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無錫市歷史風貌區、老街、古村保護策略探索

2024-04-03 00:46吳萍
智能建筑與智慧城市 2024年2期
關鍵詞:歷史風貌古村風貌

吳萍

(無錫市規劃設計研究院)

1 研究背景

《無錫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2021—2035)》中提出對無錫市范圍內集中反映傳統風貌的歷史文化街區4 處、歷史風貌區14 處、歷史文化名鎮1 處、歷史文化名村2處(中國傳統村落)、江蘇省傳統村落8處、老街7處、古村11處進行保護。歷史文化名城內除歷史文化街區、名鎮、名村外,還有大量片狀歷史文化資源需要保護,其作為歷史文化全要素保護“整體格局和風貌——歷史文化風貌集中連片區域——文物古跡”三個保護層次中的重要一環,起著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是在無錫歷史文化發展脈絡中留存下來的無錫地域文化研究的活化石。

無錫市自2005年起陸續編制完成清名橋沿河、惠山古鎮、小婁巷、榮巷四個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規劃,蕩口歷史文化名鎮、禮社歷史文化名村、嚴家橋歷史文化名村保護規劃,以及一系列專項保護規劃,明確了保護對象,劃定了保護范圍和必要的建設控制地帶,并對各類文化遺產的保護修繕方式及保護利用措施提出了全面的指導意見。無錫市對歷史風貌區、老街、古村這個層面歷史文化資源保護尚處于起步階段,如何研究積極有效的保護路徑,對充分挖掘資源范圍內的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搶救性保護歷史風貌,全面改善居住生活水平,夯實無錫歷史文化名城家底有著重要的意義。

2 現狀問題

2.1 特色個性不足,分布較為分散

無錫的歷史文化資源與蘇州、揚州等城市相比,分布較為分散,較難從直觀的視覺上形成整體性的文化價值感受與體驗。歷史風貌區或者老街、古村,在現有的保存狀況下,不論是物質空間特色,還是文化價值特色,均略顯不足。

無錫所轄六個區都有歷史風貌區及老街、古村,他們或位于城區、或位于鎮區、或位于鄉村,相對歷史街區和名鎮名村而言,僅在當地有一定的美譽度,不被公眾熟悉。由于碎片化散落在無錫的各個角落,從未進行過系統的文化價值、相關事件等挖掘梳理,未與無錫的整體文化脈絡產生關聯,導致歷史風貌區、老街及古村各自孤立存在,不成體系,不被重視,不具辨識度。

2.2 認識意識不足,保存狀況堪憂

對于歷史文化遺產的認知、認定,世界各地都經歷了從獨立的一個個文物保護單位的“點”狀保護、到一條街或幾條街的“街區”式保護、再到名城名鎮名村的“全域”式保護的過程。無錫在大規模啟動城市更新之際,開展了一批針對文物保護單位等點狀文化遺產的搶救性保護,并成功申報了一批歷史文化街區、名鎮、名村。在相關法律法規以及保護規劃的要求下,已具有法定身份的文化遺產得到了較好的保護。然而在這些法定的文化遺產之外,無錫仍然存在著大量未能達標、但整體性價值頗高的老街、古村、傳統風貌建筑等等遺存。這些遺存在城市更新過程中因為沒有法定身份的保護而往往在城市更新中受到破壞,越是地理位置優越、土地價值較高的地區,越難完整的保護。

2.3 昔日繁華不再,日漸蕭瑟衰敗

除梁溪區等城鎮建設連綿密集地區之外,無錫的街鎮乃至鄉村之中也存在具有一定文化價值的片區,例如玉祁老街、南泉老街、八士老街等。這些片區通常尚未經歷過城市更新或尚未納入城市更新計劃,整體風貌保存較好,但面臨著昔日繁華街景不再、日漸蕭瑟沒落的現實問題。上述地區通常人口高度密集,但因房屋居住條件未能得到有效改善、基礎設施老舊老化、公共服務設施嚴重不足等問題,使得年輕人外遷,外來人口集聚混雜,現有的更新方式使得這里成為不敢動、不想動的城市痛點地區,成為城市功能空間的洼地,出現物質性、結構性和功能性持續性衰退的惡性循環。

