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培養語感能力 提升語文素養

2024-04-08 04:09鄧良有
山西教育·教學 2024年3期
關鍵詞:語感想象情感

鄧良有

語感是語言能力和語文要素的基礎。課程標準強調,要讓學生具備個性化解讀文本的能力,不斷豐富語言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素質。因此,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培養學生敏銳的語感能力,使學生具備讀得懂、聽得明、說得清、寫得出的語文基本素質,把培養語感能力作為教學的主要任務。

一、加強課文朗讀,培養語感

朗讀是琢磨和體會文本內容的一種方式,朗讀時需要眼、口、耳、腦的多感官參與,能直接感受語言運用的精妙。學生讀得多,有機會了解豐富的知識,其分析理解和語言表達能力就會增強,作文也能妙筆生花。通常,選入教材的文章都是語言精彩生動、情感表達充沛的好文章,因此,教師要抓好朗讀這一環節,培養學生的語感。

1.教師范讀

教師要起到示范作用,應先對課文認真品析、反復練習,把握朗讀要領,這樣才能高效展示朗讀技能。教師范讀時的表情、體態、音準、語氣、語速、節奏和語調,學生能直接耳聞目睹,模仿教師朗讀,感受語言的魅力,激起學習課文的興趣。如在《十六年前的回憶》一課中,作者描寫悼念父親的心情是沉痛的,教師在范讀時,應通過表情凝重、語調低沉、語氣哀婉,讀出對父親的痛悼;通過語調高昂、語速加快,讀出敵人的歇斯底里,表達出對敵人的仇恨;通過語調輕柔、語速緩慢,讀出對父親的深切思念。朗讀時強烈鮮明的情感色彩能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教師的示范朗讀會讓學生感受到語言塑造的形象和流露的情感,能幫助學生理解文章內容,培養學生的語感。

2.學生自讀

教師可以開展各種形式的學生自讀活動,如個人朗讀、結伴朗讀、男女輪讀、全班齊讀等。在學生自讀過程中,教師要給予系統的朗讀方法指導,讓學生根據文章的內容基調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朗讀,讀出抑揚頓挫的節奏、讀出語言的氣勢和情味。如《少年中國說》一課就適合學生集體朗讀,要讀出內容的深厚內含、讀出語言的磅礴氣勢、讀出作者對中國少年的熱情贊美。學生在聲情并茂的朗讀中能受到情感的熏陶,加深對文章的理解,感悟到文章的意蘊美、藝術美,語感能力也能得以增強。

二、引導推敲詞句,品味語感

語感培養的關鍵是“自己的語言實踐”。學生是語言實踐的主體,教師要捕捉文章中的語感點,抓住精彩的詞、句、段,引導學生仔細品味語言的凝練感、嚴密感、分寸感、情味感、節奏感和暢達感。通過品味可以領略語言之妙、感悟深刻之思、體味深厚之情,可以逐步提升學生的語感能力。

1.抓關鍵詞句比較

課文中有些精彩的詞句,如動詞、形容詞、限制詞和各種描摹句等,都可以拎出來品味??梢愿鼡Q詞語比較,也可以改變句式比較,還可以刪掉關鍵詞句比較。有些詞句,學生單獨看或許發現不出什么精彩,若一比較便能明了。如《祖父的園子》一文,其語言表達上鮮明的特點之一就是疊詞的運用,若把“明晃晃”改為“明亮”,就不足以突出花園色彩鮮艷,而將“毛嘟嘟”改為“毛多”就不能準確形容谷子的外形。同樣,若將“嗡嗡”改為“歡快”,將“胖乎乎,圓滾滾”改為“很胖,很圓”,就缺乏形象具體的描摹性,而祖父“慢慢”地給“我”講不懂的問題,若省掉“慢慢”就表現不出祖父對孫女的耐心。學生通過比較,就懂得了運用疊詞能強化語言的效果。

2.抓典型細節體會

記敘文沒有細節就不精彩,品味細節能讓學生感悟具體入微的描寫對表情達意的作用。如《草船借箭》一文中的細節就很精彩,作者寫諸葛亮下令在船兩邊擺滿草靶子,開始要把船頭朝西、船尾朝東。而后要調轉船頭,與先前的布陣相反。教學時,教師引導學生閱讀分析這一細節,學生分析后認為:這樣做是為了保持船身接受箭的重量平衡,同時也是為了受箭后的撤退方便。后來等曹軍上當后要追趕時,發現諸葛亮的船撤退時是順風順水,而曹軍逆水難追。這樣寫說明諸葛亮了解長江水情,計劃周密,安排精細。又如,《景陽岡》寫武松打虎的細節也堪稱精妙絕倫。作者先用“掄、劈、拿”等動詞描寫了武松打虎動作迅速、力度很大。哨棒打斷后,又用“揪、按、踢、提”等動詞寫他赤手空拳打虎的情景,場面有聲有色,武松勇猛無畏的形象得以凸顯。因此,學生在品賞細節的過程中就培養了語感能力。

