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學旅游促進西南民族村寨文化振興路徑創新研究

2024-03-08 10:07
湖北文理學院學報 2024年2期
關鍵詞:村寨研學民族

徐 宏

(凱里學院 旅游學院,貴州 凱里 556011)

1 問題提出

西南地區受歷史文化、地勢地形、交通條件等因素的影響,社會經濟發展水平較低,總體上屬于全國低水平行列。尤其是民族村寨,一般缺少社會經濟發展的常規資源,利用其特色民族文化和自然生態環境發展旅游業則成為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路徑[1]。西南民族村寨早期旅游以觀光游為主,開發模式簡單粗放,未能實現其應有的社會經濟效益。隨著旅游者文化教育水平與審美標準的提升,傳統觀光型民族文化旅游形式漸受冷落,而融文化性、教育性、娛樂性、體驗性于一體的研學旅游形式倍受青睞。研學旅游是以文化學習體驗為主要動機,以寓教于游的形式學習知識、提升技能、升華精神、豐富閱歷的一種新型旅游形態。文化屬性是其本質屬性,文化功能是其根本功能。研學旅游研究重心從早期的概念特征[2]、價值功能[3]發展到當前的市場分析[4]、發展策略[5]等,但缺少對其文化屬性和文化功能的系統闡釋。在此,以西南民族村寨為例,探索研學旅游如何傳承與利用民族傳統文化,如何創新文化振興路徑具有重要的現實作用。

2 研學旅游促進西南民族村寨文化振興作用機理

鄉村文化振興的基本內涵是實現鄉村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和現代建構,關鍵是如何實現傳統與現代的有效耦合,本質上是如何推進鄉村優秀傳統文化的現代化問題[6]。西南民族村寨社會經濟相對落后,但是民族文化保存完好,利用其民族文化資源優勢發展研學旅游是實現文化振興的重要路徑[7]。

2.1 研學旅游促進民族村寨文化傳承與保護

隨著社會經濟發展與生活環境改變,民族傳統文化的生產生計、精神信仰、凝聚族群、自娛自樂等傳統功能逐漸衰退。功能衰退是導致民族傳統文化式微的主要原因。當然,世界上不存在一成不變、永遠靜止的文化形態,任何文化都需要在與內外部環境的協調中保持生機活力,那些固步自封的文化形態大多在歷史的長河中消亡了。當地群眾是民族文化的創造者、承載者,文化傳承的內源性動力是文化持有者群體的文化自覺,而旅游目的地及旅游開發者恰恰為文化持有者提供了智力支持和制度保障[8]。研學旅游興起,民族傳統文化變成可以產生社會經濟效益的旅游吸引物,當地群眾變成研學導師或旅游從業人員,旅游產業成為拉動鄉村經濟發展的龍頭產業,功能性恢復是促使民族文化復興的內生動力。民族文化是民族村寨旅游開發的核心資源,研學旅游在促進民族傳統文化挖掘與整理、保護與傳承的同時,進一步促進民族文化交流傳播,在與外來文化的交流碰撞中取長補短,創新發展。而且,研學旅游開發塑造了民族村寨文化旅游品牌,擴大了民族文化的知名度、影響力,提升外界關注度,一方面可以激發當地群眾的文化自覺與保護意識,另一方面為民族文化可持續發展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

2.2 研學旅游促進民族村寨文化資本轉化

文化資本是嵌入一種財產中的文化價值存量。該存量可以形成一定時間內的貨物和服務流或者商品,既有文化價值又有經濟價值[9]。由資本原則所主導的社會生活實踐,已經把各種各樣的事情建構成一種利益,當其表現為一種“投入”時也就有了獲取利益回報的權利[10]。民族經濟與民族文化交織一起,民族經濟不能脫離民族文化獨立存在,民族文化也要以民族經濟為依托。不同民族具有廣泛動員和挖掘社會和文化資源的權利,可以轉化為資本化運用[11]。優秀的民族傳統文化不僅能夠形成持續穩定的價值觀體系,成為決定經濟增長的關鍵性生產要素,而且經過創意環節轉換,可以形成具有民族內涵的特色文化產品,產生經濟價值[12]。民族文化資本化既涉及民族文化產業化及某種產業形式的具體運作等微觀性操作,而且涉及民族文化的發展與保護等社會性問題[10]。然而,作為一種極具現實意義的發展理念,民族文化資本化的具體發展路徑與實現形式仍在探索中。西南民族村寨利用自身民族文化等優勢資源開發研學旅游,是對民族文化資源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利用,既促進了民族傳統文化交流傳播與活態傳承,又帶動了民族村寨社會經濟發展與村民增收致富,同時創新了民族文化資本化的實現路徑。

