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城鎮失落河埠商業空間更新規劃路徑研究
——以肥西縣豐樂古鎮為例

2024-03-16 09:01顏五一吳婧YANWuyiWUJing
城市建筑空間 2024年1期
關鍵詞:鎮區古鎮建筑

顏五一 吳婧 YAN Wuyi WU Jing

豐樂古鎮是豐樂河沿岸的四大古鎮之一,鎮因水運而興,因商貿而盛,積淀了獨特的經濟、社會、人文底蘊。告別“水運經濟時代”后,曾經繁華的古鎮如今沒落不堪,面臨產業轉型與迭代。遵循小城鎮內涵式發展規律,通過對鎮區要素的識別與梳理,從文化、空間、產業3個維度探索古鎮區域定位、產業轉型拓展、建筑空間秩序營造與整合、新老要素融合與重塑的思路和方法,以期為小城鎮失落河埠商業空間的更新活化提供參考。

小城鎮;商業空間;失落空間;更新;規劃路徑

0 引言

豐樂古鎮位于安徽省合肥市肥西縣南部,南鄰六安市,是肥西縣南部對外的重要門戶。小鎮倚河而立,是沿河千年古鎮之一,臨清流而置鎮,岸線超過10km,素有“魚米之鄉”的美譽。本文以豐樂古鎮為例,探索小城鎮失落河埠商業空間的規劃發展路徑,以適應新形勢下城鄉融合發展的需求,推進新型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互相促進的鄉村振興戰略。

1 文化記憶與興衰歷程

1.1 特殊的地理條件孕育特色河埠商業

豐樂河發源于六安市與霍山縣交界的皮嶺、小霍山等大別山支脈延伸地帶。主河道從巖河水庫經東河口、雙河、桃溪、新倉、豐樂、三河等地,在大潭灣與杭埠河匯流,至新三河口匯入巢湖,全長118km,流域面積2240km2。歷史上,豐樂河孕育了桃溪、新倉、豐樂、三河四大古鎮。

豐樂河將肥西與舒城分隔兩岸,豐樂渡口成為豐樂河中段溝通兩岸的唯一“橋梁”。20世紀80年代前,豐樂渡口平均每天有六七百人通過,巨大的人流量助推了鎮區商業繁榮。受地理條件影響,豐樂河分為3段,桃溪至姚灣段16km,枯水深0.6~0.9m,每年6—8月可通航20t級船只;姚灣至豐樂段6km,枯水深1.0~1.5m,每年5—10月可通航100t級船只;豐樂至新三河口門段枯水深2.0~2.5m,可常年通航100~300t級船只。鑒于水位航運的限制要求,豐樂古鎮成為水運航線上重要的接駁點,上游小船運輸物資至豐樂換大船,統一運輸至巢湖及長江。作為商貿物流重要港口,物流和人流的匯集促進了古鎮的繁榮富庶,豐樂古鎮成為肥西重要的河埠商貿重鎮。

1.2 公路建設發展引發古鎮衰落

自古以來水路運輸是安徽省重要的運輸方式,但1949年后,安徽省公路建設得到迅速發展,20世紀60年代,由于“小三線”工廠建設期間材料運輸、人員設備搬遷的需要,安徽省開啟“小三線”公路修建工程,道路延展至山區經濟落后地區。路橋的建成大大改善了皖南、皖西山區公路的原始狀態,使山區土特產、物資等及時運出,帶動了山區經濟發展,改善了山區百姓的出行條件。至20世紀八九十年代,安徽省鄉村公路建設初步形成以省會合肥為中心,高速、一級公路、二級公路為主骨架的公路網。隨著公路興建,豐樂河上建起一座座大橋,山區貨物基本不通過水路運輸,鎮上的碼頭也逐漸只中轉一些建筑材料,商業僅服務于周邊居民,擺渡碼頭退出歷史舞臺,鎮區居民更多選擇至合肥、肥西市區工作。告別“水運經濟時代”的豐樂河自此衰落,人氣不再。

1.3 時代變遷在古鎮留下諸多文化記憶

豐樂河原名“鳳落河”,相傳是鳳凰落腳之處,由于鳳凰在人們心中是“祥瑞的神鳥”,代表吉祥和諧,方圓數十公里的人們相繼遷居于此。豐樂古鎮始建于明清時期,隨著時代變遷,目前還留有部分青石板路,以及日久而成的車轍,幾間清代老屋和四合院迄今猶在,其中包括清末淮軍將領唐啟堯的舊宅,四合院后有1座炮樓,由于疏于保護,目前僅剩2層。如今的老街除了遺存的古跡,還有傳承至今的老手工作坊,如油坊、豆腐坊等。老街一帶屬豐樂河圩區,水網密布,農家菜及河鮮美食遠近聞名。

