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庭堅詩歌中的時空表現

2024-03-22 14:56岳小婷
文化學刊 2024年1期
關鍵詞:黃庭堅時空詩歌

岳小婷

中國近現代學者提出時空表現等相關概念,并以此出發研究古代詩歌。什么是時空表現?張紅運《時空詩學》是從宏觀的角度解釋文學中的時空表現。實際上,文學中的時空表現既可以指作品整體所描述的年代與歷史事實,也可以深入到詩歌內部,探究其中一聯所具體體現的時間、空間。筆者主要從第二個角度探究黃庭堅詩歌中的時空意識。

一、詩歌之時空角度的必要性

在文學作品中,時空的相關概念主要萌芽于魏晉時期。先秦詩歌中的時間、空間順應敘事順序,且作者是無意識地運用文學方法安排時空。如《豳風·七月》,作者多是按照一年農事的先后順序敘事。而在魏晉文人的作品中,文人開始將對于生命的悲憫、對于建功立業的渴望等內容融入時空中,是文學中時空表現覺醒的表現。

詩歌中不同時間、空間的轉換來表示多層含義,是詩歌表達的重要手段。鄧偉龍先生在《中國古代詩學的空間問題研究》中認為,從空間的角度解讀詩歌是有必要的,這是因為無論是作為詩歌創作方法的“賦比興”,還是詩歌組成部分的“言象意境”都是具有空間屬性的。

黃庭堅詩歌中的詞語來源廣泛,有理性如經史子集、有抽象如漢魏風騷;其章法多樣、起興無端、縱橫開合,遠隔千里而能意相接;詩歌整體以意脈相接,既不一味地按照時間敘事,也不是完全抽象化的表達,而是以其獨特的時空藝術為切入點,進而展開詩歌。

二、黃庭堅詩歌中的時空分類

時、空不可分割,兩者具是歷史前進過程中的重要部分。正如閔可夫斯基所說:“任何人提到一個地點時無不處于一定的時刻,提到某一時刻又無不位于一定的地點[1]?!边@里將時間與空間分類,只是為研究之方便,并非將時間、空間完全分離開來談。

1.空間的虛實性

詩歌中的空間根據其虛實性,可分為實體空間、虛造空間。

(1)實體空間

實體空間即真實存在的空間,作者只是將其描述在詩歌中,其中并無過多主觀作用成分。而在文學范圍中,詩歌在本質上是一種文學類藝術作品,因此,作者或多或少會使用一些手段、描寫方法以突出重點。因此,學者只能將真實存在的、無過多修飾的空間稱為“實體空間”。

元豐五年,朝廷售賣食鹽,黃庭堅任泰和縣長,為賣鹽深入山區,目睹民生疾苦,寫紀行詩十二首。其空間表現多為實體空間。其代表如《上大蒙籠》:“黃霧冥冥小石門,苔衣草路無人跡??嘀駞⑻齑笫T,虎迒兔蹊聊倚息。陰風搜林山鬼嘯,千丈寒藤繞崩石?!钡谝徊糠终鎸嵱浭龃竺苫\山區的真實自然狀況。大蒙籠位于江西太和縣,向西即為羅霄山脈??臻g的真實性在史料記載中、山區真實情況描寫中得到印證?!靶∈T”“大石門”俱為當地山名,這與題目中的“蒙籠”山相照應。第一二聯采用互文手法,內容上是描寫山區環境,形式上形成豎向對應;第三聯從聽、視著手,再次渲染當地環境之惡劣。其他如《春近四絕句》描寫小雪之后、太陽初升時的清新與蓬勃朝氣;《戲詠江南土風》對江南地區節日生活的真實描寫。其詩中并無過多修飾,手寫之事即眼見之景,讀者可在生活中真實目睹甚至經歷。不僅與當時的歷史情況高度相符,甚至千年之后依然符合實際情況。

