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熱衷當“戲精”的年輕人,到底在演什么?

2024-02-24 13:32
女友 2024年2期
關鍵詞:戲精假裝公主

“假裝懷孕/養娃攢錢法”火遍全網后,很多年輕人腦洞大開,衍生出假裝繼承莊園、假裝末日生存、假裝重生、假裝影視劇角色等趣味橫生的沉浸式攢錢法。這并不是年輕人近幾年唯一流行的模擬人生,類似的還有風靡社交平臺的“公主學習法”“王子上班法”“公主請××”等,都是將人生課題設定成虛擬故事,將自己想象成故事主角,以游戲的狀態完成目標。

當我們拋開五彩斑斕的角色設定,捕捉“戲精”式生活令年輕人上癮的精神內核,或許會理解這代年輕人為什么這么愛演。

三個月前,00后女生小丹在小紅書更新自己的“懷孕日記”——今天先下單了兩支驗孕棒,花費32元。更新完后,她向自己的另一個銀行賬戶轉入32元,作為“懷孕養娃專用基金”。

不熟悉網絡熱梗的人可能很難想到,近來社交平臺上很多年輕女孩突然官宣“懷孕”是為了攢錢。她們的“孕期”長短不一,記錄的懷孕花費也不盡相同,但天南地北的“小丹”都有一個共同特點:假裝懷孕,然后把懷孕中的每一筆花費攢起來。

游戲的方式很簡單。想要存錢的玩家只需要把自己設定為一名剛發現“懷孕”的準媽媽,然后按照真實的懷孕周期,在每個階段把所需花費的金額存入一個固定賬戶,假裝這筆錢花出去了。從第一次去醫院抽血化驗確定懷孕開始,依次經歷產檢、建檔、排畸、唐篩、胎監……直到這個并不存在的“孩子”生出來。按照理論值計算,一名玩家能夠存下少則1萬、多則幾萬塊。

這種虛擬與現實相結合的游戲實在是太令人著迷了,畢竟攢到手的是實打實的真金白銀,邊玩邊收益,可謂是名副其實的“無痛攢錢”。

理財高手或許難以理解年輕人過家家似的存錢游戲,存個錢而已,有必要這么“戲精”嗎?

已經“電子懷孕”12周、賬戶里存款2800多元的小丹表示:“太有必要了?!苯^大部分上班族想要攢錢有多難呢?不妨回顧一下擁有六十多萬名組員的豆瓣“喪心病狂攢錢小組”的做法。

為了能省下錢攢起來,有人挑戰30天只花500元;有人連續三周只吃饅頭咸菜,買一瓶幾塊錢的維生素片充當水果蔬菜;有人每天步行8公里上班,只為節約1.5元的共享單車費;甚至有人為了省下去醫院做某個常見小手術的錢,準備磨刀霍霍在家給自己做……當然,這樣挑戰人類生存極限的攢錢方式,最后常常以失敗告終。

“假裝系列”攢錢法就不同了,它削弱了強制儲蓄的枯燥,讓人沉浸在五花八門的劇情故事中,使攢錢變得更輕松有趣,從而更容易實現一些。

不喜歡“懷孕”的人,可以跳過這一步,直接開始假裝養孩子。有人假裝養一遍童年的“自己”,本周要過兒童節,給六歲的“自己”買一條公主裙,賬戶存入200元;下周7歲的自己考了一百分,在放學路上買一只氣球做獎勵,賬戶存入5元,在虛擬的故事中,內心得到了真實的治愈。

只要腦洞夠大,無數種副本等你開發??梢匝荨袄^承莊園”的復古浪漫劇情,也可以演“考上霍格沃茲”的魔法劇情,還可以演“穿越成安陵容”的宮斗劇情、“末日生存”的廢土朋克劇情、“重生到1990年代創業”的勵志劇情、“買房、裝修”的現實劇情……

在小紅書搜索“假裝××存錢”,相關筆記至少有幾萬條,一個個年輕人宛如戲精上身,在五花八門的模擬人生中玩到欲罷不能。

當然,也有人在沉浸式劇情中仍然沒能把攢錢目標堅持下去,但“戲精”生活的收獲不只關乎錢,還有認知的改變。有人模擬懷孕一段時間后,對真實的生育成本有了更加具體的了解,“自己目前的收入水平根本生不起孩子,堅持到‘孕六周’就‘流產’了,未來對待生育會更加慎重,一定先做好各方面準備再生,才是負責任的做法?!?/p>

