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書法美學研究

2024-04-09 17:56翟本寬
美與時代·下 2024年1期
關鍵詞:書法藝術書法藝術

翟本寬,1935年出生于河南濟源市。鄭州大學教授、鄭州大學書畫研究院院長、美國聯邦文化教育協會國際文化研究院研究員,并授予榮譽博士。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兼任河南省美學學會副會長。河南省老年書畫院常務副院長、河南省老藝術家協會副會長、河南省校園文化促進會副會長、中央電視臺書畫頻道原創中心顧問、藝委會副主任等職。早年曾受到哲學家馮友蘭、美學家宗白華等名師點化,得到著名學者王學仲和河南文化界“三老”謝瑞階、于安瀾、李戲魚諸先生的教誨。對文藝學特別是書畫美學有深入系統的研究和較高造詣。曾出版《書法藝術與美》《中州書家志》《美學大觀》等13部專著,發表書法美學論文百余篇,總計400余萬字。專著《書法藝術與美》獲河南省第四屆文學藝術成就獎。書法作品先后在美國、日本、法國、瑞士、澳大利亞等國內外大展中展出并獲獎,刻入《中國翰園碑林》《九華山碑林》《南韓碑林》等,并為國際美學會主席瑞典龍德大學赫米倫教授、南韓前總統金泳三先生等收藏。小傳已載入《中國藝術家傳集》《中國當代藝術家名人錄》《中國當代書法家辭典》《中國美學家辭典》等多部辭書。香港《大公報》評論說:著名書法學家翟本寬先生集美學、書法、教學、科研于一身,書法風格工穩遒勁而又舒展豪放,主攻隸書,擅長行草。特別是他的章草,能“出古入新,風格獨具?!苯陙?,于張旭、懷素、黃庭堅、王鐸等用力甚勤,草書有長足的發展。

一、從書法創作、史論研究到書法美學

哲學是研究人的命運的,被稱為“人生之詩”,所以哲學是“科學+詩”。美學是哲學的一個分支,是研究人類社會審美,探求美的本質的科學。

有藝術創作就有審美,而審美離不開人。過去有句老話“繡取鴛鴦從君看,不把金針渡于人”,這里當然有些保守的成分。而我在長期的藝術實踐當中,體會到這個“金針”不是別物,而是“審美能力”。但審美能力的培養也有個過程,就是讀萬卷書的豐富知識和行萬里路的實踐經驗,也就是通常所說的“腹有詩書氣自華”和“操千曲而知音,觀萬劍而識器”的較長期的積累和砥礪磨練的過程。

我受家庭的熏染,自幼就臨寫描紅,初步培養了對傳統書畫藝術的興趣。在大學學習期間,學校特別重視書畫教學。畢業留校任教,從事文藝學教學,給了自己潛心研究書畫美學的機會。

中國文化本身有著廣泛而寬闊的領域,八千多年來的文化,包括學術、思想、制度、社會、經濟、文學、藝術,還有華夏民族所創造傳承的中國科技和宗教等。書法藝術是中國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它們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只有把書法藝術放在中國文化的層次中進行考察,才能真正了解它豐富的內涵。即使建筑的沉穩端莊、詩歌的一片天籟、繪畫的氣韻生動、武術的剛柔相濟、禪家的洗心入靜、中醫的陰陽五行,書法都能兼收并容、豐富自身,成為中國文化領域中所特有的一種藝術形式??梢哉f中國文化是書法藝術生長的基礎,書法藝術是中國文化的結晶,二者的密切關系是顯而易見的。

為深入探索書法藝術,我認真研究了中國文化的發展和書法演變的關系,根據自己的體會寫了《書法與中國文化關系管窺》[1]等論文。比如漢隸這種既厚重又左右拓展的雄放書風,不僅體現了漢代大漢雄風的剛健精神,又恰好和那種兼容并蓄的恢宏氣度相諧和,最好不過地反映了漢帝國向四方擴展的開拓精神。

又如魏晉400年,在中國文化史上,是一個變化動蕩的時期,政治、經濟和整個意識形態,都處于轉折之中。大量個體小農和工商奴隸,變為束縛在領主土地上的農奴,世代相沿,等級森嚴的門閥士族階級占領了歷史舞臺的中心,被漢代“罷黝百家,獨尊儒術”壓抑多年的先秦的名、法、道諸家,重新活躍起來,表現在文藝和美學上的基本特征是人的覺醒。這一覺醒不僅在文學、藝術上,在繪畫與書法領域表現得更為突出。隨著意識形態和藝術領域的活躍,嚴正肅穆的漢隸變為真、行、楷、草,線條在書畫創作中的作用得到足夠的重視,筆意、結體、章法變化也相當豐富。書家以被譽為“圣杰”的“二王”父子最為著稱?!岸酢睆漠敃r要求的簡略出發,損益原來真書的隸意,完成了流美靜逸的行草書體?!耙孕螌懮瘛薄皻忭嵣鷦印弊鳛槊缹W原理和藝術原則,在晉代出現,與魏晉玄學對思辨智慧的要求相一致,同時也體現了這一時代的精神,即魏晉風度。這一美學原理和藝術原則,對以后的中國藝術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再如,唐代繼隋而有天下,其文化既接受了江左的清新優雅,又承襲了兩漢和北朝的質樸雄壯,兩者相映相襯,匯成新流。在政治、經濟和軍事上,唐是當時世界性的大帝國,學術上原在儒家思想中對立的南學與北學,漸趨融和;道教被尊為國教,佛教大興,社會文化漸呈折衷綜合之勢,藝術上金碧彩繪與淡彩水墨同為妙構;歐、虞,與顏、柳書法并稱上品;文學上則上層傳奇與市井俗傳交相輝映……凡此種種,都顯示出唐代那種充實豐盈并行不悖的文化精神。唐代的文學藝術由于頻繁的文化交流、推陳出新,出現了嶄新的面貌。唐代書家輩出,壯美、優美、豪放恣肆和工整精細的不同風格并行。唐代詩歌中所表現的那種既奔騰激越又內斂冷靜的精神,也融合于唐代書家的審美心理和創作之中,形成了以歐、虞、褚、薛、顏、柳等書家為代表的法度嚴謹、工整精細的楷書,又熔鑄了張旭、孫過庭、懷素等人奔騰無羈、豪放態肆的狂草。

清人劉熙載說:“秦碑力勁,漢碑氣厚,一代之書,無有不肖乎一代之人與文者?!盵2]422這可以說是書法藝術與時代文化關系的經典概括。

中國書法藝術在發展過程中,不僅受到時代文化的影響,反映當時社會通常的習俗和風尚,而且還有自己的發展規律,明顯地表現出它的繼承和發展關系[3]。中國書法藝術在發展過程中,除了字形的變化外,主要還表現在各個時代對韻、法、意、態等方面的不同注重和追求。

傳世最早的甲骨文,是中國最古老的書法藝術,其特點是筆畫比較簡單、字形向上下舒展。由這一源流發展下去的彝器銘文,即大篆,因為書寫工具的變化,字畫圓渾,凝重之中又富有汪洋之意,但是字形還是延續了甲骨文上下窄長的特點。秦統一后,李斯對改革和統一文字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原來的大篆經過他的整理,字形更趨于狹長整齊,即所謂秦篆,又名小篆。而另有政府詔版、瓦量、秦權等,字形卻向橫方發展,這種趨勢即是之后漢隸的萌芽。漢隸是對秦篆承認、利用并加以改造的結果。漢帝國統治時代較長,隸書流行既久且廣,形體繁復,瑰麗多姿。