(2)虛造空間

虛造空間并非真實存在,或是再造想象,或是純粹想象。想象是詩歌重要的藝術手段之一。劉勰言:“文之思也,其神遠矣。故寂然凝慮,思接千載;悄然動容,視通萬里……其思理之致乎[1]?!秉S庭堅極為擅長虛化空間,但大多是在現實的基礎上進行想象?!恫系綕霞脑婎H言太守居有湖山之勝同韻和》是想象遠處兄長的生活:“西來黃犬傳佳句,知是陸機思陸云。歷下樓臺追把酒,舅家賓客厭論文?!遍_篇即用陸機之典拉近距離,并表達了對陸機兄弟二人的傾慕。兄長在齊州任職,黃庭堅時在河北邯鄲大名縣任職,然“歷下”為齊州所管轄城縣,“樓臺”泛指齊州名勝,兩地遙隔百里,詩中卻好似近在身旁。實際上,黃庭堅在開篇即道明原因:以“黃犬傳佳句”,得知齊州兄長之日常,加上自己想象而得到的。在此地想象彼地人物的活動,這與杜甫詩歌頗有相似之處。其他如《送楊瓘雁門省親二首·其二》中想象學生楊瓘在歸鄉途中吃穿住行的狀況;《過平輿懷李子先時在并州》想象友人李子先在并州的心情是否與自己一樣。

2.起興所構造的空間

“興”是中國傳統詩歌表現手法“賦比興”中的一種。形式上,起興句與上下文間無明確的、緊密的聯系,在內容上卻是總結上文時空、開啟下文感悟的一種詩歌技巧。這之間依靠是一種非線性的、非邏輯的、空間性的思維方式。鄧偉龍也說:“‘興’……表面上看是種對藝術直覺的強調,而其背后支撐的思維方式卻恰恰是空間思維[2]?!?/p>

《次韻蓋郎中率郭郎中休官二首·其一》借景物起興,以表達對年輕一代的美好祝愿:“故人相見自青眼,新貴即今多黑頭。桃葉柳花明曉市,荻芽蒲筍上春洲。定知聞健休官去,酒戶家園得自由?!奔t花綠葉表面上似乎與朝堂新舊人之間沒有關系,與題目中的“休官”也無甚關聯,但實際上,三者間的關系很是緊密。桃、柳皆是先花后葉,前者花期在三四月份,后者在四五月份。此處“桃葉柳花”本就蘊含了一定的時間順序、也暗喻兩代人進入官場順序(山谷和友人與如今的官場新貴)。兩種樹木的花期先后出現、相繼裝飾春天;兩代官員先后入朝,也將不斷建設家國?!拜堆俊睘檩恫菽垩?“蒲筍”為蒲菜嫩芽,二者接連生長在春天的土地上。這一聯中出現的事物都是一年中的新生命,其中既有生命循環順序,又代表著如今官場新貴,更是有對年輕人的美好祝愿。黃庭堅將表面上看似無關系的三者放在一首詩中,塑造了三個空間,卻并不言明之間的關系,以景物起興,情感隱于文字之后。

《秋思寄子由》以秋景起興,來表達對子由的思念;《次韻和答孔毅甫》用兩個不同時代的典故起興,以境界闊大的異時空開啟詩歌,不遵循作詩套路。黃庭堅章法歷來受學者的重視,方東樹言“山谷之妙,起無端,接無端……每每承接處,中亙萬里,不相聯屬,非尋常意計所及”[3]。這種章法在起興這方面體現地尤為明顯。將起興句隨意地放置在詩歌的任意部分,既是對傳統的起興方法的創新,也是“對傳統的起承轉合章法原則的突破”[4]。

3.空間之大小、數量

一聯之中包含空間的大小、數量多少是考驗詩人詩歌創作力的重要標準之一?!董h溪詩話》稱杜詩在這方面是后世榜樣。在描寫空間廣大的基礎上,將空間描寫的具體而有內涵。黃庭堅在這方面深得杜甫精髓。

(1)空間之大小

自南朝提出律詩的相關創作規則后,歷代詩人幾乎都謹遵法則。這一方面使得詩歌容易成型,易抒發大眾情感;另一方面卻限制了才能的發揮,謹遵規則難以創新。黃庭堅承接杜甫“陰陽開合”的空間之法,繼續擴大詩歌的描寫空間,增加詩歌張力。