2 更新發展困境

2.1 原住居民流失,商鋪經營困難

鎮區距合肥市僅40km,受大城市虹吸現象的影響,加之渡口停止使用及碼頭作用的弱化,傳統的小商品經濟和小鎮餐飲業難以適應新的社會生活方式和消費行為,微薄的收入難以支撐小鎮年輕人的生存需求,年輕人逐漸前往大城市尋找就業機會,鎮區“空心化”日趨嚴重。鎮區人口大面積減少,常住人口不足小鎮總人口的20%。原住居民的流失使傳統商業經營困難,僅存的幾家農業物資店、理發店、服裝店和小商品零售店,以及幾家有特色的餐飲店經營狀況較差,僅節假日可勉強維持。在調研過程中獲知,這些經營者基本為鎮區供銷社、物資站、郵局、醫院的退休員工,有退休金作為生活保障,僅依靠經營無法維持生計。

2.2 產業發展落后,結構亟待優化

豐樂古鎮有一定的產業基礎,包括傳統農產品加工、食品加工等,但缺少第三產業,整體產業結構亟待優化。特色農產品以蓮藕、茶干、鴨絨等為主。20世紀七八十年代,鎮區有許多為農業生產服務的工廠,如磚瓦廠、工具廠、機械廠、油廠、糧食加工廠、服裝廠、綜合廠、五金廠、家具廠、面粉廠、印刷廠、磷肥廠、豬鬃廠等。由于小鎮水網發達,禽類養殖成為鎮區農民的副業,故產出大量鵝絨和鴨絨,小鎮原為華東地區重要的羽絨集散地,后因產量減少日漸凋零。

2.3 建筑質量差,權屬復雜

豐樂古鎮大部分建筑修建于20世紀七八十年代,為鼓勵人們前往置業、經商,門面商業建筑以聯排模式為主。受當時資金條件限制,門面商業建筑的權屬多與位于2層的住宅建筑分開,同時1層建筑屋頂使用預制樓板,存在很大安全隱患。建筑改造需考慮建筑整體結構問題、權屬問題,導致改造難度加大。商業建筑外還有大量民房,多為人們自發修建,建筑質量參差不齊,給未來更新帶來影響。

2.4 人居環境品質亟待提升

豐樂古鎮老街建筑密度高,公共空間少,街道延續原始的東南向肌理。雖然鎮區已進行多輪提升改造,但僅針對基礎設施、建筑外立面及主街鋪裝,停車空間、開敞公共空間未得到有效利用,內部小巷、民房之間的步行空間鋪裝及衛生狀況較差。公共開敞空間集中于老街北側的湖面公園,但濱水開放空間未進行明確的功能分區,場地設計欠缺,環境品質較差。商業建筑與民房建筑缺乏有效管理,私搭亂建現象嚴重,巷道及局部宅間路面破損,衛生環境較差。

3 更新規劃路徑

3.1 留住河埠、古街的時代文化記憶

河埠、碼頭、古街、商鋪、民居不僅是靜態的風景,還承載著當地居民的回憶和特定時期的歷史文化印跡。河埠文化是豐樂古鎮的根脈,然而隨著鎮區人口的流失及城鎮化建設的趨同,古鎮逐漸失去原有風貌特色?;谛聲r代的發展需求重構古鎮、古街、河埠的文化特色,展現河埠、街區文化記憶,同時融入本地居民的生活方式,對提升居民生活質量和傳承歷史文化具有重要意義。

3.1.1 歷史人文建筑的保護與再生

古鎮街區內的主要歷史人文建筑分為3類:第1類為歷史保護建筑,部分已被列為文物保護單位,需原貌復建;第2類為具有時代風貌的公共建筑,其反映所在時期的建筑特點,在有條件的前提下應修舊如舊;第3類為居民自建的具有時代特征的民居和院落,需根據需求修舊如舊。

為保護古街風貌、延續歷史文脈,應選擇最佳的方式對歷史人文建筑進行改造,在修繕過程中始終嚴格遵循修舊如舊的原則,以傳統工藝、手法進行最小干預。董氏祠堂建筑立面突出粉墻黛瓦的主基調,局部采用做舊手法,恢復古色古香的安徽民居建筑外觀,還原徽派古宅院落意境。鎮西街現存愛國將領唐啟堯故居及古炮樓,由于年代久遠且僅處于保護狀態,建筑已出現殘缺,被居民擅自拆除改造,保存較好的部分需在原址修繕或重建,現狀情況較差且缺少歷史圖紙與復原材料的部分需設計為新的藝術形式進行展示。

3.1.2 河埠文化產業的衍生與發展

規劃從煙火氣出發,使古鎮散發新魅力。古鎮受豐樂河水的滋養,形成特色餐飲“豐樂河鮮”,可憑借獨具特色的河鮮節帶動美食文化發展,讓河埠文化以美食文化的形式衍生發展。利用大都市近郊的地理優勢,通過保護古鎮原貌,提升居民生活品質,促進農文旅融合發展,推動豐樂古鎮“活起來”,成為合肥地區展示河埠文化的重要窗口。通過產業與旅游相結合的方式,在鎮東側規劃萬畝荷園,策劃舉辦豐樂生態旅游文化節、荷花節、豐收節等,覆蓋吃、喝、游、樂四大方面,帶動村域餐飲、采摘、垂釣、土特產銷售等行業發展,以獲取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3.1.3 水岸文化空間的營造