清代梁巘在《評書帖》中說:“晉尚韻,唐尚法,宋尚意,元明尚態?!盵4]這對漢代以后書法藝術的風貌及其繼承發展關系作了高度的歸納和概括。當然,對書家、書法作品的評論向來很少只從韻、法、意、態的某一方面展開,因為這四者對一個時代的書風、或某一書家來說,都不是絕對孤立的,而是互相聯系、關系密切而又不可分割的。

唐代書法的發展,前段以虞(世南)、褚(遂良)、歐(陽詢)、薛(稷)為代表。他們是六朝書法的繼承者,又是大唐書法的創造者,他們的楷書嚴謹華妙、格局眾多,各有特色。后一段以顏(真卿)、柳(公權)為代表。他們不僅精通虞、褚、歐、薛各種技法,且追本溯源,由漢隸而及右軍,經過吸收變化,形成自己風貌。至于行草,于顏、柳之外,孫(過庭)、張(旭)、懷素,爭奇斗勝,各有千秋。這些書法大家,雖都源于二王,彼此間又有師承,且注重于法,然又各有側重,于嚴謹的法度之中,又顯示出書家不同的風骨與修養。

所謂“宋人尚意,元明尚態”,是行草書發展和盛行的結果。與拘泥楷式、單純追求整肅的情況相反,宋代書法則能“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傳世作品如蘇東坡的《寒食詩》、米芾的《苕溪詩》、黃山谷的《諸上座》等帖,或豪情橫溢、雄放瑰奇,或快劍強弩、清壯頓挫,是代表趙宋一代以新意、妙理寓于法度、豪放的杰作?!耙狻倍嘤凇胺ā?,是一個重要特點。

朱光潛先生說過“不通一藝莫談藝”。對中國書法藝術美的研究,不只是一個理論問題,更是一個實踐問題。我對書法可以說是終生學習、終生探索。自幼至今,從沒有間斷過對各種書體的臨習,對歷代書法精品反復地揣摩、欣賞。我主編的由陜西美術出版社出版的“歷代傳世書法經典叢書”11種、由中國書店出版的各種書體“大字典”系列8種,就是自己學習的結晶,是對歷代大家的書作分析鑒賞,從中揣摩其書寫技法和意蘊,感受其風神韻味。

我國古代雖然沒有“美學”之稱,但是歷代眾多的書論著作,是古代書家學習書法、攀登書法藝術高峰的經驗總結,蘊含著豐富而精粹的審美觀念,是中國書法理論、書法美學的寶貴資源。為了深入理解和準確闡釋,我曾沉浸其中,反復學習探討,還選擇了35家書論的代表性篇章作了注釋和譯成白話[5],出版了《八法會通妙構:書法藝術欣賞》。中原一帶,書法藝術源遠流長,名家輩出,珍品冠世,所以對中原歷代書家也做了深入研究,參與主編了《中州書家志》一書。

美學是哲學的分支,我一方面繼承和運用中國傳統美學,同時關注西方哲學和美學的發展,借鑒西方美學的成果,結合教學和書法創作實踐,探討和闡釋中國書法藝術的審美問題。在《書法藝術與美》《書法理論與實踐》《書法與美學》等著作中,我把對中國書法美學的理解歸納總結為“書法美九論”等。

二、書法美九論

(一)精神創造,神與物游——書法藝術美

書法藝術美的創造,是一種精神創造,是神與物游的產物。

—般來說,美是主觀實踐與客觀實際結合、相互作用之后產生的主客觀的統一。比如,當我們創作一幅書法作品時,必須有人執筆書寫,這就是主觀實踐;作品完成后,達到了預期目的,這是主客觀的統一。著名美學家宗白華先生曾說:“美存在于主客觀相結合,物我不能缺一?!盵6]馬克思主義認為,美是人的本質力量的感性顯現,或者說美是規律。規律是客觀存在,但也要人去發現、去利用??傊?,美無不是主觀與客觀的有機聯系、主觀與客觀的完美結合與統一。

書法藝術雖然有文藝美學的共同特征,但也有自己獨特的個性。它不像繪畫那樣可以描摹事物的外貌,不像小說那樣通過語言塑造人物形象,寫出具體人、事關系和情節演變。書法藝術美是按照美的規律,以文字為書寫對象、以線條為藝術的表現形式,在組織安排點線形的間架結構、節奏旋律、氣勢變化等方面抒情寫意,生動活潑地表現審美感情,間接曲折地反映產生這種感情的生活。它以優美的線條和黑白相間的幻化激起欣賞者的美感,以多種字體和每種字體的不同風格,滿足各種欣賞者的審美需求。它引導提高人們的審美惰趣,陶冶人們的情操?!盁o聲之音,無形之相”[7]146,以線的形式表達情感。這是對書法藝術美的高度概括。

書法藝術的生產是一種精神生產,而這種生產的過程,往往蒙上一層神秘的包彩。生活真實怎樣才能變成藝術真實,這是值得探討的一個深層次的問題。這就應當著重揭示藝術家在創作實踐中的心理活動的奧妙和規律。藝術并不是物質的實體,而是一種精神創造。藝術的精靈是一種滲透了社會文化背景、浸染了民族文化傳統的體驗與知覺、意象與情緒,是一種審美主體與審美客體相交相生的“意象”“意境”。書法藝術作品與社會生活之間,橫亙著的不是一面“鏡子”,而是一個人,一個活生生的、有創造性的人。書法藝術美創作的過程,就審美主體的心理活動方式而言,是一個包括感覺、沖動、認識、思維、想象等心理功能在內的極其復雜的過程。生活是創作的源泉,但是,一切生活現象只有變成藝術家的心理現象才可能變成藝術現象?!吧衽c物游”就是藝術家主觀精神與客觀環境的契合,是情與景的交融。

(二)線條節奏,生命旋律——流暢雄健的線條美

書法藝術,是以線條為表現手段的獨特藝術形式。文字符號是組合線條的途徑,線條則是書法創作的基本元素。不同形狀的線條,會給人不同的美感。美國評論家庫克認為:明顯的橫向線(即水平線),通常表示安閑、和平、寧靜;斜線包含著運動;鋸齒狀線常包含痛苦與緊張;圓線、弧線則體現圓滿和完美。庫克的說法是從幾何學的角度來看待線條,或者說只是純線條的研究。而書法藝術,不僅是對其曲直長短的外觀研究,書法家還要探求線條本身的力度、厚度等更深一層的美,還有運筆疾徐、輕重,墨跡的濃淡、枯濕,以及上下銜接等,從而賦予線條的感情寓意和更為深刻復雜的美學內涵。點如高山墜石,畫有起止波折;用筆中鋒,在平面中追求立體,具有雕刻美;集點畫而成字,字有重心,安排均勻、結構緊湊,表現了建筑美。集眾字而成章,疏密相間、縱橫有度。行草則活潑飛舞,似斷還連,如優美的舞姿。折釵漏痕,韻味內蘊,巧奪天工,妙合自然,是舉世無雙的高超藝術。

中國的毛筆,具有圓、尖、奇、健的特點,富于彈性,八面出鋒。提按使轉,回環頓挫,疾速遲澀,運用自如,富于變化。線條流暢,則骨力、氣韻、筋力、血肉具備,極富表現力和抒情性。線的巧拙剛柔、墨的濃淡干濕,富有韻律美。中國書法的線,不同于西方所說抽象的線條,而是一種表現脈搏跳動有節奏的律動。

