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光

2024-04-09 06:17王雪玉
福建文學 2024年4期
關鍵詞:牡蠣

王雪玉

小時候,跟隨母親回賢良港,住在外祖母家土坯后房。后房無門無窗,通往小廳的過道,僅用一塊粗藍麻木隔開,儼然一個幽閉的洞穴。屋外朗朗乾坤,人聲鼎沸;屋內暗無天日,狹仄清冷。

一扇天窗,一道天光。當一間屋子沒有了窗的存在,沒有了天光,黑暗猶如潮水無邊涌來,頓然讓人喑啞失言,惶惶不安,頃刻逃離。

正午時分,回到家,我將大廂房板窗一開,放進光線和新鮮的空氣。隔窗一望,一眼傾心:窗外合歡樹形開張,冠大蔭濃,花開如絨簇,花香沁人心脾;仰視屋頂正中央,一方玻璃天窗從高處投射天光,隨之在地面移動,土墻上光影斑駁,塵埃在空氣中彌散開來,讓人夢幻、親近,心上眼眸皆是光。

當你打開不一樣的窗,就會看見不一樣的風景。家中小廳上頭搭一閣樓(兼作書房),閣樓安裝三扇窗。其中倚立東面的長方形木窗,儼然一個取景框:農人荷鋤扛犁、牽牛割草,孩童追逐嬉鬧,貨郎撥浪鼓搖搖,匠人吆喝補鼎補鋁鍋、架笠卷炊,小販賣山楂、打糖條、收雞蛋……一年四季,這些人物行走在晨光夕露之間,將生活過成十四行詩,吟唱專屬于窗牗的歌謠,讓人凝神注目,傾心諦聽。

呈曲尺狀的樓板上方,嵌一扇粗石條八角形窗。每每午后的陽光斜照窗內,我踏著木板階梯,咚咚作響;看光影在腳下游弋,“少年易老學難成,一寸光陰不可輕;未覺池塘春草夢,階前梧葉已秋聲”詩句浮現腦海,深切感悟為學不可怠惰,應當惜時勤勉,不由得加快了步伐!

最喜歡閣樓樓頂這一扇玻璃天窗,它清澈、透亮。

夏夜,躺在竹簟上,看月光如水銀傾瀉而下,屋內一切仿佛流動起來,迷幻浪漫;星子是長在高處的眼睛,如鉆石般閃閃發光,璀璨奪目。尤其在臺風雨大作之時,聽雨打天窗,似明快的鼓點,鏗鏘有聲;若雷霆萬鈞,有萬馬奔騰之勢。以此觀照,總有些生命,酣暢淋漓地恣意揮灑,哪怕遍體鱗傷。

綜觀莆仙傳統民居的窗戶,材質制式不一,分為木窗和石窗、水泥窗。豐富多彩的窗戶圖案,栩栩如生的磚雕藝術,精巧自然的裝飾之道,在給予大眾藝術享受的同時,也在悄然展示蘊藏其中的傳統文化的地域符號。

其中,傳統民居雕飾的木窗制式大抵分為格扇窗、支摘窗、欄桿窗三個類別。格扇窗中間主體作格芯,兩頭配板肚雕飾,一般作四扇,亦有兩扇的;支摘窗,一般為橫長方形,分上下兩片,下片固定,上下可撐可摘,兩片合起為一整體的格芯圖案;欄桿窗,即窗欄固定豎插在窗框中,俗稱“窗齒”,這種造型最是簡約樸素,日常通用。格芯多作菱花、古幣、雙喜字、魚紋、蓮花紋、書條紋、方形紋、步步錦紋、龜背等飾樣。窗牖不僅起到通風采光的作用,同時還具有很強的裝飾性,其審美意趣遠勝于實用功能。

透過一扇窗,人們看見的是風景,意會的卻是詩情畫意。

宗親文殊家祖上的五間廂始建于清末,五間廂兩旁,隔一“路弄”,再建一對稱的橫向房子,俗稱護厝。五間廂左右廂房各安一對木制格扇窗,書條紋的紋飾,給人明凈疏朗之感。

院中植有兩株紫薇,蓬茂葳蕤,風吹花動,幽香徐來,縈繞滿院。紫薇是夏日之花,花枝娉娉婷婷,盡顯纖柔之美,掩映書條紋窗欞,影影綽綽,律動十足。

讓人痛惜的是,在城市化進程中,房屋主人后輩先后在2015年和2018年間,兩次分拆舊厝新建洋樓。那些墻體、磚瓦、檁條、橫梁、榫卯、斗拱、柱礎等建筑構件,被推土機一律碾壓、鏟除,不知所蹤,唯獨一方木制格扇窗不知被誰丟棄在一堆海蠣殼旁,任憑風吹雨打,蒙塵納垢,竟然完好無缺。一日,我騎電動車打那經過,如獲至寶般將這扇木窗帶回家中,精心擦洗之后,還一門心思找一個匹配它的容身之所。

