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 年中國衛星應用十大事件

2024-04-01 02:48衛星應用編輯部
衛星應用 2024年1期
關鍵詞:星座北斗衛星

文|《衛星應用》編輯部

1.高通量衛星和低軌衛星星座持續建設,衛星性能和覆蓋持續增強

1 月,亞太6E 衛星發射,該衛星是我國首顆全電推通信衛星,通信容量約30Gbit/s;2 月,中星26 號衛星發射,是我國首顆超百Gbit/s 容量的高通量衛星;6 月,龍江三號衛星發射,該衛星是我國首顆平板式新體制低軌寬帶通信衛星;7 月、11 月、12 月,衛星互聯網技術試驗衛星發射,進行低軌寬帶互聯網技術試驗;7 月,銀河航天靈犀03星發射,用于驗證下一代低軌寬帶衛星通信技術;9 月,天啟星座21—24 星發射,提升星座對中低緯度地區的覆蓋能力;11 月,中星6E 衛星發射,接替中星6B 衛星業務,承擔廣電安播業務,星上搭載了C、Ku 等多頻段廣播通信載荷,并首次使用國內第四代數字透明處理技術。我國通信衛星系統有接續星也有首發星,從衛星性能到覆蓋范圍全面提升,加速通信衛星系統建設。

2.我國遙感衛星數量質量均達到世界先進水平,遙感應用邁入新階段

2023 年我國發射遙感衛星100 多顆,我國在軌工作民用遙感衛星達到400 多顆,擁有多種類型的傳感器,以及不同分辨率和規模的業務化穩定運行系統。我國遙感衛星形成由陸地衛星、氣象衛星和海洋衛星組成的強大對地觀測體系,數量和質量都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在國土、測繪、環保、應急救援等領域發揮著重要作用。隨著經濟社會發展,遙感應用已經邁入了一個新的歷史階段。

3.風云氣象衛星提高天氣預報時效和精度,持續提供全球數據服務

4 月16 日,我國首顆低傾角軌道降水測量衛星——風云三號G 星成功發射,我國成為全球唯一同時業務運行晨昏、上午、下午和傾斜四條近地軌道氣象衛星的國家。8 月3 日,風云三號F 星成功發射,F 星是一顆極地太陽同步上午軌道衛星,將進一步提升天氣預報的時效和精度。F 星接替風云三號C 星在軌業務,與D 星、E 星、G 星組網后,提升我國在全球數值預報、全球氣候變化應對、生態環境監測和綜合防災減災等方面的能力和水平。我國風云氣象衛星已為全球100 多個國家和地區提供數據服務。11 月13 日,“風云地球”國際版正式發布,為國際用戶提供“高時效、智能化、精細化、可定制”的風云氣象衛星遙感應用服務。

4.商業遙感衛星星座化發展,生產發射不斷提速

6 月,由長光衛星研制的吉林一號高分06A 系列衛星、吉林一號高分03D 19—26 星、吉林一號平臺02A 01—02 星等“一箭41 星”成功發射,創造了中國航天單次發射衛星數量最多的紀錄。2023 年,長光衛星發射48 顆衛星,吉林一號星座在軌衛星數量增至108 顆;齊魯星座、航天宏圖女媧星座、中國四維新一代商業遙感衛星系統、天目一號氣象星座、四象A 組多源遙感衛星星座、星池計劃星座首批組網衛星等都順利完成了發射任務。我國商業遙感衛星設計研發和生產制造能力迅速攀升,總體呈現星座化、高分化、市場化等發展趨勢,具有廣闊的市場應用和產業發展前景。

5.衛星通信手機直連進入大眾應用

8 月,華為公司發布全球首款支持衛星通話的大眾智能手機Mate 60 Pro,在國內外引起強烈反響,成為繼華為Mate 50、P60、Mate X3 支持北斗短報文功能,蘋果iPhone 14 手機基于全球星系統支持雙向SOS 緊急聯絡功能之后,手機直連衛星應用發展中的又一重要里程碑事件。華為Mate 60 Pro 手機使用我國自主研制的天通一號衛星移動通信系統,其與中國電信的天地翼卡業務相結合,全球率先實現了手機直連衛星語音業務運營,走出了低投入、快響應的手機直連衛星應用實現路徑。11 月,中國電信在2023 數字科技生態大會期間發布其5G 衛星雙模手機天翼鉑頓S9,并支持國內主流手機終端廠商推出直連衛星旗艦機型。

