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技創新為新質生產力“蓄勢賦能”

2024-03-31 17:19謝梅
人民論壇 2024年5期

謝梅

【關鍵詞】新質生產力 原始創新高質量發展

【中圖分類號】F426 【文獻標識碼】A

改革關乎國運,創新決勝未來。2024年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大力推進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充分發揮創新主導作用,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提高全要素生產率,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促進社會生產力實現新的躍升?!痹缭?016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就已經明確提出建設創新型國家三步走戰略目標,即到2020年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到2035年躋身創新型國家前列,到新中國成立100年時成為世界科技強國。面對這樣偉大的目標和歷史使命,我們需要以更大的勇氣和毅力持之以恒地努力奮斗,讓自主研發和自主創新成為中國社會發展的高度共識。

強化國家創新體系建設,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

2024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體學習時強調:“科技創新能夠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必須加強科技創新特別是原創性、顛覆性科技創新,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使原創性、顛覆性科技創新成果競相涌現,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新動能?!?/p>

自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的國家創新體系經歷了建立各類科研院所階段、實施國家科技計劃階段、技術創新工程階段和國家創新體系構建四個階段。在第一個階段,中國的科技創新是通過建立各種各樣的研究機構,圍繞國家安全等重大軍事問題展開的專項攻關,“兩彈一星”的研制成功是其重要的標志。此時國家創新模式是“政府主導”,創新動力來源于政府的指令,其利益不直接取決于它們的現實成果,當然也不承擔創新失敗的任何風險和責任。第二個階段的科技創新模式是計劃主導模式,國家通過出臺系列的計劃,包括國家重點科技攻關計劃、高技術發展計劃(863計劃)、火炬計劃、星火計劃、重大成果推廣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科技計劃,引領國家科技創新方向。第三個階段是1995年以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目標的確立給科技創新的宏觀管理體制帶來重大改變,企業創新被納入國家創新體系建設中,并開始注重科技成果的商品化和市場化。1996年,國家啟動《技術創新工程》,重點是提高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1997年,中國科學院提交了《迎接知識經濟時代,建設國家創新體系》的報告,該報告提出了面向知識經濟時代的國家創新體系建設,包括知識創新系統、技術創新系統、知識傳播系統和知識應用系統,受到了國家領導人高度重視。第四個階段是在2006年1月召開的全國科學技術大會上,國務院發布的《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明確提出:“國家創新體系是以政府為主導、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各類科技創新主體緊密聯系和有效互動的社會系統?!?也就是說,只有在政府主導下,企業、科研院所、高校以及創新服務等各類科技創新主體形成整體性的、互動良好的機制,并形成持續的創新動能,才能從根本上建構起國家超強的科技創新能力。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把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把科技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斷地推動著我國科技事業在有計劃的戰略性全局性謀劃下加快發展。在今天,科技創新不僅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也是決定國家存續和未來發展的關鍵。是否具備強大的科技創新能力和實力,決定了一個國家是否具有強大的國際競爭力和世界影響力。

強固科技發展之本,推動新質生產力加快發展

強化企業創新主體的培育。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發揮科技型骨干企業引領支撐作用,營造有利于科技型中小微企業成長的良好環境,推動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边@一重要論述明確了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的戰略意義。從2012年到2022年我國企業科技投入占全社會研發投入比例超過了76%,企業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比例從2012年的50%、2018年的75%,提升到2022年科技型中小企業和制造業企業的100%。全國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從十多年前的4.9萬家,也增加到2021年的33萬家,上交稅額由2012年的0.8萬億元,增加到2021年的2.3萬億元。在上海證券交易所科創板、北京證券交易所上市的企業中,高新技術企業占比超過90%,為初創企業提供了場地、資金、技術等方面的支持幫助,降低了企業創新門檻和成本,加快了高科技企業的發展。

當下,我國企業科技在研發與數量上持續保持中高速增長,表明我國企業技術創新主體地位正在不斷增強,創新成為企業發展的第一動力。2023年10月的《全球企業創新指數2023》報告顯示,華為、國家電網、中國電子科技集團、阿里巴巴、騰訊和百度等6家中國企業的科學研究實力已進入全球前20強,國家電網和華為的科技創新能力尤為突出。而在新能源領域,中國有7家企業進入前100強,國家電網、華為和OPPO已處于全球領先水平;而華為在新能源、先進制造、新材料和新一代信息技術四個行業的綜合排名也進入全球前10強,分別位居第5位、第8位、第6位和第2位。顯而易見,中國企業在創新主體、創新環境與創新機制的系統協調中已“聚沙成塔”,在國家創新體系的構建中走出了一條從自主創新到自主創造的強企、強國之路,為發展新質生產力提供了重要保障。

