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你老了,關于吃這件“小事”

2024-03-28 18:47梁婷余穎欣張爔文
時代郵刊 2024年5期
關鍵詞:小事食堂餐廳

● 梁婷 余穎欣 張爔文

伴隨著衰老,吃飯會出現很多意想不到的阻礙。這不是一兩個人的難處。根據研究,在75歲之后,有50%左右的老人會出現吃飯困難。

但現實的問題是,老了以后,人們順從地接受很多東西吃不了、吃不下,于是少吃,甚至不吃。老年人不再喜歡談論愛吃什么、應該吃什么,而是怎么方便就怎么來。

我們通過“吃飯”來認識衰老,更重要的是,找到方法,應對衰老之后越來越顯現的關于吃的問題。一組數字可以進一步解釋它的重要性:20多年前,中國正式進入老齡化社會。到2021年,中國60歲以上的老人已經超過2.5億,占總人數的14.2%,而在2035年,這個數字會達到4億——這是我們的父母的現在,也是我們每個人的未來。

“吃”這件習以為常的小事

對于吃,年過七旬的高奶奶顯得格外小心。兩年前,因為吃了一點不太辣的青椒,她連續一周腸胃不適,最后只得去了醫院。2007年,老伴去世,她一個人搬來了北京通州這個有電梯的小區里。一開始不太適應,她寬慰自己,“得享受孤獨啊”。只不過,更難挨的是,大部分時候,她都是一個人吃飯。

朱慧莉見過很多這樣的孤單老人。她在廣東惠州運營著一家公益性質的“長者食堂”,為周圍村鎮的老人免費提供午飯。

她發現,一些60歲以上的老人在老伴去世以后,即便會做飯,也“不想做”,好像一個人就沒盼頭了。完全不會做飯的男性,甚至經常吃饅頭面包之類的食物充饑。

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營養與食品衛生學教授張召鋒說,中國65歲以上老年人的多病共存現象非常普遍,疾病影響著老人進食的量和欲望。多病意味著要多重用藥,藥物也會導致人的食欲和身體機能下降。就像朱慧莉觀察到的那樣,越來越普遍的老年抑郁也影響著老年人進食。

高奶奶家飯桌上的熱鬧,只會出現在兒子兒媳周末過來的時候。只有這一天,她才會準備幾道不同的炒菜。一個人的時候,她一天吃兩頓,早上是饅頭和牛奶,午飯則是一盤“雜拌菜”。高奶奶說,某種程度上,做飯成了她抵抗衰老的武器。但實際的困難無法忽視,10多年前因腰椎錯位做了手術之后,長時間站立對于她來說很難。

對于何月娥來說,吃飯這件事在50歲就變得有挑戰了。那一年,她裝了假牙,花生米、排骨吃不了了,連雞肉也咬不太動。精力和體力的流失,何月娥在66歲這年感受更明顯。去年年初,她患上腰椎間盤突出,痛感從胯部順著左腿一直蔓延到腳底,只有躺在床上才能稍微緩解。

超過60歲,在中國就正式成為老年人。但很多老人還在照顧著高齡老人的一日三餐。

胡水其70歲,妻子去世后,他就陪著母親在廣東清遠的農村生活了20多年。他每天要花3個小時做飯,做好飯之后,還要用剪刀把菜剪成小塊——母親的牙齒全沒了,喉管也收縮了,常常吞咽困難,總要伸長脖子。

他發現,母親越活越像“老小孩”,很多時候喊餓,其實是嘴饞了。他會買麥片、面包這類比較軟的食物給母親解饞。在老年人食品市場,他的確沒有太多選擇。

在中國,每5個人中就有1名老人,一個亟需回應的憂慮是,關于吃,我們能看到怎樣的未來?

老了,能去哪里吃飯?

事實上,為了應對老年人的吃飯問題,在2016年前后,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就開始推廣“社區食堂”。此后幾年,越來越多城市和農村也辦起了“長者食堂”。有的是街道、社區購買社會服務,由第三方承接經營,有的是慈善性質的公益項目。近幾年,“社區食堂”也常出現在政府文件中。

一個工作日的上午10點,距離正式開餐還有一個小時,位于北京十里堡社區的老年食堂已有10多位年過八旬的老人等候在這里了。相比于有些只準備盒飯的社區食堂,這里能提供十幾種自選菜,葷菜9元、10元不等。大部分老人會打飯菜帶回家,吃不完,晚上熱一下,一天都不用自己做飯了。附近的上班族、快遞員也會來這里吃。

不少社區食堂都對年輕人以及社區外的人開放,有老人對此表示過疑惑。食堂的工作人員解釋,只有面向社會,食堂才能生存,菜品才能多樣化,服務才能做得更好。如果不對外開放,利潤太低就難以持續經營。

廣東惠州的朱慧莉為養老助餐提供了另一種樣本參考。她曾經開了一家農莊。2016年,一位老爺爺來農莊吃飯時,提出了很多要求:要把食材剁得細細的,不能放太多油,要清淡。這位老人讓朱慧莉想起自己已經過世的爺爺。