一段時間后,一友人家中開畫館,其館中清供古玩字畫等風雅物件,我便將木窗贈予友人,友人欣然接納,將其安置一門楣上方,拙雅古樸、自然天成的風格契合辦畫館的理念。學員們在這里習畫練字,打開一扇“藝術之窗”,濡染“藝術之光”,是對物盡其用、人盡其才最好的搭配與詮釋。

打開窗牖,引入天光。讓我們靠近光,追隨光,成為光,散發光,堅守心中那一道光,照亮生命前行的路。

飛鳥相與還

家中院埕靠著田地,一年四季花木蔥蘢、五谷豐稔、果甜瓜香、菜蔬繁茂,吸引一撥撥麻雀、山斑鳩、鷓鴣、鴿子、喜鵲、八哥、白頭鵯、白鷺、畫眉,還有一只不知名的紅嘴小鳥,常在院埕出沒。

它們啄食枇杷、無花果、楊梅、火龍果、龍眼、木瓜、南瓜、西瓜,以及黃豆、綠豆、玉米、花生等谷物,甚至連蜀葵、向日葵、百日草、朱頂紅花籽、松子也不放過,還有那曬在埕中央的海蠣干、百合粉、地瓜干、地瓜粉,有時還停歇在菜地里,大肆銜著大白菜、芥藍菜、卷心菜、菜花、紅莧菜等菜蔬葉及蟲子,還時不時留下一團團或一簇簇、一圈圈淡綠、青白、黃褐相間的鳥糞,讓人忍俊不禁,啞然失笑。尤其是那白鷺,時常趁著清晨,旁若無人似的飽餐景觀池中的金魚和草鰱,一聽開門聲響,便機警若離弦之箭,穿過圍墻欄桿,倏然飛逝。

我和姐姐瞧見這些放肆的鳥兒,立馬驅逐。父親母親連連制止,老兩口念叨:以前地里一年四季種莊稼,鳥兒有得吃,現今種地的人少了,五谷種欠缺,也難怪鳥兒討吃到家里來了,鳥都比人勤。我和姐姐聽后,便默然不語了,不作驅逐。

麻雀是留鳥,不會遷徙。它體形矮圓,像一團蓬松小絨球;小嘴呈圓錐形,油黑油黑的;前額、頭頂至后頸部栗褐色,頭側和頸側純白色;頦及喉黑色,頸背具完整灰白色領環;上體棕褐色,腹背及羽翼灰黑、黃褐色粗縱紋相間;腹部黃灰色;尾巴棕色,羽緣褐色;腳趾粉褐色。通身色彩反復與調和相結合,儼然一面調色板。

它不懼人,常集群活動,時不時一字排開,齊整地停歇在電桿線上、圍墻根或埕尾鴨舍磚瓦上方。有時在地上、草地及灌木叢中覓食,發出“嘰嘰喳喳”的叫聲;有時又神不知鬼不覺地出現在你面前,齊足跳動,你腳步一邁,它們又逃得無蹤影。

然而在午間用餐時候,三五只麻雀又冷不丁出現在門檻或廳內,有時也跳上桌面,啄掉落地上或桌上的碎米?;虿巳~,與人心性相通。

家中各樓層外陽臺一律安裝陶瓷錦鯉排水口。幾只麻雀因地制宜,利用二樓一向陽的排水口織巢安家:它們分工合作,有的銜來茅草、羽毛,有的銜來狗尾巴草、棉絮、碎布條等,忙不迭地把這些建筑材料逐一填充魚肚至管口,織就了一張松軟的暖床,用于哺育下一代。

織巢時,我站在陽臺后玻璃窗觀望,大氣都不敢出,生怕驚擾到它們,隨即輕手輕腳退回了房間,心里冒出“信賴,往往創造出美好的境界”這個句子來。

麻雀不懼人,白頭鵯(翁)卻天性膽怯、機警,對人始終保持警戒心理。

今年谷雨期間的一個午后,由于鴨舍喂養鴨子的飼料時常遭老鼠偷食,侄女晴前腳剛在鴨舍四周置放了老鼠粘板,后腳一只白頭鵯誤闖機關,陷入其中,發出一連串“嘁嘁嘁”和“啪啪啪”的求救聲響。