近代康有為曾經總結漢隸有峻爽、疏宕、豐茂、華艷、風神、虛和、凝整、秀潤等八種風格;魏碑有高秀蒼深、豐茂凝重、渾金璞玉、飛逸奇渾、渾厚樸拙、雄強茂美、峻美嚴整、體骨俊美等多種不同姿態。并在此基礎上把北碑概括為魄力雄強、氣象渾穆、筆法跳越、點畫峻厚、意態奇逸、精神飛動、興趣酣足、骨法洞達、結構天成、血肉豐美等“十美”。不管是八種風格,還是十種美的姿態,都是點線組合變化的結果,是“書為心畫”“筆跡者界也,流美者人也”的精神產品,從筆畫之跡,流出萬象之變,流出人心之美。線條節奏美是書法藝術的靈魂。

中國書法藝術,所以能成為世界上最生動的藝術,原因之一就在于它富于節奏變化,最能表達人類難以言狀的心靈的搏動和生命的韻律。

(三)超以象外,得其環中——書法藝術的抽象美

書法與文字的關系,如影隨形,密不可分,其造型可追溯到遠古的象形文字,即所謂“依類象形”“畫成其物”“隨體詰屈”等。大篆與小篆都與自然物象有明顯的直接關系,自然與生活是藝術創作的源泉。張旭見公主與擔夫爭道而得其意,聞鼓吹而悟其法。當代書家潘伯鷹說,由于張旭專精書法,用志不紛,所以“一切事物的動靜狀態,都能激發引導他聯想到點畫的體勢上去”[8]。這說明客觀物象的形狀,通過書家的觀察與聯想,能轉化為書法的點畫結體與章法的形勢。翁方綱說的“世間無物非草書”[9]、郭熙的“自然布列于胸中,不覺見之于筆下”[10],皆論述精辟。唐代張懷瓘在《書議》中把書法概括為“囊括萬殊,裁成一相”[7]148,也道出了書法形象的本質。

書法藝術的特殊性,就在于它是將自然內容和社會內容轉化為書法藝術形態的過程,是一種最廣泛意義上的概括與抽象的過程。如前面所講,張長史言觀劍器而得神,雷太簡言聽江聲而筆法進,文與可見蛇斗而草書長,就是藝術家對具體事物的感受和體驗。但是所有這些被體驗、感受的具體事物的客體表象和內容,在書法作品中是見不到的。書法家只能在劍器舞動中、江水奔流中、猛蛇搏斗中得到某種啟示,即在筆意飛動、變換、奔騰之中獲取筆頭之靈氣。

張旭草書《肚痛帖》把書法藝術升華到用抽象點線去表現書法家的思想感情的高度境界。其用筆頓挫使轉,剛柔變化,內擫外拓,千變萬化,神采奕奕。他的字有音樂的旋律、詩的激情、繪畫的筆情墨趣,真是出神入化、揮灑自如。書法美“離象而求”的抽象性,是顯而易見的。

中國書法家協會學術委員會副主任、河南書協副主席周俊杰先生在創作過程中,淡化了唐、宋、元、明、清的同時,從古老渾樸的漢隸中汲取精華、掌握規律,獲取其藝術風格,并以現代人的審美觀念加以改造,創造出富有時代氣息的藝術品。無論是隸是草,不管丈余巨制或尺牘手稿,都體現出豐厚、蒼茫、骨肉停勻的風采。他的草書往往有狂草狼籍的特點,仔細體察點畫,骨子里是章草的味道。他所書古句“清霜醉楓葉,淡月隱蘆花”條幅,在書法意象上使人神思飛揚、浮想聯翩,兩行字既符合作為交流思想工具的規范,又根據書法表意性特點,作巧妙的造型安排,創造出“清霜醉楓葉,淡月隱蘆花”的整體意象,真可謂“妙思藏于胸中,巧態出于毫端”,既離象以求,又盡得自然萬有之妙。飄逸飛動的筆勢,寓剛勁于阿娜的線條之中,頗能引起欣賞者“引物連類”的想象,仿佛使我們領略著一幅嫩寒中霜楓醉秋的景象和淡月下蘆花飄舞的畫卷,甚至不聯系表義內容作字外之想,也能給人以生命節奏的造形美感。那動靜剛柔、舒斂虛實之類的形勢動態,本身就是一種抽象和具象互為表里的造形意象美。

(四)草情篆意,音樂詩境——書法藝術的音樂美

唐代書法理論家張懷瓘在《書議》中寫道:“夫翰墨及文章至妙者,皆有深意以見其志,覽之即了然。若與言面目,則有智昏菽麥,混黑白于胸襟;若心悟精微,圖古今于掌握。玄妙之意,出于物類之表;幽深之理,伏于杳冥之間;豈常情之所能言,世智之所能測。非有獨聞之聽,獨見之明,不可議無聲之音,無形之相?!盵7]145-146的確,中國書法藝術有很高的抽象性和概括性,故“其道微而味薄,固常人莫之能學;其理隱而意深,故天下寡于知音”[7]145。它的奧妙,都有比較深刻的含意,無不反映著人們的意志情趣,道理幽深,高遠莫測。一個人如果沒有獨特的音樂的耳朵和藝術慧眼,就無法品評“無聲之音”和“無形之象”的書法藝術。

書法藝術與音樂有著密切的關系,“無聲之音”的說法形象而概括地說明了書法藝術的音樂美。張懷瓘把書法藝術稱為“無聲之音”,當代書法家沈尹默先生也說:“世人公認中國書法是最高藝術,就是因為它能顯示出驚人的奇跡,無色而有圖畫的燦爛,無聲而有音樂的和諧,引入欣賞,心暢神怡?!盵11]“無聲之音”的說法,相當深刻地把握了書法藝術音樂美的特點。書法確實能使人感到音樂般輕重徐疾的節奏,書法與音樂確有很多相通之處:如音樂中的對立化為和諧、雜多寓于統一,在書法中“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后相隨”[12]等;在形式上,書法講究章法、節奏、旋律、對稱、呼應,音樂中有節拍、休止,樂段間有間歇,書法講計白當黑,筆畫有斷有連,構成書法藝術作品的整體。

在內容上,言為心聲,書為心畫,書法與音樂均通過它的形象(準確地說是意象)抒發作者的感受、理想、志趣,以至整個內心世界,表達真摯而豐富的情感。

宗白華先生還用“舞”來表述中國藝術的空間意識,認為“舞”是中國一切藝術意境的典型,是中國藝術家精神與意志交融的最直接最具體的流露。它所揭示的是深刻的內容,就是中國人所說的“道”,亦即生命的節奏。中國繪畫意境的特點就建筑在這上面:書法的妙境涵于繪畫,虛空中傳出動蕩,飛舞的草情篆意,譜出宇宙萬物的音樂和詩境。毛主席題《紅旗》中的“紅”字就受到紅綢舞的啟示。

