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適建筑之道
——探尋傳統智慧與現代創新之旅

2024-03-16 09:12許世文
城市建筑空間 2024年1期
關鍵詞:杭州建筑設計建筑

許世文浙江省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兼總建筑師,浙江省工程勘察設計大師,正高級建筑師,國家一級注冊建筑師,中國建筑學會常務理事,浙江省住建廳科技委建筑設計專委會主任,浙江省土木建筑學會城市設計專委會主任

近年來,我國城市化進程突飛猛進,各大城市處于難得的歷史發展機遇期。但由于缺乏對城市本質的正確認識,“城市病”接踵而至,出現城市過度開發、過度設計,城市資源過度浪費等現象。面對新時代城市的轉型發展,設計師如何應對?基于此,《城市建筑空間》雜志采訪了浙江省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兼總建筑師許世文,他提出適建筑思想理念,即建設項目應適度開發、適度設計,并在此基礎上實現突破創新。

適度設計

UAS:中國建筑業在高速發展與大規模建造的40年中,展現出強大的建造技術水平。您深耕建筑創作多年,能談談自身體會嗎?

許世文:我國在改革開放與城市化建設進程中,城市化率不斷提升,城市建設規模不斷擴大。與此同時也不可避免地出現“城市病”,如城市發展規模盲目求大;建設項目貪大求“洋”,盲目追求新奇建筑;某些建筑背離城市整體風貌,無法協調城市總體形象;在舊城改造中大拆大建,使歷史文化風貌遭到破壞等。出現以上問題的原因在于部分建設者主觀片面的價值觀,使城市過度開發、過度設計,造成城市資源過度浪費。建設項目應秉持適度開發、適度設計的原則,在滿足環境適應性、經濟和技術適宜性、功能和使用舒適性、建筑地域性等基礎上追求創新。

適建筑觀

UAS:基于您提出的適度設計理念,如何理解建筑設計中的“適”?

許世文:中國傳統文化思想中的整體思維要求局部服從整體、個體服從系統。建筑設計 中“適”建筑觀正是受此思想的啟發,主張建筑作為個體首先應與周邊環境、地域文化和諧共生,但并非單純強調融合、和諧、共生,而是強調在此基礎上的創新。根據對“適”理念實現程度的不同,“適”建筑可分為兩個階段或層次,分別為“適建筑”和“適+建筑”。

“適建筑”階段要求在建筑設計過程中對周圍環境進行調研和分析,在適應外部環境、功能需求基礎上適度傳承地域文化,運用適宜技術和材料,合情合理、適度創新是“適建筑”階段的基本要求?!斑m+建筑”是在合情合理、適度創新基礎上,根據具體項目類型與需求進一步突破,創作出既與周邊環境和諧共生,又能體現一定的意境和神韻,還能彰顯獨特個性的建筑佳作,合情合理+表意傳神+彰顯個性是“適+建筑”的基本特征。

適建筑

UAS:您能否結合項目實踐,談談適建筑觀的具體應用?

許世文:適建筑觀強調建筑創作的出發點來自外部環境和內生需求。建筑師需成為環境的解讀者,通過對城市、自然和人文的綜合分析,將相關元素融入建筑創作,使建筑成為與周圍環境和諧共生的有機體。

安吉兩山講習所

安吉兩山講習所方案設計從自然環境出發,將建筑與環境巧妙融合。從以往案例來看,黨校類建筑基本形成約定俗成的范式,即以中軸對稱的總圖布置、豎向劃分的立面及大屋頂設計構成莊重形象。本項目為山地地形,坡度較平緩,南低北高,東低西高,河塘、溪澗、山林呈現出豐富的場地特質。

項目方案設計結合“兩山理論”背景和山地環境特征,形成與傳統黨校不同的總體布局。設計以適應外部環境為核心,依山就勢、讓渡空間、開放共享、形式莊重、綠色生態。以最小程度干預自然環境,通過建筑架空將底層空間還給自然,并結合原有山地高差,將場地處理為不同標高的臺地,減小對場地的改造。通過架空、退臺等手法提供開放的公共空間,用作景觀綠化或公共休閑。在建筑群空間組織上并未一味遵循對稱原則,而是隨山就勢,打造靈活多樣的園林院落。整體而言,安吉兩山講習所建筑設計充分體現對適建筑觀的應用和創新(見圖1)。

