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隴上江南賞古樹
——古樹名木調研側記之隴南篇

2024-02-28 11:05蕭學禹
甘肅林業 2024年1期
關鍵詞:黃連木樹齡古樹名

蕭學禹

隴南是甘肅唯一全境屬于長江流域的地區,自古便是“秦隴鎖鑰、巴蜀咽喉”要地。甘肅省政協農業農村工作委員會與甘肅省林草局聯合開展的“古樹名木保護利用,建設生態家園”專題調研,第四站走進“隴上江南”——隴南。這里森林覆蓋率超過45%,居全省第一,全市普查在冊的古樹名木多達8164 株,其中散生古樹1634 株,名木71 株,古樹群39 個。

敬畏之心存古樹

敬畏之心,是維系社會自然和諧秩序,不可或缺的潛在力量?,F在古樹與寺廟并存的地方,通常樹比廟要老得多,如果不是寺廟反復被毀又反復重修,二者年齡大體相仿居多。后人重修新修寺廟祠堂乃至陵園,大多選擇有古樹的地方,一些古樹得以保存,往往又是附近建有寺廟祠堂乃至陵園的緣故。隴南市存世的古樹名木,分布于寺廟祠堂陵園附近的占比極高,值得深思。

興隆山關帝廟,位于兩當縣顯龍鎮,關帝廟院內共有古樹名木5 株,有4 株白皮松,平均樹齡315 歲,實屬國內罕見。吳山,位于徽縣城東北角,因建有南宋抗金名將吳玠衣冠冢而稱吳山,山頂平臺處,83 棵蒼勁古柏,平均樹齡120 歲。

廣嚴寺,位于武都區三河鎮福津河畔,始建于公元969 年的宋乾德元年,后經南宋、清代大規模修繕,是國內保存最完好的宋代木結構建筑之一,對研究中國古代建筑史、建筑藝術、建筑文化極具價值。其寺坐北朝南,在蒼柏古槐掩映之中,寺內共有古樹11 株,有一株千年古柏,樹圍8 米多,高達80 多米,龍枝虬干,蒼勁挺拔,蔭郁參天。

成縣泰山廟,又名東岳廟,遍山皆是稀有古樹群,秦松、漢柏、唐檜鱗次櫛比,松柏環繞。古柏披鱗持甲,老干蒼虬,有的古根裸露如龍爪匝地,有的樹洞生樹如老翁抱孫,有的樹身交纏如合歡連理。古樹中,樹齡小的都在200 年以上,多數均在500 年以上。山頂東北側有一棵高達21 米的白皮松,樹齡2000 多年,臨崖而立,剛勁挺拔,滲綠滴翠,頗為壯觀。遠近百姓自古就視此處山為神山、廟為神廟、樹為神樹,無論社會動蕩與否,絕不砍伐山上寸草寸木,為此五陵山綠蔭蔽空,碧草匝地。

中國歷史上,寺廟被人為銷毀之事時有發生。最為典型的當屬“三武一宗”和朗達瑪滅佛事件。雖然這些帝王,都相對開明頗有建樹,但是除北周武帝滅佛采取了相對溫和的不殺僧人政策外,幾乎都是不分青紅皂白地實施了誅殺僧人、焚毀經像、拆廢寺廟,銅像鐘磬化銅鑄幣的極端措施,使得佛教在中原以北一次又一次受到沉重打擊。公元446 年,北魏太武帝決心滅佛,成為中國歷史上首位實施滅佛運動的帝王,六年后,北魏太武帝被宦官所殺,年僅45 歲。無獨有偶的是其他幾位滅佛帝王,也均不得善終,平均僅活39 歲,他們英年早逝,與滅佛之舉雖是巧合,但在一定程度上讓人們對滅佛事件中濫殺無辜、大肆銷毀寺廟佛像的極端方式,進行了重新審視,此后大規模極端滅佛殺僧焚寺之事鮮有發生。