(五)涉樂方笑,言哀已嘆——書法藝術的抒情美

關于書法藝術的抒情美,孫過庭在《書譜》中有一段精彩的論述:“寫《樂毅》則情多怫郁;書《畫贊》則意涉瑰奇;《黃庭經》則怡懌虛無;《太師箴》又縱橫爭折;既乎《蘭亭》興集,思逸神超,私門誡誓,情拘志慘,所謂涉樂方笑,言哀已嘆?!盵13]128意思是說王羲之寫《樂毅論》,心情抑郁,寫《黃庭經》感到怡悅,寫《太師箴》念世情周折,說到蘭亭興會則神思飄逸,正如樂則笑聲隨,悲則嘆息生。書寫的內容不同,情趣也不一樣。想到快樂的事必然會流露出笑容,提到悲哀就會嘆氣,這是人之常情。如王羲之就是風流蘊藉、書如其人的一例。書法藝術的美不只停留在書法形式(如筆法、結體、章法等),更重要的還在于通過形式反映出書者個人的情趣,如一個人的性格、學識、人品、藝術理想,以及時代精神等。王羲之的字體態妍美而“粉黛無施”,姿儀清雅而不失嚴肅莊矜之態,法度謹嚴中透露從容衍裕;風流倜儻里含有強健的骨力。這一切都可以從他當時的社會現實、思想傾向和個性特點中找到依據。如《世說新語》說王羲之給人的印象是“時人目王右軍,飄如游云,矯若驚龍”。梁代袁昂評他的字說:“右軍書如謝家子弟,縱復不端正者,爽爽有一種風氣?!盵14]清代書論家劉熙載更是在具體分析其書法時說:“羲之器量,見于郗公求婿時,東床坦腹,獨若不聞,宜其書之靜而多妙也。經綸見于規謝公以虛談廢務,浮文妨要,宜其書之實而求是也?!盵2]403對照其書跡,何其相似。

明代的李日華在《紫桃軒雜綴》中說:“古人作段書,必別立一種意態;若黃庭之玄淡簡遠,樂毅之英采沈鷙,蘭亭之俯仰盡態,洛神之飄逸凝佇,各自標新拔異,前手后手,亦不相師?!盵15]這是在說明書法的抒情性。而這種抒情性,當其下筆之時,未必作意為之,而是勢來不可遏,水來不可擋,感物而動,水到渠成。元代陳繹曾也曾說:“喜即氣和而字舒.怒則氣粗而字險,哀即氣郁而字斂,樂則氣平而字麗?!盵16]隨著人的喜怒哀樂的不同變化,寫出來的字效果也各有所異。揚雄謂“書乃心畫”,意即書法是人自己的指、腕與心操縱著一支柔毫,以流出美的筆畫,具象因素貫穿起來,泯卻形跡,溶為一條感情的流,聯結成一條在時間里的筆斷意連、貫穿始終的線,這就是郭若虛所說的“自始及終,筆有朝揖,連綿相屬,氣脈不斷”[17]。如果說音樂的抒情性主要表現為節奏、旋律,書法抒情的旋律則主要表現為線條的節奏。觀《蘭亭序》,可體味到它的流動感,確實是一種無聲的音樂、有形的旋律。

抒情性的書法藝術精品,自古至今,不乏其例,如唐代顏真卿的“三稿”行草書《祭侄文稿》《祭伯父稿》《爭坐位》,就是極盡筆底造化、直抒胸臆真情的優秀書法藝術作品。它是有情的圖畫,無聲的樂章。書家奔騰激昂的情感,傾注于作品的字里行間,賦予沒有生命的線條以極大的生命力,以其濃郁的情感洪流,敲擊著觀賞者的心弦。顏真卿臨寫《祭侄稿》時,既懷同仇敵愾之義憤,又感家族“巢傾卵覆”之痛,感情激昂悲壯,一發難收,且毫無拘謹地將長期積累的高超書法技藝充分發揮出來,有驚心動魄之氣,而無矯揉造作之跡?!稜幾弧烦庳煿⒘x討好宦官魚朝恩破壞朝廷禮儀的行為,全篇義正辭嚴,流露出浩然之氣?!都乐陡濉繁憩F出“痛”,《爭坐位》表現出“怒”。

值得注意的是,這種臻于成熟的風格,不僅不同的書家迥然有別,即使同一書家不同情趣的作品也各具獨特書風,所謂“前手后手,亦不相師”。作為無聲的旋律,優秀的書法作品,總是或隱或顯地表現了作家氣質、意趣,乃至當時當地的心境、情緒或感受。當然,書法作為抽象性藝術,有時面對一幅作品,往往很難指出其具體感情內容,一般只能不同程度地感受書家的抒情風格和審美情趣等個性,沒必要斤斤于其具體的喜怒哀樂。

唐代文學家韓愈在《送高閑上人序》中指出:“往時張旭善草書,不治他伎,喜怒窘窮,憂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無聊不平,有動于心,必于草書焉發之。觀于物,見山水崖谷,鳥獸蟲魚,草木之花實,日月列星。風雨水火,雷霆霹靂,歌舞戰斗,天地事物之變,可喜可愕。一寓于書?!盵18]這段話論述精辟,十分透徹地論述了書法藝術的抒情性特征。

(六)似與不似,玄妙幽深——書法藝術的含蓄美

藝術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貴在神似。莊子云:“可以言論者,物之粗也;可以意致者,物之精也?!盵19]梁蕭子云《論書啟》說:“頃得書,意轉深,點畫之間,所言不得盡其妙?!盵20]唐張懷瓘《書議》云:“玄妙之意,出于物類之表;幽深之理,伏于杳冥之間?!薄胺蛘b圣人之語,不如親聞其言;評先賢之書,必不能盡其深意?!盵7]146這都說明藝術的最高境界,一般來說,是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出現在戲劇或電視片中的領袖人物,總希望演得像,一絲一毫去模仿,結果反失其真;不講方言,不求形似,卻別有洞天,大大豐富了塑造領袖人物的表演藝術,“不像反倒更像”。實際上存在著朦朧的美。詩的美在不一定全懂,有點朦朧之感,能說清楚的不一定是藝術,藝術就是要研究語言表達不清楚的東西。中國畫的特色,就在于似與不似之間。畫的形象似乎不明確,似是而非、含含糊糊,然而比明確的、能夠辨認清楚的更美。藝術是生活的真實,而不是真實的生活,不是照相式的生活翻版。畫家劉益之有一幅山水畫,畫的是山的倒影和水中的行船,并題曰:“分明看見青山頂,船在青山頂上行?!闭婵芍^美在景物里,妙在倒影中,山的倒影雖非真山,但比真山更寫意,更具有朦朧和含蓄的美。清代一首詩云:“我坐扁舟隨意看,干朵萬朵碧蓮花?!闭f的是陽朔的碧蓮峰,在早晨的逆光下映入水中的透明的山峰,飄飄欲仙,把多層次的山峰展現眼前,宛如碧蓮萬朵,呈現出干巖萬壑的壯觀景象。

詩貴含蓄,字貴藏鋒。書法之妙,妙在不直,妙在多變、含蓄藏鋒,一覽無余則索然無味。書法是一種造形藝術,局部的多樣性和全局的統一性構成了完美的整體。

書法藝術,同樣具有一種含蓄的或者說是朦朧的美。以顏書《勤禮碑》為例,他廣采博集,善于繼承與創新,以篆隸筆意,融入楷法。起筆處藏鋒逆入,收筆處頓筆回鋒。行筆多用中鋒,點畫之間氣勢連貫,呼應自如,筆的隸意極濃。起筆輕而圓潤,狀如蠶頭,末端回鋒,形如雁尾,故有“蠶頭雁尾”之態。橫輕豎重,長橫略斜,但仍然是平的感覺。中間豎畫粗壯有力,鉤法呈鳥嘴狀,出鉤處內方外圓,轉折處常用篆書筆意,提筆暗過而不用折筆,使筆畫雄健有力,豐遒俊美。又如隸字結體,一般平穩端莊,但隸書最大的特點是,起筆蠶頭、收筆雁尾,把橫畫加以裝飾,這樣就顯得活潑傳神,有翩翩起舞之美感。但是雁尾的挑筆不宜過分,以似挑非挑、含而不露為佳。這也是一種含蓄的美。草書更是如此,其用筆“以使轉為形質”“縱橫牽掣”“鉤環盤紆”;結構“俯仰有儀,方不中矩,圓不副規,抑左揚右,兀若竦崎”,極盡抑揚變化之能事,以富于運動變化的點、線,表現事物的輕盈敏捷、矯健飄逸的姿態。如五代楊凝式的《神仙起居法》筆跡雄杰縱肆,有破方為圓、削繁就簡之妙。在草書中,短畫可以伸長,長畫可以縮短,點畫位置變化萬千,這種能脫離形似、追求神似,“囊括萬殊,裁成一相”的高度概括,是含蓄和朦朧美的最高體現。

