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數字化生存語境下非遺的傳播與傳承

2024-03-22 14:56姜恩松王忠友
文化學刊 2024年1期
關鍵詞:數字化數字文化

姜恩松 王忠友

當今時代,數字化無所不在,數字化生產和生活方式影響到人們生活觀念的變化。對于承載傳統歷史文化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其保護發展明顯跟不上數字化發展的步伐,一方面數字化的快速發展影響到非遺的傳承環境,另一方面,數字化技術為非遺適應現代社會生存和發展提供新的技術途徑和可持續的發展動力。應用好數字技術傳播和傳承非遺,破解非遺在數字化語境下的生存和發展難題,可以更好地傳播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

一、非遺所處的數字化生存語境

(一)傳統非遺的生存環境正逐漸消失

隨著城鎮化進程、工業現代化的發展、社會生活節奏加快,很多非遺項目賴以生存的空間被進一步壓縮,非遺傳承發展滯后于數字化的發展步伐。傳統非遺更多采用口手相傳的方式進行,一些非遺項目仍局限于少數傳承人的絕活,傳播規模處于手工業作坊式生產或小團體傳授的范圍。一旦掌握非遺技藝的傳承人無法通過該項絕活維持自己日常生活,其所掌握的非遺絕活就很容易被他們所放棄。一些區域性的非遺項目比如春節、清明、中秋節等傳統節慶和民俗雖然可以在較大地域內相對穩定地傳承,但受社會生活節奏的影響呈越來越簡化的趨勢,所保留下來的也僅僅是其中的一部分??趥魇质诘膫鞑鞒蟹绞绞狗沁z的內容受社會經濟條件、文化發展影響變得可變性大、主觀性強?,F今傳承梯隊年齡結構上非老即少,社會覆蓋率低?,F有傳承人普遍年齡偏大,身處基礎教育階段的傳承人尚未形成足夠的傳播和傳承能力,青年一代缺乏參與非遺傳播與傳承的路徑和驅動力,久而久之,非遺項目便越來越脫離人們日常生活,非遺原有的生存環境逐漸消失,傳承和傳播便陷入困境。

(二)非遺大眾化傳承需要數字技術的廣泛參與

非遺以活態形式存在于大眾之中,近些年數字化的不斷發展,互聯網已代替了傳統媒介,在非遺的大眾化傳播方面更需要數字化來助力?,F有非遺師資力量和課程資源數量嚴重不足,其課程類型、傳播方式不符合青少年學習特點和興趣發展,非遺教育只能成為學生學習生活的點綴。非遺職業教育缺乏特色,沒有與當地特色產業和當下數字化的潮流有效結合。非遺傳承研究雖逐漸引起重視,但與數字化融合發展的研究寥寥無幾。在數字化大行其道的時代,數字化可以為非遺的傳播與傳承提供學習資源,在資源質量和穩定性方面都有保證,新媒體的加持也有助于提高非遺的傳播效率,非遺數字化傳承可以為非遺大眾化的傳播實現“換道超車”。

(三)數字技術發展為非遺的傳播和傳承提供了更多途徑

適時搭上數字化的班車,當前各種網絡化、智慧化的數字產品不斷涌現,采用數字化、網絡化等技術進行傳播更貼合現代社會的特點,借助VR、AR、NUI技術和3D全息投影技術等數字化手段[1],為非遺的傳播和傳承帶來了新的機遇,以統一數據標準將非遺中的各類工序以數字化的形式存儲下來,便于后續進行研究、傳承、傳播。同時,新媒體的發展為非遺數字產業化發展提供了新途徑,將非遺制作成數字教程,以平臺形式實現全國各地群眾學習資料共享,運用數字化虛擬展示技術、數字投影等先進技術營造出非遺創作環境,使接受者沉浸在虛擬的非遺“現場”,在提升展覽的體驗性、互動性和趣味性的同時,方便更多群眾參與學習和傳承,使非遺得以細致化展現、更有穿透力地傳播。新冠疫情期間,得益于數字技術的發展,各地突破時空障礙,通過開展多元化的線上非遺傳播服務,非遺資源和服務時刻在線,充分顯現出數字化傳播的優勢。

二、借力數字化,促進非遺傳播與傳承

非遺是人類的鄉愁符號,數字是當代記錄鄉愁的重要手段,非遺借力數字化發展快車為非遺保護傳承“添翼”,推動非遺創造性轉化、產業化發展,使非遺再次成為人們鄉愁中的文化內核。

(一)開展非遺數字化保護,打好數字化傳播與傳承的基礎

非遺作為一類無形且活態的文化資源,天然依賴于有形化、音視頻實現保存記錄。2022年中辦、國辦印發的《關于推進實施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的意見》[2]對非遺等文化資源數字化發展指明了方向。2023年,文化和旅游部發布了《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數字資源采集和著錄》,基本上解決了非遺項目數字化采集標準和著錄實際操作問題。

