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媒介融合視域下新聞課程思政路徑研究

2024-03-20 14:24
記者搖籃 2024年1期
關鍵詞:思政融合內容

孔 惠

課程思政使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入課程基礎知識,發揮各門課程培養學生國家意識、文化自信、公民人格等的作用,潛移默化地樹立知識學習+能力培養+思政育人的綜合目標。課程思政一般是圍繞一定時期的歷史情境展開的,課程思政實踐活動的依托平臺在不同時期存在很大的不同。

媒體融合正在大力推進。在媒介融合發展過程中,信息傳播的受眾、傳播技術、輿論生態等發生了巨大變化,推動媒介融合發展,建構多媒體傳播環境,不斷擴大主流價值覆蓋面,讓黨的聲音最大范圍、最深程度地傳播出去,當前已經取得了一定成效,媒體融合發展的成果逐步顯現?,F今,黨中央提出了推進“媒體深度融合發展”,通過優化媒體內容建設、強調媒介過程管理、探索媒介技術使用等方式,形成“全媒體傳播體系”。從“媒介融合”到“媒介深度融合”,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數字技術日益融入教育實踐的全過程,推動課程思政的實踐體系呈現出互聯網思維的特征。

互聯網思維不再是以往所說的技術思維,它是涉及理念、邏輯思路與模式調整的全方位的思維方式。面對“全民皆網”的社會大勢,思政教育特別是新聞專業的思政教育應該順勢而為,從課程思政的內容目標、內容設計、方式方法、考核評估等方面入手,探索建構媒介融合發展特點的網絡工作體系。

一、新聞課程思政建設的困境

在媒介融合的大環境下,傳統新聞理論被顛覆,新聞教學手段與教學模式不斷更新迭代,新聞行業對新聞人才在思想觀念、傳播理念、業務技能等方面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同時,新聞課堂教學也面臨著無法忽視的困境。

1.傳統課堂阻礙教學模式的迭代

要實現思政內容和新聞知識、技術的融合,需要讓學生熟悉、理解何謂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將新聞工作者的情懷和責任內化為自身對新聞工作的體悟。在此基礎上,新聞專業學生要適應融媒體時代對新聞人才的要求,既要熟練掌握新聞傳統技巧,又要了解、掌握可視化新聞、數據新聞,并能夠用多元化的技術手段進行新聞作品的展示。教師需要以任務驅動的方式使新聞策劃理念在學生一次次進行新聞作品創作與展示中催生、“熟化”。要適應這些轉變,傳統以教室為基礎的課堂教學極大地禁錮了教學模式的更新,因此新聞課程的講授必須打破傳統課堂的限制,形成處處是課堂、時時為課堂的理念,搭建開放的教學平臺,促進教師與學生的即時交流。

2.思政內容在實踐環節的呈現難以評判

在新聞課程實踐環節,傳統考核方式傾向于考查學生的新聞敏感性和新聞作品的思想深度、視覺表現力、內容與主題的創新與延展性。例如,在融合新聞學的課堂上,學生是否能夠采取新媒體手段,以完整、流暢、新穎的方式創作新聞作品是其是否合格的基礎,但學生在重大主題的選題策劃、新聞作品的輿論引導與信息整合方面的能力卻難以評判。因此,強化課堂內容,將新聞作品與媒體平臺需求對接,以作業為驅動力,將作品是否符合現實傳播環境需要、作品與產品的轉化力作為考核的重要標準勢在必行。

3.課程建設的探索遠遠不夠

媒體融合發展新形勢下,新聞專業課程體系也應該不斷創新,新聞專業課程體系的設置應該適應人才培養的不同面向。例如開設華夏傳播概論課程,強化學生家國情懷;開設國際傳播課程,培養學生的國際傳播視野與思維等。

二、新聞課程思政建設的目標路徑研究

新聞傳播與輿論形成、輿論導向息息相關,培養的是未來的傳媒從業者,引導學生認識媒介的力量、輿論的重要性尤為重要。其中,課堂教學目標設定是重中之重。

新聞專業教師要積極改變授課思維,將過去單純的知識教授轉變為對學生知識、技能與素養的全面培養,以實現知識導向與價值引領的全面融合。因而,要在知識教授中融入價值引領,還要在價值傳播中彰顯文化底蘊,使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融匯互通,最終實現從新聞專業“思政課程”向“課程思政”的創新性轉化。

