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南婁氏風濕病學術流派對中醫風濕病學科建設的貢獻與思考

2024-03-15 06:12卜俊成高磊婁丁元田紀濤李寧薛偉偉陳傳榜婁玉鈐李滿意
風濕病與關節炎 2024年2期
關鍵詞:貢獻

卜俊成 高磊 婁丁元 田紀濤 李寧 薛偉偉 陳傳榜 婁玉鈐 李滿意

【摘 要】 河南婁氏風濕病學術流派作為歷史文化厚重,傳承脈絡清晰,臨床療效穩定且顯著的省級優質中醫學術流派,創立了風濕病以“虛邪瘀”理論為核心的學科體系,取得了風濕病臨床研究和實驗研究豐碩成果,編撰出版了系列風濕病臨床驗案及學術著作,培養了大批中醫風濕病臨床實用型專業人才,積極參與并搭建了風濕病學術交流系列平臺,創辦了中醫風濕病??漆t院,為中醫風濕病學科的創建和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同時也為切實推進中醫傳承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有效提高風濕病的臨床治療效果,更加有力地維護人民群眾的生命健康安全,助推中醫藥事業的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堅強支撐。

【關鍵詞】 河南婁氏風濕病學術流派;虛邪瘀;中醫風濕病學科;婁多峰;貢獻

中醫學科建設是促進中醫理論創新的重要土壤,是加強中醫人才培養的重要抓手,是強化中醫臨床的重要引擎,是推動中醫傳承發展的重要平臺,是助力中醫藥事業振興發展的重要支撐,對于持續提升中醫藥的社會服務能力,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的健康需求,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中醫學術流派是中醫學在長期發展過程中形成的系統的、獨特的學術理論或學術主張,有清晰的學術傳承脈絡和一定歷史影響與公認度的學術派別[1],是促進中醫學科建設和創新發展的基本單元,是中醫藥事業傳承精華,守正創新的重要原生動力。因此,在新時代背景下,加強中醫學術流派對促進中醫學科建設的研究,可以進一步挖掘和揭示中醫學術流派發展的歷史規律,推進中醫傳承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提高臨床療效,促進中醫學科建設的高質量發展。本研究以河南省衛生健康委員會確定的河南省首批優質中醫學術流派——河南婁氏風濕病學術流派為例,從理論創新、科研成果、學術交流、科普宣傳、人才培養等方面簡述該學術流派對中醫風濕病學科創立和建設做出的重要貢獻,簡析其在實踐發展中呈現的特點和啟示,旨在更好地助力中醫學術流派和中醫風濕病學科建設的繁榮發展。

1 主要貢獻

1.1 創立了基于風濕病“虛邪瘀”理論的中醫風濕病學科體系,使中醫風濕病學科走上快速發展的道路 風濕病,也稱痹病、痹證等,是人體正氣不足或臟腑功能失調,風寒濕熱燥等邪為患,痰濁瘀血留滯,引起經脈氣血不通不榮,出現以肢體關節疼痛、重著、麻木、腫脹、屈伸不利等,甚則關節變形、肢體痿廢或累及臟腑為特征的一類疾病的總稱[2]。其病變部位多在皮肉脈筋骨,臨床多有慢性、反復發作性、漸進性等特點,屬疑難病證之一。風濕病作為常見病、多發病,《黃帝內經》對其已有豐富的認識,但兩千多年以來,風濕病一直被視為內科雜癥之一,沒有受到足夠的重視。20世紀70年代末以來,隨著我國社會經濟水平大幅度提高,人們對健康的需求也不斷增加,原來忍痛不治的風濕病患者大量涌入醫院,促使很多醫院成立了風濕病科。但不同的醫師在面對風濕病患者時辨證方法的不統一、不規范嚴重影響了風濕病學科發展,造成了風濕病學科“有學科(風濕病科在各醫院越來越多)、無體系(沒有相對統一、規范的辨證論治方法與體系)”的局面。為此,河南婁氏風濕病學術流派第四代代表性傳承人、河南風濕病醫院院長、河南風濕研究所所長婁玉鈐最早提出要盡快建立中醫風濕病學科體系。經過兩代人迄今40余年的努力,河南婁氏風濕病學術流派創立了基于“虛邪瘀”理論的中醫風濕病學科體系(包括規范的辨證方法),并獲得2011年度中華中醫藥學會科學技術獎二等獎。結束了這種“有學科、無體系”的局面,使中醫風濕病學科走上快速發展的道路。

20世紀80年代初,河南婁氏風濕病學術流派第三代代表性傳承人婁多峰創立了風濕病“虛邪瘀”病因病機理論,將風濕病的病因病機歸納為正氣虧虛、邪氣侵襲和痰濁瘀血三個方面,簡稱“虛邪瘀”,認為“正虛”是發病的內在因素,“邪侵”是發病的重要條件,“不通”是發病的病理關鍵,且在風濕病的整個發展變化過程中,“虛邪瘀”三者相互搏結、互為因果、“不通”“不榮”并見,機制甚為復雜。20世紀90年代,在上述研究基礎上,河南婁氏風濕病學術流派認為,風濕病辨證規律在于了解新病久病、注意患病部位、把握病證特點、區分輕重緩急、考慮患者體質,進而采取中醫辨病與辨證結合、西醫辨病與中醫辨證結合的方法,如針對風濕病正虛候、邪實候、痰瘀候分別采取“虛邪瘀”辨證和“雜合以治”[3]。之后河南婁氏風濕病學術流派在婁多峰的指導下,逐步發展和完成風濕病“虛邪瘀”理論。2010年《中醫風濕病學》的出版,標志著風濕病“虛邪瘀”理論的成熟和以風濕病“虛邪瘀”理論為核心的中醫風濕病學科體系的建立。風濕病“虛邪瘀”理論抓住了風濕病復雜病因病機的關鍵,簡明扼要,便于運用,且施以對應的辨證論治方略,極大地提高了風濕病診治的臨床療效,深受國內風濕病領域專家學者和臨床醫生的好評,相關研究多次獲得國家及省級科學研究獎項,廣泛收錄于《中國痹病大全》《中國風濕病學》《實用中醫風濕病學》《中醫風濕病學》《名中醫治療風濕病醫案精選》《中華痹病大全》等相關權威風濕病學術著作、高校教材和臨證醫案之中,并贏得當時中央電視臺和《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科技日報》《健康報》《中國中醫藥報》《河南日報》等國家及省級主要媒體的集中報道[4]。同時,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23年10月,中國知網數據庫共收錄涉及闡述或專題研究河南婁氏風濕病學術流派風濕病“虛邪瘀”理論的學術論文516篇。由此可見,以風濕病“虛邪瘀”理論為核心的中醫風濕病學科的創立,對風濕病的臨床、科研產生了廣泛而深遠影響,積極促進了中醫學科體系的發展。