3 保護策略

整體層面提出構建無錫市歷史風貌區、老街、古村整體保護格局,個體微觀層面保護每一處歷史風貌區、老街、古村的格局和風貌,推動傳承發展。通過分片保護,加強區域文化關聯,彰顯區域文化特色,從而有效保護傳承由33 處歷史風貌區、老街和古村及歷史城區、歷史文化街區、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共同構建的運河文化脈絡和水鄉文化網絡。

3.1 突出整體價值,凸顯水鄉聚落特征

無錫的歷史風貌區、老街和古村大多位于運河、梁溪河、錫澄運河等重要河流的附近,呈現網絡狀的分布與發展,原住民依水而居,循水而行,生產生活方式與城鄉水網密切關聯,是無錫作為江南水鄉城市的整體性代表,承載了城市水鄉文化的發展史。

集中于歷史城區內外的6處歷史風貌區基本都坐落于運河沿線或被視為運河支流的城中河流附近,分布于四鄉地區的26 處歷史風貌區、老街和古村則基本坐落于二三級水道沿線或交匯處附近。從它們存留的物質空間來看,大多是水系交匯、水陸交叉或水陸并行的格局形態,例如三條河流圍繞黃土塘村呈“三水戲珠”態勢,安鎮老街歷史空間沿芙蓉塘一字展開,長達3 里,更多的地段如許舍、南泉呈現十字水街的典型水鄉格局。

這些歷史風貌區、老街和古村或因遠離主要陸路交通,或因其中建筑的重要地位尚未消失于城市化進程之中,部分地點仍保留著“水港小橋多,人家盡枕河”的水鄉風情,“白墻黑瓦”的傳統建筑尚有成片遺存,一些位于山區的地段內還存有就地取材的黃石搭建的傳統民居。盡管它們分散于城市各個角落,但作為江南水鄉城市傳統風貌的遺珠,他們可被視為一個有機的價值整體,向當下和未來訴說無錫地區兩千余年的水網形成史和人居生活史,承載著城市歷史文化的記憶。

在保護更新時應強化關聯性保護,突出整體價值,凸顯水鄉聚落特征,從而構建無錫市歷史風貌區、老街、古村整體保護格局,實現成片文化遺產普查的全面覆蓋、實現名城保護法定規劃的全面覆蓋、實現文化遺產管控要求的全面覆蓋,提升城市文化內涵和形象。

3.2 分片區推進更新,將文化保護融入地方發展

每個行政區內的歷史風貌區、老街或古村,因為地理地勢、人文歷史的相近,往往呈現出共同的特點,而相比其他區域,又具備了集體的差異性。比如惠山區歷史上地勢低洼,多以低地圩田的方式開展農業生產,區內的玉祁老街、秦巷、華圻古村等多與圩田水系密切關聯,呈現“眾浜聚鎮”的空間形態,而錫山區由于地勢相對高爽,河流條分縷析,層次分明,老街、古村多沿河流展開,呈現出“一”字形空間格局,濱湖區境內多沿湖丘陵,葛埭、許舍、堯哥里和南泉老街具有鮮明的山村特性。這種區域特色的形成,既是歷史發展的一種必然,也將對其整體性的保護利用規劃產生積極意義[1]。

應深挖每一處歷史文化遺產的故事與價值,延續其與周邊城市發展的脈絡聯系,注重歷史風貌、人文環境及其所依存的地形地貌、河湖水系等自然景觀環境的整體性保護。強化所在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物質文化遺產的關聯性保護,創新非遺展示與體驗方式。打破以商業、旅游為主的慣性思維,尋找具有根基與生命力的產業方向,避免同質化,如玉祁老街建議與玉祁酒廠的釀酒技藝的相關產業相結合。