我循聲而望,只見白頭鵯右翼完全貼著粘板,近旁散落的五根灰白羽毛,說明它在被粘住的那一刻,驚慌失措中掙扎,卻徒勞無功,它耷拉著小腦袋,驚恐又孱弱地拍打著左翼。

我捧起粘板,立即牽拉水管,仔細清洗白頭鵯被粘著的右翼。一會兒后,它被粘住的身子終于從粘板上移開。我把它托在手掌,它用黑豆似的眼睛正視著我,尖而細長的喙一翕一動,腹部貼著我的掌心,一團溫熱。它驚顫抖動數十秒后,竟從我掌心游離,徑直往一壟百合花地里飛去了。我一時愣住了,內心悵然之余,希望這只白頭鵯早日展翅高飛……

白頭鵯懼人,那只不知名的紅嘴小鳥卻留戀凡間煙火暖。

估摸3個來月,一到入夜時分,這只紅嘴小鳥必定棲息家中大廳吊燈上方,還時不時弓著身子,探出小腦袋,很好奇地左瞧瞧,右望望,發出一連串“啾啾”的聲音,一副俏皮、與人親近的模樣,讓人的心驀地軟了。

“喜啾啾,喜啾啾,好鳥報好音,送福報喜來!”母親喜不自禁說道。

每個凌晨,母親第一個起身,開啟大廳門,紅嘴小鳥立即撲棱著翅膀,“嗖”的一聲,向屋外飛去,母親說,早起的鳥兒有蟲吃,天暗時它會飛進咱們家歇息。

飛鳥相與還。生命因緣而起,因善念而美好,感謝這些鳥兒給予我和家人美好的緣起。

銀飾里的流年

對于很多人來說,老銀飾是年少記憶里熟悉而悠遠的一角。

兒時在手腕上戴過的小鐲子,腳踝處嵌入的銀環,脖頸上掛過的長命鎖、套過的銀項圈;在母親手腕上把玩過的麻花銀鐲子;在奶奶低垂的耳際撥弄著的長銀穗子;甚至偷偷在外婆泛黃老舊的鏡奩中,翻出她陪嫁的鳳吹牡丹搖頭釵、蝴蝶罩、壓襟、銀簪、魚釵、銀梳子……

這一件件老銀飾在逝水流年中仍揺曵生姿,裝飾著忠門半島一代代人的生活,惹人無限愛戀。

它們形制大小不一,用料考究,制作精工,有的繁麗、有的素簡,造型獨特優美,蘊含中國古典文化的雅韻和意境,承載著銀匠們窮極一生的智慧。

歷經長年打磨,銀匠們練就一雙巧手,采用熔煉、澆鑄、焊接、壓模、掐絲、鎦金、包金、點翠、烤藍、鍍金、鑲嵌等匠心獨運的手工技藝,并且把自己對生活的向往與追求鏨刻其上,賦予一件小小的銀飾人的情感,寄托了許多美好的寓意,廣泛滲透到禮俗節慶當中,成為最親切最生活化的物件。

其中,嬰孩送出月或做四月、對晬,子女嫁娶、老人做壽、金榜題名等這些禮俗中,銀飾作為賀禮,寄寓深遠。人們選用麒麟送子、富貴花開、鳳穿牡丹、祥云白鶴、喜鵲登梅、雙蝶戀花、和合二仙、龍鳳呈祥、福祿壽喜、松鶴延年、仙鶴銜梅、龜鶴遐齡、八仙過海、榴實登科、歲寒三友等圖案及紋飾,祝福嬰孩長命百歲,男女婚配百年好合、幸福美滿,長者福壽雙全,晚輩成學成才及有高潔清遠的品行志趣追求。

忠門半島一帶,婚嫁禮俗大抵在年末春初舉辦。至今,仍有部分人家到忠門老街銀飾鋪,訂制“壓襟”系列銀質胸飾及頭飾,給女兒作為嫁妝,部分讓其佩戴,部分“壓箱底”,取意父母祝愿女兒生活吉祥如意,并作為“傳家寶”代代流傳。

“壓襟”俗稱“牙托”,造型最為獨特??钍椒譃榇?、中、小三樣。最大的牙托有19桿,其中分為十八般武器,作為婚嫁喜慶辟邪的裝飾物件。牙托結構層次繁多,分為內套和外套,造型形象逼真,主圖案有“喜鵲登梅”,寓意喜上眉梢、好事成雙。