寺廟道觀祠堂陵園與古樹名木一樣,在特定的歷史時期,皆為時人“心靈驛站”,承載著一方民眾信仰,慰藉著一方民眾靈魂,歷千載長青,經萬年共情。民間流傳寺廟旁的老樹不能砍,老樹旁的寺廟不敢拆,流行在寺廟祠堂陵園附近植樹習俗。正是這些原始的樸素的敬畏之心,使得老樹與寺廟,相互成全,得到保護。感恩之心護古樹梳理隴南境內古樹名木種類發現,以香柏、側柏、云杉、桂花、紫薇花、菩提樹、桫欏樹、國槐、皂莢、核桃、桑樹和柿樹為主,尤以古銀杏樹和古黃連木居多。隴南景色之美素有“隴上江南”之譽,但是山大溝深、耕地面積極少,山洪地質災害頻繁,在過去真是十年九災,人民生活極度貧困。正是如此眾多的古樹名木,為當地百姓災年充荒、醫治疾患,立下了汗馬功勞,人類感念其恩,不伐不砍,甚至將老樹視為“樹神”,世代加以保護,當地人講哪里有神樹,那里就風調雨順、百姓安康。

桑樹經濟價值實用較高,康縣大堡鎮宋壩村有一株“西北桑王”,樹齡千年,樹高8 米、冠幅20 米,是古代農耕社會桑樹充當第一樹種,承擔養蠶護院重任的最好歷史見證,也是中華民族絲綢之路文化與經濟不可多見的“活文物”;皂莢樹全身是寶,常栽培于庭院或宅旁,莢果煎汁可以洗滌絲毛織物,是古人家居必備清潔劑,皂莢芽、子可食,是殺蟲止癢和治療各類皮膚病的天然奇藥;菩提樹、桫欏樹向來被視為“神圣之樹”,世界各國均當國寶保護,相傳佛祖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修成正果,康縣長壩鎮花橋村有一株千年菩提,樹齡約1300 年,樹高20 米。岸門口鎮賈家壩村有一株千年桫欏樹,寄生在樹齡2000 多年的“中國銀杏王”古樹之上,素有“活化石”之稱;槐樹寓意深厚,在中國古代是科第官位吉兆象征,舉子趕考稱踏槐,科考當年稱槐秋,考試當月稱槐黃,民間亦有“門前一株槐,財源滾滾來”之說,同時也比喻碩果累累的大柿樹為“好事滿枝頭”,在兵荒馬亂、饑荒橫行的年代,槐樹、柿樹、核桃樹等都是方圓數十里內百姓們的“衣食父母”。這些常見樹種不但滋養了人類,也是極佳的入藥之材,當地居民對其感恩戴德,使其得到較好保護。

銀杏果俗稱白果,可養生延年,自古就有“白果樹治百病”之說,古人一向對其呵護有加?;湛h嘉陵鎮田河村有“中國最美銀杏村落”稱號,共有在冊古樹名木95 株,其中古銀杏樹多達87 株,樹體高大,樹干通直,姿態優美,春夏翠綠,深秋金黃。這些古老的銀杏與小山村世代相伴,見證著村落細水長流的歷史。仲秋過后,銀杏樹葉漸漸變黃,漫山遍野,層林盡染,美得讓人沉醉。此情此景村在林中、人在畫中,被裝點得猶如童話世界一般,滿山盡披黃金甲,或繽紛飛舞,或集簇成堆,或零散稀疏,處處景色皆如油畫,美得令人炫目。所有樹枝落葉,只管搖曳風情,綻放迷人美麗,把秋天渲染到了極致!無數游人,慕名而來,踏一踏厚厚的銀杏葉,走一走深邃的黃金道,猶如瞬間擁有了整個悠閑世界。