三、啟發情境想象,形成語感

想象是思維的表現形式,而思維離不開語感,語感的形成與想象密不可分。想象是創設情境的重要方法,也是提升語感的重要路徑。教材中很多篇章畫面感很強,語言描述十分精彩,如詩歌、寫景狀物的散文、感人的故事細節等。教師要抓住教學契機,將抽象文字還原成具體靈動的意象,這樣才能有效培養學生的語感能力。

1.邊讀邊想

有的學生讀書時不愿意想象,這樣就難以形成良好的語感。如果學生在閱讀中讓人物或事物隨著語流在腦海中形象地浮現出來,搭建起語言與形象的關系,學生就會從語境意義到語言形式產生深刻、生動的感受。如《月光曲》中針對作者對樂曲創作的領悟,教師要求學生邊讀邊展開想象,學生的語調時而平緩、柔和,時而抑揚頓挫,在頭腦中想象清幽的月光灑在大地上,屋舍、樹木就像披上銀紗,月光下的海浪翻滾著,一浪趕一浪地朝岸邊簇擁。通過想象畫面,走進音樂世界,感受到音樂旋律的美妙,在不知不覺中培養了學生的語感。

2.想中促思

想象能促進思維能力的提高,教師可以充分利用文章中的想象點,讓學生放飛想象。如《窮人》文末寫桑娜的丈夫捕魚回來,她對丈夫說鄰居西蒙突然死了,還留下不會說話和剛會爬的孩子。接著便沉默了,桑娜此時在想些什么呢?當丈夫提出要趕快把他們抱回家時,桑娜拉開帳子說他們都在這兒。丈夫看到眼前的情景會說些什么呢?一家人以后又會怎樣生活呢?此時,教師可讓學生展開想象為文章設計情節,續補藝術空白。要把想象的語言表達出來,這本身就是一種創造,需要重新組織語言。如此訓練想象,能加深學生對文本的深入理解,并形成快速組織語言的能力。

四、規范教學語言,增強語感

語言是表情達意的載體,學生掌握豐富的語言有助于進行思想情感的交流。因而,在教學中,教師要以身示范,用規范化的語言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若教師語言貧乏,就難于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相反,教師妙語如珠,學生會既敬佩教師的學識和口才,又能在不知不覺中受到優美語言的熏陶和習染,增強語感。

1.表述具有準確性

教師的教學語言要恰當得體,能清楚地表達說話的意思,語言準確流利,沒有口頭禪、沒有啰唆語、沒有結巴語,能把自己的思想情感傳達給每一個學生。這有助于學生快速接受和理解知識,并能感受語言的魅力,激發學習興趣。

2.表達具有啟發性

教師要通過提問引領學生思考。思維是離不開語言的,教師語言表達有啟發性,才能激發學生深入地思考和理解課文。語感有一定的理性,它包括理解和運用語言的過程,教師科學的啟發既能促使學生思維能力的提高,又能增強語感。

3.描述具有情感性

教師的教學語言要注入情感,要有激發學生情感的作用。對于小學生而言,他們的理性思維較差,主要是運用感性思維,而這更要注重情感。語言的情感性表達是以形象為基礎的,教師要將抽象的教學內容化為形象直觀的語言加以表述,只有富于情感性的語言才能與學生產生情感共鳴,學生才會對教材語言產生形象的感知。

總之,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精心設計教學方案,運用多項策略著力培養學生的語感,使他們逐步提高對語言的領悟和駕馭能力。

(作者單位:廣東省中山市石岐實驗小學)

(責任編輯趙丹)

猜你喜歡
語感想象情感
快樂的想象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長,保持獨立
閱讀教學中學生語感的培養
如何有效培養學生的語感
“讀”辟蹊徑 助培語感——指向語感培養的朗讀教學策略
細觀察 多想象 善表達
失落的情感
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長,保持獨立
這些并不是想象,有些人正在為擁抱付費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