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優化水稻種植技術提高水稻種植效益措施探析

2024-03-28 12:00黃志兵蔣光猛徐華明田大國吳新天王曉洪
種子科技 2024年4期
關鍵詞:苗床除草效益

黃志兵,羅 軍,蔣光猛,徐華明,田大國,吳新天,王曉洪

(霍邱縣種植業發展中心,安徽 六安 237400)

隨著經濟發展以及農業技術進步,我國農業生產已經進入了穩定發展時期。技術發展為水稻種植提供了有力支持,使水稻品種增多,水稻種植效益不斷提高。但是部分水稻種植區仍存在由于人為種植失誤或自然災害引起的大幅減產問題。為了避免降低水稻種植效益,需要不斷優化水稻種植技術,探究水稻生長發育特點,研究更高質量的水稻種植技術,提高水稻種植效益。

1 水稻種植技術要點

1.1 育苗

育苗是水稻種植的關鍵環節,種植人員需要利用苗床進行育苗工作。在育苗時,需要對水稻種子進行預處理。通過晾曬種子,激發種子的活性,然后用藥液浸泡種子,提高水稻抗病蟲害能力。包衣處理后的水稻種子不可立即播種,需在特定溫度條件下放置至少1 d 后才能播種,以此確保包裹種子的藥液完全固化。育苗前,需要對水稻育苗床進行壓實處理,但要避免壓實力度過大造成土壤板結,苗床土壤松實度適宜,可以為水稻幼苗提供良好的生長環境。給苗床施肥時,要注意肥料配比,避免出現肥力不足或過高、土壤酸堿度不平衡的現象,影響幼苗健康生長。在苗床預備工作開展的同時,應做好水稻種子催芽工作。將水稻種子浸泡于清水中,待水稻種子吸水量達到自身質量的1/4 及以上即可。

1.2 整地與水肥管理

在水稻移栽前,需要提前對稻田土壤進行處理,翻整稻田土壤,提高稻田土壤的疏松度,為水稻生長提供足夠的O2。在翻整稻田土壤時,使用旋轉翻整法,翻整深度約為20 cm。在稻田土壤翻整后,需要施加底肥,并對土壤進行水分管理,以此保證稻田土壤的濕度、氧含量、營養成分滿足水稻生長需要。此外,需要清除土壤中的雜草,避免出現雜草與水稻爭搶土壤養分的情況。在完成水稻插秧工作后,要開展水肥管理工作,保證水稻生長所需要的水分與營養成分充足。一般來說,在水稻移栽10 d 后施加肥料,保證水稻正常進入分蘗階段。

2 水稻種植技術優化措施

2.1 苗床管理

苗床管理能夠針對水稻幼苗的生長狀況,應用溫度控制手段、水分管理手段以及病蟲害防治手段,提升水稻幼苗生長質量,提高水稻種植效益。

2.1.1 控制苗床溫度

在水稻育苗期間,需要及時觀察水稻秧苗的狀態,等水稻秧苗出齊后將播種時覆蓋的薄膜除去。依據當地氣候條件與氣溫條件,做好通風處理工作,保障育苗床環境溫度以滿足秧苗的生長條件,培育壯苗。

2.1.2 加強育苗水分管理

播種后,育苗床土壤濕度直接影響水稻生長質量。因此在水稻育苗期要加強苗床水分管理。觀察水稻生長狀態,在水稻秧苗2~3 葉期,保障水稻育苗床土壤濕潤即可,避免土壤濕度過高或過低,影響水稻幼苗生長。在移栽水稻幼苗時,需要保障水稻幼苗水分充足。

2.1.3 加強預防病蟲害

立枯病、稻瘟病、地下害蟲是水稻常見的病蟲害類型,可選用諾普信跟爽等藥劑防治。

2.2 優化葉齡種植技術

水稻葉齡種植技術能夠提高水稻種植質量和種植效益。通過觀察水稻莖葉的生長情況,及時灌溉、追肥,能夠在控制水稻種植成本的基礎上,提高水稻種植質量。

1)觀察水稻葉齡,及時掌握水稻的生長狀態。水稻品種的多樣性,使水稻的生長數據并不完全相同,通過設置固定的葉齡觀察點能夠對不同水稻品種的生長數據進行檢測,進而選擇更符合生長標準、有較高種植效益的水稻品種。

2)選擇合適的水稻種植技術。水稻品種的多樣性使水稻種植技術、水稻種植工作等各有不同,水稻種植人員可以通過觀察水稻葉齡,探究更合適的水稻種植技術。通過觀察水稻葉齡,了解水稻的生長狀態,進而改良水稻種植技術,提高水稻種植效益。

3)加強水稻生長期間的田間診斷。光照變化、降水變化、氣溫變化等都是影響水稻生長的環境因素。通過開展水稻生長期間的田間診斷工作,能夠及時鎖定影響水稻正常生長的環境因素,進而為水稻田間管理提供依據[1]。