佩戴壓襟可令婚服平順,線條流暢,體現新嫁娘的裝束優雅和儀態豐美。在邁開碎步時,壓襟的墜飾彼此相觸,發出低回輕柔的聲響,給人一種清新愉悅的審美感受。

忠門老街系列銀飾,最討沿海女子喜歡。過年節慶——正月鬧元宵,村頭厝尾里,無論哪戶鄉民榮當元宵福首,當日家中門庭必定張燈結彩,一團喜慶祥和。

只見福首家中大廳前置辦香案,圍系著金玉滿堂桌裙的長案上紅燭高燃,供奉果盒饌盒、五果六齋、三牲五禮等供品。親戚擔來紅盤擔、紅幛、紅炮團等賀禮。大吹笙長奏,古雅高亢。爆竹聲響中,全家老少衣色一新,擎香跪立,恭迎神祇。其間妯娌、姑嫂、婆媳一身紅衣紅褲套褂裙,一致盤起復古發髻,簪上紅綢花、珠翠及經年壓箱底的鳳吹牡丹搖頭釵、蝴蝶罩、魚釵、鳳釵等頭飾,耳朵上分別戴著福祿壽三多、24葉長銀穗子、魚龍、蟠桃式的耳珰,一枚枚輕巧靈動,別致流麗。她們莊重恭敬地向天地神靈行三跪九叩大禮,伏祈人壽年豐,喜樂長安。頷首低眉間,寫滿虔誠與敬畏,讓人無不為之動容。

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人們雖然常常喟嘆韶華易逝,紅顏易老,但妝匣里珍藏著這一件件精致的老銀飾,卻盛滿了無盡風情,讓忠門半島一代代女子為之傾心,深摯而熱烈地愛著,一顰一笑一回眸,最是芳華。

沒有月亮的中秋節

家鄉忠門半島,東、西、南三面環島,海岸線曲折綿長,自然形成的廣闊海面,鄉民多有海涂養殖的傳統作業。養殖品種有縊蟶、牡蠣、紫菜、海帶等,其中以條石培育牡蠣、以竹簾培育紫菜享有盛名。

1994年冬季,父親在農耕之余,購買了300塊條石,在海涂深水區域壘石,吊養了2000多串牡蠣,次年趕在夏、秋兩季進行采收。撬剝后的牡蠣肉,肉質肥美脆甜,部分讓姐姐騎車運送,下鄉叫賣,部分加工曬成牡蠣干,供干貨商收購。每年數千塊的收入補貼家用,讓一家老小樂不可支。

父親說,吊養牡蠣,是靠天吃飯,最擔心的是刮臺風,倘若臺風過境橫掃,那牡蠣會顆粒無收!這不,每逢初二、十六做牙日,奶奶總不忘虔誠祭拜后公,祈求靠海吃海,平平安安。

可在1996年中秋節前夕,受臺風正面侵襲,導致條石串起的牡蠣臺全部倒伏。父親顧不上中秋節慶,于當天下午2時退潮之際,將砌臺工具、浮筏置放板車內,并喚上我和姐姐一同下海砌臺,力爭將臺風帶來的牡蠣損失降到最低點。

父親肩勒車繩,心急火燎闊步前方,一路上卻一言不發。

“中秋節,是合家團圓的節日,不能明天去砌臺嗎?”跟在板車后面的我嘀咕著。

“倒伏海涂上的牡蠣,不及時扶起、吊養,會被海涂悶壞,蠣殼開口后,肉質就發臭了,怎么賣錢?”姐姐小聲應道。

聽著姐姐的解答,我不好說什么了!心里哪怕有一百個不愿意,也得緊跟上父親的步伐。

繞過2里許后公灘,到達下海入口處。父親將砌臺工具、浮筏從車上逐一搬離,隨即喚我坐上浮筏,他和姐姐蹚著沒過胸腔的海水,一起用手推移著浮筏護送著我,沿著海路稀里嘩啦前進。

坐在浮筏上的我放眼海面,四處一片狼藉:那些被臺風撕裂的成千上萬座牡蠣臺,仿佛散了的骨架,七零八落狀;平日由30枚牡蠣殼串成的牡蠣,經過冬春兩季的吊養,每枚有湯盆大小,每串長度2米許,重量可達20至30斤,此刻它們有的整串被埋沒在海涂里,有的斷裂后只剩半截、大部分開口,有的單剩一條繩子系掛在纜繩上方,在海風中飄搖……

