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近馬格南攝影師(上)

2024-03-17 17:58潘超群
攝影世界 2024年3期
關鍵詞:杰羅姆帕特里克哈爾

潘超群

我的馬格南課程(CreativeDocumentaryandPhotojournalismwithMagnumPhotosandSpéos)中,除了在三位長期導師的指導下拍攝個人項目外,最令人期待的就是每周馬格南攝影師的“大師課”了。

無論是研討會、講座還是訓練營,能夠在教室里一個接一個地當面向這些曾經只在攝影書,甚至攝影史書上出現的“大神”請教有關攝影的思路和經驗,想想都令人激動。

本期欄目,我從上半學期參加過的“大師課”中,選取部分給予我許多啟發和靈感的攝影師及他們的觀點,與大家分享。

“沒有驚艷的圖片,只有連續的故事”的杰羅姆·塞西尼(Jér?meSessini)

杰羅姆·塞西尼帶來的是兩周的大師課程。

我對他最大的印象是極為認真,非常嚴謹,在談論到自己和別人拍攝的作品時,杰羅姆·塞西尼總是懷著一些“虔誠”的態度。在討論主題拍攝時,不同于很多攝影師的隨性隨心,他很看重如何選擇切入角度,如肖像、建筑、生活方式等,并以此來構建一個與眾不同的故事。

杰羅姆·塞西尼常常思考攝影師在拍攝時應該將自己置于什么位置,當與被攝主體過近會失去客觀性,過遠又會缺少共情,使得整個項目生硬無趣。他認為這是身為紀實攝影師最大的挑戰。他也敦促我們思考這個問題,并且基于“成長環境會對拍攝方式造成巨大影響”的邏輯,構建自己的攝影師世界觀。

與很多攝影師覺得不應對攝影項目進行“預設”不同,杰羅姆·塞西尼認為項目開始前就應該考慮圖片的最終呈現形式,是新聞配圖、攝影書抑或是展覽。不同目的的攝影項目,在拍攝時就應該充分考慮其呈現方式的獨特性。他認為自己的圖片大多適合攝影書,并不太適合展覽和畫廊(雖然他已經舉辦過很多重要的展覽了),因為他“沒有驚艷的圖片,只有連續的故事”。同理,他認為圖片的編輯是主觀選擇的“平衡”,強調“對自己的意圖保持清晰的認知和誠實的態度”是攝影師最基本的素養。

馬格南攝影師

杰羅姆·塞西尼,法國攝影師,2012年被提名馬格南預備會員,2016年成為正式會員。他的主要工作都在敏感的沖突地區完成,包括巴勒斯坦、伊拉克、黎巴嫩、敘利亞和利比亞等飽受戰爭蹂躪的國家。除了在戰爭前線的圖片報道外,他的作品還涉及很多有爭議的社會問題,如街頭沖突、民族矛盾、藥物濫用,等等。

TIPS

杰羅姆·塞西尼

·攝影師應思考自己與被攝對象間的距離和關系

·圖片的編輯是主觀選擇的“平衡”,開始項目前就應該考慮圖片的最終呈現形式

·對自己的攝影意圖保持清晰的認知和誠實的態度

意外出現的格奧爾基·平卡索夫(GueorguiPinkhassov)

格奧爾基·平卡索夫的出現是個“意外”,因為這學期的課程中并沒有他的大師課。就在某一個下午我們正在就即將開始的“畢業項目(FinalProject)”激烈討論時,穿著黑色襯衫的平卡索夫突然推門進來:“哦,你們是今年馬格南項目的學生吧?如果你們需要,我可以坐下來跟你們聊聊?!本瓦@樣,我們開啟了幾個小時的對話。

平卡索夫是一位言語幽默、思維活躍的攝影師。即使很多時候我們都認為“色彩”是他的標簽,但是他自己卻認為“我從不考慮色彩,我只追逐光線”,這一點與很多的視覺藝術家類似,比如著名的畫家馬克·羅斯科(MarksRothko)和趙無極先生,也都有著相似的表述。哈里·格魯亞特(HarryGruyaert)也對我們說過:“我尋找光線,色彩來尋找我”。

平卡索夫還特別提到“意外(accident)”和“失誤(mistake)”的重要性,他說街頭攝影,需要“摒棄一切預設”,擁抱隨機出現的事件、場景和人物。他認為自己最好的那些照片,都來自于“意外”和“失誤”。