2.3 研學旅游促進民族村寨文化創新利用

研學旅游作為一種以文化為資源、旅游為產業、文旅融合為路徑的新型發展模式,在創造旅游經濟效益過程中實現文化的內生性發展,促進民族傳統文化活態傳承。文化和旅游具有天然的耦合性,一旦旅游者進入旅游目的地文化場域中,并以一種區別于原有文化場域主體習慣的方式進行空間實踐和權力置換,就開始了廣義上與抽象意義上的文旅融合[13]。文旅融合是新時期踐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新使命與新目標,通過理念、技術、資源、產業、職能等領域深層次融合,推動文化和旅游轉型升級發展[14]。西南民族村寨文化資源豐富,但當前普遍采用觀光旅游模式,文化內涵挖掘不足,文旅融合力度不夠,既不能發揮民族文化資源優勢,又不能充分滿足游客異地文化體驗需求。而研學旅游注重文化內涵挖掘與文化業態打造,通過研學課程開發等環節傳遞地方文化,通過研學導師培育等方式傳播民族傳統文化,滿足研學游客對異地文化的體驗,同時創新了西南民族村寨的文化振興路徑。

3 研學旅游促進西南民族村寨文化振興發展路徑

從理論上說,研學旅游是促進西南民族村寨文化振興的可行路徑,但在開發實踐中簡單粗放,并未充分發揮其文化資源應有潛力。甚至有的游客抱怨研學旅游有名無實,與傳統觀光旅游并無二樣。因此,強化民族村寨研學旅游文化內核(如圖1 所示),通過挖掘研學文化元素夯實民族村寨文化振興基礎,通過研學文化信息編碼提升民族村寨文化振興產品質量,通過研學文化要義傳播優化民族村寨文化振興環境氛圍,通過研學文化信息解讀拓展民族村寨文化振興需求,通過研學旅游高質量發展創新西南民族村寨文化振興路徑。

圖1 西南民族村寨研學旅游文化內核強化路徑

3.1 挖掘研學文化元素、夯實民族村寨文化振興資源基礎

彭兆榮[15]認為,鄉村旅游與其說在“鄉村空間”里旅行,不如說在“鄉村概念”中旅游。那么,可以認為民族村寨研學旅游不僅僅是一個“空間”范疇,也是一個“概念”范疇。鄉村聚落、鄉村意象、民族文化是民族村寨的核心旅游吸引物,并延伸出獨特的研學旅游價值。西南民族村寨長期與外界交流聯系甚少,相對隔絕狀態造就了獨特的自運行文化系統,其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生態文化獨具魅力,兼具美學價值、精神價值、社會價值、歷史價值、象征價值與真實性價值。然而,對研學旅游開發不宜面面俱到,而是根據市場需求與競爭狀況,選擇具有比較優勢的文化元素來開發[5]。例如,位于貴州省從江縣大山深處的岜沙苗寨,原生態民族文化豐富,尤其以“樹崇拜”文化最具特色和優勢。岜沙苗寨研學旅游開發應從物質文化、精神文化、社會文化、制度文化多維視角挖掘整理“樹文化”元素:在物質文化層面,以“生命樹”與“樹葬”最具特色,岜沙人認為人與樹生命相通,父母會為每個新出生的嬰兒種下一棵樹(生命樹),涵義著生命開始,樹木生長態勢與本人身體健康、事業發展息息相關,百年之后人們會砍掉這棵“生命樹”為其制作棺材,埋到習俗約定的林地,再在上面種上一棵樹,樹木長青、寓意人的靈魂永生;在精神文化層面,岜沙人崇拜樹,逢年過節、重要活動都要祭樹,認為人來于自然,歸于自然,生不帶來一根絲,死不帶走一寸木;在社會文化層面,岜沙男性成年后要用鐮刀剃頭,頭頂留出聳立的“戶棍”發髻,寓意茂密成長的樹木,身穿青布衣服、寓意著美麗的樹皮;在制度文化層面,傳統村規民約規定嚴格的樹木保護,亂砍樹木要罰“三個一百二”(一百二十斤豬肉、一百二十斤米、一百二十斤酒),供全寨人食用。由此可見,研學旅游對民族村寨文化內涵的系統挖掘梳理,既是研學旅游開發的前提,也為民族村寨文化振興奠定資源基礎。

