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麥收期河南省連陰雨的氣候特征和可能成因

2024-03-09 03:01竹磊磊史恒斌王建新蘇曉樂李鳳秀
氣象與環境科學 2024年1期
關鍵詞:位勢麥收陰雨

竹磊磊, 史恒斌, 王建新, 蘇曉樂, 李鳳秀

(1.中國氣象局·河南省農業氣象保障與應用技術重點開放實驗室,鄭州 450003;2.河南省氣候中心,鄭州 450003; 3.安陽市氣象局,河南 安陽 455000)

引 言

河南省是糧食大省,冬小麥產量占全國總產量的28%。河南省的冬小麥在5月21日-6月10日基本成熟,成熟后的冬小麥若遇陰雨天氣未及時收割晾曬則較易發芽、霉變,造成小麥品質降低,給糧食生產造成極大損失。2023年5月底至6月初,河南省遭遇了嚴重的連陰雨天氣,連陰雨天氣與冬小麥成熟期高度重合,全省持續陰雨寡照,陰雨日數多,降水量大。小麥點片倒伏、發霉,全省部分地區出現籽粒萌動和穗發芽現象。此次連陰雨是近10多年來最為嚴重的“爛場雨”天氣,嚴重影響了冬小麥的收割晾曬。

前期,國內有一些關于“三夏”期間(5月21日-6月20日)環流和降水的研究。竹磊磊等[1]認為“三夏”期間青藏高原附近、鄂霍次克海到日本東部海域位勢高度偏高,貝加爾湖附近、我國江淮江南附近的位勢高度偏低有利于形成降水。王秀文等[2]將北方麥收期連陰雨的環流型分為阻塞高壓型、緯向型、經向型和華北冷渦型,指出阻塞高壓形勢且貝加爾湖附近伴有冷渦是造成連陰雨天氣最主要的環流型。許立言等[3]采用奇異值分解方法(SVD法)分析了歐亞大陸2-4月積雪與后期5-6月中國降水的關系,結果表明,當2-4月歐洲、青藏高原東部和東亞地區積雪異常偏多時,5-6月河南省降水偏少。同時有不少該時段環流方面的研究。王艷玲等[4]統計了1980-2012年春末夏初江淮氣旋的活動,指出5-7月江淮地區存在明顯的氣旋活動高頻中心。相關研究表明,南亞高壓活動與青藏高原及周邊熱力強迫、菲律賓附近和中南半島局地對流強迫、青藏高原至江南、華南大范圍溫度正距平有關[5-9],副高受ENSO、菲律賓周圍對流活動、南亞高壓和西風急流的影響較大[10-20],異常降水均與中高緯度阻塞有關[21-23]。

為揭示2023年麥收期(5月21日-6月10日)河南省連陰雨天氣的環流特征和可能氣候成因,本文利用影響麥收生產的降水量和陰雨日數的觀測資料、環流和海溫等的客觀分析資料和指數資料,分析2023年麥收期河南省連陰雨天氣的大尺度環流特征和動力熱力結構,以期為麥收期的天氣氣候預測提供一定的參考依據。

1 資料與方法

1.1 資料來源

文中使用的資料包括河南省111個國家級氣象站1961-2022年麥收期逐日降水量和日照時數觀測資料,來源于河南省氣象探測數據中心。NCEP/NCAR 1980-2023年逐月垂直速度場,2023年逐日位勢高度場、風場、垂直速度場、氣溫場和OLR場,水平分辨率為2.5°×2.5°;2023年逐日地表感熱通量場和潛熱通量場,水平分辨率為1.875°×1.904°。哈得萊環流中心1979-2023年逐月海表溫度資料[24],水平分辨率為1.0°×1.0°。國家氣候中心(NCC)1980-2023年逐月東部型ENSO指數(Nino Eastern Pacific index,NEPI)和中部型ENSO指數(Nino Central Pacific index,NCPI),麥收期逐日副高強度、面積、脊線和西伸脊點指數。NCC發布的ENSO事件統計表(http://cmdp.ncc-cma.net/download/ENSO/Monitor/ENSO_history_events.pdf),美國氣候預測中心(CPC)的El Nio/La Nia歷史事件表(https://origin.cpc.ncep.noaa.gov/products/analysis_monitoring/ensostuff/ONI_v5.php)。文中所有氣候值均為1991-2020年平均。

