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7歲北大教授,決心做好“太空導游”

2024-03-31 17:20李娜
老年博覽·上半月 2024年3期
關鍵詞:科普太空

李娜

北京大學教授焦維新的網名叫“太空導游”。這不是他自封的,而是學生送給他的昵稱。焦維新在北大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教了40年的書,2010年退休后,他力求拆除知識傳播的藩籬,開始做科普。他做講座、寫書,也開始做短視頻。

“2025年3月土星光環會消失嗎?”“宇宙有多少歲?”“什么是開伯帶(柯伊伯帶)?太陽系還有第二個嗎?”在網絡世界里,焦維新的賬號猶如一艘宇宙飛船,正搭載更多渴求知識的人探索地球以外的世界?!坝钪媸菬o限的,人的認知能力也是無限的,向無限發展,讓想象成為現實,是人的一種本能?!苯咕S新說。

“老焦是一個朋友”

焦維新正式開始做科普是2011年退休之后的事。他加入了中國科學院老科學家科普演講團,每年去往全國各地,為不同年齡、不同知識背景的中小學生做近百場科普講座。有一回做報告時,他看見一個小朋友在座位上亂扭,就問他:“你是不是不舒服?”小朋友說:“沒有,我就是想上廁所?!苯咕S新讓他趕緊去,他卻說:“我想聽老師把課講完?!苯咕S新感動極了:“孩子們求知欲很強。只要講的方法對頭,讓他們把高新知識聽進去,對未來的影響是非常大的?!?/p>

在焦維新看來,人類對未知事物有著天然的好奇心,“現在我們可能沒有直接感受到這種需求,但假如科學家不斷指引,總有一天我們會逐步感受到”。

焦維新的童年和少年是在黑龍江省呼蘭縣(今哈爾濱市呼蘭區)的農村度過的,父親是一位目不識丁的農民,母親在他上初二那年便離世了。每天上學,焦維新需要來回走12公里路。也就是在那時,他第一次有了來自日常生活以外的困惑:“為什么有些星星一動不動,有些卻跑得那么快,一會兒就沒了?”“春節午夜燒香放炮,為什么要等三顆星星連成線且平行于地面的時候?”那時沒人能回答他這些問題。

1965年,焦維新考上了北京大學地球物理系。1969年年底,他被分配到南京的一個雷達工廠。1970年4月24日,中國成功發射了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那晚,焦維新聽著電臺里的樂曲,看著天上移動的亮點,久久不能入睡:“中國航天進入攻堅時代了,以后還會大有發展的?!?/p>

“東方紅一號”的成功發射鼓舞了焦維新。1970年回到北大任教后,他成了地球物理專業諸多基礎課程的教材編寫者。1993年,焦維新前往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做訪問學者,回國后,他又開設了諸多基礎課程,其中一門便是主要面向文科生的通選課“太空探索”。

嚴格來說,這可以看作是焦維新做科普的開端,因為通選課的教學目的不是介紹復雜的數學推導過程,而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科學素質,用焦維新自己的話來說,就是課程“涉及面廣,但講得不深”。每次上課,教室內外都擠滿了人。因為這門課太受歡迎,后來北大學生會還特地為焦維新組織了系列講座“老焦與你聊航天”—起這個名字時,學生會沒和焦維新商量,后來特地向他道歉,問他稱其為“老焦”會不會不尊重。焦維新自己倒是很高興:“這說明你們沒把我這個老師當外人—老焦是你們的朋友,對不對?”

“比我在學校的服務面寬多了”

退休以后,焦維新仿佛成了科普界的田野工作者,今天在這個小學,明天在那個中學做科普。多年的教學經驗讓他早就學會了因材施教。講月球,面對中學生,可以直接講自轉、公轉;面對小學生,則要采用角色扮演或者講童話故事這類寓教于樂的方式。有一次講坐標制定的原理,焦維新就給小朋友們講了小兔子吃蘿卜的故事:“小兔子看到一堆蘿卜,吃得很香,兔媽媽就說:‘留個記號,下次就很容易找到這堆蘿卜了。那怎么做記號呢?在烏云下面還是在樹的旁邊呢?”小朋友們立馬有了興趣,并很快得出了“要有固定目標”這個結論。

后來,焦維新逐漸發現,不光孩子們有求知的渴望,很多老年人其實也很關心科學。他在街道講學時,常常有人問:“到底有沒有外星人或者外星低級生物?在太陽系沒找到,在別的地方有沒有可能找到?外星人會給我們回話嗎?”