3.2 編碼研學文化信息、提升民族村寨文化振興產品質量

研學旅游在一定程度上是以旅游體驗為載體的文化信息交流活動。信息由各種象征性符號構成,信息傳遞并非直接、線性的,而是傳播者基于特定世界觀、價值觀與文化背景對傳播信息內容進行符號化加工(即信息編碼),受眾群體遵循特定社會規則與文化語境對符號承載的含義進行闡釋解讀(即信息解碼),從而完成文化信息有效傳遞[16]。因此,研學旅游不宜采取學?!罢n堂式”說教模式,而是在對文化元素收集、整理、組合、加工基礎上,通過信息編碼,以寓教于樂、寓教于游的形式傳遞研學文化信息。民族村寨研學旅游開發,既要考慮少數民族特有的文化背景、精神信仰、風俗習慣,更要預測與評估研學者對文化符號的接受程度和理解能力,以研學游客喜聞樂見的方式進行文化信息編碼和輸出。如前文提到的岜沙苗寨,在收集多元“樹文化”元素后,如何科學編碼,將特色民族文化資源轉化為契合市場需求的研學旅游產品成為關鍵。針對大眾研學市場,可重點開發獵奇探秘型“樹文化”研學旅游,以“人—樹”共生為主線,圍繞“出生—生命樹、成長—祭樹、成人禮—鐮刀剃頭、死亡—樹葬”線索,巧妙編碼文化信息,講好本地故事,展示岜沙苗寨獨特的精神信仰;針對中小學生研學市場,重點開發生態環保型“樹文化”研學旅游,從宣傳森林對維護地球生態平衡的價值意義入手,立足貴州喀斯特山區生態環境脆弱實際,闡釋森林對當地生態環境修復、自然災害預防、農林經濟發展的重要價值;針對老年研學市場,重點開發康體養生型“樹文化”研學旅游,通過體驗岜沙苗寨高森林覆蓋率、高負氧離子含量氣候環境,了解森林植被在殺菌消毒、提高人體免疫力等方面的功效。通過研學文化信息編碼,傳遞研學文化信息,將民族傳統文化與市場需求有效嫁接,創新民族村寨文化振興方式,以高質量研學旅游產品促進文化振興。

3.3 傳播研學文化要義、優化民族村寨文化振興環境

傳播主體、傳播方式、傳播場域會影響研學文化信息傳播效果。傳播主體的身份角色會影響研學文化信息傳播效果。外來導游人員對民族村寨地方文化了解不深不全,而且缺乏“生于斯長于斯”情感屬性,因此往往很難帶領研學游客“沉浸式”融入體驗。而本地村民對民族村寨發展變遷、風土人情、族群關系、節慶習俗知根知底,且“本地人”身份具有特殊的“符號”意義,于外來研學旅游者而言更具真實、信賴、親切特性,更容易達到“沉浸式”融入效果。因此,應該著重從民族村寨年輕鄉賢、返鄉大學生、離退休教師、村干部中選擇培養研學導師,發揮其“東道主”身份優勢與地緣文化優勢,促進研學文化信息交流傳播。文旅融合過程中面臨著“快樂的生產”還是“生產的快樂”問題??鞓返纳a是純粹給予旅游者身心愉悅的旅游供給,通過產品供給創新讓消費者用最簡單的方式獲得最直接的快樂,而生產的快樂則是旅游者在旅游過程中進行自我“加工”,通過過程參與而獲得體驗、感受快樂[16]。顯然,應秉承“生產性參與”發展理念,啟發研學游客主動參與,完善解說系統、場景氛圍等支撐要素,讓研學游客在文化體驗創造中收獲愉悅。文旅融合最大障礙在于人們用現代的時間模式去探尋歷史的空間意義所造成的供求錯位[17],因此,民族村寨研學旅游開發應避免傳統程式化解說模式,創新解說系統,彌合“認知鴻溝”,讓厚重的歷史傳統、民族文化通過時尚的方式表達出來,讓旅游所倚重的文化變得有意思,讓文化所加持的旅游變得有意義。作為研學旅游載體的民族村寨,不僅是少數民族群眾生產生活的地理空間,而且是連接族群延續過去、現在與未來的紐帶,不僅是涵蓋物質與非物質文化的綜合體,而且是兼具符號價值與象征意義的精神家園。作為一個內涵豐富的文化綜合體,民族村寨研學旅游開發不是孤立封閉的,其時間、空間、族群整體文化場域為研學旅游提供文化積淀,營造良好氛圍,既增加了研學文化信息傳遞的真實性、厚重性和感染力,又為民族村寨文化振興營造了良好的場域氛圍。