當年輕人腦洞打開,“戲精”之風就徹底關不住了。既然存錢可以模擬劇情,那學習、工作、談戀愛以及日常社交生活,當然也可以。

最先火起來的就是“公主請××”。前段時間,一位博主希望騎車來接自己的父親模仿《羅馬假日》的經典劇情,用喬·布萊德利的口吻對自己說“公主請上車”。老父親顯然體會不到女兒的“戲精”,一臉無奈,愛上不上。詼諧的畫風引發網友紛紛模仿、二創,“公主請××”快速成為一種流行話語模板成功破圈,掀起了萬事皆可“公主請”的潮流。

如果向前回溯,我們還能發現“公主請××”的前身,即當時廣受年輕“戲精”喜歡、專治學習困難癥的“公主學習法”。

所謂“公主學習法”,概括起來也很簡單,就是把自己想象成一位即將要繼承王位的公主,為了能夠在不久的將來肩負起管理王國的重任,現在就需要認真學習知識和技能。

人設立起來后,準備繼承“王位”的公主們,就要從內而外、從思想到行動,全面向真正的公主看齊,展開極致扮演。

早晨想賴床?不不不,真正的公主怎么會賴床呢?規律作息、保持運動是公主修養的第一步。

學習累了想趴桌上、翹二郎腿、摳鼻子揉眼睛?當然不可以,公主要時刻保持美麗端莊的儀態。

總之,當你把自己當成一位“公主”,油然而生的使命感會驅動你去完成所有的事。

當一個人將做“公主”的細節反復練習,下意識融入到日常生活中時,枯燥的學習就多了新奇感,漸漸地,有人發現自己變得更專注,學習熱情和學習效率真的提高不少。

演上癮的年輕人,也將這套正向激勵的邏輯延展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有“公主學習法”,就有“王子上班法”“大小姐創業法”“未來明星成長計劃”……不同專業和職業的年輕人為自己設定了不同的成長主線,為了成長為醫療世家、建筑世家、教育世家等家學淵源的世家合格繼承人,他們從學業、運動、飲食、工作、社交等方面全方位展開提升。虛擬的身份和劇情延伸出了真實的積極向上,成為當代年輕人自我激勵的秘密法寶。

那么,當代年輕人為什么這么愛演?在現實生活中模擬人生,是值得鼓勵的嗎?

從心理學角度講,流行空間是現實世界的投影,任何一種話語現象的流行都不會脫離現實土壤而憑空出現。當我們回顧近幾年的風潮,會發現五花八門的儀式感背后,隱藏著一代年輕人共同的人生課題,即對不確定性現實的隱憂、不安現狀的焦慮,以及勇敢面對未知和焦慮的積極自救。

早前,哈佛商學院副教授Amy Cuddy在TED演講中提過一個積極心理學的理論:Fake it till you make it (假裝自己可以,直到成真)。這一理論更早的說法,是瑞士心理學家卡爾·榮格1935年提出的“積極想象”概念:把清醒狀態的潛意識內容具象化,并有意識地與之建立關系,會產生有益的效果。

在當前競爭激烈的社會中,年輕人通過“扮演”自己喜歡的角色,用趣味化來抵消任務目標的枯燥感,掌握自我的主動權,提高內驅力,增強自信,努力奮進,直至實現真正的成長,從而改寫自己的人生劇本。

比如在模擬懷孕中,為了力求劇情準確,很多玩家會主動去學習孕產和育兒知識,然后收獲到存錢的伴生成果:有人愛上看科普;有人學會正視生育真相;有人感受到現實世界養一個孩子有多不容易,從而更加理解父母;有人體驗到攢錢的不易,戒掉沖動消費的習慣,開始更加理性地規劃自己的財務。

但另一方面,我們也要看到,模擬人生只是生活的表象,而不是成長的本質。假裝××是積極心理暗示的起點,而不是粉飾太平的終點。

誠然,贊美、激勵與期待會帶來積極的精神能量,為年輕人催生出突破現實的力量甚至創造奇跡,但即使是神話故事里由雕塑變成真人的象牙少女,也是經過了皮格馬利翁長久堅持的雕琢和專注的深情注入,才最終脫胎換骨,長出了真實的生命,而不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就能實現魔法。

所以,熱衷“戲精”式自我激勵的年輕人,想要實現人生長遠的提升和成長,仍然需要把模擬生活中習得的專注、堅持、熱愛長久貫徹下去,并腳踏實地,用行動去書寫自己獨一無二的人生劇本。

猜你喜歡
戲精假裝公主
“戲精”的威力
奶茶群里戲精多
《遼史·公主表》補述
『假裝』的力量你想不到
《愛哭公主》
粉紅兔公主鏡
假裝校長
我們班的『戲精』
身邊有個戲精是種怎樣的體驗
小公主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