1.2 取得風濕病臨床研究和實驗研究豐碩成果,提升了中醫風濕學科發展水平 河南婁氏風濕病學術流派創立于清晚期河南省原陽縣,在歷經130多年迄今5代人的傳承發展中,尤其重視風濕病相關臨床研究和實驗研究。由于研究成效顯著,1991年4月,婁多峰被當時的國家人事部、衛生部和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確定為首批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5];2022年5月,婁玉鈐被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確定為第七批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

1.2.1 課題成果 自以婁多峰為代表的河南婁氏風濕病學術流派傳承人創立并不斷完善風濕病“虛邪瘀”理論后,與其伴隨的關于類風濕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痛風性關節炎、骨關節炎、腰椎間盤突出癥等常見風濕病的研究從未停歇,并在科研課題方面屢獲佳績[6]。如1985年12月,婁多峰、林平、婁玉鈐等承擔的課題“中醫中藥治療痹(頑)證的研究”獲得河南省科學技術進步獎三等獎;1986年12月,婁多峰、林平、婁玉鈐等承擔的課題“痹苦乃停和痹隆清安治療頑痹”獲得1986年全國(部級)中醫藥重大科技成果獎乙級獎;1986年

12月,婁多峰、林平、婁玉鈐等承擔的課題“中醫中藥治療頑痹(類風濕性關節炎)的臨床研究”獲得河南省醫藥衛生科技成果獎三等獎;1992年12月,婁玉鈐、婁多峰等承擔的課題“痹病的流行病學調查分析報告”獲得河南省中醫藥科學技術進步獎三等獎;2008年12月,婁玉鈐參與的課題“風濕病辨證論治系列方藥的臨床及開發研究”獲得2007年度中華中醫藥學會科學技術獎二等獎;2012年12月,婁玉鈐、婁高峰、婁多峰承擔的課題“基于‘虛邪瘀理論的風濕病學科體系建立及相關研究”獲得2012年度中華中醫藥學會科學技術獎二等獎;2014年7月,婁玉鈐參與的課題“針灸腰八針改善強直性脊柱炎疼痛和功能的臨床研究”獲得鄭州市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2014年8月,婁玉鈐參與的課題“針灸腰八針等穴治療強直性脊柱炎急性期的多中心研究”獲得河南省中醫藥科學研究專項成果獎一等獎;2018年11月,婁玉鈐、李滿意等承擔的課題“風濕病命名與分類規范化體系的建立”獲得河南省中醫藥科學技術成果獎二等獎;2020年12月,婁玉鈐參與的課題“干燥綜合征中醫證候分布規律及療效評價體系研究”獲得中國民族醫藥學會科學技術獎一等獎;

2021年12月,李滿意、婁玉鈐等承擔的課題“基于風濕病‘虛邪瘀理論的系列痹病歷史文獻研究”獲得河南省中醫藥科學技術成果獎三等獎等。這些在風濕病“虛邪瘀”理論指導下有關風濕病診治的臨床研究成果,有力地提高了中醫風濕病學科發展水平。

1.2.2 論文成果 河南婁氏風濕病學術流派傳承人在矢志不渝廣泛深入開展風濕病相關科研課題研究的同時,還及時撰寫科研論文,深入總結探討風濕病發病機制、傳變規律、辨證要點、診療方法、用藥策略等。自1979年6月,婁多峰在當時的季刊《河南中醫學院學報》發表論著《自擬“通痹湯”治療72例痹證的體會》以來,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23年10月,河南婁氏風濕病學術流派主要傳承人及國內風濕病領域同仁已在《中華中醫藥雜志》《中醫雜志》《風濕病與關節炎》等30余種國家級核心專業學術期刊等發表專題研究風濕病“虛邪瘀”病因病機理論和辨證體系相關論文成果381篇,為提高風濕病臨床治療效果探索了有益路徑,提供了可靠可信、可查可用的科學技術支撐。

