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思政課鑄牢少數民族大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研究
——以四川交職院“9+3”學生為例

2024-04-06 06:19任倩
中國軍轉民 2024年3期
關鍵詞:思政課共同體少數民族

任倩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1]?!拌T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就是要引導各族人民牢固樹立休戚與共,榮辱與共,生死與共,命運與共的共同體理念”[2]。民族大學生是我國民族團結進步的重要力量,是關系國家統一與社會安定的重要因素。民族大學生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建設,對其人生選擇、對高校人才培養質量、對社會穩定都具有重大意義。在網絡飛速發展,價值觀念多元化,各種反華勢力層出不窮的今天,思政課程肩負著“育人”的重任,應從創新思路、創新方法、創新內容等方面,為民族大學生如何在思政課中培養“民族共同體”意識提供一條行之有效的途徑。

一、思政課鑄牢少數民族大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內在邏輯

要想提升鑄牢少數民族大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教學效果,就必須了解思政課與鑄牢少數民族大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之間存在著怎樣的內在邏輯。把“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融入到教育教學過程中,這是“思政課”作為“立德樹人”主陣地的職責所在和優勢所在。

(一)思政課鑄牢少數民族大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責任擔當

國家領導人指出:“高校作為意識形態領域的前沿陣地,要壯大主流思想輿論,切實加強意識形態引導管理,加強國家觀和民族團結教育”[3]。新時代的大學生正處于多元化社會環境下價值觀塑造的特殊時期,極易受到各種錯誤思潮的影響,特別是少數民族大學生更是境內外分裂勢力的主要攻破點,因此,我們應該認識到思政課是直面各種錯誤思潮和觀點的利器,在助力黨和政府構建中國特色民族工作體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位置和重要作用,思政課教師要努力探索少數民族學生喜聞樂見、契合少數民族大學生思想實際、與時俱進的教育教學方法,要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與課程設置、學生情況、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等相結合,潛移默化地融入到思政課教育教學的全過程之中,將教材中零散的知識點進行整合和重組,構建出一個系統、完整的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知識體系,以提升教育實效。

(二)思政課具有鑄牢少數民族大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獨特優勢

當前世界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少數民族大學生肩負著維護國家統一穩定和促進民族團結的歷史使命。但由于風俗習慣、行為方式和思想觀念上的不同,容易在生活和學習中產生矛盾,不加以引導則易形成錯誤認知。而思政課貫穿整個大學期間,覆蓋面廣、影響力大,并且大部分教材都會提到民族區域自治、習近平總書記有關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論述,以及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歷史,都是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主要內容。思政課可以采取專題式、線上線下混合式、師生實踐式等教學方法,也可實行參觀、走訪、辯論、比賽和拍視頻等創新方式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融入思政課,有助于夯實學生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理論基礎和認知基礎。因此,思政課要加強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培育工作,實現少數民族大學生對中華民族的認同從感性認識走向理性認識。

二、思政課鑄牢少數民族大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基本遵循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一個系統工程,是知、情、意、行四者的統一,思政課要實現鑄牢少數民族大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價值目標,要通過理論認知、情感認同、意志堅定和躬行實踐四個維度構建共同的價值理念。

(一)理論認知是基礎

充分的理論認知是行為體增強深層次認同的基礎,要培育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必須要讓其理解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涵義、形成過程以及深刻價值。思政課教材中雖然沒有相對應的章節直接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科學內涵和精神實質進行解釋,但在每個章節都不同程度地蘊含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豐富內容。課前,思政課教師要加強相關理論知識的系統學習;備課時通過梳理相關的知識點與知識鏈條,在保持教學體系結構完整的情況下,在教學內容中精準融入黨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工作成就和相關知識點;課堂上要用貼近少數民族大學生實際的話語風格,學生易于接受、樂于參與的互動方式,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化于無形、潤物無聲地融入教學內容。

(二)情感認同是重點

在理論認知的基礎上要增強情感認同,才有助于形成更深刻穩固的情感聯結。高校思政課要積極創新“五個認同”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學的具體形式,根據“00 后”少數民族大學生的特點,結合大學生關心的現實問題和思想實際變化規律,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理論具體融入現實生活中。例如:通過對少數民族學生班級學生和輔導員展開線上問卷和線下走訪調查,通過樣本數據分析存在的認知問題、認同程度問題,從而掌握痛點和難點;增強情感認同還要善于引入學生身邊鮮活真實的生動案例增強內容鮮活性,以情感人、以情育人,更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意志堅定是動力

要想順利地推動鑄牢少數民族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工作,也是一個從情感認同到意志堅定的過程,需要思政課不僅要增強思政話語的親和性和共通性,還要提高教學內容的實效性和針對性??梢酝ㄟ^開展靈活多樣的課堂活動和實踐活動,鼓勵少數民族大學生主動參與,并選擇合適時機和學生進行溝通,產生情感共鳴,從而有利于建立具有親和力、主動性的情感氛圍,在課堂互動和實踐活動中凝聚價值共識,堅定理想信念,深化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激發學生主動思考自身在實現中國夢的過程中的責任,引導少數民族大學生堅定要始終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四)躬行實踐是標準

