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淮河流域幸福河湖水文化建設淺析

2024-04-09 10:32
治淮 2024年2期
關鍵詞:河湖弘揚水利

曹 冉

(淮河水利委員會通信總站,安徽 蚌埠 233001)

水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中華優秀水文化是水利事業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春恿饔蛐腋:雍ㄔO過程中,安徽、江蘇、山東3 省結合各地歷史、人文、地理與經濟社會發展實際,就推動水文化的展示與弘揚,出現了一批有特色的經驗做法,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1 幸福河湖建設中弘揚水文化典型做法及成效

1.1 安徽省

1.1.1 將文化要素融入“水美鄉村”建設

六安市金寨縣通過淮河流域幸福河湖建設,充分挖掘斑竹園鎮紅色基因,將其與沙堰河幸福河湖建設有機結合,打造了主題墻繪、紅色公路、水文化公園、印象邢灣等亮點工程,讓紅色歷史文化與現代水文化交融;通過實施農村河道溝塘整治、濱水景觀打造與提升、小流域治理、完善旅游通道等工作,統籌水生態、水資源、水環境、水景觀、水文化以及相關產業發展,打造出集鄉村旅游、特色民宿、河濱生態、紅色文化傳承為一體的“水美鄉村”,有力促進了鄉村振興。

1.1.2 推進水利工程與文化融合

六安市深入挖掘淠史杭“自力更生、頑強拼搏、犧牲奉獻、科學求實”的治水精神,在幸福淠河建設過程中將當地的治水歷程、人物故事、人文風情與水利工程深度融合,打造集觀賞性、知識性、參與性于一體的百里河岸線,進一步發揮水利工程在改善人居環境、美化生態景觀、厚植文化淵源方面的作用;以城鄉大中型水閘、泵站為依托,建設區域文化精品示范工程,與周邊生態環境、區域歷史相協調,重點發揮水閘、泵站的水情科普宣教作用。

1.1.3 加強水文化傳播

合肥市分別以“河長制是什么”“五長聯動,聚焦河湖長制”等為主題制作動漫公益片,在全省率先實現“河長制+地鐵”,在地鐵3 號線滾動播放,制作多個公益短視頻如《水生》《泡茶》等,增進公眾對河湖長制的認知了解。

1.2 江蘇省

1.2.1 開展水利遺產系統保護工作

江蘇水網密布、河湖眾多,治水歷史悠久,治水名人輩出,長期的治水實踐留下了大量彌足珍貴的水利遺產。江蘇省積極推進大運河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工作,中國大運河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2020 年江蘇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出臺實施《關于促進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決定》,這是我國首部促進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地方性法規;在全省范圍內開展水文化遺產調查,共登記水文化遺產點8322 處,率先啟動省級水利遺產認定,形成首批省級水利遺產名錄;建成全國首個水文化遺產管理信息系統,為有序開展水利遺產管理保護、加強全省水文化建設夯實根基。

1.2.2 提升水利風景區文化內涵

水利風景區建設既要提升外觀品質塑好“形”,又要深挖文化內涵煉好“魂”。江蘇省以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為契機,把水美城鄉、水文化載體建設列為河湖長制考核評價指標內容;將水利風景區創建作為各地實施生態河湖行動的必備要件,通過在質量等級評價中增設文化科普建設評價內容,引導景區大力推進水文化建設,各地更加注重文化資源挖掘展示,積極營建提升館、廊、園、品等文化設施,目前江蘇省擁有水文化展示館的景區達81 家。

1.2.3 建立特色水文化場館

泰州興化市打造了興東、開發區、戴窯、中堡、海南、沙溝等一批河長制主題公園,讓民眾潛移默化地提升“知水、愛水、護水、惜水”意識?;窗彩薪鸷h在入江水道三河灣水利風景區打造三河灣水文化館,宣傳弘揚金湖人的治淮歷程和為改造三河流域水利事業作出的重要貢獻。揚州市建設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揚州水利文化展館、水生態文明體驗館,全面展示揚州治水發展歷程和水生態文明工作實踐成果,開辟了水情教育新基地。

1.3 山東省

1.3.1 組織形式多樣的水文化主題活動

彌河作為濰坊市的母親河之一,孕育了古老的文明與悠久的文化,是流淌在濰坊大地上的華美詩篇,為流經的縣市區帶來了獨特的人文風情。濰坊市水利局通過舉辦書畫攝影展的形式,全面擴大河長制、湖長制文化影響力,以河湖文化的挖掘、傳承、弘揚凝聚起全社會愛河護河的共識和力量;依托彌河獨特水環境,以弘揚“農圣文化”品牌為重點,持續每年開展以“綠色之春、文明之夏、豐碩之秋、歡樂之冬”為主要內容的“和諧四季”系列群眾文化活動,讓人民群眾切實感受到彌水所滋養的“農圣文化”。