1.3 編撰出版系列風濕病臨床驗案及學術著作,提供了中醫風濕病學科發展支持

1.3.1 組織編寫首套全國高等中醫藥院校骨傷科系列教材 從廣義上講,風濕病屬于中醫骨傷科范疇。婁多峰在孜孜不倦鉆研中醫風濕病相關科學研究及臨床工作的同時,還領銜組織編撰了全國首套高等中醫藥院校骨傷科系列教材,改寫了中醫骨傷科高等教育無全國統一教材的歷史,也為促進中醫風濕病學科建設后續蓬勃發展奠定了堅實而系統的理論基礎。1986年12月,在成都召開的全國高等中醫藥本科類專業目錄修訂論證會決定增設中醫骨傷專業,并于1987年夏季開始招生。但是針對這個新設的本科專業,在決定做出時,尚未有現成的統一教材。在距1987年夏季招生僅僅只有半年時間的緊急情況下,當時供職于河南中醫學院有著多年骨傷科教學和臨床經驗的婁多峰,主動請纓,勇挑編寫骨傷專業教材的重任[7]。后經一番緊張籌劃,報請當時的國家教委和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相關部門批準,決定由婁多峰等擔任主編,劉克忠、韋貴康擔任副主編,組織當時的河南中醫學院、湖北中醫學院和廣西中醫學院相關專家,編寫包括8冊內容的首套全國高等中醫藥院校骨傷科系列教材——《骨傷學基礎》(主編婁多峰)、《骨傷學》(主編張建福)、《筋傷學》(主編王衍全)、《骨傷手術學》(主編肖馥漢)、《骨病學》(主編劉克忠)、《內傷學》(主編李貴文)、《骨傷簡史及醫籍選》(主編韋貴康)、《骨傷生物力學基礎》(主編唐顯欽),后由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如期出版,順利保證了1987年骨傷專業新生用書,受到主管部門及招生院校廣泛好評。時任國家衛生部副部長、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局長胡熙明在序言中指出:“這套教材吸收了全國其他中醫院校比較成熟的經驗及近年來國內外治療骨傷病的先進方法和科學成果,遵循中醫理論體系,突出了辨證施治的特點,并根據各門課程的性質和任務,對本學科的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進行了較全面的闡述……編寫出一套這么好的骨傷科教材,是一項新工作,其精神是難能可貴的?!庇捎诮逃虒W工作成績突出,1989年9月,婁多峰被當時的國家教委、人事部和中國教育工會全國委員會評為“全國優秀教師”,授予優秀教師獎章。此外,2010年1月,由婁玉鈐擔任主編,河南中醫藥大學、北京中醫藥大學、上海中醫藥大學、廣州中醫藥大學等23所高校專家參編的全國高等中醫藥院校創新教材——《中醫風濕病學》由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發行,填補了高等中醫藥院校無全國統一中醫風濕病教材的空白,為中醫風濕病學科建設做出了突出貢獻。

1.3.2 編撰出版大量具有開拓性的風濕病驗案及學術著作

1.3.2.1 驗案著作 從1952年夏婁多峰橫下決心立志“攻克頑痹”,到1982年其重返當時的河南中醫學院工作,在長達30年的漫長歲月中,無論歷史的風云如何變幻,其從未停歇過運用中醫藥治療風濕病的研究和臨床實踐,同時積累了豐富、實用且療效穩定的診治經驗。為讓這些真知灼見盡快公布于眾,為臨床診治風濕病提供有益參考,婁多峰于1983年正式出版了我國首部系統闡述痹證的專著——《痹證治驗》[8],填補了痹證研究方面的一項空白,并將其推向一個新的臺階。該書分為總論、各論和附錄三大部分,共12萬余字??傉摳爬ǖ亟榻B了痹證的成因、辨證及治療;各論為全書的重點,列舉了167例病案,以人體部位為綱,辨證分型為目,逐一作了詳盡而精辟的闡述;附錄選載風濕病治療的常用中藥方劑,結合作者多年的臨床實踐經驗,予以詳實介紹。也就是在此書中,婁多峰在數千年治痹史上,首次明確把痹證病因病機概括為“虛邪瘀”三字,并詳盡闡述了其病因病機、癥狀特點、治療原則和處方用藥;首次提出“瘀血可致痹”的新觀點、新理念。后來隨著婁多峰團隊的研究深入,其所研制的治痹新藥“痹苦乃?!钡仁古R床療效大幅度提高;組織開展的痹病流行病學的調研使治痹理論進一步深化;療效的提高與理論的深化把治痹理論推向一個更高的層次。在上述諸因素的推動下,1994年由河南婁氏風濕病學術流派第四代傳人婁高峰、婁玉鈐整理的《婁多峰論治痹病精華》[9]正式出版發行,該書把《痹證治驗》中的“辨證施治(風寒、風熱、瘀血)和臨床體會(辨證、施治)”上升到“痹病辨證施治規律”的理論高度,并以醒目的大標題獨立成章。該書還把風濕病的診治規律分為診法規律、辨證規律和施治規律,在辨證規律中又細分為了解新病久病、注意患者部位、把握痛癥特點、區分輕重緩急、考慮患者體質5個方面;在施治規律中,又細分為10條小規律,即扶正祛邪、標本論治、宣通運用、依部用藥、三因制宜、正治反治、異同相治、守方與變方、既病防變、雜合以治等。同時,該書還列出“西醫病發微篇”專篇,對西醫學常見的20種風濕病作了理論闡述。由此說明,婁多峰當時在痹病研究上已把西醫學知識運用到治痹實踐中,打破了單純中醫治療的傳統理念,是把中醫治痹與西醫學治風濕病相結合的大膽探索,為治痹開拓了更廣闊的道路,在中國治痹史上實屬創新之舉。在驗案整理方面,2007年,婁高峰、婁玉鈐編寫出版了全國著名中醫經驗集叢書之《婁多峰論治風濕病》[10],系統總結介紹了婁多峰“虛邪瘀(痰)”病因病機學說和辨證論治體系,以及“行雜合以治”“重調護預防”等治療和預防痹?。L濕?。┑膶W術思想和臨床驗案。