6.天基災害監測體系進一步完善,防災減災綜合水平全面提升

臺風“杜蘇芮”期間,空天高速通信網快速搭建,服務防汛救災工作。中國衛通緊急調配Ka、Ku 衛星資源支撐運營商公網覆蓋,Ka 超薄型便攜站、相控陣終端設備全程助力提供高速可靠回傳信道。中信衛星緊急啟動備用衛星資源保障運營商應急通信保障工作。8 月9 日,環境減災二號06 星成功發射,衛星搭載S 波段合成孔徑雷達分系統和應急數據處理分系統等有效載荷,大幅提升突發環境事件的衛星遙感數據保障能力和應急響應能力。06 星與05 星在軌組網運行,初步建成應急管理、生態環境業務衛星星座及其配套的天地一體業務應用系統,進一步滿足相關領域中分辨率合成孔徑雷達數據供給需求。8 月13 日,世界首顆進入工程實施階段的高軌合成孔徑雷達衛星陸地探測四號01 星成功發射,衛星可服務防災減災等7 個行業應用需求。我國天基災害監測體系進一步完善,防災減災救災綜合水平全面提升。

7.北斗系統正式納入國際民航組織標準

11 月,包含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標準和建議措施的《國際民用航空公約》附件10 最新修訂版正式生效。這標志著北斗系統正式加入國際民航組織(ICAO)標準,成為全球民航通用的衛星導航系統。中國民航局于2010 年在ICAO 第37 屆大會上正式提交了北斗系統進入ICAO 標準的申請,經過ICAO 技術專家組審查、空中航行委員會審查及理事會審議,最終成功推動北斗系統標準和建議措施加入ICAO 標準。北斗系統成功通過ICAO相關技術驗證,也充分證明了其提供全球各行業導航服務的能力。北斗系統納入國際民航組織標準,對于推動民航高質量發展和交通強國建設具有重要意義,有利于推進北斗系統在民航領域的市場化、產業化、國際化應用。

8.《中國北斗產業發展指數報告》首次發布

11 月9 日,由中國衛星導航定位協會發布的《中國北斗產業發展指數報告》,首次以指數的形式綜合展示了我國北斗產業發展情況。北斗產業發展綜合指數以2022 年底為研究數據基準并確定算法模型,同時根據指數評價指標采集和分析2023 年上半年相關產業數據,再結合以往的數據基礎和研究經驗,進行評估指標項試算和算法模型驗證。報告顯示,截至2023 年上半年,北斗產業發展綜合指數達到1312 點,較2013 年增長幅度超過424%。十年來,北斗產業發展歷經起步階段、成熟階段和全球化服務階段,始終保持了高速增長和快速發展態勢,在市場化、產業化、國際化發展以及大眾應用等方面均獲得了巨大提升,北斗產業正在穩步邁入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

9.海洋水色系列衛星觀測能力大幅提升

11 月16 日,我國新一代海洋水色觀測衛星海洋三號01 星成功發射,標志著我國海洋水色系列衛星正式升級到第二代觀測體系,大幅提升了我國對全球海洋水色等環境要素信息觀測能力。該衛星是《國家民用空間基礎設施中長期發展規劃(2015—2025 年)》首批啟動的科研衛星,具有高分辨率、寬覆蓋、多譜段、高光譜探測能力,在載荷配置、功能性能指標等方面較我國第一代海洋水色衛星均有較大提升和改進,可以實現對全球海洋水色信息的快速覆蓋觀測。新一代海洋水色觀測衛星除了觀測海洋,還將在國土、生態、氣象和交通等行業開展應用。

10.《中國遙感衛星及應用產業發展藍皮書(2022 年)》發布

11 月,中國國際工程咨詢有限公司和中國遙感應用協會聯合推出《中國遙感衛星及應用產業發展藍皮書(2022 年)》。報告中的主要發展指標是基于可靠數據,利用數量經濟學的方法,對直接效益和帶動效益定量化展現,反映我國遙感衛星及應用產業對推動國民經濟發展、助力中國式現代化、向國際社會共享發展成果的貢獻度。報告指出,在經濟社會貢獻度方面,中國遙感衛星及應用產業對國民經濟和社會經濟發展的貢獻正逐步顯現,2022年貢獻度達到2300 億元;在產業規模及結構方面,中國遙感衛星及應用產業已初具規模,產業鏈分布完整;在賦能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方面,國產遙感數據在各行業得到廣泛應用,為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提升了政府治理效能;在國際化方面,向國際社會共享發展成果的范圍也在不斷擴大。

猜你喜歡
星座北斗衛星
北斗和它的N種變身
北斗時鐘盤
miniSAR遙感衛星
“北斗”離我們有多遠
靜止衛星派
星座
12星座之我愛洗澡
星座
Puma" suede shoes with a focus on the Product variables
星座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