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媒體時代新聞工匠精神的重塑與賦能

2024-04-08 10:56李駿陳桔
傳媒評論 2024年2期
關鍵詞:受訪者工匠精神

文_李駿 陳桔

新聞工匠精神提倡對新聞作品精雕細琢、精益求精,精髓是追求極致品質。在當下融媒體快速發展的實踐中,輿論環境、媒體格局、傳播方式均發生深刻變化,媒體人工作繁重、難度增加、持續學習不能間斷,這在客觀上對新聞人弘揚工匠精神提出新的挑戰。

新媒體時代,新聞工匠精神內涵發生嬗變,媒體人重塑工匠精神為傳媒業賦能,需要順應變化、不忘初心,也需要制度、規范作出相應的調整和優化,通過對新聞品質的堅守,砥礪深耕,打磨出獨具匠心的優秀作品,不負時代的責任與擔當。

一、媒體人發揚工匠精神現狀:工作繁重復雜,精品意識尚待提升

加拿大學者麥克盧漢有個著名論斷:媒介即訊息。新媒體時代,媒體早已經超越了單純的載體概念,成為訊息的一部分,傳播形態也發生了顛覆式的改變。

浙江日報報業集團傳媒研究院傳媒研究中心近期開展了一次面向浙江省、市、縣各級媒體及行業報等媒體從業者的問卷調查,從考察新聞工匠精神的傳播指數、業務能力、工作態度、持續學習這四個維度進行調查分析,調研結果統計分析如下:

(一)傳播形態改變,新聞工作繁重復雜

據統計,51.4%的受訪者每月發表新聞作品超過30個,33.3%的受訪者每月發表視頻報道或直播時長累計超過30 分鐘。由此可見采編人員日常發稿任務較重,工作強度較大。

在對發稿形態進行調查時,發現使用3 種以上發稿形態的人數超過71%,其中使用4種以上發稿形態的人數占15.8%,約45%的受訪者使用6種以上傳播平臺來發表新聞作品??梢娫谛旅襟w背景下,媒體人需要掌握多種新媒體報道形態,并為適配不同傳播平臺的用戶需求對新聞進行二度創作,其工作復雜性遠超傳統媒體時代。

從作品的傳播效果來看,約25%的受訪者每年能生產5 條以上10 萬+的新聞作品,這部分受訪者大多來自省級媒體。57%的受訪者每月在新媒體平臺上與用戶互動次數累計超過1000 次,這與傳統媒體時代相比,也大大增加了從業者的工作量。

(二)內容生產躍遷,精品意識尚有提升空間

作為新時代新聞精品的風向標,中國新聞獎的媒體融合獎評獎標準強調短視頻的表達形態,整體內容突出新聞性、現場性和用戶思維。由此可見,抵達新聞現場成為新時代新聞工匠精神的一個重要維度。本次調查顯示,記者抵達現場采訪的新聞產品占產品總數的39.3%,反映了媒體人的新聞現場意識還有可以提升的空間。

新聞工匠精神的另一個新內涵是具備用戶思維,強化創新是其重點,包括選題、形式和表現手法的創新等。在對新聞選題來源進行調查時,選擇“黨政機關>行業信息>社會問題>網絡輿論”這個排序的受訪者最多,達23.5%,說明媒體人選題策劃“規定動作”較多,自主創新不夠充分。

(三)持續學習加碼,新媒體技能成為立身之本

在持續學習維度,73%的受訪者認為自己對媒介融合技術手段掌握程度在良好以上,87%的受訪者每周投入學習媒介融合技術在3小時以內,50%的受訪者每月閱讀書籍數1 至3 本。由此可見,融媒體時代繼續學習已經成為媒體人立身的必備條件。

根據本次調查結果可見,與傳統媒體時代相比,當下的新聞從業人員發表稿件數量較多,發稿形態和風格多變,內容生產要求高且新,新媒體技術需要持續學習掌握,整體上工作任務繁重、強度大、難度加碼,精品意識不夠充分,發揚新聞工匠精神走入某種困境。

二、新媒體背景下,發揚新聞工匠精神面臨挑戰

新聞工匠精神的精髓是追求極致品質,但在新媒體時代,媒體生態和傳播格局改變,媒體人工作強度和難度增大,發揚新聞工匠精神面臨挑戰。

(一)融媒網絡基因,導致“流量先導”傾向。融媒體時代,新聞的載體從紙質、網絡到移動智媒,短視頻大行其道,新聞“碎片化”成了不可避免的趨勢。新聞碎片化適應了人們淺閱讀的習慣,但是客觀上造成了新聞報道多為微觀視角、一事一議的特點。而且,短視頻新聞的網絡基因,讓其“天生”帶有求快求多、追求煽情轟動以及寬松審核的傾向。這與傳統媒體時代嚴謹、多角度證實和反復推敲的工作風格存在很大不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難以得到充分傳承和弘揚。

(二)考核任務繁重,導致“重數輕質”傾向。新媒體的新聞產品承載量大大增加,每天都在生產和傳播海量的新聞,媒體人發表新聞作品的數量較傳統時代增長較多。從本次調查結果來看,媒體人日常工作任務較重,過重的負擔使好新聞的生產模式被邊緣化,而技術代替藝術、共性代替個性、數量代替質量的模式開始出現。

根據邊際效益遞減規律,對于記者來說,一個新聞作品花2 小時和花10 小時生產,考核時都計為一篇。因此,不少記者為稻粱謀,首先考慮完成考核任務,缺乏更多時間、精力去打造精品,少數記者更是走入了重數輕質的誤區。