1.3.2.2 學術著作 河南婁氏風濕病學術流派傳承人在孜孜以求開展風濕病診治科學研究、臨床實踐和經驗總結中,并未曾僅把眼光局限于自身,而是從站位整個風濕病學科建設的角度出發,為此付出了艱辛努力,最終出版了多部風濕病診治史的巨著,填補了多項空白。如在組織編寫總計160余萬字的《中國痹病大全》[11](2019年,修訂完善再版更名為《中華痹病大全》)時,婁多峰、婁玉鈐等在當時的河南中醫學院圖書館系統查閱相關資料的基礎上,又先后到北京、上海、成都、西安等地圖書館查閱了2000余冊醫學典籍,摘錄有關痹病記載的卡片資料約2000斤。在組織編寫600余萬字的皇皇巨著《中國風濕病學》[12]時,婁玉鈐在婁多峰的指導下,匯集全國180余位風濕病診治專家,歷經近10載,三易其稿,填補了系統梳理中國2000多年治痹史脈絡的空白,堪稱中國風濕病的百科全書?!吨袊L濕病學》具有三大特點,一是正確處理了繼承與發展的辯證關系。該書在對2000年來中國治療風濕病知識與技能進行總結的基礎上,廣收、博采、精研歷代醫家在風濕病方面的理、法、方、藥,學習名老中醫藥專家經驗,在繼承的基礎上,廣泛吸收了現代中醫、西醫、中西醫結合研究痹病的最新成果。二是側重于臨床的實用。臨床實用的內容在書中占了較大的比重,尤其是擁有300張病床的河南風濕病醫院,以其“虛邪瘀”理論為指導,以“辨病辨證、綜合治療”為方針,把經過多年實踐對風濕病的診斷、治療、護理、康復、預防等方面成功的經驗及理念融入此書中,大大增強了該書的臨床實用性。該書是從事風濕病臨床、科研和教學工作者的良師益友,也是不可多得的專業讀物。同時,它也可供從事內科、骨科、皮膚科、免疫科、針灸科、推拿科、理療科、疼痛科、康復科及中藥學、方劑學、預防醫學等工作者參考使用。三是突出中西醫并重。該書不僅體現了古今結合,而且還與西醫、中西醫結合的藥物和技術等西醫學手段相結合。在學術著作方面,2003年,婁玉鈐還主編出版了《風濕病診斷治療學》[13]。該書深入論述了我國臨床常見的近80種風濕病的診斷、中醫和西醫治療、護理、康復、預防等具體方案和有效措施,深受廣大讀者好評。河南婁氏風濕病學術流派組織編寫的全國高等中醫藥院校骨傷科系列教材、中醫風濕病學教材、驗案著作、學術著作為中醫風濕病學科建設的持續繁榮發展提供了強勁的新動能。

1.4 培養了大批中醫風濕病臨床實用型人才,蓄積了中醫風濕病學科發展動力 積極培養專業人才是中醫風濕病學科建設的核心任務,也是中醫學術流派傳承發展的核心競爭力。在130多年的傳承發展中,河南婁氏風濕病學術流派始終把培養醫德高尚、醫術精湛的實用型人才作為流派的中心任務之一,狠抓不懈,并取得顯著成效。一是在流派傳承方面,河南婁氏風濕病學術流派開創者婁宗海把醫術傳給次子婁孟新,藥術傳給三子婁孟林及三兒媳胡秀云。同時,婁宗海、婁孟新、婁孟林、胡秀云又將醫藥之術傳予“德性好、悟性高”的婁孟林長子婁多峰、次子婁云峰。婁多峰則把仁德和醫術傳給了河南婁氏風濕病學術流派的第四代傳人,如其長子婁玉鈐、胞弟婁高峰、侄兒婁玉甫及異姓弟子李滿意、郭會卿、李沛、鄭福增、高明利、張華東、龐學豐、孟慶良、王上增、曹玉舉等,藥術傳給長兒媳劉雅敏、長女婁惠貞、三女婁玉霞、三女婿李振國等。婁多峰、婁高峰、婁玉鈐把醫術傳給了河南婁氏風濕病學術流派的第五代傳人,婁玉鈐的胞弟婁玉州、堂弟婁伯恩、堂妹婁靜及異姓弟子王頌歌、楊英、郭洪濤、李云龍、付建利、馮文杰、張廣輝、李堅、李朝陽等。這些傳承人多已成長為國家級、省級、市級、縣級風濕病診療專家和骨干人才,成為當地不可或缺的重要專業技術人才。二是在教育教學方面,作為碩士研究生導師,2007至2017年婁玉鈐先后帶教碩士研究生張廣輝、李堅、趙敏、趙幸熬、苗根旺、成廣超、李朝陽、王淑靜、邱海彥、陳永前、吳超、許平英、李院魏、張子揚、秦濤、丁琳琳等,并順利完成學業。這些碩士研究生或選擇繼續深造,攻讀博士研究生,或選擇就業,都已經成為風濕病科學研究和臨床實踐的重要力量。自2010年9月起,婁玉鈐等開始承擔河南中醫藥大學《中醫風濕病學》教學,該課程共36個學時,其中理論教學32個學時,臨床見習

4個學時。截至2023年10月,累積授課468個課時,教授本科學生1950名。三是在基層醫師培訓方面,2010年至2014年,連續舉辦五屆“風濕病診療適宜技術基層醫師培訓班”,集中講授婁多峰治療風濕病遣方用藥規律;類風濕關節炎的中、西醫診療;針灸療法在風濕病中的運用;綜合治療在風濕病治療中的作用;婁多峰治療強直性脊柱炎經驗;物理療法治療風濕??;骨關節炎的研究進展及治療方法等內容,累積培訓各省轄市、縣(市、區)中醫醫療機構,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鄉村衛生室,社區衛生服務站及個體診所等風濕病相關從業醫師500余名。這些接受培訓的基層醫師,已經成為基層風濕病患者的健康守門人。

1.5 積極參與并搭建風濕病學術交流系列平臺,擴大了中醫風濕病學科發展影響

1.5.1 積極參加學會活動并舉辦學術會議 河南婁氏風濕病學術流派傳承人還積極參加國家級風濕病專業學會相關活動和創建河南省中醫藥學會風濕病專業委員會、河南省中西醫結合學會風濕病專業委員會等學術組織,在為中醫風濕病學科建設發展壯大爭取支持的同時,還策劃舉辦風濕病診療學術會議,加強學術交流,濃厚風濕病學科建設發展的學術氛圍。如1988年4月,婁多峰被聘為全國中西醫結合防治風濕寒病協作組領導小組成員;