開展歷史城區有機更新,在現有“梁溪百巷”、“百宅百院”等工程基礎上,以保護好歷史城區整體格局為基本要求,搶救性保護修復日暉巷、三里橋歷史風貌區,修繕南市橋巷歷史風貌區。以“水陸錫徑”為抓手,持續推進歷史街巷的風貌保護與治理,將其作為體驗無錫歷史城區文化魅力的重要方式。做好歷史城區內更新地塊的開發強度、建筑高度研究工作,協調好與山水城視廊以及歷史文化街區、歷史風貌區、各級各類文物古跡內的視線關系。

針對散落在相對偏遠地區的老街、古村,建議以區或街鎮為單元,謀劃以水為脈絡的線性文化遺產廊道,如惠山區的五牧運河、直湖港沿線,錫山區的北興塘河、走馬塘沿線等,將文化遺產廊道與錫西鄉村振興風光帶、錫東游道、現代農業園等老鎮更新、鄉村振興相結合,將文化保護融入地方發展,用以促保、活化再生。

3.3 分類管控措施,明確責任主體

按歷史風貌區、老街和古村類別提出管控措施,管控每一處要素,確保管控要求規范、有效,每一條管控要求都有法可依,有據可循,有理可述。將歷史風貌區及老街、古村的保護范圍界線納入城市紫線,并納入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進行全面保護和管理。及時編制各個歷史風貌區及老街、古村保護及利用規劃,形成從整體到局部的完整保護體系,以用促保,進入保護利用結合的良性循環。

歷史風貌區保護范圍內建筑實行分類保護。保護和修繕文物保護單位和歷史建筑,維修和改善傳統風貌建筑。傳統風貌建筑原則上不得拆除,改擴建、新建建筑應符合保護規劃的要求。保護傳統街巷、歷史水系的格局、尺度和界面,沿用歷史名稱。鼓勵開展小規模、漸進式整治,增加公共開放空間,補足公共服務設施與市政基礎設施,提升綜合防災水平。保護范圍內的消防參照歷史文化街區核心保護范圍的相關規定,執行《無錫歷史文化街區消防安全規定》。

老街保護范圍保護傳統街巷、歷史水系的格局、尺度和界面,沿用歷史名稱。保護范圍內的傳統街巷不得拓寬。宜采用漸進修補的方式增加公共開放空間和補足公共服務設施短板,采取適應性技術改善老街市政基礎設施和提升綜合防災水平。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恢復老街傳統集市的活力。

古村保護范圍內依存的山、水、林、田、湖(蕩)等自然環境。保護、延續古村整體格局和肌理、空間尺度和風貌特色。保護傳統街巷、歷史水系的格局、尺度與界面,沿用歷史名稱。尊重延續民風民俗,傳承發揚傳統文化與工藝,綜合提升鄉村人居環境。

保護管理涉及多個部門和各級政府,明確職能分工,做到各負其責、相互支持配合;積極探索完善保護管理機制,共同推進保護工作。建議專業隊伍統一管理和監督,將歷史風貌區及老街、古村的保護納入屬地政府每年的城市建設年度計劃,每年投入一定資金逐步推動實施。吸引社會公眾資本投入歷史風貌區及老街、古村的保護,建立社會公眾多元參與的投融資體系。加強歷史風貌區、老街、古村全周期管理,優化保護、修繕、利用的審批流程。

4 結語

歷史風貌區及老街、古村作為構成無錫城市重要的歷史文化要素,起著構建歷史格局、承載歷史建筑、展現歷史風貌的重要作用。無錫市已編制《無錫市區歷史風貌區及老街、古村專項規劃(2021—2035)》,將保護行動融入城市更新行動,融入鄉村建設行動,融入區域特色發展,構建出一張歷史網絡,成為城市水鄉文化網絡構建的空間載體,近代民族工商業經濟轉型的發動引擎,城市家族名人文化源遠流長的記憶承載,紅色革命文化精神永續的傳承場所。

猜你喜歡
歷史風貌古村風貌
《古村小巷》
古村新景
包裹的一切
古村之晨
小城鎮風貌控制研究——以中廟風貌控制規劃為例
淺談歷史風貌街區的保護與活化利用
古村——大蘆
歷史風貌建筑防護修復材料疏水性試驗研究
歷史風貌建筑檔案信息資源的開發利用
品質提升 讓城鄉風貌各具特色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