1.2 陰雨日數定義

本文的陰雨日數定義為出現降水(日降水量≥0.1 mm)或陰天(日照時數≤2 h)的日數。

1.3 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經驗正交函數分解法(EOF法)分析歷史上麥收期降水量和陰雨日數的分布,得到最典型模態的時間系數。采用相關分析法分析麥收期降水量、陰雨日數、副高特征量與前期海溫的關系。采用差值T檢驗法分析El Nio衰減年和La Nia衰減年、麥收期北大西洋三極子正異常年和負異常年的麥收期500 hPa位勢高度的差異。為了認識Rossby波活動對中高緯環流系統的影響,采用Takaya and Nakamura在2001年給出的公式[25]計算波活動通量。

2 2023年麥收期河南省降水的時空分布特征

2023年5月20日至6月4日,河南省出現了三輪大范圍降水天氣過程,分別出現在5月20-21日、5月25-30日和6月1-4日,其中5月25-30日全省大部出現了持續陰雨天氣,中南部、東部等地出現了暴雨、局部大暴雨,是1961年以來同期影響范圍最廣、持續時間最長的一次陰雨天氣過程。

圖1為2023年麥收期河南省累計降水量及距平百分率、陰雨日數及距平分布圖。由圖1可知,2023年麥收期河南省累計雨量大(圖1a),降水分布不均,全省平均為95.5 mm,降水量大值區主要位于豫南大部和豫西的中西部,相對較小的區域分布在豫北和豫中大部、豫東和豫西南的北中部。最大降水量出現在靈寶站,達到了297.3 mm,降水距平百分率達到了251.7%;最小降水量出現在清豐站,為25.7 mm,降水距平百分率為1.1%。全省除南召站和商城站降水略偏少外(圖1b),其他站降水均偏多,絕大部分地區偏多2成以上。全省平均累計降水量為自1961年以來的歷史第五位。

圖1 2023年麥收期河南省累計降水量(a)及其距平百分率(b)和陰雨日數(c)及其距平(d)

2023年麥收期河南省陰雨日數多,為10~16天(圖1c),全省平均為12.6天,其中豫西的中南部、豫中和豫南大部在13天以上,而豫北大部和豫東部分地區在12天以下。全省平均偏多5.2天,偏多較多的地區主要分布在豫北、豫中和豫西南大部、豫東的北中部(圖1d)。全省平均陰雨日數為自1961年以來的歷史第二位。

3 2023年麥收期連陰雨的氣候背景和環流特征

3.1 2023年麥收期氣候背景

3.2 2023年麥收期環流特征

3.2.1 2023年麥收期環流分析

我國氣候異常的發生通常是由東亞夏季風系統的變化引起的,這個系統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成員:中高緯度阻塞形勢,低緯度副高及東亞季風[26]。2023年5月下旬,隨著我國東南熱帶太平洋面臺風“瑪娃”生成發展并向西北移近我國東南沿海,東西帶狀分布的副高發生斷裂,副高西環控制我國西南至華南大部地區。同時,烏拉爾山高壓脊發展強盛,東北冷渦持續活躍,烏拉爾山高壓脊東南側位的顯著槽區位于河南省西北地區,槽區不斷有小槽分裂東移南下影響我國中東部地區。圖2為2023年麥收期500 hPa位勢高度原始場和距平場,以及700 hPa距平風場。圖2(a)顯示,在中高緯度從北大西洋經歐亞大陸至東北亞維持一明顯的緯向波列,受此波列影響,烏拉爾山附近維持一范圍較大的正高度距平,而東北亞上空維持一負高度距平。在低緯地區的中國大陸東部、南部及附近海域,除了受臺風擾動形成的負高度距平外,其他大部區域為正高度距平所控制,副高偏強、偏北且明顯偏西。在對流層低層的700 hPa(圖2b),日本東部海域至阿留申群島為明顯的反氣旋異常,臺風“瑪娃”形成的氣旋異常中心位于菲律賓群島東部海域,副高形成的反氣旋異常中心位于臺風西北側,偏強、偏北、偏西的副高的西北側的西南暖濕異常氣流可以到達黃淮之間,配合中高緯度持續南下的冷空氣,河南省大部形成了連陰雨天氣。

