津棉紡五廠和國營天津印染廠等企業同期也生產出口“的確涼”產品。

4 “的確涼”受到人民群眾的鐘愛

自古以來,我國的紡織原料主要依賴棉花,但我國的棉花產量從未能滿足過需求。新中國成立后,黨和政府做出了多重努力,鼓勵多產棉花,但我國棉花產量仍只能維持在200萬t左右,距紡織原料應滿足人民衣被需求的要求相去甚遠。為保證基本的人民衣被需求,1954年9月14日,政務院頒布《關于實行棉布計劃收購和計劃供應的命令》,命令自1954年9月15日起,在全國范圍內實行棉布的統購和統銷,按每人每年5.33~6.67 m(16~20尺)的標準給城市人口發放布票[12]1238。這在當時應是無奈之舉。

我國開始生產出口“的確涼”后,為緩解國內紡織品供應緊張的狀況,國家拿出了一部分出口“的確涼”轉內銷,且無需憑布票供應,實行先到先得的市場化購買規則。厭煩了長期穿用皺皺巴巴棉質服裝的人民群眾極度喜愛這剛剛問世的“的確涼”,致使可供市場銷售的“的確涼”供不應求,極為緊俏。當年,只要有商店出售“的確涼”產品,就會造成排隊搶購。1968年8月18日,上海南京西路紅纓服裝店出售“的確涼”襯衫時,因人多擁擠,一時間秩序混亂,造成了1死6傷的踩踏慘劇[13]。

當今的紙媒和互聯網上,有非常多的文章記錄當時的人們是何等地鐘愛“的確涼”。例如,2004年第3期《縱橫》雜志刊登了題為《我的第一件“的確良”襯衣》[14]的文章,作者劉心格樸實、生動、感人地記述了他夢求一套“的確涼”軍服而不得,后又為求購2 m(6尺)“的確涼”布料而費盡周折的往事,把那段歷史記錄得十分鮮活。

北京檔案館館藏《北京市西單百貨商場關于上海新穎產品爛花的確涼首次在京展銷概況的展銷報告》(編號316-002-00299-00066),紀錄了1981年6月15—19日上海第七印染廠、上海第三織布廠、上海第二棉紡廠和北京西單百貨商場等單位在京聯合舉辦上?!棒崽m牌”爛花“的確涼”首次展銷活動的盛況。該文稱,正式展銷的前兩天,736家單位、1 743人次參觀了預展,其中紡織工業部郝建秀部長以及全國總工會和北京市的領導參觀了預展并給予了指導。15日一開門,顧客便蜂擁而入,都涌向展銷專柜。他們對上海產品的反映都較好,認為花型多、樣式新,色彩協調、價格合理。五天的展銷,顧客數量逐日增加,從第一天的三四千人上升到后來的上萬人。為了滿足群眾需要,減少顧客等候時間,展銷活動還采取了提前開門、推遲關門、多攤投放等措施,將原來的2攤售貨改為6攤售貨,并設立單一品種專柜。很多顧客排長隊爭相購買,產品受到本市和外地顧客的歡迎。甚至展銷結束后,還有不少顧客前來詢問。

以上幾例都能讓人感受到當時的國人對“的確涼”是何等地鐘愛有加。

5 “的確涼”的主要貢獻

“的確涼”進入我國時,我國正處于經濟欠發達、物質較匱乏的時期。作為一種剛剛誕生且具有革命性和創新性的奇貨,當時的每位國人都無法拒絕它的時髦和緊俏所帶來的誘惑。同時,“的確涼”又是大眾消費品和出口產品,對我國當時的社會和經濟活動產生了巨大影響,其主要貢獻如下。

5.1 提升了人民衣被消費的滿足感,為國家建設積累了資金

衣食住行,這四個字體現了國人對基本生活需求重要性的排序。衣,之所以排在首位,原因在于它不僅能滿足人的基本生存需求,還能展現人的精神風貌?!暗拇_涼”的問世使人類服裝長期以來存在的易褶皺、起毛起球、難保形等諸多問題得到了根本性解決,因而受到世人喜愛。自進入我國起,“的確涼”就在國人中掀起了強烈而持久的時尚熱潮,人們以能穿著“的確涼”服裝而感到驕傲、自豪,這著實為那時的人們增加了很大的物質滿足感。

20世紀50年代末至80年代初,“的確涼”一直是國際市場上的暢銷產品。自20世紀60年代初開始,我國紡織工業采用引進聚酯纖維,加工成“的確涼”織物或成衣再出口的方式,為國家賺取了大量外匯,有力地支援了國家的各項建設。