1 安吉兩山講習所

杭州運河大劇院

杭州運河大劇院的方案創作注重將大劇院與公園有機融合,使建筑成為公園的一部分。設計引導步行流線,通過連接周邊公共活動節點,既方便城市居民與游客在城市中移動,又促進了城市社區互動。設計充分利用室內外空間,引入文化、體育、藝術等活動,激發場所活力,使大劇院成為多功能文化場所,為社區居民和城市游客提供豐富的體驗。劇場建筑具有嚴苛的功能空間要求,其高大體量一般會與周邊環境相悖,故設計在滿足功能需求的同時呈現與環境協調的自由形態,將高聳的舞臺空間與觀眾廳、內場、排演廳等功能空間集中布置于建筑中央,以保證空間高度;建筑門廳、中庭、餐飲區、接待區等較為靈活的功能空間沿外圍草坡下方設置,以獲得更開闊的景觀視野;利用連續的層高變化創造豐富流動的空間效果。運用上述設計手法將杭州運河大劇院打造為區域地標性建筑(見圖2)。

2 杭州運河大劇院

臨平體育中心

適建筑觀倡導建筑形態在與周圍環境有機融合的基礎上適度傳承地域文脈,通過深入了解項目周邊環境、文化和歷史,設計出既協調周邊環境,又富有精神文化內涵的建筑形態。臨平體育中心承辦了2023年第19屆杭州亞運會足球、排球、空手道及亞殘會坐式排球比賽項目。根據亞運賽事需求,臨平體育中心需進行整體改造提升。根據場館現狀與總平面形態特征,改造需確保建筑的合理利用,故結合臨平紡織業歷史及“絲綢之府”等文化因素,將“絲路”作為設計主題。方案設計以綜合訓練館為“絲路”起點,通過2層交互式平臺串聯游泳館、體育場及體育館三大主體建筑,通過空間曲面造型及立面線條肌理變化,展示杭州獨特的江南文化,寓意通過“絲路”向亞洲及世界展現大國風范(見圖3)。

3 臨平體育中心

運河亞運公園

我院與美國Archi-tectonics公司聯合設計的運河亞運公園是以全民健身為主題的綜合性公園。方案通過體育元素整合場館與景觀形成北區(曲棍球場)、南區(乒乓球館)的布局方式,通過地形起伏打造綠色生態峽谷及飛跨育英路的生態漫步道,將城市公共空間與建筑內部功能協同考慮,形成多元共享的體育、休閑公園(見圖4)。

南區乒乓球館為亞運會乒乓球、霹靂舞及亞殘會乒乓球比賽場館。場館形態以代表良渚文化的“玉琮”為原型,中心外形為“方”形,其內由圓洞“體中體”的內包式空間構成,可將運動競技賽場即時轉變為表演場所,營造層次分明的動態場景。

北區“曲棍球場”受杭州非物質文化遺產竹制油紙傘啟發,將球館屋頂演繹為輕巧透明的長翼橫跨整個賽場并在曲棍球館觀賽席上方打造遮陽頂棚。2個橢圓屋頂長翼與橢圓形運動場交疊,巨大的“油紙傘”為5000座的看臺遮風擋雨。

南北區建筑設計充分體現與周邊環境的融合并傳承地域文脈理念,既彰顯豐富的精神文化內涵又體現適建筑思想理念。

適+建筑

UAS:您認為在適度開發、適度設計的基礎上如何實現“適+建筑”?