然而焦維新也發現,人們的好奇心非但沒有得到滿足,還常常被誤導:“比如我們發射‘天問一號行星探測器的時候,有人說在地球和火星最近的時候發射最合適,這完全是錯誤的。這個有嚴格的計算方法,我都跟學生講過?!苯咕S新還經常在網上看到添油加醋的所謂“知識”,看了以后非常生氣:“這完全是胡說八道!但我不直接批評人,我只會繼續做科普?!?/p>

焦維新決定做短視頻。一來短視頻老少皆宜、用戶廣泛,可以同時滿足小學生和老年人的需求;二來短視頻是傳播新貴,他的聲音不至于被完全淹沒?!皬恼麄€社會的科學素質看,做科普是非常重要的。做科普既要有藝術性、吸引力,又不能犧牲科學性,這一點是絕不能含糊的?!苯咕S新目前有一個合作的運營公司,他一直向對方強調:“我是一個老師,教書育人是我的責任,在學校是這樣,做科普視頻也是這樣,絕不能為了點擊量去做捕風捉影的事?!?/p>

這幾年,焦維新對短視頻的認知也在發生變化。以前他以為短視頻上只有娛樂內容,開始自己做賬號后才意識到用短視頻也可以普及知識?!八鼉热莼顫?,老百姓喜聞樂見。我也在認真思考,如何在選材上更適應受眾的需求?!?/p>

年過七旬的焦維新自創了一個將傳統授課與移動互聯網視頻制作相結合的“紙板手機錄課法”:他和妻子一起,先將要科普的內容認真做好講義,將其貼在紙板上,再將這塊紙板固定在三腳架上,中間為手機留出空間。他一邊看著紙板上講義的內容,一邊對著手機鏡頭講課,就像在講臺上一樣。

為了更貼近用戶,焦維新將選題從天體物理領域擴展到了更多與日常生活相關的內容。除了談伽馬射線釋放的能量、NASA(美國國家航空和航天局)探測器帶回地球的60克小行星樣品、遍布地球軌道的太空垃圾,他也談貓咪多達300種的面部表情、吃草莓的益處以及在海底漫步的神似外星人的“海妖”。有記者問:“焦老師,您都這個歲數了,為什么還要做短視頻?”焦維新回答:“做短視頻能讓這么多人汲取到知識,比我在學校的服務面寬多了?!?/p>

過去三年,焦維新共發布了1400余條短視頻,總點擊量超過了1億次—在過去10多年的科普生涯中,這是他不敢想象的數字。

做半個世紀的“太空導游”

眼下,科普已經成為焦維新生活的主要內容。

他每天五點半起床,上網搜集資料,將有科學價值或者有新聞性的內容分門別類存在文檔里;八點吃過飯,他要么備課、寫科普書,要么就做科普短視頻,在抖音上發布。

2016年開始,他被學院邀請回去給大一新生講課。雖然講過很多年,但焦維新仍將給新生講課稱為自己工作的“重中之重”,每次講課前都要重新修訂授課內容。他還寫了近50本科普書,如《冥王星的故事》《星際航行》《太陽系富含水的天體》等等。

吃過午飯,他會和老伴一起拍視頻。以前用手機,現在用照相機。碰到復雜的拍攝或者直播節目,光設備兩人就得研究半天?!坝袝r候挺費勁的,但是也得學?!苯咕S新說,通過短視頻做科普對他這樣的老年人來說雖然有諸多“技術難題”,但它的生動、直觀是其他科普形式不能比的。

“這件事的經濟效益可以說微乎其微,但我不在乎。我覺得有那么多人看我的科普視頻,就是對我工作的認可?!背S蟹劢z給焦維新留言,說以前對某個問題一知半解,看了他的短視頻后豁然開朗。每次看到這樣的留言,焦維新都非常有成就感。十幾年如一日地投身科普,他將這份持續的熱情歸因于過去半個世紀自己所秉持的教育理念:“老師的根本責任是教書育人,為青年的成長創造條件,不管是在學校講課,還是在社會上以各種方式做科普,都是如此。這是一輩子的事,所以只要身體還可以,我就會繼續做下去?!?/p>

焦維新說,這種堅持,是他從小根植于心的樸素情懷。有件事他至今記得:父親被選為互助組組長,有一天在家休息時,忽然下起了大雨。父親顧不上自家晾曬的衣服,先跑到公家的地里將糧食蓋上?!斑@就是他這個老農民對我的影響—不是知識的熏陶,而是出自本心的樸實的責任感?!苯咕S新感慨道。

在北大工作半個世紀,將更多精力分配在教書上的焦維新很晚才評上教授職稱,但他說自己并不后悔。他說:“科學家是走在人類發展前面的人。只有科學家愿意引領民眾向宇宙深處走,人類的想象才能逐漸變成現實,人類才能不斷前進?!弊鳛閷⒑⒆觽円蚩茖W的“太空導游”,他愿意成為一座燈塔。

猜你喜歡
科普太空
SpaceX的太空三日游
上太空,安個“家”
上太空,安個“家”
科普達人養成記
科普連連看
科普連連看
太空遇險
微科普
微科普
微科普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