圖2 2023年麥收期500 hPa位勢高度原始場和距平場(a)、700 hPa距平風場(b)圖中黑色細實線為500 hPa位勢高度原始場等值線,黑色粗實線為5880 gpm線,紅實線為氣候態5880 gpm線;填色為位勢高度距平

圖3 2023年麥收期500 hPa位勢高度5880 gpm線隨時間演變圖(a)沿117°E,(b)沿25°N;圖中黑線為實況,紅線為氣候態

3.2.2 2023年麥收期的副熱帶高壓、南亞高壓和西風急流特征及其對降水的影響

(1)副熱帶高壓

2023年麥收期500 hPa位勢高度場沿117°E的5880 gpm線隨時間演變圖(圖 3a)和沿25°N的5880 gpm線隨時間演變圖(圖 3b)顯示:5880 gpm線絕大部分時間明顯比氣候態偏北和偏西,5880 gpm線在5月24日以前維持在21°-23°N,比氣候態偏北4~6個緯度,在這段時間內,形成了第一輪降水過程(5月20-21日)。25日以后5880 gpm線明顯北抬西伸,至28日時到達了33°N、82°E附近,這段時間內出現了最大范圍和最長持續時間的降水。之后5880 gpm線迅速南撤東退,5月31日-6月1日,撤退至9°N、138°E附近。隨后,撤退之后的5880 gpm線又開始新一輪的北抬西伸,3-7日,5880 gpm線到達了27°-30°N、105°-110°E附近,在北抬西伸過程中的6月1-3日出現了第三輪降水。6月4日之后副高開始南撤東退。5月25-30日副高脊線氣候值為18.87°N,而2023年5月25-30日副高脊線平均位于25.32°N,為自1961年以來的歷史第一位。

(2)南亞高壓和西風急流

副高作為東南亞環流系統中的一員,其變化不是孤立的,中高緯度環流、南亞高壓等的變化和調整對副高強度和位置的影響較大[27]。陶詩言等[16]指出,副高西伸北跳是由于歐亞大陸上空存在靜止Rossby波列,波的能量沿著高空西風急流向東傳播到我國沿海海岸(115°-130°E)時在該地區激發出一個長波脊。這個長波脊的建立使副高和對流層上部的青藏高壓都朝長波脊方向伸展,表現為“相向”而行的特點。西風急流增強,則有利于副高的加強、西伸和北擴[17]。

2023年麥收期100 hPa位勢高度場上16700 gpm線和200 hPa西風急流的分布如圖4所示,南亞高壓呈東西向帶狀分布,16700 gpm線在亞洲大陸東部的北界位于黃淮之間,較氣候態明顯偏強、偏北、偏大和偏東。而歐亞上空的西風急流的北界在40°N附近,較氣候態明顯偏北和偏強。

圖4 2023年麥收期100 hPa位勢高度16700 gpm線及200 hPa西風急流圖中黑線為實況,紅線為氣候態; 實線為16700 gpm線,虛線為緯向風速u≥30 m·s-1