首先,在設定目標時應科學地處理知識文化與價值引領之間的關系,明確知識不需要價值為支撐,價值導向決定著人才培養的方向。其次,需正確處理專業實踐與學生多元化發展之間的內在聯系,注重對學生人格與價值觀的塑造,為學生成長打下扎實的價值基礎。最后,要在正確認識意識形態主導性的同時,保持課程的層次性與豐富性,強調馬克思主義的主導地位,還要注意與不同課程的內容相結合。例如在課堂教學中,教授學生新聞實踐的理論知識和技能,同時引導學生樹立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養學生正確評價社會議題與社會現象的能力,明晰他們作為新聞工作者的社會責任感與使命感,提高學生的新聞敏感與政治敏感,培育學生正確的道德觀念和法律素養。

具體到課程內容,課堂目標的設定要注意實現專業知識與價值引領的融合。一是要持之以恒地向學生輸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學生主動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信仰者、踐行者、傳播者。二是結合新聞實踐,將世界和中國發展大勢融入課程內容,讓學生能夠從中國共產黨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具體實踐活動中,認識與把握人類社會發展的規律,以全局性的眼光,客觀地認識當代中國與外部世界,樹立正確的價值導向;對社會熱點事件與問題展開多樣化的教學實踐活動。三是注重培養學生的大局意識,堅定學生作為新聞從業者的遠大理想,堅定其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奮斗的理想信念;鼓勵學生明確歷史使命和時代責任,倡導學生積極地將個人追求與國家和民族事業、理想相結合,做走在時代前列的創新者、開拓者。例如,在融合新聞學的課堂上,運用信息化手段(如直播、彈幕、資源鏈接等),結合學生辯論、模擬訪談、新聞作品多媒體設計等多種方式,引導學生關注社會熱點,學習黨和國家的大政方針,深刻體悟黨的新的理念、思想與戰略,在鍛煉學生新聞實踐能力的同時,加強對新聞專業學生基本政治素養的提升;同時在課堂教學中巧妙融入社會責任意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容,使得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教育“潤物細無聲”,培養學生的文化自信、民族自信,為新聞行業輸送有較高政治素養、較強業務能力、高尚道德情操且抱有遠大理想的新聞工作者。

除此之外,教師要注意因時、因勢利導,推動課程思政與課堂教學內容的結合。例如在中國記者節,鼓勵學生運用視頻、音頻、互動游戲等形式介紹中國記者節或中國新聞工作者協會,介紹新聞報道的原則、新聞安全、知名新聞工作者等相關內容,引導學生主動思考我國當代新聞從業者的責任和義務。

教師需通過課堂案例分析與引導,使學生明確新聞從業者作為“歷史見證人、時代記錄者”的定位,讓學生了解新聞工作者“筆下有財產萬千,筆下有毀譽忠奸,筆下有是非曲直,筆下有人命關天”,讓學生樹立“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的理念與責任感,切實做到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的融合。

三、新聞課程內容建設路徑研究

1.充分利用融媒體,豐富課堂內容與形式

要使學生真正接受專業課程中的思政內容,自發地對課堂上教師傳播的思政內容進行延伸、進一步領悟,需要教師將課程思政與專業內容進行巧妙的融合,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例如高校應利用線上平臺積極建立新聞案例庫,并不斷更新,以便教師在備課過程中選擇最新、最有針對性的案例與專業及思政內容結合。在案例展示時應充分利用H5、彈幕、實時在線交流等學生熟悉且樂于接受的方式進行,與學生的交互也無需局限在課堂內部,可通過學習通、雨課堂、釘釘、騰訊會議、微信群等,根據學生學習進度實時開展。此外,還可以積極運用教研室的基礎教學單位的職能,教師可定期通過線上平臺、線下課程“研磨”、交流,打破課程間的“壁壘”,探索課程思政中新聞案例運用的新途徑。