5.2 促成首個石油化工化纖紡織聯合企業(“2348工程”)的自主建設

20世紀60年代末,鑒于官兵喜愛“的確涼”服裝且國內已有一定的生產技術基礎,中國人民解放軍決定采用“的確涼”布料換裝新式軍服。為此,解放軍總后勤部于1969年8月27日向當時的軍委辦事組呈報了《關于建設合成纖維化工廠的請示報告》[1],擬在湖南岳陽和湖北蒲圻建設石油化工聯合企業,生產滌綸、錦綸、腈綸等化纖原料和軍服布料。1969年9月7日,經中央軍委同意,國務院批準建設岳陽石油化工聯合企業,生產“的確涼”軍服布料。解放軍總后勤部隨即成立“2348工程指揮部”,組織國內權威的石油化工科研、設計和生產單位,進行工藝、設備、產品、廠房及配套公用設施的研究與設計[15]112-113。

1969年9月至1974年,在相距百里的3個工地上,來自軍隊和地方的諸多施工單位近10萬人參加了建設[16]。1970年9月20日和10月25日,滌綸短纖維和棉型錦綸短纖維兩條生產線先后竣工并試車成功。1971年5月7日,煉油、錦綸長絲、彈力絲、己內酰胺等裝置均試車成功;5月15日,煉油、化工、化纖和紡織等整個工藝流程全部打通。1971年9月20日,總后勤部向軍委報告,岳陽石油化工聯合企業年煉制原油250萬t,用煉廠氣提取20多種化工原料15萬t,年產滌綸5 000 t、錦綸5 000 t、腈綸1萬t;年產4 000萬m軍服布料,可供全軍官兵每人2套軍服;年產解放膠鞋和汽車輪胎用3種合成橡膠2.8萬t;總投資約7億元,職工3萬人,年產值約17億元[17]。

1969年起,原解放軍總后勤部軍需裝備研究所主持了新式軍服的研制,確定了采用質量分數分別為50%滌綸、17%錦綸和33%棉花混紡制成平紋布的面料方案,所用滌綸、錦綸和棉花全部國產;1971年6月4日,總后勤部批準“滌錦棉三元混紡”布料軍服定型并命名為“71式軍服”;該式軍服1973年即裝備了全軍[18];后勤機關專門為其配發了使用保養說明書(圖3)。71式軍服衣型質樸大氣、草綠色服裝與紅星紅旗服飾搭配鮮明、質感平實且滑爽挺闊,加之穿著它的官兵軍姿挺拔、軍容威整,由此“的確涼”軍服熱潮涌起并持續到了20世紀80年代。

圖3 “的確涼”軍服使用保養說明書Fig.3 ‘DIQUELIANG’ military uniform maintenance instructions

5.3 促成了制定實施“四三方案”,“四大化纖”得以成功建設

由于毛澤東身邊的工作人員也是“的確涼”的粉絲,而且也需要上街排隊購買“的確涼”產品。于是,人民群眾鐘愛“的確涼”而又得之不易的這件事引起了毛澤東的關注。

跟身邊周末外出的工作人員嘮家常,是毛澤東搞社會調查的一種方法,借此他能了解一些真實的社會生活。1971年8月,毛澤東到南方視察。在長沙,一位工作人員過完周末回來便興沖沖地告訴毛澤東,她千辛萬苦地排了半天隊,終于買到了一條“的確涼”褲子,毛澤東對此感到驚訝。他問周恩來:“為什么不能多生產一點?”周恩來說:“我們沒有這個技術,還不能生產?!泵珴蓶|又問:“能不能買?”周恩來說:“當然可以?!盵19]9于是,周恩來馬上安排自己的工業秘書顧明,請李先念、余秋里立即研究引進化纖生產設備一事[20]。

1972年1月初,國家計委組織輕工業部、燃料化學工業部、商業部和外貿部商議引進化纖、化肥成套生產設備一事。時任輕工業部計劃組副組長的陳錦華負責起草給中央的請示報告。時任輕工業部部長錢之光要求陳錦華,此事對發展紡織工業意義重大,盡快辦。在國務院主管領導組織專門討論的基礎上,陳錦華起草了《關于進口成套化纖、化肥技術設備的報告》。報告建議,進口4套化纖裝置和2套化肥裝置,約需4億美元。報告里直接回應了毛澤東的關切,投產后可年產“的確涼”布料6.3億m(19億尺),能更好地滿足城鄉人民對“的確涼”的需求。這也是這份重要報告中唯一提及的具體問題[19]9。1972年2月5日,毛澤東圈閱批準了該報告(圖4)。