1990年4月,被聘為全國中醫痹病專業委員會顧問委員;1993年9月,被聘為中國中西醫結合防治風濕病類疾病協作組領導小組成員;2003年9月,被聘為中華中醫藥學會終身理事,并獲得中華中醫藥學會成就獎[14]。2010年,時任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風濕病專業委員會會長王承德在中華中醫藥學會風濕病分會當年的年會上,以《中醫風濕病學科回顧與展望》[15]為題進行主旨演講時深情地說:

“2004年在廈門選舉產生了中華中醫藥學會風濕病分會第二屆委員會,王承德任主任委員,孫樹椿、沈丕安、胡蔭奇、范永升、婁玉鈐等任副主任委員,姜泉任秘書長。在總會的正確領導下,在路志正主任委員,焦樹德副主任委員的帶領下,在朱良春、謝海洲、王為蘭、陳之才、張沛虬、李濟仁、婁多峰等老專家的領導下,學會在組織建設、學術研究、學術交流、科研成果等方面,取得了顯著的可喜的成績?!眾溆疋j現任中華中醫藥學會風濕病分會顧問、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風濕類疾病專業委員會顧問、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風濕病專業委員會副會長、中國民族醫藥學會風濕病分會副會長等,連續多年參加上述學會年會,并在大會上做河南婁氏風濕病學術流派學術思想相關研究報告。

同時,河南省中醫藥學會風濕病專業委員會和河南省中西醫結合學會風濕病專業委員會的成立及發展離不開河南婁氏風濕病學術流派傳承人的不懈努力和艱辛付出。如1985年,河南省中醫藥學會骨傷痹病學組成立時,婁多峰當選為組長;

1998年6月,河南省中醫藥學會風濕病專業委員會成立時,婁玉鈐當選為主任委員;1998年10月,河南省中西醫結合學會風濕病專業委員會成立時,婁玉鈐當選為主任委員。上述河南省風濕病專業學術組織成立后,積極策劃組織舉辦了河南省風濕病肢殘康復技術培訓班,第二屆中南六省中西醫結合風濕病學術研討會,河南省中醫、中西醫結合風濕病暨骨傷學術會議,全國中醫風濕病執業培訓班,第十屆全國中醫風濕病學術研討會,河南省中醫、中西醫結合風濕病學術年會暨培訓班,第十七次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年會等20余次大型學術交流活動,為積極促進河南及全國中醫風濕病學科建設提供了有力地學術支持。

1.5.2 創辦國家級學術期刊 為更好地搭建中醫風濕病學科交流平臺,持續加強風濕病診療方面理論方法創新、前瞻性研究,及時交流最新研究成果,大力培養實用型風濕病專業人才,1998年河南婁氏風濕病學術流派依托河南風濕病醫院承辦了《中國中醫風濕病學雜志》,該雜志作為內部交流刊物,堅持運行13年,得到業內同行的高度贊許。經過婁多峰、婁玉鈐和相關同仁的艱苦努力,2012年

7月,經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批準,在《中國中醫風濕病學雜志》基礎上更名為《風濕病與關節炎》雜志正式創刊。該雜志由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管、中華中醫藥學會主辦,是面向國內外發行的突出中國風濕病學特色的專業學術期刊。時任國醫大師路志正、朱良春,中華中醫藥學會副會長孫樹椿,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張鳴鶴,中華中醫藥學會風濕病分會顧問沈丕安,中華中醫藥學會風濕病分會主任委員王承德,浙江中醫藥大學校長范永升,中華中醫藥學會風濕病分會原副主任委員吳東海,中華醫學會風濕病分會原主任委員張奉春,《中華風濕病學雜志》總編輯栗占國,中華醫學會風濕病分會候任主任委員曾小峰,中華中醫藥學會風濕病分會副主任委員吳啟富,上海中醫藥大學原校長施杞,貴州中醫學院原院長沈馮君紛紛題詞寄語,衷心祝愿《風濕病與關節炎》雜志創刊。其中王承德在寄語中表示:“希望《風濕病與關節炎》雜志堅持‘中西并重,優勢互補,百家爭鳴,開拓創新的辦刊宗旨,反映風濕病學術發展的新成果,弘揚中醫藥的特色優勢,從而教益于廣大風濕病工作者,造福于廣大風濕病患者?!睍r任《風濕病與關節炎》雜志主編婁多峰在發刊詞中記述道:“《風濕病與關節炎》雜志將成為一個相互學習、交流、融合的平臺,專業人員的良師益友,促進學科發展?!睋袊W數據庫顯示,截至2023年10月底,《風濕病與關節炎》雜志共刊發風濕病研究相關文章3283篇,文章總下載次數80余萬次,總被引用次數25 781次,2022年復合影響因子1.915。正如路志正、朱良春等風濕病大家所言,《風濕病與關節炎》雜志已經名副其實地成為促進中醫風濕病學科建設發展的重要學術交流陣地。