激活人才創新創造的活力。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深入推進,科技創新對大國競爭的影響力進一步上升,頂尖人才、領軍人才和創新人才成為大國角力的關鍵力量。中國是科技大國、人才大國、市場大國,但高精尖人才的規模與質量和大國地位不匹配,核心產業骨干人才供給不足,科技和產業發展中尚存在一些“卡脖子”問題,這都與創新人才的缺乏密切相關。創新的本質是人才創造力的釋放。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加大各類人才計劃對基礎研究人才支持力度,培養使用戰略科學家,支持青年科技人才挑大梁、擔重任,積極引進海外優秀人才,不斷壯大科技領軍人才隊伍和一流創新團隊?!币馕吨磥硪欢螘r期,根據科技發展新趨勢,我國人才隊伍建設將從重規模、重素質、重數量向重水平、重質量、重貢獻轉變,其核心就是要盡快建立起與國家戰略發展相匹配的、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人才遴選、培育和發展體系。

深化科技體制機制改革。在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大背景下,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首次將完善科技創新體制機制納入堅持和完善我國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范疇,具有重大的理論和實踐意義。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則明確提出要健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新型舉國體制。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明確指出:“要健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新型舉國體制,充分發揮國家作為重大科技創新組織者的作用,支持周期長、風險大、難度高、前景好的戰略性科學計劃和科學工程,抓系統布局、系統組織、跨界集成,把政府、市場、社會等各方面力量擰成一股繩,形成未來的整體優勢?!庇纱丝梢?,機制的建設與創新是整體創新的根本保障,只有科學完善的創新機制和制度,才能為自主創新解除束縛,才能有效推動科技與社會的深度融合、激發人才的創造潛能。比如,開展基礎研究,就是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以及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根本路徑?;A研究是整個科學體系的源頭,是所有技術問題的總機關,對于推動前沿技術突破、促進科技的創新擴散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科學技術和經濟社會發展加速融合,基礎研究的轉化周期明顯縮短,基礎前沿成為國際科技競爭焦點。目前,我國在加強基礎科學研究方面制定了從人才、資金、平臺建設到管理方案、工作原則和國際合作等諸多方面一攬子行動計劃。著力于科技創新機制的構建和完善,對于改變國家創新生態、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至關重要。

全面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培育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新動能

新質生產力是創新起主導作用,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特征的先進生產力質態。進入21世紀,科技競爭的焦點不斷前移,原始創新、關鍵技術創新和系統集成的作用日益突出,其中原始創新能力已經成為國家間科技競爭的核心,也成為國際產業分工地位和全球經濟格局的決定性因素。以科技創新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新動能,可從以下方面著力。

加快推動科技核心要素聚集與產業化發展??茖W研究、技術創新說到底是一項系統工程,科技創新要素的整合是形成科技創新核心競爭力的前提。它們不僅包括資本、土地、勞動力、技術及數據等實體要素,還包括科學創新精神、價值觀念等虛擬要素。增強企業創新核心競爭力的前提是各類科技創新要素,尤其是核心科技創新要素的聚集與整合,通過核心要素的聚集與整合打通產學研創新鏈和產品研發的產業鏈,并獲得企業創新的可持續發展,包括保持創新活力、穩定研發隊伍以及根據隨時隨地的市場變化進行及時的調整,等等。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整合科技創新資源,引領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要以科技創新引領產業全面振興。要立足現有產業基礎,扎實推進先進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加快推動傳統制造業升級,發揮科技創新的增量器作用,全面提升三次產業,不斷優化經濟結構、調整產業結構?!?/p>

科學統籌對關鍵核心技術進行協同攻關。自新中國成立以來,規模宏大的科技創新工程一般都需要廣泛調動多個國民經濟生產部門和專業技術部門進行協同合作。舉國體制戰略性地集中優勢力量,以攻克重大項目或完成重要任務為主要目標,“兩彈一星”、核潛艇等一系列科技創新工程都在極其艱難的條件下取得了成功??萍贾卮髮m椚纭版隙稹北荚?、“祝融”探火、“羲和”逐日,“奮斗者”號萬米深潛,“復興號”馳騁神州,量子信息、干細胞、腦科學等前沿方向實現重大突破,與新型舉國體制優勢的發揮緊密相連。這一體制既發揮我國社會主義制度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的顯著優勢,強化黨和國家對重大科技創新的領導,又充分發揮市場機制作用,圍繞國家戰略需求,優化配置創新資源,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大幅提升科技攻關體系化能力,在若干重要領域形成競爭優勢、贏得戰略主動。

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深化科技領域國際交流合作。當前,國際科技合作面臨少數國家單邊主義、保護主義的沖擊和挑戰。人類要破解共同發展難題,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需要國際合作和開放共享,沒有一個國家可以成為獨立的創新中心或獨享創新成果。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為發展新質生產力營造良好國際環境?!痹谛抡鞒躺?,我們要以科技創新賦能新質生產力,以高質量發展參與全球創新治理,努力在原始創新上取得新突破,在重要科技領域實現跨越發展,在關鍵核心技術方面實現自主可控,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助推中國式現代化,為世界科技強盛作出中國貢獻。

(作者為電子科技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博導)

【參考文獻】

①《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體學習時強調: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 扎實推進高質量發展》,新華社,2024年2月1日。

②《習近平著作選讀》(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年。

③《政府工作報告重磅!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中國政府網,2024年3月5日。

責編/孫垚 美編/楊玲玲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