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論馬爾庫塞對消費社會的批判

2024-03-22 14:56于曉勇
文化學刊 2024年1期
關鍵詞:異化理論馬爾庫塞異化

于曉勇

進入20世紀以來,消費社會的出現已經極大的改變了社會結構、生活方式乃至于文化生產。一時間,許多思想家在社會的大背景下,展開對于消費社會乃至于資本主義的批判和抨擊。馬爾庫塞是法蘭克福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其不但承襲法蘭克福學派的中心思想,對于“文化工業”展開批判,他還對消費社會中的相關現象展開研究,開啟了消費社會異化理論的先河。正如凱爾納所說:“馬爾庫塞是最早分析消費主義、廣告、大眾文化和意識形態如何把個人整合進資本主義制度,并通過它們來鞏固其制度,從而對消費社會進行分析的批判理論家之一[1]?!彼ㄟ^《單向度的人》(1964)對于資本主義控制下的消費社會展開鞭辟入里的批判,他認為造成消費社會異化的根源是科學技術的出現和發展,“技術的解放力量——使事物工具化——轉而成為解放的桎梏,即使人也工具化”[2]145。所以馬爾庫塞認為,人們在受到科學技術和大眾傳媒的影響下,會逐漸喪失否定和批判能力,成為一種單向度的人,社會也隨之變為單向度的社會。

一、馬爾庫塞視閾中的消費社會

什么是消費社會?學界直到現在也沒有一個明確的定義。在雷蒙德·威廉斯看來,消費是浪費的、摧毀的,那么消費社會便是一個以毀壞為特征的社會;列斐伏爾則認為現代社會是由消費控制一切的社會;鮑德里亞則認為消費社會是一個符號化的社會,在這個社會中,消費已經代替生產,消費也已經由對物使用價值的消費轉化為對其象征意義的消費。這些學者對消費社會的看法與批判都在當時引起了熱烈的反響。但是,這些學者的消費社會理論都受到了馬爾庫塞的啟發和影響,可以說馬爾庫塞是消費社會批判理論的奠基人。

馬爾庫塞視閾中消費社會的本質及核心是指,資本主義統治階級通過制造并滿足人們的虛假需求來維護其統治地位。馬爾庫塞認為,消費社會中科學技術發展帶來的物質充裕、精神文明,并沒有使人得到解放、社會得到發展,反而對人進行支配和奴役,使人變為單向度的人。在消費社會中,統治階級早已經改變了原來殘暴的、血腥的、控制人的方式,因為那樣更容易引起反抗,轉而尋求一種新的手段去剝削人們。他們利用現代科技和大眾傳媒給人們編織美好生活的圖景,讓人們心甘情愿地沉醉其中,仿佛只要按照大眾媒介所說的去做、去購買,便可以擁有美好生活。并且,人們沉溺于科學技術發展所帶來的優越生活,而逐漸失去反抗意識,資本主義統治階級不費吹灰之力就實現了對人們的掌控。

二、消費社會中的異化現象

馬爾庫塞通過對馬克思勞動異化理論的繼承和發展,全面豐富了自身的異化理論。他分析了消費社會中所存在的異化現象,深刻地意識到了單向度社會中所存在的問題。在他看來,消費社會在發展的同時,雖然給人們帶來了物質的豐裕、生活質量的提高,但是也使得人們的精神追求趨于一致,異化已經不僅展現為社會表面的脫離,更使人們的心理意識出現了扭曲。

(一)異化理論的溯源

“異化”一詞由來已久,馬克思在繼承和發展前人理論的基礎之上,根據對資本主義私有制的批判提出了勞動異化的理論。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表示,異化是主體所生產的物質性活動反過來支配和奴役主體,成為一種異己的力量。勞動本是人類生存發展的基礎,但是在資本主義私有制的壓迫之下,卻發生了異化。馬克思的異化理論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1)勞動者和勞動產品相異化;(2)勞動者和勞動行為相異化;(3)人和人的類本質相異化;(4)人和人相異化。而馬爾庫塞則認為,雖然馬克思的勞動異化理論是在19世紀工人勞動生活的背景下提出的,但是勞動異化理論并沒有過時,反而在現如今異化更加嚴重的情況下顯得彌足珍貴。所以,馬爾庫塞繼承并發展了異化理論,在馬克思勞動異化的理論之上,提出消費社會已然全面異化的理論。他指出,不僅是在勞動領域,即使是生活、休閑、娛樂時,人們也被資本主義所操控,消費社會發生了全面異化。