(3)對流層中高層氣溫特征

圖5為2023年麥收期對流層中高層(300-500 hPa)平均氣溫及其距平。實況場上(圖5a),大氣暖中心位于孟加拉灣至我國東南部及附近的熱帶太平洋,呈東西向分布,相較于氣候態(圖5b)明顯偏北、偏大和偏東,北界位置偏北4~8個緯度。由于南亞高壓具有“趨暖性”,所以該東南亞暖中心可以導致南亞高壓偏強、偏北、偏大和偏東;暖中心和偏東西向的東北冷渦的共同作用增大了東亞中高層的氣溫梯度,西風急流[7-9]得到了加強。最終副高受到南亞高壓和西風急流的引導而加強并北抬和西伸[18-20]。

圖5 2023年麥收期300-500 hPa平均氣溫及其距平(a)和平均氣溫氣候態(b)單位:℃,等值線表示氣溫,填色表示氣溫距平

3.2.3 2023年麥收期中高緯度阻塞特征

逐日500 hPa位勢高度圖(圖略)顯示,2023年麥收期共有8天在烏拉爾山地區(45°-75°N、45°-80°E)出現了閉合等值線。5月22日,烏拉爾山地區首次出現阻塞高壓,且維持了3日。5月28日,烏拉爾山地區再次出現阻塞,但這次位置較上次偏東,僅維持了一日,強度也較上次偏弱。6月2日開始出現了第三次阻塞,位于更偏東的地區,出現阻塞的范圍更廣,且維持了4日。

4 2023年麥收期連陰雨環流異常的可能動力熱力成因

4.1 副高異常的可能動力熱力成因

4.1.1 ENSO對副高的影響

海溫是影響氣候最顯著的外強迫因子。本文在開展2023年麥收期副高特征及成因分析前,首先利用差值T檢驗和相關分析的方法,通過分析歷史資料,理清麥收期降水和前期海溫的關系,確定影響麥收期降水的海溫關鍵區和關鍵時段并分析其影響機制,以作為分析前期海溫對2023年麥收期副高影響的基礎。2023年麥收期的氣候特征為降水量大、陰雨日數多,因此對1980-2022年麥收期河南省111個站降水量和陰雨日數進行EOF分解,降水量和陰雨日數第1模態分別解釋了總方差的62.36%和67.50%,第1模態對應的時間系數序列分別簡稱為Rpc1和Dpc1(圖略)。Rpc1(Dpc1)與麥收期111個站的平均降水量(平均陰雨日數)的時間相關系數高達0.999??梢?可以利用Rpc1(Dpc1)代表河南省麥收期降水(陰雨日數)的年際變化來開展統計分析。

(1) 副高特征與前期ENSO的關系分析

為方便敘述,將對應年份的前一年簡稱為上年,對應年份的當年簡稱為當年。計算的1980-2022年麥收期Rpc1與前期各月(上年6月-當年5月)太平洋海溫的空間相關(圖略)結果表明,從上年8月至當年4月,赤道東太平洋附近海域一直存在范圍較大的顯著正相關區域,呈現出典型的東部型ENSO事件分布。從上年9月開始,赤道東太平洋的顯著正相關區域逐漸擴大,在上年秋季達到峰值后逐漸減小,至當年5月后,高相關區已經較小。而1980-2022年麥收期Dpc1與前期海溫的相關并不顯著。

這種統計結果意味著,河南省麥收期的降水量與一次東部型ENSO事件的演變循環有密切聯系。以下比較東部型El Nio衰減相似年和東部型La Nia衰減相似年麥收期環流場的差異。根據NCC的ENSO事件統計表和CPC的El Nio/La Nia歷史事件表,挑選出東部型El Nio衰減相似年和東部型La Nia衰減相似年。20世紀70年代末,海氣出現了較大調整,因此挑選的相似年為1979年之后的年份,其中東部型El Nio衰減年為1980、1983、1988、1992、1998、2007和2016年,東部型La Nia衰減年為1985、1989、1996、2008、2011、2018和2021年。對東部型El Nio衰減年和東部型La Nia衰減年麥收期500 hPa位勢高度場作差值T檢驗,如圖6所示,兩類年份的環流場差異最顯著、范圍最大的區域為熱帶印度洋和熱帶西太平洋,而副高正是位于該區域,所以赤道東太平洋海溫可能主要是通過對副高的影響來影響降水。以下將驗證此觀點。