典型如“壯氣南山若可排,今為野馬與塵埃?!?《過方城尋七叔祖舊題》)一聯氣勢浮動、排山而來?!澳仙健币徽f為終南山,秦嶺主峰,綿延八百里,是涇渭之水的分界嶺?!耙榜R”指蒸騰而上的水汽?!澳仙健薄耙榜R”“塵?!睒O盡小大之物,但物象之間的“氣”卻渾然一體,畫面和諧,置于一聯之中,毫不突兀。前句物象之豪邁、氣勢之闊大與后句物象之渺小、縹緲相對比,更加突出古今變化之感嘆。

(2)空間數量之多少

詩歌講究言簡意賅,在有限的詩句中,極力擴展能夠包含的內容,擴大詩歌的張力。如“飯香獵戶分熊白,酒熟漁家擘蟹黃”,前句說山中獵戶生活,后句言河邊漁夫日常。兩者居于不同空間,卻都言食物之豐盛,以不同地區的小人物生活見天下大治?!董h溪詩話》中也說這一聯中空間之豐富:“環溪又問:‘如何是說眼前事,以至滿天下事?’……‘飯香獵戶分熊白,酒熟漁家擘蟹黃’……,皆是一句能言三件事[5]?!?/p>

三、時間與空間的交叉體現

時、空本就不可分割,兩者是事物運動的過程中必要的兩個維度。兩者皆是運動的事物,因此,據不同維度可以分為:時間不變,空間變化;時間變化,空間不變;時間空間皆變化三個方面。

1.時間不變,空間場所變化

落筆成詩的瞬間,若詩中無明確標志詞證明物質是運動的,則時間或空間停止變化,這與照片本質相似。在詩人筆下,詩畫可一體,可互相表現。在一句、一聯中可將時、空全部靜止,但在整首詩歌中卻不能。

上述情況稱為“靜態空間”,其要求是“詩人所處的空間環境相對固定,詩人目之所及的空間畫面或者是自身所處的位置”[6],即詩人所處空間無大變化,觀察視角固定在一個較為明確的空間內。因此,靜態空間大多選取幾個靜態畫面。典型如《和師厚接花》,此詩主要稱贊謝景初“移花接木”技術高超。根于土壤、顏色鮮艷,這是接花以后花之狀況,由此聯系到如何做學問。黃庭堅選取靜態畫面,期間無時間流動,空間處于一種凝定狀態。靜態空間尤其適合側寫社會狀況?!读髅駠@》最為典型:“傾墻摧棟壓老弱,冤聲未定隨洪流。地文劃劙水觱沸,十戶八九生魚頭?!?/p>

《續資治通鑒長編拾補》載熙寧元年八月,司馬光奏曰:“今河決之外,加以地震,官府民居蕩焉。糞壤繼以霖雨,倉廩腐朽,軍食且乏,何暇及民!冬夏之交,民必大困[7]?!鄙焦葧r任職于葉縣,見流民甚多,內心有感而發。多年無雨,糧食貧乏,地震洪流,接連的災害使得家毀人亡。詩歌中對時間流動的略寫甚至不寫,選取天旱無莊稼、地震洪流、百姓負重流亡等幾個畫面充分展示地理災害帶給百姓造成的苦難。

元豐五年,山谷任職于太和縣,為賣鹽而深入山區,目睹百姓生活之困苦,寫下紀行詩十二首,其中《上大蒙籠》與《流民嘆》在章法形式上相似,皆不言時間之流逝,而選取社會幾個代表性畫面進行側寫,更具有廣泛代表性。

2.時間變化,空間場所固定

可劃分為:自然時間、人為時間。前者如:“四時說盡庵前事,寄遠如開水墨圖?!?《次韻寅庵四首·其一》),以時間敘述空間展開?!八臅r”代表一年四季,是自然時間,“庵前事”代表著不同空間,一年之事如同畫軸一般在眼前緩緩浮現。

人為時間在懷古詩歌、重典故詩歌中常見。兩者相似之處是:以前的、歷史的事件的一部分事物保存至今日,或者今日之事物在某些方面與前者相似,故而引發感嘆?!缎烊孀屿籼谩贰洞雾嵵x子高讀淵明傳》等多首懷古詩歌,其中物象如“黃堂”“古器”“古弦”“正始”“義熙”等象征的都是人為時間。