2.線上線下融合教學,提高教學效果

線下課堂具有反饋及時、內容調整靈活等特點,教師可以掌握學生的學習狀態。線上授課則受課堂時長、空間的影響,教師難以兼顧所有學生的學習體驗,會影響課堂教學效果。新聞課程教學主要依靠線下課堂,采用講授、小組討論、案例展示與分析等教學手段呈現。

隨著智能技術的發展,打造信息化、智能化課程已成為趨勢。以線下為主的教學,有利于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相互影響、相互促進,形成良好的學習氛圍,也更符合現在學生的學習習慣。線上教學有利于學生尤其是性格比較內向的學生發揮積極主動性。線上線下融合教學優勢互補,有利于提高教學效果,更好地實現教學目標。

此外,利用線上資源,教師可以組建以課程為單位的線上“教研室”,跳出本學院、本單位的“桎梏”,與新聞業界、其他院校、其他專業教師合作,整合課程教學資源,形成新聞思政教學“智庫”。以課前分享、課中講授、課后作業等形式反饋給學生,增加教師與學生的溝通頻率,更好地開展學習指導。

3.將思政內容納入學生考核評價體系

新聞專業具有強烈的意識形態性和鮮明的社會實踐性,其課程思政有著不同于其他學科的特殊性,必須從價值、認知和方法三個維度進行綜合把握。因此,僅僅從豐富教學案例、豐富教學手段、擴展教學平臺方面入手是不夠的,要將思政內容納入學生考核評價體系,全面考查學生的學習效果。

其一,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多給學生對新聞案例表達自己觀點的機會。例如在融合新聞學課堂上,除建立開放式案例庫外,教師可以多引入中國新聞傳播大講堂的內容引發學生探討。中國新聞傳播大講堂在中國新聞傳播教育中具有開創性,是部校共建的新成果、“新文科”建設的新探索、理論與實踐融合的新拓展、媒體融合傳播的新嘗試、立德樹人的新課堂。因此,其本身就是新聞類課程高質量的案例庫。除了線下課堂外,在線上教學中,通過學習通、雨課堂等平臺讓學生最大程度地接觸思政素材。在課程考核時,將學生觀看新聞思政案例內容的時長、頻次和課堂上的發言情況計入平時成績,適當調整平時成績比例。通過持續性、系統性的考核和課堂評價方式,既引導學生深入地接觸思政元素,也能夠及時獲悉學生新聞課程中思政內容的“消化吸收”程度。

其二,可以在線上學習平臺設置有關新聞思政內容的測試題,并將測試題的得分計入線上學習的成績,測試題類型可以視思政素材靈活決定。

4.結合思政素材,指導學生開展新聞實踐活動

除理論教學外,新聞實踐能力的培養也非常重要。例如,結合熱點新聞事件,指導教師可以提出選題,或讓學生提出選題,并進行采訪、撰寫新聞稿件。指導教師在學生選題、采訪全過程進行引導與把控,切忌給出特點事件,或學生提出選題后就放手交給學生自己完成。指導教師可在選題、采訪過程中通過社交媒體、騰訊會議、學習通、雨課堂等平臺,針對學生不同的采訪方向,利用不同平臺的不同特點,了解學生新聞實踐的進度與方向,結合思政教育目標,對其時時進行引導與調整,保證學生在新聞實踐中進一步加強對新聞思政內容的理解與認同。

新聞實踐活動不但是對學生眼力、腳力、腦力、筆力的鍛煉,也是課程思政的重要形式。增加新聞理論課程的實踐機會,也會帶動課程思政在新聞教學中德育內容的實踐化,豐富課程思政的教學內容與形式。實踐活動是對理論知識的有力補充,亦是課程思政的必要內容,是思政育人的重要環節。

媒體深度融合時代,“思政教育互聯網+”思維需要融入新聞專業學生的專業課程教學中,依托智能技術優勢,持續提升新聞思政教育的智能化、精細化、協同化和科學化水平,推動新聞學教育更全面地發展,培養出更高素質的新聞人才。

猜你喜歡
思政融合內容
內容回顧溫故知新
思政課只不過是一門“副課”?
村企黨建聯建融合共贏
融合菜
關于國企黨建與思政宣傳有效結合的探討
從創新出發,與高考數列相遇、融合
《融合》
思政課“需求側”
思政課“進化”——西安交大:思政課是門藝術
主要內容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