黃連木,又稱藥木,是優良的木本油料樹種,樹子煉油、嫩葉為茶、樹皮入藥,可清熱解毒,治痢疾淋癥、腫毒痔瘡、牛皮癬、風濕瘡等癥,是使用最為廣泛的中藥材品種之一。俗語“黃連救人無功,人參殺人無過”,意思是黃連味苦而普通,即使救活人命,人們也不認為它有功;人參滋補而貴重,即使吃死人,人們也不相信它是兇手。指人們往往不能真正認識事物真相,甚至認不清功過是非。但是質樸的隴南人卻對黃連木充滿了感恩之心,僅成縣泰山廟古樹群中,就有黃連木古樹74 棵。武都區五庫鄉安家壩村有一株黃連木古樹地圍達9.2 米、樹高約50 米、樹齡約2800 年,獲得“中國最美古樹”稱號。當地人講,他們的先祖選擇此地居住,首先是因為此地吃油不愁。這些古黃連木,在以前相當長的時間內,都是當地人主要的食用油料樹種,世世代代醫治過無數百姓,當地人沒有誰不曾受過它們的保護,沒有誰不曾受過它們的恩惠。

這些老樹儼然成為象征著生命與故土的精神圖騰,在這片貧瘠的土地上,在日常艱辛的生活中,為人們帶來生的希望和慈母般的關懷,四方民眾把對神樹的感恩之心,與對這片土地的眷戀深植于心,形成了隴南人民自古愛樹護樹的民俗文化。

保護開發管古樹

環境污染、生態破壞、自然災害、城市擴建、人為盜挖等問題,一直嚴重擠壓著老樹的生存空間,影響著老樹的正常生存?,F在各地越來越意識到,古樹名木是大自然饋贈給人類的瑰寶,在保護古樹和開發旅游資源工作中。各地普遍開啟了全面普查摸清“綠色家底”模式,實行立法保護,落實屬地責任和林長制責任,對古樹名木建檔掛牌長效保護,明確責任跟蹤養護,對危險受傷老樹,一樹一策,搶救修復和復壯,全民參與熱情已經蔚然成風。

但是古樹名木的管護要科學,特別是樹干加固、側枝復位、樹洞修補、病蟲害防治等,要建立國內統一可行的科學規范,管護工作要有科技支撐,要在科學指導下規范開展。過度的管護容易對樹木形成實質性的傷害,古樹需要足夠的生存空間,人為的狹窄的各類磚石圍欄、高臺、地面硬化、鐵釘固定標牌等不科學的管護措施,會人為阻斷古樹透氣,使雨水滲透不到老樹根系,鐵釘固定標牌會使老樹受到傷害致病。

隴南人對古樹名木的保護、開發和利用,可謂用心到了極致,最為經典的當屬徽縣銀杏樹鎮銀杏樹村的做法。該處有一株銀杏古樹,樹齡2000 多年、樹高20多米、地圍15 米左右,樹冠分出12 股,確如一年12 月份,月月景色不同。據記載,這棵古銀杏樹是茶馬古道上極其重要的路標,歷經千年風雨,依然生機勃勃。當地不僅鄉鎮村名全部以銀杏樹命名,而且將樹旁一片黃金地段辟為銀杏廣場,是公園景點,也是花鳥魚蟲市場。他們拆磚砌圍墻改低矮木樁圍護,砸除樹根50 米內所有地面硬化介質改種綠地,根系50 米~100 米范圍內,全部改鋪網格狀青磚,露出地表,以便樹根透氣,雨水向下滲透,科學開展修枝復壯、疏花疏果工作,這種教科書式的做法,值得各地效仿學習和推廣。

猜你喜歡
黃連木樹齡古樹名
珍貴樹種黃連木研究進展
貴州特色古樹名木分布示意圖
丹鳳縣黃連木資源調查與研究
保護好古樹名木亦是文化傳承
干旱荒漠區2個‘早酥’梨品種光合特性與樹齡的相關性研究
不同樹齡赤霞珠葡萄果實性狀及品質的差異分析
粟裕故居與黃連木(Pistacia chinensis Bunge)植物文化傳承研究
粟裕故居與黃連木(Pistacia chinensis Bunge)植物文化傳承研究
古樹名木保護立法的實踐
巨尾桉不同樹齡及染蟲狀態桉葉油的成分分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