2.3 優化灌溉與除草技術

灌溉技術與除草技術是影響水稻正常生長的兩大關鍵技術。優化灌溉技術與除草技術,能夠有效提高水稻種植效益。

2.3.1 優化灌溉技術

為降低灌溉成本,大部分水稻種植戶直接將河流水引入稻田。而河流水可能含有大量有害物質,直接影響水稻的生長質量。

因此,在灌溉時需要對水源進行檢測,保證灌溉水源質量。水稻不同生長階段要選用不同的灌溉技術,比如在水稻孕穗期為保證O2供應量充足,并不需要開展大面積灌溉工作,僅需要保持稻田土壤濕潤即可;在水稻返青期,需要通過滲水灌溉的方式,保證水稻正常生長。

2.3.2 優化除草技術

雜草會吸收稻田中的營養成分,導致水稻所需的營養成分不足,影響水稻種植效益。因此,通過優化除草技術,能夠有效保證水稻種植質量。當前水稻種植除草技術多是使用除草藥劑,不僅提高了除草效率,也降低了除草成本。但是雜草生長較快,若頻繁使用藥劑除草,會使藥劑滲入稻田土壤中,影響水稻生長環境。因此,為了保證水稻種植效益,需要優化水稻種植除草技術,比如利用復合除草劑對稻田中的稗草進行處理,不僅能夠保證處理效率,而且對土壤的影響較小。

2.4 優化病蟲害防治技術

病蟲害是影響水稻種植效益的重要因素之一,優化病蟲害防治技術能夠提高水稻產量與品質。

1)選擇抗病蟲害能力較強的水稻品種,依據當地氣候條件,選擇適宜種植的水稻品種,在選種、育苗階段應用藥物提高水稻的抗病蟲害能力。在播種后,加強水肥管理,為水稻幼苗提供良好的生長環境,提高病蟲害抵御能力。

2)借助生物防治技術,比如將青蛙、隱翅蟲等害蟲天敵引入稻田中,利用生態系統的食物鏈防治病蟲害[2]。

2.5 優化控肥技術

施肥技術能夠滿足水稻生長期間對養分的需求,通過了解水稻生長階段所需要的營養,做好控肥工作,進而為水稻生長提供有利條件。在水稻移栽10 d后,施加提苗肥使水稻獲得足夠的養分。用有機肥替代傳統肥料,不僅能夠減少土壤污染,也能降低施肥成本。在水稻返青期間,將有機肥與化肥配合施用,在降低施肥成本的同時,還能夠提高水稻質量和種植效益。

3 提高水稻種植效益的策略

3.1 轉變種植戶思想觀念

種植戶是開展水稻種植的主體,其思想觀念直接影響著水稻種植技術的應用質量。要想提高水稻種植效益,技術推廣人員要及時對水稻種植戶進行引導,使種植戶認識到應用先進的水稻種植技術是提高水稻產量與質量的關鍵,進而將技術運用到實際生產中。

1)加大水稻種植知識與技能的普及力度。當前大部分種植戶對水稻種植技術的應用效果仍存在一定的疑慮,尤其是經濟欠發達地區的種植戶更傾向于應用傳統的水稻種植方法。這主要是因為經濟欠發達地區的信息較為閉塞,先進的水稻種植觀念并未有效流入該地區,使水稻種植戶的種植觀念較為落后,對先進的水稻種植技術存在抵觸心理,不愿意將先進的水稻種植技術應用于水稻種植當中。因此,相關部門要加強水稻種植知識與種植技能的宣傳和普及,邀請水稻種植專家前往種植地宣傳先進的水稻種植技術與理念。將視頻講解與專業知識相融合,使用種植戶容易理解的語言介紹相關理念與應用要點,提高種植戶對水稻種植技術的接納度。

2)通過增加水稻種植投入,實現偏遠地區的水稻種植產業升級。部分偏遠地區或經濟欠發達地區的水稻種植機械水平較差或者不具備升級水稻種植技術的經濟實力。在此背景下,相關部門要及時加大對水稻種植技術升級的投入力度,通過助農貸款、水稻種植技術扶持等優惠政策,減少種植戶的經濟壓力,推動種植戶主動選擇和應用更先進的水稻種植技術與種植設備,為提高水稻種植效益奠定基礎[3]。

3.2 加強土地規?;洜I與基礎設施建設

在當前水稻種植領域中,土地規?;洜I與基礎設施建設影響水稻種植效益。比如水稻種植區較為分散或環境質量不高,直接影響水稻種植技術應用,進而降低了水稻質量與產量。為了提高水稻種植效益和技術應用效果,要重視土地規?;洜I和基礎設施建設。