1.3.2 推進水文化與產業相結合

沂水縣姚店子河幸福河湖建設充分發掘歷史文化的現代價值,結合“傳承紅色,保護綠色,打造藍色”的水生態文明建設理念,打造了集生態環境保護、紅色文化傳承、鄉村田園體驗、景觀休閑游憩功能于一體的生態共同體,全面打響了“紅嫂故里,中國沂水”的縣域品牌,成為中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縣,帶動兩岸農家樂發展,優質水資源、健康水生態讓沂水縣成為2019 年度全國綠色發展百強縣市,全面促進鄉村振興;壽光市依托彌河水韻,已建成了1 個省級、3 個市級文化產業示范基地,形成了以彌河生態農業觀光園、市民健身體育場、霍氏國際皮劃艇為重點的東部彌河文化產業帶,以三元朱村為基點的南部生態農業觀光帶,以農產品物流園為中心的西部休閑娛樂產業帶,和以海上觀光為主的海洋文化、以雙王城制鹽遺址為主的鹽文化、以林海博覽園為主的生態文化、以巨淀湖為主的紅色文化等旅游產業帶。

2 水文化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2.1 水文化挖掘深度不夠

現階段幸福河湖建設中對水文化的概念、深度、表現形式、建設措施等系列問題沒有形成系統的研究、設計以及展示體系。各地豐富的歷史文化、紅色資源、治水經驗、水利遺產等挖掘收集有待加深,水文化的價值未能在幸福河湖建設中完全體現出來,尤其是農村河湖水文化弘揚建設較城市河湖有一定差距。

2.2 水文化弘揚傳播不充分

現階段水文化弘揚傳播主要通過幸福河湖的展示牌、宣傳板、水利博物館、水文化主題活動等傳統的物質載體,對現代傳播媒介的利用不夠,傳播渠道不暢通,傳播的方式也比較單一,在學術成果的傳播方面還有很大的開拓空間。

2.3 保障及獎勵激勵機制不完善

各省市對幸福河湖建設雖設有一定獎補資金,但資金投入不足,市、縣級配套資金薄弱,加之水生態修復、面源污染治理、城鎮雨污分流等任務投入大,資金占比高,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水文化建設及標準的提升。

3 思考及建議

3.1 加大水文化開發力度

從物質文化、行為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及水文化事業建設等多方面科學布局,因地制宜,根據不同地區的河湖狀況、文化底蘊、經濟條件等,選擇合適的水文化發展模式,在幸福河湖建設中構建起具有地方特色的河湖水文化;把新階段治水實踐中的新認識、新做法、新經驗及時升華到文化層面,形成具有時代精神的水文化;農村河湖水文化要與生態農業、旅游等進行有效的整合,建設水美鄉村。

3.2 加強水文化傳播載體建設

充分利用報刊雜志、廣播影視等大眾傳媒資源及微信公眾號、抖音等新型傳媒資源,宣傳展示特色水文化及水文化遺產;組織開展特色水文化活動,開展“世界水日”等主題宣傳活動,發揮水利工程設施、水利風景區作用,增強水文化宣傳輻射力,營造“愛水、護水、節水”的社會氛圍。

3.3 強化幸福河湖及水文化建設保障

建立幸福河湖及水文化建設的配套專項資金投入機制,通過建立獎勵激勵、以獎代補等保障措施,鼓勵地方強化統籌協調,整合鄉村振興和各類涉水資金,發揮金融支持水利高質量發展作用,因地制宜引進文旅集團合作開發,全面打造幸福河湖,建設具有中國特色、弘揚時代精神的先進水文化

猜你喜歡
河湖弘揚水利
弘揚愛國精神
全面推行河湖長制打造“三晉”幸福河湖
淮河流域省級河湖長第一次聯席會議召開
加強河湖保護治理 改善河湖生態環境
為奪取雙勝利提供堅實水利保障(Ⅱ)
為奪取雙勝利提供堅實水利保障(Ⅰ)
黑龍江:河湖治理保護成效明顯
水利工會
弘揚雷鋒精神,既不左,也不右
弘揚“最美” 打造精神家園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