圖4 毛澤東等中央領導關于引進成套設備的批示Fig.4 Instructions from Mao Zedong and other central leaders on introducing complete sets of equipment

得知中央決定引進化纖、化肥生產裝置后,冶金、機械和鐵路等部門也紛紛要求引進各自所需的先進生產設備。西方國家也希望向我國出口技術設備。由此,中央決定擴大引進規模。1973年1月5日,國家計委向國務院提交了《關于增加設備進口、擴大經濟交流的請示報告》,建議未來3~5年用匯43億美元,引進國外成套生產裝置,建設26個大型工業基礎項目。上海石油化工總廠、四川維尼綸廠、遼陽石油化纖總廠和天津石油化纖總廠,即“四大化纖”是這26個項目中的重點項目。因用匯總額為43億美元,故該方案后被稱為“四三方案”。

在毛澤東的直接指示和領導下[21],在周恩來、鄧小平、李先念等的謀劃、關懷下,“四三方案”得到了很好的制定和實施。從1974年元旦上海石油化工總廠破土動工至1984年元旦天津石油化纖總廠交付投產,歷時10年的“四大化纖”建設圓滿落幕。20世紀80年代初,我國聚酯切片和滌綸的年產能就達到了20萬t;合成纖維及原料的生產技術水平和產能規模,都上了一個很大的臺階[22]。1983年12月1日,商業部通告:本日起,棉布、絮棉敞開供應;1984年不發布票和絮棉票[12]1284。它標志著我國實施了整整30年的布票制度正式終結,人民衣被需求無法得到充分滿足的歷史性難題從此得到了徹底解決。這是“四大化纖”建設的直接成就。

同期,“四三方案”的其他22個項目也都順利建成,并在各自行業領域內發揮著重要作用。

6 結論

綜上,作者認為,“的確涼”對那個時代我國的技術、經濟與社會都產生了深刻的影響,發揮的作用是非常積極的。

6.1 “的確涼”是人類歷史上最重要的服裝面料技術革命的標志

從纖維的利用和技術的變遷看,7 000多年的人類紡織史上發生過3次服裝面料技術革命,即天然纖維面料技術革命、人造絲面料技術革命和合成纖維面料技術革命?!暗拇_涼”作為最早期聚酯纖維混紡織物在中國內地的代名詞和標志,讓合成纖維面料技術革命帶給我們的歷史影響不可磨滅。

6.2 建設“2348工程”的壯舉,保證了“的確涼”軍服換裝,并為黨中央后續的重大戰略決策提供了實踐依據

“2348工程”的建設意義非凡。以其生產的“滌錦棉三元混紡”布料制成的71式“的確涼”軍服成功換裝,軍服質量減小,耐穿和保形性及色牢度大幅提高,增強了軍威,結束了我軍官兵穿著純棉質布料軍服的歷史[16]112-113。更為重要的是,其探索獲得的自主建設和管理現代大型合成纖維企業的經驗,為黨中央決心制定實施“四三方案”和建設“四大化纖”,提供了有力的決策支持。

6.3 “的確涼”是啟動“四大化纖”建設的直接動因

毛澤東關注到人民群眾鐘愛供應緊張的“的確涼”并動議引進生產設備[21]30,使“四大化纖”這項中華民族歷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偉大事業得以成功建設。作為直接動因,“的確涼”功不可沒。

6.4 “四三方案”緣起“的確涼”,其成果惠及改革開放

有學者認為,“四三方案”制定、實施的過程,也是批判極“左”思潮,掃除阻礙對外開放理論障礙的過程?!八娜桨浮钡慕ㄔO成果,不僅為20世紀80年代中國的發展奠定了重要基礎[21]30,還對改革開放的成功實踐產生了深遠影響。據此,“四三方案”可以說是改革開放的前奏[23],作為其緣起,“的確涼”做出了不小的貢獻。

期刊采編平臺

中國知網下載

猜你喜歡
軍服服裝面料化纖
國防小課堂 軍服標識
化纖聯盟持續發揮技術創新鏈優勢
緊身衣服裝面料與版型設計的匹配應用方法初探
仿生元素在服裝面料設計中的應用
智能LED在服裝面料中的應用方法
難忘“的確良”軍服
解放軍的軍服
CTA 中紡院+ 化纖聯盟 強強聯合 科技共振
摩擦條件對服裝面料沾污性能的影響
恩替卡韋聯合安絡化纖丸治療慢性乙肝早期肝硬化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