1)重視土地規?;洜I。土地細碎化會增加勞動力的投入成本,影響水稻種植效益。實現土地規?;洜I,解決土地細碎化問題,需要完善土地流轉制度,可以通過以下措施解決。在水稻種植區域積極引導種植戶開展整租或整村土地流轉工作,轉變種植戶的思想理念,實現集中耕作。通過設置土地轉讓專項基金,給予土地流轉扶持補貼,提高種植戶開展土地流轉工作的積極性。同時,通過完善農村福利制度,為土地流轉后種植戶的生活提供保障,解決土地流轉后的醫療問題、養老問題與教育問題。

2)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基礎設施建設能夠有效保障水稻種植效益,進而提高水稻種植水平。政府部門需要加大水稻種植基礎設施建設資金的投入力度,完善基礎設施建設規劃工作。加強水稻種植區道路交通建設,為種植戶銷售水稻提供便利。重視水稻種植區域水利設施建設,完善灌溉系統與節水系統,提高抗旱、排澇能力。建設晾曬場所與糧倉,做好水稻處理與存儲工作,保障水稻種植效益[4]。

3.3 選擇品種、處理苗床、適時收獲

1)種植品質優良的水稻品種,能夠有效提高水稻種植效益??茖W技術在農業生產領域中的應用,不僅創新了農業生產方式,而且為豐富農作物品種作出了貢獻。水稻育種技術進步為水稻種植效益的提高提供了更優良的水稻品種。為了提高水稻種植效益,要依據種植區域的實際情況選擇品質優良的水稻品種。由于水稻種植區域的氣候條件與土壤條件不同,因此要依據水稻種植區域環境選擇抗澇能力較好或抗旱能力較好的水稻品種。要依據土壤實際情況選擇有較強抗病蟲害能力的水稻品種,以保證水稻品質。除此之外,在選擇水稻品種時,往往并不局限于單一水稻品種,而是要做好2 個及以上優質水稻品種的備選工作,增強水稻的抗病蟲害能力,保證水稻品質。

2)提高對水稻生長苗床的重視程度。苗床是推動水稻高質量生長、提高水稻種植效益的關鍵環節。種植戶要對苗床進行處理,為水稻生長提供更優質、更適宜的環境。種植戶要分析所選水稻品種的種植特點與生長需求,為水稻生長提供合適的生長條件。水稻喜濕熱的生長環境,即使生長環境的溫度較高,水稻同樣能有較好的生長勢。種植戶要關注苗床的地勢情況,盡可能選擇地勢較為平坦且向陽的地塊,同時保證苗床土壤養分充足[5]。

3)科學把握水稻收獲時間。水稻收獲時間合理同樣影響水稻的種植效益,種植戶不僅要關注水稻的種植過程與生長過程,還要合理安排水稻的收獲時間,避免水稻收獲時間過早出現水稻生長不完全,或水稻收獲時間過晚出現腐爛的現象。最合適的水稻收獲時間為種植區有90%以上的水稻莖葉變黃,同時水稻籽粒變硬,此時是水稻最佳的收獲時間。

3.4 完善相關政策

有的種植戶不愿意將更多精力投入到水稻生產中,出現這一現象的原因是水稻種植收益較低,影響了種植戶的生產積極性。為了提高水稻種植效益,需要出臺水稻種植優惠政策,提高種植戶的種植積極性。

3.4.1 優化農資價格體系

通過調整糧食收購價格與農資價格,提高種植戶的經濟收入。政府要加大對農資市場的監控力度,使農資價格穩定,避免種植戶造成不必要的經濟損失。同時,管控糧食收購市場,穩定糧食收購價格,通過多渠道的水稻銷售體系解決銷售不暢的問題,進而保證種植戶的經濟收入。

3.4.2 優化惠糧政策

為了提高種植戶的積極性,應給予種植戶相關補貼,將糧食生產補貼、農資補貼、良種補貼等直接給到種植戶手中,提高種植戶生產積極性,提高水稻種植效益。

4 結束語

水稻種植技術的優化是一項長期性的復雜工作,當前水稻種植技術發展并不完善,在實際應用水稻種植技術時會存在一定的困難,造成水稻產量、質量下降。因此,通過不斷優化水稻種植技術,可以提高葉齡種植技術的應用質量,優化灌溉技術、除草技術、病蟲害防治技術以及控肥技術,確保水稻種植技術的應用質量。同時,要轉變種植戶的思想觀念,推動種植戶主動應用先進的水稻種植技術,重視土地規?;洜I與基礎設施建設,選擇優良的水稻品種與苗床,把握水稻收獲時間,完善水稻優惠政策,提高水稻種植效益。

猜你喜歡
苗床除草效益
草粉發酵 喂羊效益高
玉米除草、追肥 記住這些“黃金時段”
蓮魚混養 效益提高一倍
扦插苗床對桂花扦插苗生長的影響
除草記
小麥播種后 除草最佳時間別錯過
冬棚養蝦效益顯著,看技術達人如何手到“錢”來
果園有了“鵝幫工” 一舉多得效益好
容器苗苗床施工技術
海南粗榧扦插育苗技術及苗床環境調控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