1.5.3 持續廣泛開展風濕病診治科普宣傳 在以風濕病診治為業的傳承發展中,河南婁氏風濕病學術流派的傳承人們在做好科研、臨床工作的同時,始終把風濕病診治的醫學科學普及工作作為一項重要工作來抓。無論婁多峰是在原陽縣人民醫院擔任院長期間,或是執教當時的河南中醫學院期間,還是創辦河南風濕病醫院之后,凡是找其診治風濕病的患者,都會跟其學到系統的風濕病預防、養護等科普知識。而早在1989年,婁玉鈐、劉雅敏、王萍就編著出版了風濕病診療方面的科普書籍《類風濕性關節炎家庭自療》[16]。該書出版后,在國內廣大類風濕關節炎患者中引起巨大反響,先后4次被重印,總發行量近10萬冊。河南風濕病醫院創建后,婁多峰、婁玉鈐等還通過舉辦專題講座,印發科普手冊,在報刊、雜志及醫院官網開設科普專欄等形式,廣泛開展風濕病診治方面的醫學科普知識宣傳,受到廣大患者及家屬的好評。2000年,婁玉州主編出版了《常見風濕病的綜合治療》[17],運用百姓語言系統介紹了相關風濕病患者的心理康復、物理療法、運動療法、食療、針灸和拔罐療法、中醫藥治療、常用西藥等。2005年,婁玉鈐、李俊德主編出版了科普著作《中醫教您防治類風濕關節炎》[18],運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向廣大人民群眾介紹類風濕關節炎的概述,臨床表現、檢查及臨床分期,診斷和鑒別診斷,中醫對類風濕關節炎的認識,治療原則,治療方法。2009年,河南風濕病醫院組織專家還編著出版了科普著作《常見風濕病臨床問答》[19],采取一問一答的形式簡述了風濕病有關常識、診斷、治療、預防、康復、調護等方面的內容,深受相關讀者喜愛。2015年,由婁玉鈐、李滿意主編的《常見風濕病臨床440問》出版,該書針對風濕病患者臨床現狀和需求,在前書的基礎上,進一步收錄風濕病臨床更多的常見問題,進行一一解答,對風濕病患者和家屬進行了風濕病知識的科學普及。2022年,婁玉鈐等還在中共中央宣傳部“學習強國”學習平臺上連續發表了數十期

婁玉鈐“名老中醫談風濕病”科普文章,廣獲好評。這些科普活動不僅贏得了社會各界對中醫風濕病學科建設的支持,而且還擴大了中醫風濕病學科的影響。

1.6 根植鄭州、上海、原陽創辦中醫風濕病??漆t院,擴大了中醫風濕學科發展的陣地 中醫學術流派的根本生命力在于臨床療效,在于更好地運用自身獨具特色的技藝為風濕病患者解除病痛。因此,河南婁氏風濕病學術流派歷代傳承人在就職于河南中醫藥大學、河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河南省中醫院(河南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等省屬高校和醫療機構從事有關風濕病的科研、教學和臨床工作的同時,還主動根植鄭州、上海、原陽等地,創辦相關中醫風濕病醫院,不斷擴大中醫風濕病學科發展規模和陣地。如位于鄭州花園口黃河河畔的河南風濕病醫院,創建于1995年,法定代表人為婁玉鈐,占地40畝,建筑面積1.6萬余平方米,設置病床300張,為國家二級甲等中醫??漆t院,是集醫、教、研、康復為一體的現代化中醫風濕病??漆t院。該院將風濕病“虛邪瘀”理論與現代醫學免疫功能紊亂因素相參照,應用ENA多肽、抗環瓜氨酸肽抗體、人類白細胞抗原-B27等現代檢測方法和中醫四診相結合的診斷技術,針對不同證型,研制出多種中藥系列制劑,辨病辨證;配合其他中醫傳統療法和現代醫學的新技術新療法,如中藥藥浴、外敷、針灸、推拿、拔罐、督灸、藥透、溫針、火針、穴位埋線、穴位注射、牽引、蠟療、運動康復等數十種綜合治療措施。在治療類風濕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骨關節炎、痛風、頸肩腰腿痛、系統性紅斑狼瘡、硬皮病、皮肌炎等疑難風濕病方面,形成專病??铺厣珒瀯?,患者遍布國內外。上海婁氏中醫醫院,2011年創建,是上海市崇明縣崇明島唯一一家中醫醫院,法定代表人為婁玉州。該院是在百年婁氏治痹的基礎上,在黨和國家大力發展中醫藥,挖掘名老中醫專家經驗等政策扶持下,為滿足頸肩腰腿疼及其他中醫優勢病種的患者需求而建立發展起來的;醫院開放病床30張,現設有內、外、婦、兒等中醫門診科室,在類風濕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等疑難風濕病的診治方面,處于領先水平。新鄉市平原示范區婁氏中醫醫院,2018年創建,法定代表人為婁玉甫,該院主要診治風濕病相關疾病,在當地享有良好口碑。

2 呈現特點

2.1 以療效為標準,強化臨床實踐 河南婁氏風濕病學術流派在傳承發展中恪守“臨床療效是第一生產力”的黃金標準,從大量的臨床實踐中不斷歸納總結運用中醫藥或采取中西醫結合的方法治療各類風濕病的臨床經驗,從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再將理性認識應用到臨證的實際工作中,如此常年累月周而復始的實踐,最終形成、完善了具有獨特自身特色的風濕病“虛邪瘀”理論,創立了中醫風濕病學科體系,提高了臨床療效,為廣大風濕病患者病情的控制、好轉和治愈提供了行之有效的臨床路徑。如《痹證治驗》《婁多峰論治痹病精華》《婁多峰論治風濕病》等驗案著作的先后出版,無一不是在巨大數量的臨床實踐中,逐漸摸清了診治風濕病的規律性認識,并在不斷的豐富中形成了系統而精辟的學術思想[20]。這些著作也是一脈相承的,從中還可以窺探到河南婁氏風濕病學術流派風濕病“虛邪瘀”理論形成的歷史脈絡,為風濕病的臨床實踐提供了更多啟發和思考。同時,回望婁多峰的成長歷程,也可以感知到在追求以提高臨床療效為評價標準的價值體系內,其在日常臨證工作中,必然會博采眾長,兼容并蓄,吸收古往今來一切有利于改善風濕病患者臨床癥狀,控制風濕病患者病情發展的方法為其所用,并結合臨床實際逐一融會貫通,形成學術思想體系,最終成為支撐河南婁氏風濕病學術流派蓬勃發展的旺盛生命力之所在[19]。