(二)消費社會中的異化現象

1.消費社會中人的異化

馬爾庫塞認為,勞動是人的本質,它是自由的和本能的,人們應該在勞動的過程中感覺到快樂和幸福。但是,消費社會中科技的發展并沒有使人得到解放,反而使人們更加壓抑。在消費社會生產過程中,工廠流水線的作業雖然提升了工作效率,但是勞動者也化身為機械性的工作機器。人們在工作中已經不再交流,只是麻木地工作,人們成為了流水線自動化生產中的一個零件??此剖侨藗冊诓倏v機器,可是人們早已跟隨機器運作而運作,成為了機器的附庸。長此以往,人們便會喪失自己的判斷和否定能力,跟隨機器乃至聽從資本主義的指令所行事,不再具有反抗意識。

在發達的工業社會中,自動化生產的工業機器已經逐漸替代了工人的勞動,工業機器憑借著自身超高的生產效率,給資本家帶來了更多的經濟收益。雖然工人是機器的操縱者、使用者,很顯然,當機器大規模地被使用,工人的工作自主性便會大大降低,技術的重要性顯然凌駕于人之上。同樣,考核工人的標準已不再是看個人的生產效率,而是轉化為單純的機器操作,科學技術已經削弱了人的價值。這都將直接導致工人階級的實力大大減弱,否定性逐漸喪失,革命意識逐漸淡漠。

2.需求的異化與消費所制造的假象

馬爾庫塞認為,人們對于商品的需求只是虛假需求,是被大眾媒介尤其是廣告誘導所產生的需求,這樣的虛假需求不光蒙蔽了消費者的真實需求,更是束縛了消費者享受美好生活的自由。在馬爾庫塞看來,人的真實需求是指,人們能夠自由掌控自己的需求,從實際生活需要出發,滿足日常生活基本生活所需;虛假需求是指,由社會強加給人的一種額外需要,這并非是人們真實的意愿,是“為了特定的社會利益而從外部強加在個人身上的那些需要”[2]6。并且這種需要是由大眾媒介所控制的,“最流行的需求,包括按照廣告來放松、娛樂、行動和消費”。顯然,大眾媒介所制造的虛假需求已經成為資本家支配和奴役大眾的一種工具。消費已不再是為了滿足消費者的基本需要,而是生產者或者資本家為了獲取更多利益進行商品傾銷的手段。

馬爾庫塞進一步指出,資本主義通過消費平等制造出“虛假”的階級平等,以維護自身統治,期望用商品消費來掩蓋真實的社會關系,同化被統治階級,進而磨滅被統治階級的反抗意識。資本主義宣揚著“消費面前,人人平等”的口號,即使人們在消費社會中的地位不同、階級不同,大家也可以享受平等購物的權力,享有使用同種商品的權力。工人可以像老板一樣享受電視節目所帶來的歡愉,也可以隨意進出娛樂場所。似乎在消費社會中,階級差異早已不復存在,人與人之間已然沒有實質性的差別。但是,對于同一件商品的消費也只能僅僅表明消費的平等,并不代表階級不再存在、壓迫不再存在。消費的平等只是資產階級為了維護自身統治而制造的一種手段,不同的階級之間,在文化、經濟等各個方面享有的資源依然存有巨大差異。底層人民即使是生活富足、物質充裕,也改變不了被壓抑和控制的事實,他們是“生活在富裕社會的地獄里的人”。

3.自由與幸福的異化

馬爾庫塞認為真正的自由是不區分階級、種群、宗教信仰的,而現代消費社會又使人們屈從于社會的總體需要,使人們失去了真正意義上的自由?!皼Q定人類自由程度的決定性因素,不是可供個人選擇的范圍,而是個人能夠選擇的是什么和實際選擇的是什么[3]?!痹谙M社會中,人們看似可以自由選擇和購買自己喜歡的商品,但其實這種“自由”并不是真正的自由,而是一種被提供的自由。消費社會中,科學技術的發展帶來了生產效率的提高,物質產品大量豐富,資本家將剩余產能包裝成形形色色的“商品”,通過各種大眾媒介推廣到社會中供人們進行選擇。這種做法有效地限制了人們能夠自由選擇商品的需要,人們只能在被提供的商品需求中進行小范圍的選擇,并不能根據自己的真實意愿進行額外的、自由的選擇。所以,在消費社會中人們看似自由的消費選擇已經淪為了資本家獲取收益的主要渠道。在“自由”的幻象之下,早已形成了一種隱形且致命的控制,它使人們喪失了自由的需要,在提供的自由中不斷沉淪。