圖6 El Nio衰減年和La Nia衰減年麥收期500 hPa位勢高度的差值T檢驗圖中黑實線所圈區域為通過80%顯著性檢驗的區域

圖7為1980-2022年麥收期副高指數與前期各月(上年6月-當年5月)NEPI的相關系數。由圖7可知,前期各月NEPI與麥收期副高強度和面積呈不顯著的正相關,與副高脊線呈不顯著的負相關,而上年9月-當年1月的NEPI與麥收期副高西伸脊點呈顯著的負相關。各月間比較,上年10月至當年1月的NEPI與麥收期副高強度、面積和西伸脊點的相關相對較好,而3月、4月和5月的NEPI與副高脊線的相關性相對較好。所以,前期赤道東太平洋的海溫偏高(低),有利于麥收期副高偏強(弱)、偏大(小)、偏南(北)和偏西(東),其中海溫對副高西伸脊點的影響最顯著。

圖7 1980-2022年麥收期副高指數與前期各月(上年6月-當年5月)NEPI的相關性

(2)ENSO事件對副高的影響機制

圖8 500 hPa ω距平隨時間的演變合成圖單位:m·s-1;(a)El Nio衰減年沿5°S-5°N平均,(b)La Nia衰減年沿5°S-5°N平均,(c)El Nio衰減年沿110°-130°E平均,(d)La Nia衰減年沿110°-130°E平均

圖9 2023年5°S-5°N平均的500 hPa ω距平隨時間的演變圖單位:m·s-1

4.1.2 2023年熱帶對流活動對副高、南亞高壓和西風急流的影響

西太平洋暖池具有很高的海溫,此海域上空是Walker環流的上升支,也是水汽的強輻合區,導致了該區域有很強的對流活動和降水。西太平洋暖池的對流活動不僅起到維持熱帶緯圈Walker環流的作用[12],而且在經向上對北半球副熱帶大氣環流的變化也有很大作用,特別對副高的變異有顯著影響[13-14]。當春季菲律賓周圍對流活動偏強時,夏季副高易偏東和偏北[15]。何金海等[6]認為春末夏初菲律賓群島附近的對流激發了南亞高壓,而中南半島局地對流的加強則使南亞高壓北抬。2023年麥收期前的春季(3月1日-5月20日),孟加拉灣中東部至菲律賓島附近對流活動相對較弱(圖略),并不利于南亞高壓偏強、偏北、偏大和偏東及副高偏北。而麥收期由于臺風“瑪娃”的影響,由泰國灣至菲律賓群島以東的熱帶西太平洋對流發展旺盛(圖10),對流活躍釋放的凝結潛熱[28]對上空大氣有加熱作用,有利于東南亞中高層暖中心的發展(圖5a)和南亞高壓偏強、偏北、偏大和偏東(圖4)及副高偏北。

圖10 2023年麥收期OLR實況(等值線)和距平(填色)分布圖OLR及其距平單位:W·m-2

4.1.3 高原熱力作用對副高、南亞高壓和西風急流的影響

大氣的熱量主要來自地球表面,下墊面和大氣之間的交換(近地面非絕熱加熱)包括地表向上太陽輻射通量加熱、地表感熱通量加熱及潛熱通量加熱。青藏高原高聳的地形可直接加熱對流層中層大氣,春季高原大氣熱源的主要貢獻來自地面感熱,而夏季則來源于地面感熱和潛熱釋放的共同作用[29]。春季的感熱加熱異常信號可能通過土壤溫度和濕度的“記憶”[30]及非絕熱加熱——局地環流的正反饋過程[31]得到維持,并影響夏季的氣候。當春季地表感熱較強(弱)時,夏季高原地表感熱同樣較強(弱)。青藏高原感熱和潛熱加熱對南亞高壓的形成有重要的作用和影響[32]。當青藏高原春季感熱整體異常偏弱(強)時,中國北方上空高度場異常偏高(低),南亞高壓偏弱(強),位置偏西(東),副高異常偏弱(強),位置偏東(西)[33]。