典故可使今之人物、事件與過去共鳴,不同空間相交叉,產生今日恍如昨日之感。黃庭堅詩歌中典故頗多,提倡:“無一字無來處”,將典故所塑造的時空與今日之時空進行對比、感嘆,更加突出今日之感慨。

3.時間、空間都變化

(1)動態時空

動態時空是指有意表現時間、空間的流動性。動態空間變化分為遵循時間的單線性發展與非線性發展。后者時空原理與文學中的倒敘、插敘手法相類似。

《和師厚郊居示里中諸君》將靜態時空與動態時空兩相結合,不僅將謝景初多年來的生活狀況寫出來,而且聯想到人間百態之變化:“歸鴻往燕競時節,宿草新墳多友生?!睂⒆匀皇澜?、人生百態的變遷濃縮在14個字中,歷來也受學者關注。方回《瀛奎律髓》載:“歸鴻往燕競時節,天時也;宿草新墳多友生,人事也;亦一景對一情,上面四句用:‘菊山橘蛙’四物亦不覺冗。山谷詩變體極多[8]?!?/p>

(2)時間空間互相表現

時間、空間互相表現是詩歌中一種常見表現手法,不僅符合國人表達之含蓄要求,而且使內涵更加豐富。

黃庭堅仕途不順,自認理想不可實現,因此,多次想退隱歸鄉。這種主題在黃庭堅詩歌中很是常見:“橫笛牛羊歸晚徑,卷簾瓜芋熟西疇?!?《次韻答柳通叟問舍求田》)描寫辭官回鄉之后的生活。牛羊傍晚歸家,瓜芋應季成熟。不直說在鄉村所度過一年又一年,而是將其中時間流逝化為具體空間轉換、具體物象之變化。時間是抽象的,不能直接地表現出來,所以借具象化的空間表達。其他如《到官歸志浩然二絕句》《秋思寄子由》《對酒歌答謝公靜》《次韻寅庵四首》等詩中都有體現。時間、空間雙重敘事,兩者既可獨立成線,又可相互補充,是文學作品中常用手法。

4.時空之收攏閉合

詩歌講究“起承轉合”,其中“合”即是尾聯、或最后一部分收束上文時空,穩定作者情感、態度?!兜强扉w》中以“萬里歸船弄長笛,此心吾與白鷗盟?!笔帐?。在“了卻公家事情”之后,倚在快閣樓上,眺望千山落木與千里大江,內心閃過多年來千萬個畫面。他自認這些年來頗為不易,仕途不達,知音難覓,以致于發出“朱弦已為佳人絕,青眼聊因美酒橫”的感嘆,可這些情緒在詩歌的最后都隱藏起來。此前種種,皆為往事,暫且不提,將情緒轉接于祖國大好河山上。

在詩歌結尾部分,不糾結于過去、未來的挫折與難過,而是自我解放、尋求曠達:“功成事遂人間世,欲夢槐安向此游?!?《題槐安閣》)、“他日欲言人不解,西風散發棹扁舟?!?《發贛上寄余洪范》)、“俛仰之間已陳跡,暮窗歸了讀殘書?!?《池口風雨留三日》)……

四、結語

物象選擇、章法組合運用、內在情感的矛盾與豐富,與黃庭堅詩歌中的時空表現有很大聯系。從時間、空間角度去探索詩中之內涵,是研究黃庭堅詩歌的一個重要角度。詩歌中時間表現所反映的生命意識、對萬事之思考;空間表現反映對現實情景之感嘆、返回家園的渴望、對廣袤天地的探索。兩者相互融合、相互體現,共同構成黃庭堅詩歌之時空變化。

猜你喜歡
黃庭堅時空詩歌
詩歌不除外
跨越時空的相遇
鏡中的時空穿梭
“新”“舊”互鑒,詩歌才能復蘇并繁榮
玩一次時空大“穿越”
詩歌島·八面來風
黃庭堅書論(上)
黃庭堅論書85則(中)
時空之門
黃庭堅一夜三點燈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