(七)動靜狀態,節奏韻律——書法藝術的內容與形式美

內容和形式是哲學的兩個范疇,這兩個范疇包括了處于辯證統一中的兩個相互滲透的方面。藝術的內容乃是在物質藝術對象中體現的、作品作者認識和評價現實的結果;藝術形式乃是這一生活內容的以及使藝術內容得到物質體現的那些藝術作品表現意義成分的組織。書法藝術美既然是一種存在,就必然有它的表現形式和內容。美就是形式和內容的統一。

內容與形式問題,一般說是內容決定形式。所謂“意存筆先”,首先是寫什么,然后才是如何寫的問題。孫過庭說:“趨變適時,行書為要;題勒方幅,真乃居先?!盵13]126“夫欲書,先當想,看所書一紙之中是何詞句,言語多少.及紙色目,相稱以何等書令與書體相合,或真、或行、或草,與紙相當。然意在筆先,筆居心后,皆須存用筆法?!盵21]三國魏鐘繇就擅長三種書體:銘石之文,用隸法寫;公文,用楷法寫;朋友信札用行草法寫。這佯安排的結果,真可謂各盡所能、各當所用。

內容與形式的關系,直接涉及創作的成敗問題。藝術家對形式美的探索,也是一種創造。羅丹說:“沒有一件藝術品,單靠線條或色調的勻稱,僅僅為了視覺滿足的作品,能夠打動人的?!盵22]因此,書法藝術美只能在內容和形式統一的基礎上強調形式,單靠形式不能激發人的思想感情。

1.從內容出發追求形式。古人論書的“意在筆先”,就強調了內容對形式的決定作用。在詩、書、畫的創作中,立意也是一個關鍵性的問題。東晉王羲之說:“夫欲書者,先乾研其墨,凝神靜思,預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動,令筋脈相連,意在筆先,然后作字?!盵23]衛夫人也說:“意后筆前者敗,意前筆后者勝?!盵24]這里所謂的“意”,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意象,即“胸中之竹”,雖然意象中包含有形式,但側重的仍然是思想感情的內容。

“意”是提煉選擇形式的依據,首先做到“意在筆先”,然后才能做到意在筆中,把意溶化到形式、筆墨中去。故黃庭堅有“欲得妙于筆,當得妙于心”的說法。清代沈德潛也說:“寫竹者必有成竹在胸,謂意在筆先,然后著墨也?!盵25]這都說明在構思中對形象的整體要作充分的醞釀。因為只有意在筆先,才能意在筆中,達到意在筆外,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耙狻辈⒎且怀刹蛔?,書家在書寫時還在升華,隨著情感的波濤,還在進行著微妙的變化。魯迅說:“意美以感心,形美以感目?!鼻罢呤蔷裆鲜艿胶軓姷母腥?,后者是形式美給人的美感。毛澤東同志撰寫并手書的詩詞,往往由于內容不同,采用了不同形式的寫法。如《沁園春》,流暢、奔放、自由;而《婁山關》則顯得動亂錯綜、艱險緊迫,戎馬倥傯。

2.形式對內容的積極作用。形式與內容在造就美的形象時關系是辯證的。美的形式對表現內容有其積極而重要的作用。完美的形式,直接體現了藝術家的創造性勞動,體現了藝術家的高度技巧,也是創造藝術美的實際本領。忽視了形式,就忽視了藝術美的特性。藝術家是與其專業技巧連系在一起的,書法藝術,就是臨摹并吸取眾家之長,并在此基礎上寫出自己的個性,體現藝術家的創造才能和本領。

書法藝術的形式美,豐富多彩,變化萬千。在用筆、點畫的審美范疇中,既強調留、徐、澀、阻、曲,又強調與之相對應的行、速、疾、暢、直的辯證關系,即留中有行、徐中有速、澀中有疾、阻中有暢、曲中有直;在結體、章法的審美范疇中,強調違與和、主與次、欹與正、虛與實、斷與續的辯證關系,即進而不犯、和而不同,主筆和次筆不斷變化。不同的藝術創造有不同的主筆和次筆,欹中有正、正中有攲,“似欹而反正”;虛中有實、實中有虛,虛實相生;續中有斷、斷中有續,似斷還續。

關于書法藝術形式美的審美范疇,還可以舉出例證,但它主要是以線(點、畫)的形式表達思想感情。書寫什么樣的內容,要選擇與之相適應的形式,以求達到內容與形式的完美統一。

(八)虛實幻化,情景交融——書法藝術的布白美

在書法藝術美中,線條美固然重要,但布白美也不容忽視,或者可以說是更為重要的。結眾畫為一字,叫結體;結眾字而成篇,叫章法。結體和章法,有“分間布白”的妙理。一幅書法作品,字字均各有其位置,墨為字,白也是字;有字之字固然重要,無字之字更重要。布白之妙,變化萬端,譬如星斗麗天,疏密錯綜、自然成文,靜觀益美。

古人論書云:“書在有筆墨處,書之妙在無筆墨處,有處僅存跡象,無處乃傳神韻?!毙蕾p一幅書法藝術品,筆歌墨舞,翰逸神飛,那疾徐有致、疏密相間、弛張有度的線條節奏,當然會顯示出其獨特的藝術魅力,給人以美的感受。但這僅是有筆墨處所存的跡象,而更重要的是“書之妙在無筆墨處”“無處乃傳神韻”。筆畫和空白,是互相依存、互相制約的。有筆畫的地方安排好了,就可控制好沒有筆畫的空白之處,這樣“有處”和“無處”互相襯托,便顯得其妙無窮?!独献印匪^“有無相生”,也就是“計白當黑”的道理。用“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前后相隨”的辯證觀點,來探討書法藝術中虛實黑白的辯證關系,特別是強調“無”能表現書法藝術的空靈和超逸神韻,是有重要現實意義的。

虛實幻化、情景交融而形成的藝術境界是藝術魅力的根本所在。宗白華先生說:“化實境而為虛境,創形象以為象征,使人類的心靈具體化、肉身化,這就是藝術境界?!薄八憩F的是主觀生命情調與客觀的自然景象的交融互滲?!盵26]景中是情,情具象而為景。虛與實在意境中有很重要的地位。藝術家所創造的形象是實,引起觀賞的想象是虛,虛與實的統一,就是形象與想象的統一。形象與想象是矛盾的辯證統一,離形無以想象,離想象則無以存形。

宗白華先生說:“中國古代詩人、畫家為了表達萬物的動態,刻畫真實的生命和氣韻,就采取虛實結合的方法,通過離形得似,不似之似的表現手法來把握事物生命的本質?!盵27]藝術境界,體現了藝術家“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的修養,以及與大自然心靈的交流。千變萬化的世界萬象,就在這藝術境界的“虛空”中流動,直接性與間接性這種互相交織、溶為一體的虛實關系,實里含虛(實即直接性,虛即間接性)、雖實亦虛,虛不離實、雖虛亦實,就構成了藝術形象的根本特性。書法藝術就是以線條節奏中黑白虛實變化來構成書法藝術的獨特形象。由于中國傳統審美風尚的影響,自古人們對黑白就有特殊的愛好與感情。因此,中國的水墨畫也被公認為是高級的藝術。清代鄧石如的“計白當黑,奇趣乃出”,對黑白對比關系給予了充分的肯定。