2023年麥收期前的春季地表感熱通量(圖11a)和潛熱通量(圖11b)的距平分布顯示,在30°N附近的伊朗高原至青藏高原的感熱通量和潛熱通量均較強,麥收期的感熱通量(圖略)和潛熱通量(圖略)分布也有類似的特點。這種分布有利于麥收期對流層中高層東南亞附近暖中心(圖5a)的發展,及南亞高壓(圖4)的偏強、偏北、偏大和偏東,副高的偏強、偏北、偏大和偏西。

圖11 2023年麥收期前的春季非絕熱加熱通量(等值線)及距平(填色)通量及其距平單位:W·m-2;(a)為地表感熱通量,(b)為地表潛熱通量

4.2 中高緯阻塞維持的可能機理

4.2.1 北大西洋海溫對2023年麥收期中高緯度阻塞維持的可能影響機制

前期研究認為北大西洋為波能傳播的上游地區,對下游的波動有顯著影響[34]。北大西洋海溫明顯偏高(低)[35]時,上空的空氣柱在下墊面加熱作用下膨脹(收縮),同時在該海域下游的歐亞500 hPa位勢高度場上激發出“負(正)-正(負)-負(正)”的波列,其中烏拉爾山附近的正(負)高度異??梢酝ㄟ^顯著性檢驗。負(正)北大西洋三極子模態能夠在北大西洋-歐亞中高緯度地區激發出一支緯向分布的遙相關波列,使烏拉爾山和鄂霍次克海高壓脊偏強(弱)[36]。根據NCC麥收期北大西洋三極子指數(NAT),以1倍標準差為閾值,挑選出NAT高值年和低值年,其中高值年有1985、1986、1994、2002、2015和2018年,低值年有1987、1995、1998、2001、2005、2006和2010年,開展麥收期北大西洋三極子的正負位相年同期500 hPa位勢高度的差值T檢驗(圖12),圖12顯示,麥收期北大西洋三極子為負(正)位相時,同期烏拉爾山和鄂霍次克海位勢高度偏高(低),貝加爾湖位勢高度偏低(高),歐亞中高緯度呈雙阻(雙阻反位相)的環流分布特征,其中烏拉爾山和鄂霍次克海地區的差值可以通過80%顯著性檢驗。2023年麥收期北大西洋三極子偏弱,有利于烏拉爾山高壓脊和阻塞的發展。

圖12 麥收期北大西洋三極子正異常年和負異常年同期500 hPa位勢高度的差值T檢驗圖中黑實線所圈區域為通過80%顯著性檢驗的區域

2023年麥收期500 hPa Rossby波作用通量(圖13)顯示,北大西洋為波作用通量輻散區,Rossby波能量由此向東向南頻散,中高緯度存在由大西洋至西太平洋的緯向波列結構,“+ - + -”中心分別位于北大西洋、巴倫支海、烏拉爾山和鄂霍次克海附近。同時還發現,西太平洋上30°N附近的正擾動中心發展,且與副熱帶地區的大范圍正擾動區相接,有利于副高加強北進。圖13相較于圖12可知,2023年麥收期500 hPa上烏拉爾山高壓脊更強,范圍更大,以烏拉爾山附近為中心,從伏爾加河附近至貝加爾湖西北側附近均為通量輻散區,而貝加爾湖東南側至鄂霍次克海附近則為通量輻合區,輻合中心位于北海道島以北。

