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會賺錢的品牌懂你的喜怒哀樂

2024-03-31 17:08錢洛瀅
商業評論 2024年3期
關鍵詞:麥當勞感性社交

錢洛瀅

如果用一個詞形容2023年的消費者,那必須是“情緒化”:感性與理性交織,焦慮、發瘋與躺平并存。

消費者正變得越來越理性,比如非必要不買和尋找平替。但復盤全年,其實消費者感性的部分似乎更加張揚——從爆火的淄博燒烤和Citywalk,到多巴胺、美拉德穿搭,再到李佳琦一句話激怒消費者而引發的老牌國貨浪潮,最后到由瑞幸與茅臺聯名為開端的茶咖行業IP聯名泛濫……

這些全網爆火的事件、元素,看似都出自消費者之手,再經由社交媒體發酵。但實際上,種種跡象表明,絕大多數爆火并非偶然事件,就算真的偶然,在其發展過程中也離不開品牌與商家的推波助瀾。

消費者的喜怒哀樂,一直都盡在品牌掌握之中。如今,利用消費者的情緒變化進行營銷,正變得越來越普遍。

情緒營銷之新

情緒營銷在營銷行業不是新概念,甚至可以稱得上是有些古早的概念。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丹尼爾·卡尼曼在《思考,快與慢》一書中將人的思維分為快和慢兩個系統,前者無意識且快速,后者則需要消耗注意力,需要動腦。他和特沃斯基的研究發現,人們做決策時并非完全是理性的,反而很多情況下會做出非理性且不經濟的決策。也就是說人們在做決策時,快思維發揮的作用遠大于慢思維。

書中也比較了走感性路線與理性路線的傳播活動,最終所創造的利潤增長差異。結果發現,感性路線創造的平均增長是31%,相對于理性路線的16%,效果幾乎翻番。

那么,對品牌方來說,消費者最好情緒波動比較大——如果大家都心靜如水、冷靜理性,那誰還會不停消費、購買呢?

事實上,品牌們和小紅書、微博這樣的社交平臺,早就開始監控并分析用戶的情緒了。

LVMH集團的數據專家中心負責人Marco Li在2023年的GDMS全球數字營銷峰會(以下簡稱“GDMS大會”)上表示,長期以來品牌都會抓取和分析消費者的情緒,只不過技術革新了,對消費者的反應也更迅速了。

2023年,ChatGPT讓AI技術和大模型的概念“飛入尋常百姓家”,品牌們也更熱衷于利用AI技術去分析消費者數據,然后產生相應的內容以配合營銷。但更多時候,內容其實是靠感性的消費者自己推動的。

如今的年輕消費者擅長自我表達,希望自己快樂并渴望別人認可自己的情緒(無論是快樂或是喪),這些正是情緒的表達。而在引導消費者的自我傳播方面,不少品牌已經有了成熟的方法論。

營銷如篝火

麥當勞將其赫赫有名的“麥門”稱為“篝火式營銷”。GDMS大會上,麥當勞中國首席增長官何亞彬分享道,所謂篝火式營銷,分為“找干貨—點小火—復制更多團小火—持續燃燒”4個步驟。

“找干貨”,就是尋找小而特別的內容。他表示,互聯網是差異放大器,所以再小眾的內容也會尋找到受眾。鑒于像抖音這樣的大眾媒體本質上是在求同,而小紅書這樣的社交媒體是在求異,因此,小而特別的內容更容易在社交媒體獲得更高的認同感。

麥當勞發現,“麥門信徒”所信奉的是一種無憂無慮如孩童般快樂的生活態度,于是決定用一些服務細節喚起消費者對上述生活態度的認同——如推出小到只有寵物、小孩才戴得上的麥當勞帽子,或是在六一兒童節時讓消費者去門店喊出一句“誰還不是個寶寶”,從而可以拿到一個免費的迷你甜筒。

這些小而特別的產品、事件和體驗能夠迅速點燃消費者的情緒,讓他們自然而然地產生“這不就是我想要的/這說的不就是我”的想法,從而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相關營銷事件中,并自發地做自己特有的內容。這樣的積極性顯然遠勝于一些商家以贈送小食甜品為誘餌,委婉地“逼”著消費者寫100字以上五星好評的做法。

這就是不斷復制出許多團小火的等式:“傳播就是社會學習加復制?!焙蝸啽蛘f。這樣的復制最后形成了“麥門”的社區文化。

何亞彬還總結了社區文化的核心三要素:語言、信物和行為。

依然以“麥門”為例??雌饋砬把圆淮詈笳Z,但本質上體現童言無忌的“麥門文學”便是社區文化的語言,而麥當勞的小票以及有著M元素的周邊產品,都成為了讓消費者一眼認出“同好”的信物,最后產生了在社交媒體上曬小票、曬原創“麥門文學”的行為。