豐樂古鎮風光優美,曾有金波浴日、圣境鐘聲、柳林曉霧、虎嘴塘荷、大柏竹林、梨園春色、長塘涼亭、長屋糧行、蕭橋夜月、古張舟火十大景觀。在規劃設計中,通過景觀引導內外水岸空間與街巷空間連通,將水岸空間與古鎮休閑生活結合,營造江邊岸線景觀,通過文化情境再現彼時商埠的繁榮景象,打造水運主題廣場、古渡碼頭,再現擺渡的場景。充分利用老街西側的空置坡地和濕地空間,規劃豐樂民俗文化廣場,將歷史人文故事融入坡地景觀,作為整個鎮區的重要歷史人文展示場所,節假日可舉辦文娛活動。重塑古鎮北側濱水景觀,充分融入古鎮十大景觀場景(見圖1)。

1 規劃總平面

3.2 多種模式漸進式完善鎮區服務體系

3.2.1 基于“熟人社會”構建互助式養老服務網絡

費孝通在《鄉土中國》中提到,我國社會是鄉土性的,人們被束縛在土地上,地方性的限制所導致的“熟悉”成為鄉土社會的重要特征,因此,“熟人社會”成為描述我國鄉村社會性質的經典論述[1]。當前,我國鄉鎮經歷著劇烈的社會變遷,逐漸擺脫土地束縛的村民不同于以往,鄉鎮社會正在被重塑,或被動或自發地向現代社會邁進。鄉鎮社會的變化不僅表現在社會形態方面,而且表現在社會性質和秩序機制方面。

為應對鎮區人口老齡化困境,規劃基于“熟人社會”構建互助式養老服務網絡,形成“一刻鐘”居家養老服務圈,構建養老服務產業鏈(見圖2)。引入城市康養度假人群,延伸養老服務產業鏈(見圖3)。帶動有勞動能力的失地農民就業,培訓康養服務人員(見圖4)。

3 養老服務產業鏈延伸

1)鼓勵能自理、半自理、不能自理的居家老年人之間相互照護,鼓勵一人子女照護多名老年人,輪流看護,鼓勵距離近的多名老年人共用1名護工。

2)引導建設基層老年社會組織,搭建自我服務、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平臺。指導并促進基層老年社會組織規范化建設。

3)推廣鄰里互助的助餐模式,豐富和創新助餐服務機制,因地制宜地采取中央廚房、社區食堂、流動餐車等形式,提倡高質量、多元化的供餐模式。

4)引導完善助潔等適老化服務,支持家政企業開發被褥清洗、收納整理、消毒除塵等適應老年人需求的保潔服務產品。

3.2.2 基于鄰里關系網絡開展單元漸進式更新

充分尊重當地居民“遷”與“留”的意愿,提出以物理空間不可分割的“院落”和“棟”為單元,“公房騰退、私房收購或租賃騰遷、廠房和企業用房搬遷”的搬遷工作推進方式。釋放完整的單獨更新建筑空間單元,提出自愿式、漸進式搬遷改造模式,待整個院落或整棟的住戶全部通過協商,方可對整個單元進行改造設計。鑒于原住居民復雜,民居狀況參差不齊,提供遷出與留下的多種路徑:①永久遷出,獲得一次性補償金;②從老街遷出,安置到鎮北側新建安置小區;③不搬遷,全力配合后續更新改造。最終建立了面向多元產權主體的單元圖則,劃定了42個基于街巷體系圍合的規劃管控單元,實施“一單元一策”的更新設計方式(見圖5)。

5 管理單元劃分

4 結語

小城鎮是我國實現城鄉經濟融合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重要空間節點,重視大都市區近郊小城鎮的發展方向和路徑,推進以人為核心的鎮村協調發展及產鎮融合發展,對探索小城鎮發展路徑,提升小城鎮文化、產業、經濟穩定性具有重要意義。本文以合肥市肥西縣豐樂古鎮為例,從文化、空間、產業3個維度探索小城鎮失落河埠商業空間更新方法,基于城鎮原居民及未來新居民的需求尋求城鎮創新發展路徑,推進小城鎮失落河埠商業空間的再生與可持續發展。

猜你喜歡
鎮區古鎮建筑
《北方建筑》征稿簡則
易地搬遷學生與鎮區學生在行為習慣上的差距及對策
關于建筑的非專業遐思
建筑的“芯”
談編導在鎮區電視新聞工作中的作用
古鎮之旅
鎮區規劃用水水資源論證實例分析
古鎮——鎮遠古鎮
同里古鎮
千年古鎮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