3.4 解讀研學文化信息、拓展民族村寨文化振興市場需求

文化經濟學認為,制作藝術品的藝術家具有創造性,解讀與消費藝術品的消費者同樣具有創造性。消費者需具備與藝術家同樣特征的技能和心理過程,盡管程度弱些,文化體驗要求在消費過程中主體的深度參與[18]。同理,民族村寨研學旅游價值實現不僅取決于自身吸引物價值的大小,還取決于研學旅游者的解讀能力與參與(卷入)程度。民族村寨傳統文化既植根于中國傳統文化,又與西南山地民族生存環境、生產方式、生活狀態、生命哲學息息相關,具有抽象化、多元化的外在形式與特殊化、復雜化的文化內涵,因而給文化背景迥異的研學旅游者以較高的“認知門檻”。民族傳統文化的深層內涵體現在文化哲學、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上,屬于精神性和潛意識的,因而需要長時間生活實踐、體驗感悟才能領會。為了在短期內提升研學旅游者體驗效果,一方面需要在編碼上巧做文章,使復雜抽象的民族傳統文化可視、可聽、可感、可觸,另一方面則需要在解碼上多下功夫,通過多次解碼,減少各種制約因素影響。首次解碼重心在“接收”,強調研學旅游者能夠準確接收民族村寨文化符號傳遞的信息,二次解碼重點在“解讀”,強調研學旅游者與民族村寨文化符號之間建立文化共鳴、形成含義共識,接收與解讀兩個環節構成了研學旅游者的解碼過程。培養旅游者的審美意識與審美能力,使其置身于民族村寨文化背景下能夠深層次融入體驗。對研學旅游者可提前普及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知識,避免刻板成見、語境差等影響,擺脫“以我為主、先入為主”思想束縛,使其能夠從民族村寨“東道主”視角領會民族文化精髓,達到文化受眾與文化傳播者“解碼”與“編碼”的“合拍”。

4 結語

研學旅游是典型的文化旅游形式,西南民族村寨研學旅游開發對其文化振興具有天然的驅動效應。然而,多數民族村寨研學旅游開發簡單粗放,研學文化內涵挖掘不足,研學文化價值解析不夠,研學文化傳播效果有限,研學文化產品創新不足,制約了文化振興驅動效能。因此,強化民族村寨研學旅游文化內核,以研學文化元素挖掘夯實民族村寨文化振興資源基礎,以研學文化信息編碼提升民族村寨文化振興產品質量,以研學文化要義傳播優化民族村寨文化振興環境氛圍,以研學文化信息解讀拓展民族村寨文化振興市場需求,以研學旅游高質量發展創新西南民族村寨文化振興路徑。文化振興是一篇內涵豐富的大文章,研學旅游驅動文化振興的實踐面臨諸多挑戰與未知因素,并且西南民族村寨數量眾多、類型各異,因此各地應因地制宜地選擇適合自己的發展路徑。

猜你喜歡
村寨研學民族
研學是最美的相遇
我們的民族
The Visit to Youth Science and Education Center研學是最美的相遇
一個民族的水上行走
把研學從省內延伸到省外、拓展到國外
無蚊村寨丁屋嶺
研學之旅
多元民族
村寨——海坪彝寨
特色村寨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