何為幸福?許多學者做出了不同的回答,霍克海默、馬爾庫塞認為幸福即自由,幸福是可以自由選擇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唯有獲得人身自由和言論自由,才會產生幸福的感覺;而康德則認為幸福是一種滿足。但是,幸福感應該是因人而異的,每個人對于幸福的定義和感覺都不一樣,而消費社會中的幸福卻變得單一化、同質化,原本幸福的含義已經被推翻。大眾媒介,尤其是廣告鋪天蓋地的渲染,擁有某物便可以擁有幸福生活,距離美好生活你只差某個物品。這對人們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并且沉浸在物質享受中的人們早已經失去了判斷的能力,只會跟隨廣告的腳步去追隨所謂的幸福[4]。因為這種幸福只是一種虛假的承諾,在購買物品時人們會獲得短暫的幸福感,但是這種幸福感會隨著對于物品的使用而逐漸消失。為了獲得長足的幸福感,他們只能跟隨廣告的引導,不停地進行消費。于是,人們漸漸地將消費與幸福等同,開心時需要消費,不開心時更需要消費。人們只有在消費產品的過程中才能滿足自我欲望,消費已然化身為人們追求幸福生活的唯一途徑[2]9。人們在期盼著獲得幸福而盲目消費的同時,早已經丟失了獲得幸福的方式,整個社會都被卷入了消費主義的浪潮。

三、走出消費社會泥潭的解放路徑

馬爾庫塞不僅對消費社會中異化的表現展開批判,還揭示出異化所帶來的結果是單向度的人和單向度的社會的出現。他認為消費社會中的技術理性已然消解了人們的批判意識,資本主義所營造的美好生活圖式也全然消解了人們的反抗意識。因此,他主張要通過藝術和審美建立一種新感性來喚醒人們的理性,使人們回歸感性世界,走出消費主義的泥潭。

新感性是馬爾庫塞基于人本主義的立場,結合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論所形成的?!靶赂行?表現著生命本能對攻擊性和罪惡的超升,它將在社會的范圍內,孕育出充滿生命的需要”[5],這也就表明,新感性能夠喚醒革命意識,使人回歸主體地位。并且他認為,在政治或經濟上進行改革是注定會失敗的,唯有通過總體的革命才能恢復人的主觀能動性。所以,他主張從心里革命開始,從內部建立一種新感性來抵抗外部環境的壓抑。于是,他走向了藝術革命。

馬爾庫塞認為藝術來源于生活也高于生活,有其相對獨立性,唯有藝術才具有批判和否定的特征。藝術作品是對現實生活的升級與超越,它遠離現實生活,能夠在自由發展的空間之中建立一個屬于自己的、自由的世界,能夠讓讀者感受到思想的升華、精神的凈化。所以,馬爾庫塞指出“為了解決政治問題,‘美學是必由之路,因為正是美導向自由’”[6],通過藝術將激情、否定等意識引入人的思想感情,建立新的感性。當人們感受到藝術對美好生活的展現進而培養出感性意識之后,就會用藝術所傳遞的審美方式去感受身邊的環境與事物來喚醒自身批判性和否定性的意識,逐步走向革命。

總之,馬爾庫塞認為,想要擺脫消費社會對于人的壓抑和奴役,必須通過藝術和審美的新感性。唯有此才能讓人們在虛假的需求、虛假的自由中逃脫,恢復其批判和否定意識,使人得到解放,從而建立一個沒有壓抑和壓迫的社會。

四、結語

作為一名哲學家、思想家,馬爾庫塞并沒有被資本主義“制造”的美好生活所蒙蔽,而是清楚明晰地對于資本主義控制下的消費社會展開猛烈批判。他認為雖然消費社會帶來了科技的進步、物質的豐富,但是卻使人被壓制在大眾媒介的控制之下;同時也產生了許多負面的影響,最終造成人和社會的異化。但是他對于解放路徑的探索,充滿了烏托邦式的幻想。他并未指出如何借用藝術的力量轉化為實際的革命,并且藝術產生作用的方式是對人精神向往的引導,他顯然沒有意識到物質的決定性作用,陷入了唯心主義的困境之中。但是,他的異化理論對于我們構建和諧社會、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具有重要的借鑒和啟示意義,我們要培養自身“雙向度”的思維,明確自身的消費需求,不被大眾媒介誘導;要識破資本主義打造的幻境,要意識到在“自由平等”消費的背后所隱藏的是極權的本質;也要正視科學技術的發展,警惕工具理性的膨脹,實現人和社會的全面發展。

猜你喜歡
異化理論馬爾庫塞異化
農村聘禮的異化與治理——基于微治理的視角
商品交換中的所有權正義及其異化
馬克思異化理論的另類解讀——基于“歷史本質性”的視域
“單向度的人”與“君子不器”——比較視域下馬爾庫塞與孔子的技術理性批判
異化圖像的人文回歸
當前大眾文化審丑異化的批判性解讀
馬克思與弗洛姆異化理論對比研究
從《單向度的人》解讀馬爾庫塞的社會傳播觀
城鄉結合部居民生活異化可能性和必然性探析——基于馬克思異化理論視角
西方馬克思主義異化理論的探析與啟示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