作為亨利·卡蒂?!げ剂兴桑℉enriCartierBresson)的擁躉之一(短短三四個小時中,他至少提到了5次布列松),平卡索夫強調單張圖片表達重于組圖或者系列作品。他認為街頭攝影中最重要的就是“多拍”,無數的“瞬間”才能堆疊出那么幾張好的作品。

技術上,平卡索夫認為攝影師只需要理解和掌握安塞爾·亞當斯(AnselAdams)的區域曝光法(zonesystem),就足夠支持自己的所有表達。除此之外,盡可能多的去從不同的藝術形式中汲取能量和靈感,才是攝影師不斷進步的動力源泉。

馬格南攝影師

格奧爾基·平卡索夫,1952年出生于莫斯科,1988年加入馬格南圖片社。作為片場攝影師,他曾被著名電影導演安德烈·塔可夫斯基(AndreiTarkovsky)邀請為其電影《潛行者》(Stalker)進行拍攝。平卡索夫以其生動且極具藝術性的街頭攝影作品而聞名,有人說“他將日常生活提升至非凡層次。他的圖像色彩豐富,引人入勝,復雜而詩意——有時幾乎達到抽象的境界,這種抽象擁抱著當代生活的視覺復雜性”。

TIPS

格奧爾基·平卡索夫

·我追逐的是光線,而非色彩

·我最好的作品都來自意外與失誤

·只有拍到足夠多的“瞬間”,才能獲得少量的好照片

鐘情于攝影書的格里高利·哈爾彭(GregoryHalpern)

遇見格里高利·哈爾彭,同樣不是在“正式”的課堂上。去年10月份的時候,哈爾彭在意大利西西里完成一個委托拍攝項目后,在巴黎的馬格南畫廊舉辦了一場名為“格里高利·哈爾彭眼中的西西里島(SicilyasseenbyGregoryHalpern)”的展覽,并借此機會給我們額外“加餐”。

哈爾彭是我非常喜歡的攝影師,所以有此機會,我也向他提出了很多有關攝影的問題。哈爾彭是非常相信“長期”項目的攝影師,他最重要的項目《ZZYZX》從出版到成書,歷時長達五年之久。所以他也有著一套自己獨特的工作流程,拍攝與后期(包括后期制作、選片、編輯、排序等)都是完全分開的。他在拍攝時就只拍攝,可能會有多達數月的時間并且不會回顧拍攝完的內容,一旦他覺得某個項目可以階段性中止甚至終止時,后期流程才會正式開始,而在這個階段,他就不會再進行項目的拍攝了。他認為這種方式可以幫助他很好地避開對圖像的“過度設想”,也可以幫助自己更加敏銳地找到圖像之間的聯系,而不受到外界實時因素的干擾。

格里高利·哈爾彭喜歡小說和音樂,也常常從中為攝影汲取靈感。他告訴我們,小說家們常說自己在開始一本小說時,并不知道結局是什么,是內容本身在推動結局出現,而他們的動力就是找到正確的方向。所以他在開始任何一個攝影項目時,都沒有非常明確的目標,而是任由某個想法、某種感覺或者某張圖片(也可能是幾張簡短的組圖)來引領方向,直到項目完成,才清楚“看到”演變的過程。這似乎也與他的工作方法相契合。

哈爾彭認為作品更多的是在編輯(選擇、排序等)的過程中被創造出來的,當然前提是你已經擁有了足夠多、足夠好的素材(照片本身)。他本人常常會從音樂的節奏中尋找靈感,也非常關注書名或者封面這些細節。在他看來,這些同樣是藝術的一部分。

哈爾彭的項目常常是以“攝影書”的角度出發思考的,雖然他也覺得展覽是“偉大的體驗和不可思議的經歷”,但他更喜歡攝影書的局限性和民主性:書有固定的尺寸、順序和物理質感,同時它能允許擁有這本書的人隨時隨地地體驗藝術。他認為攝影書是藝術家完整和真實表達的最佳方式。

馬格南攝影師

格里高利·哈爾彭,1977年出生于美國紐約州,他擁有哈佛大學歷史和文學學士學位,以及加州藝術學院的藝術碩士學位。哈爾彭于2018年成為馬格南圖片社提名會員,并于2023年成為正式會員。他目前執教于羅切斯特理工學院。