1.以標準的著錄方式,建立非遺數字化檔案,做好數字化傳播與傳承的軟硬件建設。結合不同的類型,將非遺項目和傳承人的圖像、文字、音像、視頻等基礎資料進行數字化保存采集,為非遺項目拍攝加工過程或展示影像高質量紀錄片建立起各級非遺項目的數字化檔案庫,為非遺數字化保護、傳播與傳承打好基礎。

2.開展具有本地特色的數字非遺博物館和智慧化項目建設,完善基層數字文化基礎設施。運用數字化展示技術,以數字化投影等大屏展示技術創建沉浸式展示館,可以讓觀眾身臨其境,或根據各地需要創建智慧文旅項目,將非遺作為其中一個版塊,將非遺項目以二維碼、小程序等標識編碼呈現,可實時分享的移動非遺學習終端,實現“小屏”與“大屏”的互動,平度市以微信為平臺創建的智慧文博云小程序有一定的借鑒意義,該小程序是面向全市市民的公共文化服務平臺,容納了文化活動、文物、非遺等8個版塊,其中非遺版塊不僅有文字、圖片、視頻等內容介紹、展覽展示,還開設了網上傳習室,提供線上非遺教學和預約培訓等內容,群眾通過掃描二維碼即可加入互動,有效地推動了平度非遺的傳播。

3.建立完善各級數字化共享平臺。以國家、省等進行高等級開發形成可適用于全國各層級使用的數字化共享平臺,或以中華文化數據庫為依托,將各級非遺納入國家文化大數據體系,將數字化檔案的收集、加工、存儲和展示融為一體,通過國家文化專網實現全國共享,成為開展非遺線上教育教學、民眾傳習非遺、非遺活動展示、非遺知識產權使用以及非遺文化消費的“云端”數據共享平臺,實現智慧化的數字傳遞,使非遺資源最終到達最廣泛的服務對象。

(二)發揮好媒體平臺作用,推動非遺傳播與傳承

近年來,電商平臺日益火爆,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布的最新數據,截至2023年6月,我國短視頻用戶規模為10.26億,網絡購物用戶規模達8.84億,其中蘊含著巨大的發展潛力。疫情期間各地非遺展示工作以數字形式開展網上非遺傳播活動是非遺數字化傳播與傳承很好的開端,與新媒體平臺相融合,線上和線下相結合,可以有效推動非遺傳播與傳承。

1.線下傳承以平臺數字課程為基礎,加強非遺教育,不斷提質增量。非遺基礎教育落實納入校本課程的規定,調用國家、省文化資源數據庫作為教學資源,開發符合當代學生學習規律的非遺課程,保證教學課時和教育質量基本要求,以玩學相結合、展示與實踐相結合的方式,培養學生學習非遺、傳承非遺的愛好和興趣。平度市七星螳螂拳傳承人將武術教學與學校體育課結合起來,教習小學生傳統武術,再根據興趣愛好選拔優秀者進武館學習,以這種逐級選拔的方式培養傳承人。加強職業教育領域非遺教學與當地產業的有機銜接,強化數字化教學實踐及產業銜接、文創開發等實用技術學習,突出可操作性、實用性。面向大學開設以非遺傳承與數字化傳播相關聯專業,為數字非遺發展培養人才,開展數字非遺的產業化流程和成果轉化、非遺產品的數據化、對數字資源的協調管理和利益共享模式等方面的研究。社會化傳承方面,創建非遺場景化街區,有序推進“五進”工作開展。

2.線上傳播以國家、省文化資源數據庫為基礎,完善與電商、人工智能、短視頻、數字電視網絡和網絡直播等新數字媒體技術切接,綜合運用好公眾號、小程序、移動終端等數字化手段,為群眾提供一種便捷的數字宣傳和技術服務通道,以符合現代人視聽習慣的傳播方式進行宣傳,使現代化的數字媒體成為非遺文化的展播互動平臺,帶動青年人進入非遺領域發展。疫情期間,小紅書、抖音、快手等網絡平臺廣為流傳八段錦、五禽戲、太極拳等教學視頻,帶動了傳統武術的傳播。2022年,抖音直播啟動“DOU有國樂”計劃,面向民樂愛好者、專業民樂人、民樂非遺傳承人,進行直播帶貨帶文化的新玩法是新媒體與非遺傳播融合發展的很好嘗試。