2.2 以科研為依托,注重融合研究 始終注重科學研究是河南婁氏風濕病學術流派不斷發展壯大的第二個重要秘訣。該學術流派的歷代傳承人把通過眾多臨床實踐形成的規律性認識借助科學研究得以驗證,并轉化為新藥、學術著作等研究成果,一方面進一步提高了臨床療效,另外一方面促進了中醫風濕病學科建設,還提高了河南婁氏風濕病學術流派的核心競爭力及綜合實力,擴大了自身在風濕病診療領域的影響力。如新藥痹苦乃停和痹隆清安的成功問世,就是一個有力的佐證。此兩種藥的藥物組成及藥量為婁多峰在數十年的臨床實踐探索而得,其在科研研究工作中,依托當時的河南中醫學院完善的實驗室設備,聯合相關醫療機構及鄭州市中藥制藥廠進行技術和實驗攻堅,最終達到了理想目的,不僅獲得了全國中醫藥科技成果獎,而且更重要的是為廣大風濕病患者帶去了改善癥狀病痛的希望。再如《中國風濕病學》的出版發行,該書是首部系統中國治痹經驗及學術主張的風濕病學巨著,是中醫風濕學科獨立發展的重要奠基之作,其在集中展現歷代醫家和當代醫家診治風濕病的寶貴經驗的同時,也展示了河南婁氏風濕病學術流派在風濕病研究和臨床實踐方面取得的顯著業績。再如數百篇相關論文的發表,也同樣起到了推動學科發展,提升學術流派聲望的目的。從新藥問世,到經驗集錦的出版,再到重要風濕病學術著作的發行,到大量優質學術論文的刊發,有力證明了河南婁氏風濕病學術流派在以科研為依托的道路上,通過融合研究,為中醫風濕學科建設發展提供了不竭動力。

2.3 以仁術為核心,突出醫德建設 細心梳理河南婁氏風濕病學術流派傳承發展的歷史脈絡,不難發現,該學術流派在遴選傳承人時都遵循了“德行好,悟性高”的六字金標準。德行,即醫德,注重德行修養,踐行懸壺濟世、大醫精誠的醫道真諦,是河南婁氏風濕病學術流派的持續發展的精神密碼,也是該學術流派創始人作為唐代宰相婁師德的后裔,踐行家國情懷的具體體現?;厮?0世紀50年代初,婁多峰在目睹風濕病患者慘狀后,立下矢志“攻克頑痹”誓言的史實,其實在其為患者診治前,已經由多位當地名醫前來應診,后來僅有婁多峰一人在70余年的畢生臨床實踐中,始終不渝研究風濕病的診治,鼓舞其攻堅克難、永不言棄信念樹立的內在因素必有家族文化血脈傳承的流淌、為醫濟世惠民情懷的激蕩。同時,在日常臨床實踐過程中和科學研究中,也彰顯了河南婁氏風濕病學術流派把醫德奉為行醫核心要義的宗旨所在。如無論在老家原陽坐診還是河南風濕病醫院創建后為患者診治風濕病,遇到家庭貧困的患者,婁多峰、婁玉鈐等多是減免藥費,此種義舉至今依然在堅持傳承。如河南婁氏風濕病學術流派在科學研究工作中,不是局囿于本學術流派的發展,而是站位整個中醫風濕學科建設發展的高度,花費巨大人力、物力、財力和時間,編撰出版了諸如《中國痹病大全》《中國風濕病學》等風濕病學巨著,創辦了《風濕病與關節炎》雜志,舉辦了大規模的風濕病醫學科普知識宣傳,創建了河南風濕病醫院等醫療機構等,這都是該學術流派傳承人們以德為先、醫德雙馨的真實寫照。

3 實踐思考

3.1 博采眾長,在不斷地從實踐到認識再到實踐的理論升華中持續濃縮流派學術思想 縱觀中醫藥發展史,回顧歷代中醫學術流派開創者或代表性人物的成長成才經歷,其都是重視《黃帝內經》《傷寒論》《金匱要略》等經典醫學著作和相關醫家學術思想的學習,持之以恒地進行臨床實踐,并在具體的臨證工作中,恪守因時、因地、因人制宜原則,博采眾長,融會貫通各個醫家診治同類的診療思路,在不斷地從實踐到認識再到實踐的理論升華中,在以提高臨床療效為目標的具體實踐中,形成并濃縮了學術流派學術思想,創立了學術流派理論體系。正如上述所言,河南婁氏風濕病學術流派風濕病“虛邪瘀”理論的創立,就是兼容并蓄,以追求療效為目的,通過大量臨床實踐而結出的碩果。因此,建議中醫學術流派在傳承發展中,要遵循“療效第一”的原則,注重臨床實踐,通過兼容并蓄,力促自身流派學術思想不斷得到豐富、完善和升華,進而為本學術流派的持續健康發展提供綱領性的理論支持,進一步促進相關學科的建設發展。