有與無、實與虛,具有包羅萬象、縱橫八極之妙。作畫要“實中有虛,虛中有實”,太實則塞、太虛則空。所以要虛虛實實、實實虛虛,而得“虛實相生”之妙。書法亦然。虛實相生,以實帶虛、以虛托實是各個藝術門類的共同規律?!皶钤跓o筆墨處”和“無處乃傳神韻”正是書法藝術美的真諦。

書法藝術創作的過程,就是進行抽象分析、組織黑白的過程。有黑白方能體現可視的形象,黑與白會給視覺帶來特殊的美感;黑色給人以穩定、莊重、厚實等感覺;白色則體現出平穩、明快、潔凈、飄逸、高尚的風采。黑白對比,層次豐富,變幻迷離。從字的結構看,著黑的線條是實,周圍空的是虛;粗細相較,則粗線條為實,細線條是虛;疏密對比,密處為實、疏處是虛。整體來看,章法布局,顧盼有情,疏密有致,黑白聚散,相輝相映,產生了變幻迷離的藝術效果。

“知黑守白”“計白當黑”是書法藝術美學的至理名言。書家在處理黑白關系中,運用了黑白虛實變化,使有限的條幅,擴大了藝術的容量,達到“咫尺之內,而瞻萬里之遙;方寸之中,乃辨千尋之峻?!苯o欣賞者提供了神游的空間,產生了字外之味、象外之象的意境,靜觀愈美,使我們從一丘一壑、一筆一畫的有限中,發現了無限,悠然意遠而又怡然自足,高妙境界盡在其中。

(九)翡翠蘭苕,鯨魚碧?!獣ㄋ囆g的風格美

風格美是一種總體美,它帶有抽象性、模糊性和主觀性。具體地說,它是一個時代、一個流派或一個人的文藝作品在思想內容和藝術形式方面所顯示出自我的格調和氣派。情態氣勢、境界形象、藝術語言是書法藝術風格美的三大要素。但有時也往往使人感到有點“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味道。由于各人生活經歷、文化素養、思想感情不同,以及創作時主題形成的特殊性和表現方法的習慣性的不同,因而便形成了作品不同的風格。而這種風格往住表現出時代性和民族性。即使是同一個藝術家,也會有前期和后期風格的不同。風格的共同性形成流派,但其中并不會淡化各位藝術家之間風格的不同??偟貋砜?,中國書法藝術的風格可分為壯美和優美兩類。我們可以借鑒司空圖論詩品的界定,來區分書法藝術的壯美和優美風格。

司空徒論詩品,既描述了屬于壯美的雄渾、豪放、勁健等品,也描述了屬于優美的清奇、飄逸、綺麗等品。

1.他列入壯美的有雄渾、豪放和勁健

(1)雄渾。有“返虛入渾,積健為雄”之意。虛是虛無,道家以虛無為世界本體。虛即指道,返虛即返歸于道。渾是渾然一體的境界。積是積累,健是健強。雄指至大至剛?!俺韵笸?,得其環中”。象,物象,是具體事物;環中,是圓環之中,即中樞、樞紐?!肚f子 齊物論》云:“樞始得其環中,以應無窮?!薄靶蹨啞睂儆趬衙?,用“具備萬物,橫絕太空,荒荒流云,寥寥長空”這些生動的形象來形容它氣魄雄偉,具有汪洋浩瀚、長風過空、流云漫天的風格特點。

(2)豪放。這種藝術風格表現感情激揚、氣魄宏大,屬陽剛之美。它志氣恢宏、胸襟開闊、豪情滿懷,給人以豪邁氣勢和精神力量。關于“豪邁”,楊廷芝《詩品淺解》說:“豪邁放縱。豪以內言,放以外言。豪則我可蓋乎世,放則無物可羈乎我?!盵28]“豪”是作者內在的感情,“放”則表現于外。所以胸懷寬廣、感情奔放,是豪放風格的首要因素?!疤祜L浪漫,海山蒼蒼”,描繪天風滾滾、蓬萊蒼茫,氣勢雄偉?!巴聿吡?,濯足扶?!?,騎著東海的巨鱉,到扶桑濯足,意境壯麗奇幻。意境奇幻,豪氣凌空,出世逍遙,是神仙般的浪漫主義形象。

(3)勁健。屬陽剛之美。這種風格給人以剛健、雄偉、豪壯、軒昂、高大的美感?!靶猩袢缈?,行氣如虹。巫峽千尋,走云連風?!币馑际牵盒纳裨谏n范的太空運行,其氣勢如虹貫長空。又如巫峽兩岸千尋的高山,高山上風云奔馳,顯示出無比高大和豪勁。

2.他列入優美的有清奇、飄逸、綺麗

(1)清奇。清奇的藝術風格,表現為閑淡幽靜之美。清與濁相對,奇與平相對?!颁镐溉核?,下有漪流,晴雪滿汀,隔溪漁舟”,描寫一個極其清秀幽麗的景象,立意新穎、形象明麗,透露出遠離塵世的清冷之氣。

(2)飄逸。此格表觀為飄灑閑適的意境和精致,著意表現與眾不同,飄飄欲仙的情狀?!奥渎浼韧C嬌不群”,瀟灑自如,像乘鶴入仙境,如飄蕩在華山頂上的白云,一塵不染、出世超群。

(3)綺麗?!对娖芬苷f》解釋說:“綺則絲絲入扣,麗則燦爛可觀?!敝傅氖寝o藻妍麗,情致優美。對詩歌風格的品評,也可以借用到書法藝術中。古代對書法作品的品評,實際就是對書法藝術美的鑒賞。東晉王羲之行書風格,灑脫飄逸。李白詩云:“右軍本清真,瀟灑出風塵?!碧评钏谜嬖凇稌笃贰分性u王羲之的行書為“如清風出袖,明月入懷”“如松巖點黛,蓊郁而起朝云;飛泉漱玉,灑散而成暮雨”。王右軍行書風格和漢、唐的方勁、質樸的書風,異峰突起,是書法史上的創新。其行書妍美流便,富有變化。所謂“鐘繇每點多異,羲之萬字不同”,即說鐘繇主要擅長隸楷,風格質樸,字與字之間變化雖不明顯但每個字的點畫之間多有異趣。而王的行書“萬字不同”,從局部、結構到用筆等方法皆有變化。

如《蘭亭序》中“之”“羲”等字多次出現,而每處寫法都不同,字與字顧盼有情,似斷還連,大小、斜正、參差錯落、富于變化;布局上舒展寬裕,顯出一種瀟灑清新之風格美。

這種飄逸秀麗,大致相當于西方美學史中的田園詩和“秀美”的概念。這一范疇書法的作品如漢代的《曹全碑》、褚遂良的楷書、趙孟頫的行楷。最杰出的當推神龍本《蘭亭序》。其特點是線條瘦勁、力度內蘊,如綿里藏針,行筆輕盈、結字舒朗,自然流暢、瀟灑活潑。王羲之酒酣意足,以歡快清新的思緒、優美流暢的文辭,寫下了流傳千古的《蘭亭序》,工整精細的風格,能給人以精致、完美、協調一致的審美感受。