(三)數字經濟與非遺融合,發展數字非遺產業

以非遺為文化內核,以產品為導向,與數字經濟融合形成非遺產業,有助于非遺的活態傳承。借力數字平臺發展新路徑,發揮非遺潛能形成特色產業,吸引各個年齡層特別是年輕人參與到非遺產業發展中來,進而助力非遺實現數字產業化。

1.發展“非遺+旅游”產業,通過把民俗文化、民間故事傳說、地方戲、民歌舞蹈等以數字技術方式加工還原成文化節目并作為鄉村文化游的一個展演環節,非遺從旅游環節中獲得收入,張家界將湖南花鼓戲《劉??抽浴放c苗族鼓舞、土家擺手舞民歌等民間文化相結合,通過音樂、歌舞、雜技等表演形式,綜合運用現代數字化聲光電技術,創作出音樂劇《天山狐仙——新劉??抽浴?將湘西非遺文化納入旅游業環節中展演,讓人們在旅游消費、欣賞美景的同時實現了文化傳播。

2.發展“非遺+電商”等與非遺體驗、生產、文創消費及旅游相結合的新興產業,推動有非遺元素的文創產品在題材、材料、工藝等方面進行創新,讓技藝與當代生活相融合。將非遺技藝轉化為具有市場價值的文創產品,以直播帶貨、電商平臺等方式,帶動一大批有非遺從業基礎的人員從事非遺行業工作,拉動當地非遺主導的產業經濟,非遺傳承人以抖音直播、電商、生活服務等方式獲得收入,會激發其傳播傳承非遺的動力,非遺在產品生產和銷售的過程中也得到活態的保護和發展。平度草編“指間大象”草編博物館[3]在實物展示和網絡瀏覽宣傳的同時,通過網絡平臺直播帶貨,提高了新河草編的知名度,也帶來了大批國內訂單;五蓮劉氏盤扣以文創形式加工出車飾掛件、盤扣包、紅色印記系列產品,承載著不同的故事和寓意,深受廣大群眾喜愛。

3.發揮城市IP新動能,打造非遺數字產業鏈條。推動城市IP轉化為“產業驅動力”和“特色競爭力”,融入非遺品牌塑造和開發,推進非遺主題樂園、非遺特色街區、文創衍生品開發,釋放非遺保護新活力。平度市以《節氣小精靈》全國首映、百臺聯播為契機,搭建“線上+線下”“國內+海外”“新媒體+傳統媒體”全方位營銷矩陣,打響“二十四節氣”城市超級IP的知名度。積極開展節氣小精靈IP授權,貼合市場需求打造多樣衍生品,推動IP衍生產業發展。

三、非遺數字化可持續傳播與傳承的幾點思考

(一)數字化融合過程中應傳承保護好非遺的文化內涵

非遺之所以活化在大眾的日常生活中,正是由于其豐富的文化內涵做支撐。在運用數字化進行傳播和傳承的過程中,無論是采用數字化技術展現還是以文創形式進行再創新再開發,非遺文化內涵都應是始終貫穿其中的存在,處理好數字化運用與非遺的精神實質的關系,才能在利用數字化創新中傳播與傳承非遺的“靈魂”。

(二)重視數字化生存語境下的非遺知識產權保護

在非遺數字化傳播和傳承的過程中涉及技術傳承、成果創新轉化和產品市場占有、文化產品和服務的輸出、品牌建設等諸多環節,這些環節又與數字文化資源的資產化、平臺消費、知識產權使用等商業領域密切相關。加強非遺領域知識產權保護,綜合運用商標注冊、地理標志認定、專利申請、版權登記等方式,用法律規范非遺數字資產的使用,提高代表性傳承人保護非遺知識產權的意識,多種形式搭建法律信息共享和法援溝通渠道,加強非遺知識產權執法,推動數字非遺健康發展。

(三)重視非遺數字化專門人才培養

非遺數字化建設不是單純的數字化系統和現代化信息設備的堆砌,它需要一大批能夠滿足非遺數字化服務需求的人員提供保障。因此,在人才培養和使用上,要綜合考察學科背景、專業能力、學習能力、創新能力、興趣愛好等職業能力,培養數字化專業懂非遺、非遺專業懂數字化的專門人才。

四、結語

作為歷史長河中民族整體遺留下來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非遺扎根于大眾生活,是活化的文化載體,非遺與數字的結合,是文化與科技的融合,通過數字技術推動非遺的廣泛傳播與活態傳承,讓非遺獨特的表達特性與文化內涵煥發出新的生命力,對實現“中華文化全景呈現,中華文化數字化成果全民共享”[4]的目標具有重要意義。

猜你喜歡
數字化數字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家紡業亟待數字化賦能
高中數學“一對一”數字化學習實踐探索
高中數學“一對一”數字化學習實踐探索
誰遠誰近?
答數字
數字化制勝
數字看G20
成雙成對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