3.2 積極探索,在循序漸進的橫向或縱向科學研究中不斷增強流派對學科建設的貢獻 科學研究是推動學科建設和中醫學術流派持續繁榮發展的“金鑰匙”。因為在持續不斷的探索研究中,學術流派理論主張得到證實,學術流派發展困惑常常也會獲得答案。此外,尤其重要的是在循序漸進的橫向或縱向科學研究中,學術流派對相關學科建設發展的貢獻也會得到彰顯,最終為學術流派擴大影響力,贏得行業支持,凝聚社會發展合力提供條件。如在深入的科學研究中,河南婁氏風濕病學術流派不僅將學術理論轉化了臨床新藥這個生產力,而且還深入挖掘風濕病學科建設所需要的系列教材、驗案集錦、學術著作和論文成果,最終達到了提升學術流派學術影響力、臨床影響力和社會影響力的目的,為更好地造福廣大風濕病患者創造了良好條件。因此,建議中醫學術流派在傳承發展中,要圍繞自身學術思想,立足自身擅長技藝,廣泛聯合醫療機構、中醫藥院校、科研機構和醫藥企業,大力開展相關學科理論研究、臨床研究等,為自身學術流派發展和相關學科建設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3.3 大醫精誠,在所有的臨床實踐和科研工作中要堅決站穩以人民為中心的立場不動搖 始終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發展理念,始終站穩以人民健康需求為中心的根本立場不動搖,切實把患者健康所需放在第一位,是臨床實踐和醫學科研工作必須踐行的根本價值觀,也是中醫學術流派傳承發展的根本遵循。在130多年的砥礪發展中,河南婁氏風濕病學術流派把先祖婁師德公心居上的家國情懷,幻化為大醫精誠的精神信仰躬身實踐到診治疾病和科學研究的具體實踐中,如從遴選“德行好”的弟子作為學術流派的傳承人,到在實際工作中把“好醫德”作為立身立業之根本;從幫扶貧困風濕病患者,到捐款捐物幫扶貧困群眾;從開展公益學術交流活動、義診活動,到聚力推動學科科學研究等,點點滴滴都是濟世為民情懷的具體體現,也由此贏得了國內外廣大患者和風濕病學科領域同仁的好評、贊賞、支持和擁護。因此,建議中醫學術流派在傳承發展中,要把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擺在首位,要切實從患者角度考慮問題、提高療效、提供有溫度的人文關懷,構建和諧醫患關系,為學科建設添磚加瓦,為中醫藥事業傳承與發展貢獻力量。

4 小 結

中醫學術流派是推動中醫學科建設和加快推進中醫藥事業發展的重要力量。河南婁氏風濕病學術流派作為歷史文化厚重,傳承脈絡清晰,臨床實踐療效穩定且顯著的省級優質中醫學術流派,創立了風濕病“虛邪瘀”理論,創立了中醫風濕病學科體系;取得了風濕病臨床研究和實驗研究豐碩成果,提高了中醫風濕學科發展水平;編撰出版了系列風濕病臨床驗案及學術著作,提供了中醫風濕病學科發展支持;培養了大批中醫風濕病臨床實用型人才,蓄積了中醫風濕病學科發展動力;積極參與并搭建了風濕病學術交流系列平臺,擴大了中醫風濕病學科發展影響;根植鄭州、上海、原陽創辦了中醫風濕病??漆t院,擴大了中醫風濕學科發展陣地,為中醫風濕病學科建設和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傊?,持續加強河南婁氏風濕病學術流派等中醫學術流派內在創新特質的探索與研究、深厚文化底蘊的發掘與闡揚、獨特理論及臨床技藝的推廣與應用,能夠加快中醫學術流派和中醫學科建設的持續健康發展,切實推進中醫傳承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有效提高相關疾病的臨床治療效果,更加有力地維護人民群眾的生命健康安全,助力中醫藥事業的高質量發展。

參考文獻

[1] 林曉斐.承與啟:把中醫藥療效發揮到淋漓盡致[N].中國中醫藥報,2022-10-21(03).

[2] 婁玉鈐.中醫風濕病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0:1-3.

[3] 婁多峰.痹證治驗[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83:1-6.

[4] 河南風濕病醫院.國醫大師,風濕泰斗:婁多峰教授行醫60周年紀念專集[M].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6:147-177.

[5] 卜俊成,薛偉偉.家國情深濟世長——河南婁氏風濕病學術流派的百年傳承[N].醫藥衛生報,2022-4-23(03).

[6] 卜俊成,李寧,孟子佳,等.河南婁氏風濕病學術流派源流與學術思想探析[J].風濕病與關節炎,2023,12(4):75-80.

[7] 張學忠.走向成功:中國首批國家級名老中醫風濕病專家婁多峰[M].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4:324-326.

[8] 河南省地方史志編纂委員會.河南省志(第五十六卷)·著述志[M].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7:368.

[9] 婁高峰,婁玉鈐,婁萬峰.婁多峰論治痹病精華[M].天津:天津科技出版社,1994:1-18.

[10] 婁高峰,婁玉鈐.婁多峰論治風濕?。跰].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7:1-3.

[11] 婁玉鈐.中國痹病大全[M].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1993:1-3.

[12] 婁玉鈐.中國風濕病學(上)[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1:1-6.

[13] 婁玉鈐.風濕病診斷治療學[M].鄭州:鄭州大學出版社,2003:1-5.

[14] 中華中醫藥學會.中華中醫藥學會史[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8:28-48.

[15] 王承德.中醫風濕病學科回顧與展望[J].中國中醫風濕病學雜志,2010:13(3/4):1-3.

[16] 婁玉鈐,劉雅敏,王萍.類風濕性關節炎家庭自療[M].南昌:江西科學技術出版社,1989:1-5.

[17] 婁玉州.常見風濕病的綜合治療[M].鄭州:河南醫科大學出版社,2000:1-2.

[18] 婁玉鈐,李俊德.中醫教您防治類風濕關節炎[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5:1-2.

[19] 河南風濕病醫院.常見風濕病臨床問答[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9:1-3.

[20] 卜俊成,徐楠,高磊,等.河南婁氏風濕病學術流派代表性著作特點研究與啟示[J].風濕病與關節炎,2023,12(11):71-80.

收稿日期:2023-10-15;修回日期:2023-11-28

猜你喜歡
貢獻
中國共產黨百年偉大貢獻
中醫急診醫學對心肺復蘇術的貢獻
為加快“三個努力建成”作出人大新貢獻
2020:為打贏脫貧攻堅戰貢獻人大力量
三北工程要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貢獻榜
海洋貢獻2500億
核能對節能減排做出了哪些貢獻
第十一屆(2015)中國直銷風云榜 貢獻榜
俞根初對腹診的發揮與貢獻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