原來人老了以后吃飯有這么多不便,她萌生了想要讓老人吃得方便的想法,并很快付諸行動。今天,愛心餐廳服務著超過300位老人,其中有近200位是超過80歲的高齡老人。餐廳每天會準備六菜一湯,保證一個高蛋白的菜。

如果何月娥來到朱慧莉的愛心餐廳,她不會因為牙齒咀嚼能力不夠吃不了花生。在這里,腰豆、花生、蓮藕這類偏硬的食物會被煮得很軟爛,或者磨成粉,炒菜、煲湯的時候放進去。有助于排便的淮山、香芋、菌菇等也常出現在菜單里。朱慧莉發現,即便香菇切成片,也會有人咬不動,于是想了個辦法,那就是把香菇、胡蘿卜這類食物用機器攪碎,保證食材能夠進入到老人的胃里被吸收。

餐廳每天有4條送餐路線、12名送餐人員。最遠的地方,往返需18公里,得開車送。近一點的,就騎電動車。朱慧莉解釋,一條路線之所以需要3個人配合,是考慮到幫助老人的同時,也要考慮志愿者的權益,包括在路上的交通安全等等。

運營這樣一個完全免費的愛心餐廳,除了政府每年給予一部分資金扶持和社會捐助外,平時主要還是靠志愿者。后廚的18名志愿者幫忙解決300名老人的吃飯問題,其中,有6名固定的“銀齡寶貝”。朱慧莉說,剛開始他們6個人只是來吃飯,后來,他們覺得自己在家里也沒什么事,便主動來做志愿者。餐廳忙的時候,會發布招募信息,很多放寒暑假的初中生、高中生也會報名參加。

從個人的一次愛心行動開始,到一步步規范,愛心餐廳成為今天登記在冊的、被官方認可的慈善組織。一年到頭,他們幾乎沒有一天休息。

現在,不少街道辦事處聯系朱慧莉,希望提供送餐服務。朱慧莉想,是不是能調動社區、社會組織以及社區自治組織資源。比如餐廳把食物送到社工站,再由社區的志愿者統一送餐,節省時間成本。但這不是她靠自己的力量能做到的。

他們也沒有能力針對不同的疾病配置營養餐。朱慧莉說,這需要專人專配,要調用更多社會資源。她期待這一天早點到來。他們目前能做到的,只是“如果老人不能吃這個菜,就換另一個菜”。

在解決老年人吃飯問題上,僅僅依靠社區和鄉村的老年食堂實現“健康老齡化”,遠遠不夠。

準備迎接4億老人

飲食、疾病與健康在很多時候互為因果。當前疾病發生和死亡的種類里,排在前列的是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壓、癌癥等慢性非傳染性疾病。暨南大學基礎醫學與公共衛生學院教授陳國兵說:“這些疾病中,除了癌癥,其他的病都是吃出來的?!?/p>

鄰國日本,早在1995年就正式進入輕度老齡化社會,在老年人飲食方面,他們提供了很多可以借鑒的方向。日本有一套完整的老年人食品體系,低糖、低脂、低鹽、高蛋白是標配,還會推出很多有助于骨骼健康、關節及肌肉健康、提高免疫力、改善三高的產品。

張召鋒說,事實上,中國在老年營養行動政策方面已經不再落后。2017年就有了“國民營養計劃”,2019年又啟動了“健康中國行動”,其中一項就是老年健康行動。2021年,中國營養學會還正式發布了《易食食品》的團體標準,規定了易食食品的定義、種類、原料要求、加工要求、技術指標以及標簽要求等。

他認為,眼前最緊要的問題是,盡快推出針對老年人食品的國家標準,推動營養立法,讓企業更有信心進入老年食品市場。

陳國兵指出,在鼓勵社會和企業力量進入到老年食品領域的同時,一定要政府加強監管,特別是在衛生和營養兩個方面。

這也是很多老人最看重的部分。

陳國兵還提到,社區食堂不僅是一個吃飯的地方,更是一個社交的場所,能夠幫助改善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對于有特定疾病或需求的老年人,除了正常的飲食外,提供特殊醫學用途配方食品也很重要。

想要健康地老去,老年人要提高自己的營養素養,張召鋒強調,家庭也要搭建營養飲食的氛圍。這需要更多社會層面的宣傳教育。

這也對科研人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張召鋒說,應該落地更多依從性高、效果好的飲食模式?!岸皇且恢v起糖尿病就是限制,這樣不僅效果不好,還會導致其他營養元素的流失,更重要的是它不可持續?!?/p>

“想吃得營養,可吃不到怎么辦?”對于這個問題,張召鋒覺得還是要依靠社區,除了提供養老食堂之外,應該豐富老年食品的品類,利用現有的衛生服務中心搭建老年營養小屋,讓營養食物對老年人來說,更加可及。

到2035年,中國60歲以上老人將達到4億,我們準備好迎接這一天了嗎?

猜你喜歡
小事食堂餐廳
TARENTUM萄木餐廳
“互助孝老食堂”值得推廣
LUNAR餐廳
城里的怪餐廳
食堂
關于快樂這件小事
幸福食堂值得推廣
每一件小事都又煩又重要
三千食堂
小事不小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