此外,何亞彬還表示,企業需要通過了解消費者的消費閾值來打破圈層的門檻,只有這樣才能讓篝火持續地燃燒。

他以拼多多舉例。原本拼多多用“砍一刀”的方式完成了在微信中的病毒式傳播,但總有一部分人不愿意為此打擾親友,抑或覺得拼多多售賣的產品和自己的生活習慣不符。如何打動這批人?那只能用實打實的低價——硬是比官方正價便宜四五千元的蘋果手機、嬰幼兒配方奶粉,讓他們覺得“真香”。

瑞幸是另一個典型例子。原本北上廣深在CBD(中央商務區)上班的白領,看不上9.9元一杯的瑞幸,認為它遠遠比不上星巴克有格調。然而,瑞幸和茅臺的聯名一舉打破了這樣的“鄙視鏈”,提升了自身的價值感,讓每個白領都加入了這場狂歡,更不會覺得自己掉份兒了。

我們也發現越來越多品牌的營銷開始接地氣,組織廣場舞比賽、擺攤地推、送蘿卜白菜和飛盤,其實也算是打破消費者的閾值,同時希望引發社交媒體的傳播。

喜怒哀樂,盡在品牌掌握之中

2023年下半年以來,茶飲、咖啡、餐飲品牌頻頻搞IP聯名,我們認為,其實質是激發興趣消費,讓對IP感興趣的消費者自發地為品牌、產品做宣傳。這也是情緒消費的一種類型。

這樣的營銷方式實在是太會“收割”消費者情緒了,甚至星巴克也放下身段,打不過就加入。

去年情緒營銷中最經典的案例,是李佳琦因維護花西子79元眉筆的定價而怒懟消費者,引發消費者的憤怒情緒,直接對他本人和花西子品牌造成巨大影響。很多經典國貨品牌,如蜂花、鴻星爾克、天府可樂、郁美凈等,趁機在直播間整出一系列“79元套餐”的“花活”,怒刷了一波存在感。這本質上也是拿捏住了消費者的憤怒情緒。

消費者的情緒其實一直被商家掌控。何亞彬在分享中指出,愛寵人士和母嬰群體都是情緒濃度很高的圈層,品牌若是能調動起他們的情緒,就會達到“一石激起千層浪”的效果。但是,品牌也要謹慎地面對消費者的情緒。何亞彬說道:“這時候需要警惕——品牌不是社區文化的創造者,品牌的職責是團結有共同價值觀的人?!?p>

麥當勞清楚地知道,消費者致敬“麥門”,實質上是在致敬自己的價值觀,而麥當勞要做的,就是源源不斷地輸出和消費者價值觀一樣的內容。

對于內容的重要性,已經把IP玩透了的名創優品也有著自己的心得。其首席營銷官劉曉彬在GDMS大會上表示,要讓名創優品從零售公司變為內容公司,用優質的、細化的內容調動消費者情緒。同時,劉曉彬也表示,名創優品在做內容分發時,主要負責掌握內容的中心思想,分發時又要注意去中心化。

品牌對內容及傳播手段需要把控好“度”,這一點在情緒營銷中非常重要。消費者情緒產生得越多,越復雜,對品牌方來說,就會有更多的“操作空間”。情緒不是簡單的標簽,消費者情緒的表現可能只是他們心理活動的冰山一角。因此,不存在一個情緒對應一個方法的標準答案。最重要的是不要教育消費者。

站在消費者角度思考問題,是包括寶潔在內的不少大品牌如今積極貫徹的方針。比如,年輕人經常會在社交媒體上自嘲“喪”、想躺平,但大多數時候,這種自嘲反而是帶著積極的意味:想要尋找更清晰的自我價值感,想要獲取向前、向上或是在逆流中保持自我的動力。這時候,品牌的最佳選擇便是承認“喪”的情緒,然后提供溫和的情感支持。

當然,如今的消費者也不“全是感情”。事實上,他們已經變得十分理性。多年被市場教育,以及受消費大環境的影響,消費者能更快、更敏銳地覺察到品牌在營銷上對自己的“操控”,然后迅速“下頭”。

而品牌方也要想方設法,盡量不著痕跡地將品牌心智牢牢打入消費者心里,把消費者一遍一遍地拉回到感性、腦熱的狀態。

品牌方與消費者之間的博弈,真是亙古不變的命題。

猜你喜歡
麥當勞感性社交
社交之城
社交牛人癥該怎么治
麥當勞開在加油站
感性工學在服裝設計中的應用
麥當勞的小吃貨
社交距離
一年送出15億個玩具的麥當勞
你回避社交,真不是因為內向
分析網絡新聞的感性面對及思考
麥當勞里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