三、書法藝術美中的“意”與無意識

書法藝術是一種表現性的藝術,作為創作主體的個人根據在實踐中形成的審美理想,選擇或創造一種物質形式,通過相應的感官知覺引起審美主體特定的心理感受,這種主體感情抒發和觀照的過程就是“表現”。而“再現”藝術與“表現”藝術都具有表現性,二者是密切相關的。有些藝術是“再現”的,有些則不然,這使二者又有所區別。二者相較,“表現”更強調自我感受和主觀意念。精神生產的藝術,更強調藝術品生產者的精神狀態,它能深刻反映時代精神,表現強烈的個性和精神體驗。

德國藝術家沃林格認為,制約所有藝術現象最根本的和最內在的要素就是人所具有的“藝術意志”,即“人們往往從這樣一種根深蒂固的樸素原則出發,即藝術意志,一種先于藝術品而產生的目的意識沖動”[29]11。個人具有什么樣的“藝術意志”,他就會從事什么樣的藝術活動,一切藝術現象都可由此得到最終的解釋,每部藝術品,就其內部的本質而言,都是“藝術意志”的客觀化,而“藝術意志”是人的潛在的內心要求。在沃林格看來,最終決定藝術現象的是人內心所產生的一種對形式的需要,“真正的藝術在任何時候都滿足于一種深層的心理需要,而不是滿足于那仲純粹的模仿本能,即對仿造自然原型的游戲式的愉悅”[29]12。但這種“藝術意志”并非憑空設想,也不是從天而降,而是來自人們日常應世觀物的“世界感”。當這種“世界感”轉化為“藝術意志”時,它便會在藝術活動中得到外在的顯現,創造出感人的藝術品。

(一)“意在筆先”與“意在筆后”

書法藝術的創作,同樣要有“世界感”,即我們傳統所說的“感物而動”,再轉化為“藝術意志”,在藝術活動中外化為一種形式。蘇珊·朗格說:“一種藝術品就是一件表現性的形式,這種創造出來的形式是供我們的感官去知覺或供我們想象的,而它所表現的東西就是人類的情感?!盵30]筆者認為,“藝術意志”就是我們書法藝術創作中的“意在筆先”的“意”,二者均指藝術創作主體的欲望和構思。

如前所引述,王羲之在《題衛夫人〈筆陣圖〉后》中說,夫欲書者,必須先“凝神靜思”,預想字形和章法,“意在筆先,然后作字”。徐瓙也說:“夫欲書先當想,看所書一紙之中是何詞句,言語多少,及紙色目,相稱以何等書,令與書體相合,或真或行或草,與紙相當。然意在筆前,筆居心后,皆須存用筆法,想有難書之字,預于心中布置,然后下筆,自然容與排回,意態雄逸,不得臨時無法,任筆所成,則非謂能解也?!盵31]

上面都講到書法創作的布局問題。每作書時,須先安排,不僅文字內容語句多少,而且須注意紙張陣式,用何字體,以期達到互相發揮的妙用,構成整體美。這都是說書法創作的構思,亦即“意在筆前”的“意”。這里的“意”,或者“意識”的涵義是什么呢?一是作動詞用,即指意識到的活動;一是作名詞用,即指與物質相對立的活動的結果(知識)。在心理學中的概念主要是前一種涵義。我們在本文中涉及到的“意”(或“意識”)是指意識到的意思。意識是主體對客體所意識到的心理活動的總和。但需要著重指出的是,意識不僅揭示客觀存在物的性質,而且也反映著主觀體驗。

相傳明末清初著名書法畫家王鐸,成就顯赫,名氣很大。一次有人請他畫畫,人家上燈時磨墨,雞叫還未停止。王鐸讓他繼續磨下去,那人以為是有意刁難,不愿再堅持下去。王鐸揮筆畫了一支蠟燭。奇怪的是這幅畫掛在墻上,畫中之燭上燈時即亮,雞叫熄滅。磨墨人有些懊悔,他想如果能堅持磨到天亮,蠟燭就可以徹夜通明了。此說雖不足信,但也充分說明在中國傳統觀念中對“意在筆先”的重視。值得深思的是對書法藝術創作中“意在筆后”“意在筆外”的現象,卻未能引起人們的重視。在深化改革的當今,如能汲取西方現代哲學、美學、心理學的有關論述,對我們的傳統文藝理論進行反思,或許可以進一步揭示書法藝術創作過程中的心理機制。

(二)無意識對創作的積極作用

目前對理解藝術心理現象影響較大的是“完型心理學”(即格式塔心理學)和精神分析學。完型心理學對理解藝術形式的整體性提供了理論武器,而系統提出無意識并視之為文藝的動因和本質的,是弗洛伊德。他敢于向那一直被忽略的精神生活的深層開掘,指出人并非傳統心理學所描述的純理性生物,強調人除了顯露在外的理性成分之外,還包含著激情和情緒,不可遏制的情感欲望,脫離理性控制的意向和沖動,以及自己往往意識不到的動機。這一學說有助于對人的無意識心理深層的研究和探討,對書法藝術的創作有很大的啟示作用。

精神分析,是西方現代心理學和西方現代哲學的一個重要流派,它是由奧地利精神病醫學家弗洛伊德創立的,以無意識為基礎的人格學說是弗洛伊德學說的核心。他早期提出的“心理地形學”,認為人的心靈是由無意識(深層)、前意識(中層)、意識(表層)三個層次組成。無意識(即潛意識)指人的被壓抑的欲望,本能沖動及其替代物(如夢等),它是心理深層的基礎和人類活動的內驅力,影響著人的全部有意識的生活,甚至整個個人和整個民族的命運。這也是精神分析學派的理論基石。前意識是指無意識中可以招回的部分,人們能夠回憶起的經驗。它是無意識和意識之間的中介環節,起監督、把守關口的作用,不準無意識的本能和作用侵入意識之中。意識是指心理的表層部分,是同外界直接感知到的一縱即逝的心理現象。弗洛伊德還反對把意識和心理等同起來的觀點,認為意識只是心理活動中比較小而且非主要的部分。精神分析學雖然貶低人類意識、理性的主導作用,但是也有相當的學術價值和現實意義,它把需要、動機、人格的研究提到首位,開創了動力心理學、人格心理學、變態心理學的新領域,而且它還突破了理性唯一的傳統,充分肯定了非理性在行為中的作用,開拓了無意識心理的研究,擴大了心理學探索的領域。他所提出的這個長期被人們忽略的無意識問題,對我們洞察人的精神世界的復雜性、全面調動人的精神活動(理性與非理性)的能動性,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而且對藝術創作特別是書法藝術創作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近年來一度出現“弗洛伊德熱”,精神分析還曾被稱為科學思想領域三大革命之一。

多年來心理學中的無意識被視為禁區的禁區,其實無意識是藝術創作中常常伴隨著靈感現象出現的大量存在的事實。在藝術創作中,意識與無意識、自覺與非自覺是相互交融、相互轉化和辯證統一的。書法藝術創作也是如此。它一方面是書法家有意識的自覺活動,另一方面又確實伴有無意識、非自覺的因素,這也是創作心理的一個顯著特點。所謂無意識、非自覺,大體是這樣一種心理狀態,就是藝術家在創作中似乎本能地、不知不覺地不受他清醒的意識和意志支配而發生的心理活動。