許世文:“適+建筑”指在“適建筑”基礎上進一步突破創新?!斑m+建筑”首先要求建筑方案與環境和諧、功能合理、形式得體、技術適宜,再進一步挖掘當地的文化內涵,創造出體現地域文化意韻與彰顯個性的建筑作品。建筑師需具備更高層次的理論素養和跨學科知識體系,將地域文化與現代技術、材料相融合,創造出既具深厚內涵又具時代特征,且引領潮流的建筑作品。建筑師需在創作過程中不斷超越自我與行業局限,以更高的標準和更深入的思考推動建筑設計的創新。

杭州未來科技城國際體育中心

我院與扎哈·哈迪德建筑事務所聯合設計的杭州未來科技城國際體育中心“形、意、韻”3個方面詮釋杭州地域文化(見圖5)。形如瓷,從“形”出發,以龍泉青瓷為設計靈感,使建筑形態更具地域性,塑造獨特的建筑形式,在對傳統文化傳承基礎上進行現代建筑語言的創新;意如玉,源于良渚文化中的玉璧,體育中心的3個場館好似從遠古穿越而來的3枚玉璧,翩然落于場地之中;韻如田,將徑山茶田融入設計,將茶山層疊綿延的韻律呈現于場館立面及觀眾平臺設計,使建筑形態富有層次和動感。

5 杭州未來科技城國際體育中心

京杭大運河博物院

由赫爾佐格和德默隆作為設計顧問,浙江省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承擔中方設計任務的京杭大運河博物院用極富表現力的建筑語言對話運河的“前世今生”,形象如畫中水墨一筆書寫城市景觀的新篇章(見圖6)。整座博物院依山面水,高高抬起的博物館映照在運河上,波光粼粼的運河水渲染著博物館的立面。大運河和敘述它故事的博物院互相映照,為風景迤邐的杭州塑造出“大運河畔新廣場”“空中運河大花園”“杭州城市新景觀”,詮釋了世界級“文化新地標”的創新理念。

6 京杭大運河博物院

杭州國家版本館

“適+建筑”并非簡單追求新材料的使用,而是以合理方法使每種材料展現其獨特的美感與神韻。我院在杭州國家版本館項目的深化及落地設計中采用創新技術與材料,如現澆清水混凝土、預制清水混凝土掛板、夯土墻、青瓷屏扇、鋼木構、青石花格砌及青銅雙曲屋面等體現出現代宋韻效果(見圖7)。

7 杭州國家版本館

1)現澆清水混凝土 通過精細設計肌理、紋路、收邊收口等細節,采用一次成型的現澆清水混凝土,減少二次澆筑對建筑觀感的影響,呈現出預期的效果。

2)預制清水混凝土掛板 通過預制鋼結構框架保證掛板在吊掛過程中不變形,結合三維調節支座設計,實現與現澆清水混凝土相同的藝術效果。

3)夯土墻 通過設置鋼板格構體系區分墻體,增設鋼構體系并與主體結構相連,保證墻體的穩定性。

4)青瓷屏扇 成功解決門體厚度與結構強度的矛盾,最終將門體厚度控制在22cm,實現青瓷屏扇的設計效果。

5)鋼木構 針對4種不同的鋼木構形式,梳理組合構成邏輯,解決構造、力學、美學等技術問題。

6)青石花格砌 設置可活動的單元,考慮檢修要求實現青石花格砌的創新設計,使其旋轉打開更方便。

7)青銅雙曲屋面 通過雙層金屬屋面設計,巧妙實現青銅雙曲屋面的造型要求,滿足了屋頂保溫、防水、排水、隔聲降噪等功能要求。

建筑的創作方法千變萬化,無論從東方傳統哲學思想出發講究在整體環境協調下尋求意境美感的創作,還是從西方哲學思想出發崇尚建筑的個性和自由,先追求形式美感的創新,再尋求各設計要求的平衡,兩者的最終目標一致,都是在為人類創造更美好的工作和生活環境。

我認為,在追求高質量發展的當下,好的建筑設計首先要適應環境、滿足功能需求和運用適宜技術及材料,做到“適建筑”,然后再尋求進一步的突破創新——做到“適+建筑”。

猜你喜歡
杭州建筑設計建筑
杭州
《北方建筑》征稿簡則
關于建筑的非專業遐思
建筑的“芯”
綠色建筑設計在建筑設計中的應用思考
建筑設計的困惑
G20 映像杭州的“取勝之鑰”
杭州
杭州舊影
建筑設計中節能建筑設計的分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