圖13 2023年麥收期500 hPa準地轉流函數距平(填色)和波作用通量(箭矢)準地轉流函數距平單位:106 m2·s-1;波作用通量單位:m2·s-2,小于3 m2·s-2的未顯示

所以北大西洋海溫可以造成2023年烏拉爾山附近高壓脊發展,但不會造成伏爾加河附近至貝加爾湖西北側均為大范圍的位勢高度正距平及貝加爾湖東南側至鄂霍次克海附近均為大范圍的位勢高度負距平的環流分布,大氣環流呈現這種分布特征,顯然還受到了其他動力熱力因素的影響。

4.2.2 地面熱源對2023年麥收期中高緯度阻塞形成的可能影響機制

2023年麥收期前春季的地表感熱通量(圖11a)和潛熱通量(圖11b)從伏爾加河東側至貝加爾湖附近偏大,根據兩通量的物理機制,則有利于烏拉爾山高壓脊的加強且范圍偏大,與2023年麥收期烏拉爾山高壓脊的范圍基本一致;而貝加爾湖以東至西北太平洋的通量總體偏小,則有利于歐亞東北部大范圍位勢高度負距平的發展特別是東北冷渦的加強活躍。麥收期地表感熱通量(圖略)和潛熱通量(圖略)也有類似的分布特征。

綜上所述,麥收期北大西洋正海溫和北大西洋三極子負位相在Rossby波的作用下有利于烏拉爾山高壓脊的發展,但是通常情況下下游的貝加爾湖附近為位勢高度負距平,鄂霍次克海為位勢高度正距平。麥收期前的春季和麥收期伏爾加河附近至貝加爾湖附近地表感熱和潛熱總體較強,而貝加爾湖東南側至鄂霍次克海地表感熱和潛熱總體較弱,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500 hPa位勢高度場上上述區域分別出現了大范圍的位勢高度正距平和位勢高度負距平。

5 結論和討論

(1)2023年麥收期降水和陰雨日數偏多,兩者的全省平均值分別為自1961年以來的歷史第五位和第二位。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是歐亞中高緯度環流西高東低,烏拉爾山高壓脊持續發展并出現階段性阻塞,東北冷渦活躍,有利于冷空氣持續南下;副高異常偏強、偏北和偏西,來自副高西北側的暖濕氣流和持續南下的冷空氣在河南省交匯。從環流之間的相互作用看,副高偏強、偏北和偏西的原因是受到了偏強、偏北、偏大和偏東的南亞高壓和偏強、偏北的西風急流的引導。而東南亞中高層的暖中心偏大、偏北和偏東且呈東西向帶狀分布,導致了南亞高壓偏強、偏北、偏大和偏東。暖中心和東北冷渦的共同作用,使東亞中高層的氣溫梯度增大,進而加強了西風急流。

(3)烏拉爾山高壓脊持續發展且阻塞頻繁的原因是麥收期北大西洋海溫為正異常,北大西洋三極子為負位相,海溫和Rossby波的作用導致了烏拉爾山高壓脊持續發展。而麥收期500 hPa位勢高度場上伏爾加河至貝加爾湖西北側的正距平及下游貝加爾湖東南側至鄂霍次克海的負距平范圍偏大在一定程度上的原因是麥收期前的春季和麥收期地面感熱和潛熱通量在上述兩地區分別偏強和偏弱。

猜你喜歡
位勢麥收陰雨
難忘兒時麥收那些事兒
含Hardy位勢的非線性Schr?dinger-Poisson方程正規化解的多重性
扶綏縣春耕春播期低溫陰雨的變化規律和發展趨勢
一類帶強制位勢的p-Laplace特征值問題
持續陰雨期間鱖魚養殖池常見問題及管理措施
墾荒
泥磚筑疊(中國畫)
劉麥收 國畫作品
含變號位勢的ρ-Kirchhoff型方程組無窮多個高能量解的存在性
含位勢的非線性雙調和方程解的存在性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