德國古典哲學的代表人物、美學家謝林說:藝術家們是心不由自主地被驅使著創造自己的作品的。他們創造作品僅僅是滿足他們天賦本質中的一種不可抗拒的沖動。19世紀俄國文藝批評家別林斯基也說:“作家唯一忠實可信的向導,首先是他們的本能,朦朧的、不自覺的感覺,那是常常構成天才本性的全部力量?!盵32]藝術創造作為審美活動,是充滿激情的,它是滿戴著生動感性直觀材料的精神生產活動,在這種精神生產活功中,雖有抽象的邏輯,思維作為其深廣的基礎,但是決非邏輯思維的抽象模式所能完全規范和束縛礙住的。創作猶如一條流動的河,有意識的自覺因素和無意識的非自覺因素一起流動,互相交融,滾滾向前,呈現出天然狀態。書法藝術創作中這種意識與無意識、自覺與非自覺的心理活動正是創作的最佳狀態。對此,書法家都有深切的體會,抒情的書法藝術精品不乏其例。唐代顏真卿的行草書《祭侄文稿》,就是極盡筆底造化、直抒胸意的優秀書法藝術品,它是有情的圖畫、無聲的樂章,書家奔騰激昂的情感,傾注于作品的字里行間,賦予沒有生命的線條以極大的生命力,以其濃郁的情感洪流,沖擊著觀賞者的心弦。如前所述,顏真卿既懷同仇敵愾之憤,又感家族巢傾卵覆之痛。臨文時感情激昂悲壯,一發難收,毫無拘饉地將長期積累的精湛技藝流于筆端,真可謂初不用意,實為奇跡。歷史上曾給予很高的評價,說它“深痛切骨,天真爛然,使人動心駭目,有不可形容之妙”“縱筆豪放,一瀉千里,時出遒勁,雜以流麗?;蛉翮澘?,其妙處殆出天造。豈非當公注思為文而于字畫,無意于工反極工邪”[33]。

唐代張旭擅草書,情動于心而形于筆,喜怒窘窮,怨恨思慕,莫不傾注于淋漓痛快、迅疾驚人的草書之中。杜甫詩曰:“張旭三杯草圣傳,脫帽露頂王公前,揮毫落紙如云煙?!敝缹W家李澤厚認為,唐代書法與詩歌相輔而行,具有一種審美氣質。其中與盛唐之音若合符契,共同體現出盛唐時代風貌的是草書,特別是狂草。由此可知,要識唐草,首先是張旭。他的筆勢回旋曲折,無所拘束,連綿回繞如走龍蛇。奇狀逸勢神思莫測,傳說他常酩酊大醉,呼喊狂走然后落筆,甚至以頭濡墨抵于絹素,酒酣不羈,人謂“張顛”。

上述兩位書家,一位是由于感情沖動,不計工拙;另一位是酒醉之后任筆成形。他們的書法藝術創作中都包含一定的無意識的狀態。書家創作前要進行構思,需要有意識地進入創作;但書寫一經開始,則筆隨心運,心隨筆走。情感激動,一發難收,不計工拙,來不及考慮每個字的點畫寫法及結體安排。不管是出于書法世家的顏真卿,還是守乎法度最嚴、出乎法度至縱的張旭,他們在書法藝術生涯中,都受過傳統技巧的嚴格訓練,都具有炎夏揮汗、嚴冬呵凍的深厚功力。藝術巨匠們正是憑借于此,才能自由馳騁于法度之中,悠游超脫于規矩法度之外。這些事實均說明,藝術創作中的意識與無意識是互相轉化對立統一的。所謂“守法至嚴”主要是意識的作用;“出乎法度至縱”,呼喊狂走然后落筆的精神狀態,則是無意識的作用。而只有在有意識、理性和邏輯思維的促發下,無意識的活動才能產生,才能發揮作用;自覺意識又是對非自覺意識的反思和升華。在意識的積淀和促發下,當無意識達到充分發揮時,往往會超越主客觀的具體屬性,沖破舊有模式和價值規范,達到一種非心非物,亦心亦物,“興與境諧,神合氣完”[34]的妙境。

參考文獻:

[1]翟本寬.書法與中國文化關系管窺[J].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3(6):116-121.

[2]劉熙載.王氣中,箋注.藝概箋注[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80:422.

[3]翟本寬.略論中國書法藝術的繼承和發展[J].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4(4):64-69.

[4]梁巘.評書帖[C]//馬博.書法大百科:第4冊(圖文珍藏版).北京:線裝書局,2016:375.

[5]翟本寬,薛楓莉.中國書論精選注釋[C]//翟本寬,薛楓莉.書法與美學.北京:團結出版社,2010.

[6]宗白華.1985年2月10日題詞[C]//翟本寬.書法藝術與美.鄭州:河南美術出版社,2004:199.

[7]張懷瓘.書議[C]//上海書畫出版社,華東師范大學古籍整理研究室選編/校點.歷代書法論文選.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79.

[8]潘伯鷹.潘伯鷹書法論稿[M].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21:66.

[9]翁方綱.徐天池水墨寫生卷歌[C]//王明明,主編.大匠之門 19.南寧:廣西美術出版社,2018:18.

[10]郭思.楊無銳,注.林泉高致[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8:67.

[11]沈尹默.學書有法[M].北京:中華書局,2011:113.

[12]陳鼓應.老子今注今譯[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80.

[13]孫過庭.書譜[M]//上海書畫出版社,華東師范大學古籍整理研究室選編/校點.歷代書法論文選.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79:128.

[14]袁昂.古今書評[C]//上海書畫出版社,華東師范大學古籍整理研究室選編/校點.歷代書法論文選.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79:73.

[15]李日華.紫桃軒雜綴[C]//漆劍影,潘曉晨.中國歷代書法名句簡明辭典.北京:中國旅游出版社,1996:349.

[16]陳繹曾.翰林要訣[C]//上海書畫出版社,華東師范大學古籍整理研究室選編/校點.歷代書法論文選.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79:490.

[17]郭若虛.鄧白,注.圖畫見聞志[M].成都:四川美術出版社,1986:53.

[18]韓愈.送高閑上人序[C]//張伯行,選編.肖瑞峰,點校.唐宋八大家文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46.

[19]雷仲康,譯注.莊子[M].太原:書海出版社,2001:164.

[20]張懷瓘.書斷[C]//上海書畫出版社,華東師范大學古籍整理研究室選編/校點.歷代書法論文選.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79:207.

[21]韓方明.授筆要說[C]//上海書畫出版社,華東師范大學古籍整理研究室選編/校點.歷代書法論文選.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79:287.

[22]羅丹.葛賽爾,記.藝術論[M].沈琪,譯.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78:51-52.

[23]王羲之.題衛夫人《筆陣圖》后[M]//上海書畫出版社,華東師范大學古籍整理研究室選編/校點.歷代書法論文選.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79:26.

[24]衛鑠.筆陣圖[C]//上海書畫出版社,華東師范大學古籍整理研究室選編/校點.歷代書法論文選.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79:23.

[25]沈德潛.說詩晬語:卷下[M].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94:41.

[26]宗白華.美學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70.

[27]王德勝,等.朱光潛宗白華論[M]//香港:香港新聞出版社,1987:88.

[28]邵盈午.詩品解說[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5:146.

[29]沃林格.抽象與移情:對藝術風格的心理學研究[M].王才勇,譯.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l987:11.

[30]朗格,藝術問題[M].滕守堯,譯.南京:南京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18.

[31]陳涵之.中國歷代書論類編[C].石家莊:河北美術出版社,2016:357.

[32]別林斯基.一八四〇年的俄國文學[C]//伍蠡甫,胡經之.西方文藝理論名著選編(中).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6:320.

[33]馬博.書法大百科:第7冊(圖文珍藏版)[M].北京:線裝書局,2016:149.

[34]王世貞.藝苑卮言[C]//陳良運.中國歷代文章學論著選.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03:755.

猜你喜歡
書法藝術書法藝術
書法
書法欣賞
書法
張紅春書法藝術欣賞
馬偉書法藝術欣賞
所謂書法藝術
紙的藝術
書法欣賞
雄強飄逸的書法藝術
因藝術而生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