2014年,哈爾彭獲得古根海姆獎金(GuggenheimFellowship),目前已經出版了許多具有影響力的攝影書,其中《ZZYZX》最為著名,也為他贏得了2016年巴黎攝影展及光圈基金會共同發起的年度攝影書大獎。

哈爾彭師從于托德·希多(ToddHido),以其直觀、豐富、充滿想象力的彩色攝影而聞名。他的作品“吸引人關注嚴酷的社會現實以及日常生活中不可思議的陌生感”。

TIPS

格里高利·哈爾彭

·我傾向以攝影書的形式構思攝影項目

·強行改變自己的攝影風格和語言是無意義的,至少是不真誠的

·攝影項目應結束于“不再感興趣”,而非展覽或出版

不接受“重復”的帕特里克·扎克曼(PatrickZachmann)

這學期的課程中,帕特里克·扎克曼(PatrickZachmann)為我們帶來了兩周的大師課。

讓我最有感觸的是他對待攝影的態度。在長達半個世紀的職業生涯中,帕特里克·扎克曼始終拒絕“風格化”,他常常通過交替使用膠片和數碼、彩色和黑白、其他媒體等手段來顛覆自己的“風格”。他在課堂上說:“我不想像其他許多攝影師那樣,通過發展一種特殊風格來不斷重復自己?!?/p>

“重復”即是他最不能接受的事情。即使在《再見,中國》(SoLong,China)這一本書中,也不難看出他不斷對自己提出疑問、不斷反思、不斷挑戰的攝影思路,以及最終形成的由“更紀實”到“更觀念”的整個風格變遷,幾乎每個章節都是一個全新的“自己”。帕特里克·扎克曼也坦誠地告訴我們,他對攝影的激情也在消退,如今,他更喜歡使用電影的方式來講述問題、事件和故事。

帕特里克·扎克曼對中國始終充滿熱愛。在課堂上跟著他一頁頁回顧《再見,中國》,就像是一場奇妙的時間旅行。這也是從攝影師自己的角度出發,去回顧職業生涯的心路歷程。他提出了很多有啟發的觀點,比如,在做紀實攝影的時候,應該有意識地關注“時間”的概念,即:在數十年后,我們能為后人留下什么;以及攝影到底有多少真實性(他認為為避免歧義,文字的補充是必要的)。

在技術層面上,帕特里克·扎克曼很推崇羅蘭·巴特(RolandBarthes)的《明室》(LaChambreClaire),特別是其中提到的“刺點(Punctum)”和“意趣(Studium)”的概念。他認為除了真誠的表達是攝影師最大的利器,通過構圖來實現“刺點”的作用也極其重要,其方法包括:開放空間、視覺吸引點、圓的概念、環境的作用,等等。扎克曼也是少數表示自己會在拍攝時重點考慮構圖并認為有必要通過后期加強構圖的馬格南攝影師。

馬格南攝影師

帕特里克·扎克曼,1955年出生于法國巴黎的東南部城郊。在過去40多年里他創作了很多廣受贊譽的長期項目,運用攝影和電影探索記憶、身份和移民等主題。從那不勒斯黑手黨到法國的猶太移民,從中國的改革開放到巴黎的馬里人社區,扎克曼的鏡頭始終對這個世界帶著好奇心和同理心。帕特里克·扎克曼于1985年加入馬格南圖片社,并于1990年成為正式會員。1989年,扎克曼獲得了尼埃普斯獎(NiépcePrize),2016年因其著作《再見,中國》也譯作《中國,天長地久》(SoLong,China)獲得了納達爾獎(PrixNadar)。

TIPS

帕特里克·扎克曼

·紀實攝影應該關注“時間”

·我不愿意通過風格化來不斷重復自己

·每張圖片都應該有自己的“刺點”

由于篇幅關系,這期內容只能為大家帶來這四位攝影師的分享。在后面的欄目中,我會繼續為大家帶來更多馬格南攝影師的介紹和他們的攝影理念。關于馬格南你還想知道些什么,歡迎關注攝影世界微信公眾號留言。

猜你喜歡
杰羅姆帕特里克哈爾
遇見奧茲(節選)
在自己的內心尋找智慧
——讀安德烈·紀德小說《窄門》
在自己的內心尋找智慧
什么,為什么,怎么樣?
熊抱
把做的事當回事
把做的事當回事
粉紅色的小企鵝
杰克·吉倫哈爾比弗利山莊不夠味
如果雨果的哈爾威船長說了假話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