(三)生產流程改變,導致“精度降低”傾向。全媒體時代新聞生產流程發生很大變化,以“中央廚房”為統合核心,對“策、采、編、審、發”系統進行流程再造,形成一體化生產流程新格局。新媒體報道“數量眾多”“即時發布”“實時更新”的特點,令其編審流程的審稿數量增加、審稿速度加快,這在客觀上導致精雕細琢、反復打磨細節的新聞生產方式不易實現。

(四)注重工具理性,導致忽視價值理性。工具理性是通過精確計算來追求事物的功效,講究投入產出的性價比;價值理性是注重行為本身所能代表的價值,如是否實現極致的、精益求精的品質等。追求價值理性的記者,往往能為了心中的新聞理想,不惜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但在現實中,少數記者有時過于注重工具理性,忽視價值理性,欠缺投入精神和精品意識,工匠精神比較難以發揮。

三、發揚工匠精神需要抓住內在支點

面對新媒體時代的種種壓力,媒體人發揚新聞工匠精神,需要抓住其內在的支點:專注性、執著性、完美性。

(一)專注性新聞工作者應該樹立新聞理想,推崇工匠精神,要有嚴格的標準、嚴謹的態度、嚴肅的把關,突出專業性,要堅守初心、執著專注,摒棄浮躁喧囂,對新聞作品的每個細節都精雕細琢,追求卓越品質。專注性還體現在深入一線,膾炙人口的新聞名作,都是記者深入基層、深入群眾、深入生活的心血之作。

(二)執著性新聞工作者要有執著心,耐得住性子,坐得住冷板凳,用愚公移山式的堅持與堅守,等待花開。雖然多數新聞都是速成品,但也要有“十年磨一劍”的長期系列報道?!掇r民日報》浙江記者站站長蔣文龍20年持續關注“千萬工程”,先后發表100多篇報道,記錄了浙江農村從臟亂到凈美、生態富裕的發展過程,這在新媒體時代的媒體領域十分稀缺。這才是“工匠精神”的代表。

(三)完美性新聞工匠精神還體現在“精雕細琢、精益求精、追求極致”等方面。優秀的新聞作品要有語言之美、結構之美、意蘊之美、版式之美、畫面之美等,美的境界是對新聞作品品質更高的追求。美的新聞作品都是很接地氣的,充滿生活氣息,帶著泥土芬芳,觸摸人間冷暖,人物描寫生動,情感流露細膩。

四、重塑新聞工匠精神需要制度創新

在喧囂紛繁的碎片化信息大潮中,媒介生態已然驟變,但媒體在經歷了陣痛與迷茫之后,重新認識到新聞“工匠精神”的重要性。新時代新聞工匠精神的發揚需要依靠制度創新、規范創新來實現。

(一)強調制作精品,優化績效考核制度

對媒體人來說,“工匠精神”應該成為一種信仰,“內容為王”“強調精品”才是新聞的核心競爭力。媒體應該通過各種方式創新制度來激勵記者重新回到新聞本源,下苦功夫去創作和打磨優秀的新聞作品。比如,對考核機制進行優化調整,以稿酬體制為杠桿,拉開優秀作品與一般作品的檔次,讓記者們能靜下心來打磨作品,點潤羽化,寫出有創新性的精品力作。同時,引入AIGC 等現代科技改變新聞生產流程,在新聞生產的質與量上找到動態平衡,提高新聞生產效率,讓記者有時間和精力去采寫重點報道。

(二)理性看待流量,建立新聞作品規范

生產文化產品與制造工業品不同,個性化生產也與標準化生產不同,新聞不是流水線上的工業化產品,需要有觀點、有溫度、有深度。新媒體時代雖然繞不過流量對新聞產品的考量,但媒體要警惕“唯流量論”,不要默許點擊率對新聞工匠精神的傷害——如制作刊發博眼球的標題、奇聞等。新媒體要建立起一套新聞作品評價體系的規范,如“網絡用語規范”等,在新聞生產的速度和內容天平上,找到一個平衡點。

(三)激發新聞使命,創新制度催生動力

羅曼·羅蘭說:“幸福是一種靈魂的香味?!庇浾咧挥邪l自內心的熱愛傳媒工作,才能享受到創作優秀作品帶來的幸福感,踐行新時代新聞工匠精神。媒體要通過創新各種制度、方式、獎項,如設置調研假期、新聞研究員制度等,幫助記者騰出時間創造高質量成果,激發記者使命感,催生內在動力。

(四)重視高等教育,培育全新“新聞匠人”

大學生是新聞“工匠精神”傳承和媒體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保障,在高等教育的新聞專業人才培養中,要抓住幾個關鍵點:一是加強記者職業工匠精神教育,提升自豪感和使命感,懷揣著夢想前行,樹立擇一事、終一生的初心,培養終一生、愛一事的耐心。二是強化專業技能訓練,建設采、寫、編、評、攝、制、播全媒體實訓平臺,讓學生掌握扎實的基本功等。三是主動對接行業龍頭媒體共建“新聞學院”,完善師資結構,持續推動業界精英進課堂,傳授一線實戰經驗,開展現代學徒制試點,深化校企合作培養高質量新聞人才。

猜你喜歡
受訪者工匠精神
今天,你休閑了嗎?
關于安全,需要注意的幾件小事
低碳生活從我做起
90后大工匠
虎虎生威見精神
論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
工匠風采
五成受訪者認為自己未養成好的閱讀習慣
初心,是來時精神的凝練
工匠神形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