認知、情感與意志這三個步驟的心理活動都要以行動將其外化才有實際意義,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一種綜合性的主流意識形態教育,是否做到知行合一是檢驗其教育目標是否完成的重要標準。高校思政課可通過有效整合師資、信息、媒體等相關教育資源,為鑄牢少數民族大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搭建信息交流共享的互聯網新陣地,營造團結和諧的民族團結文化氛圍;提倡學習紅色文化,并將其納入到少數民族學生所在班級思政實踐課的考核體系中,在實踐中建立起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共同精神家園。

三、思政課鑄牢少數民族大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實踐路徑:構建“1+3+4”教學模式

國家領導人指出“思政課的教學目標、課程設置、教材使用、教學管理等方面有統一要求,但具體落實要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因材施教,結合實際把統一性要求落實好,鼓勵探索不同方法和路徑”[3]。在四川高職院校中的少數民族大學生大多數屬于“9+3”學生,特指對彝藏等少數民族大學生提供9 年義務教育和3 年免費中職教育后通過單招考試進入高校的學生群體?!?+3”政策有利于發展少數民族地區教育事業發展和人才培養,是實現促進民族融合、藏區長治久安的固本之策,加強對“9+3”少數民族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培育是檢驗高校思政課成效的重要手段。

(一)創新教學形式,豐富思政課鑄牢少數民族大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學習平臺

立足全媒體時代,網絡空間中出現的各種復雜現象使得傳統的思政教育方式實效性不強的問題愈發凸顯,高校思政課教師必須樹立陣地意識,充分利用互聯網新媒體平臺的優勢,通過整合人力、信息和平臺資源,搭建線上虛擬課堂,加強對少數民族大學生進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培育,并根據收集的學生評價反饋信息數據進行調整,以助于提高教學實效?!?+3+4”教學模式中的“1”即:要求思政課結合《思想道德與法治》2023 版教材(以下簡稱“德法”),按照不同章節的教學目標,提煉并完成1 組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知識點的線上教學視頻的錄制,以便學生可隨時隨地進行在線理論知識學習。例如:“德法”課緒論部分第二節中提到的“時代新人”是指“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教材中的“民族”是指中華民族這個大家庭;第一章講到成就出彩人生時,要把“與祖國同行”的涵義闡釋清楚;在“德法”課程的第三章中,要重點介紹“偉大的團結精神”和“愛國主義”這兩個概念,對于培養少數民族大學生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具有重要意義[4]。

(二)優化教學設計,增強思政課鑄牢少數民族大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自覺認同

在培養過程中,要注意培養目標的個性特點與發展需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關鍵。在“9+3”班級要實現鑄牢少數民族大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教學目標,需要思政教師根據學生個性特點、思想實際、理論基礎、教育生活環境等實際情況因材施教、因時施教?!?+3+4”教學模式中的“3”即:要求在《思想道德與法治》教材現有教學大綱基礎上,完善3 套有關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教學設計,將鑄牢少數民族大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設置為思政課程教育教學情感目標的重要內容,并將其納入教學重難點,在課堂上,通過采取解讀最新政策文件、分析實際案例、講述歷史故事和開展課堂辯論等多種教學方式,讓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理論背景、科學內涵和戰略意義等重點內容融入思政課不同章節的教學內容之中[5],不僅能實現與教材內容有效銜接,還能實現情感的激發,從而實現思政課堂教學的精準培育,提升思政課堂的思想嵌入性和精神感召力,強化少數民族大學生的民族團結意識。

(三)豐富教學實踐,提升思政課鑄牢少數民族大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教學實效

實踐教學是增強思政課親和力和實效性的重要法寶,特別是對于有著濃厚鄉土情結、普通話熟練程度相對較低、跨文化交融相對不易的少數民族大學生而言,實踐教學的效果更為明顯。在川交職院的“9+3”班級的學生亦是如此,本文提出的“1+3+4”教學模式中的“4”即:在“9+3”班級以賽、講、論、憶4 個層次組織開展以鑄牢少數民族大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題的線下實踐活動?!百悺敝傅氖枪膭顚W生參加以愛國主義、民族精神等為主題的校內外比賽,在親身參與整個比賽的過程中,使學生深化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內涵和時代意蘊?!爸v”就是指在思政教學中堅持以學生為中心,鼓勵學生多嘗試主動理解教材中的內容,并主動表達自己內心想法,這一點也可以通過參加演講比賽、主持人大賽或者教育部組織的“大學生講思政公開課”等形式實現?!罢摗敝傅氖遣扇》纸M討論、案例解析、微視頻、朗誦、合唱等多形式開展主題班團會討論,從而使學生都能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加深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皯洝本褪抢么ń宦氃簝鹊膼蹏髁x教育基地——川藏公路博物館進行參觀學習,通過學習“兩路”歷史,從大量文物、圖片中領悟“兩路”精神,在“兩路”精神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猜你喜歡
思政課共同體少數民族
愛的共同體
共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
新時代高校思政課中中國故事的創新表達
——評《新時代高校思政課的打開方式》
淺議高校學生在思政課中的情感認同
構建和諧共同體 齊抓共管成合力
共同體的戰斗
思政課堂這樣“沸騰”——陜師大思政課從“有意思”到“有信仰”
我認識的少數民族
少數民族治療感冒的蕨類植物(一)
少數民族治療感冒的蕨類植物(二)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