昔日里,縱橫交錯的牡蠣臺均勻分布在寥廓的海面上,一串串牡蠣盡情吮吸海水,在蔚藍色的波濤里起伏蕩漾,無數海鳥撲棱著輕盈的翅膀上下翻飛,宛若一幅海上水墨畫,壯麗與蒼茫兼具,父親與鄉民把耕海牧漁視為樂業,而眼前浮現的零亂景象卻讓人心驀地生疼。

潮水逐漸退去,沒過腰膝。到達牡蠣臺海域,我從浮筏上移步水中。望著眼前倒伏的牡蠣臺,父親分配我和姐姐先將系在條石纜繩上的一串串牡蠣解下,以減輕條石承載的重量,進而用尼龍繩編圈套牢3米高的條石中段,再用竹竿穿過套繩,父親和姐姐一左一右,同時弓著身子,憋足了勁頭,一、二、三喊聲中,依托海水的浮力,瞬間將傾倒的條石拔起,再運掌豎正。一旁的我則將殘留的牡蠣串一條條重新系在纜繩上。

父女三人齊心協力,周而復始地作業,全然忘卻時間的存在。

約莫漲潮時分,海面上霎時間烏云壓頂,暴雨豆子般傾瀉,打在我們身上臉上嘴上,頓時咸澀生疼。眼看浪頭一浪高過一浪,父親大喊道:臺風過后,必定做大風落大雨,咱爺仨趕緊收拾下上岸!說罷,父女三人各自用雙手緊扣浮筏,全力護著打撈起來的十多袋牡蠣,迎著浪頭,蹚著海路,勇毅前行。

岸上,狂風夾雜著暴雨,惡狠狠甩向礁石。

我們三人合力將牡蠣裝車后,父親胸肩車繩緊勒,埋頭趕路;我和姐緊隨其后,一人一邊手推著車輪逶迤而行。途經后公灘,頓時,風沙劈頭蓋臉打來,讓人辨認不出前行的方向,父親拼盡氣力,憑著直覺一步一挪,一路淋漓,終于走出后公灘,順利通往回家的土路……

“謝天謝地,平安回來就好,中秋暝都9點了,趕緊洗一下,吃芋頭炒米粉燙滾!”奶奶倚門守望,喃喃說道;母親急忙一邊提桶舀熱水讓我們擦洗身子,一邊燒鼎貼熱中秋飯。

沒有月亮的中秋節,偌大的廳堂,橘黃色燈下,一家人團坐在八仙桌四方,呷著芋頭炒米粉。我的內心充溢著滾燙與感動——最幸福的時光莫過于,有家人閑坐,燈火可親,有家可回,有人在等!

俗話說,年不過七,月不過半。今年農歷七月十五已過,八月十五中秋節悄然而至。難忘1996年的中秋節,父親給我的少年時代上了勇毅的一課,讓我懂得珍惜與守護每一個團聚的中秋佳節。

屋檐下,心安處,祈愿人好月圓,歲歲年年。

三嬸嫲的鉸花情結

“大宋建隆正元年,陽春螺歌唱太平;突然一道紅光閃,林府誕降‘小默娘……”

“一支白扇倚海棠,兩人姐妹姓相同;花開牡丹先結蕾,一對鴛鴦下眉堂……”

“四月出來石榴紅,成陣蝴蝶成陣蜂;蝴蝶共蜂千萬堆,為何娘子不成雙……”

“十二月出來人送年,咱共財主算長錢;長年厄知如何算,一半米柴一半錢……”

《螺港誕降》《十二支白扇》《做長工十二月詩》《走番船》等民間歌謠,出自外婆家——媽祖文化發祥地之賢良港,斗大的字不認一個的三嬸嫲秀梅哼唱,聽起來有韻有味。除此外,上山下海、養豬養鴨喂雞、裁縫、編織、鉤花、做宴桌、鉸花(剪紙)等粗活、手工細活,她樣樣在行,是個勞動好把式。

三嬸嫲秀梅20歲嫁入林家后,就吃素修行,挽起帆船髻,常年穿紅裳、海藍褲。每逢紀念祖姑媽祖農歷三月廿三誕辰、九月初九羽化升天日前夕,她42年如一日為祖祠大殿媽祖寶像換裝、整裝,備辦“天下媽祖回娘家”“媽祖海祭”典禮系列宴桌,宴桌上每道貢品皆按古禮貼上紅紙花。每回見她,總是一邊忙碌一邊樂呵呵說:“為祖姑做事,人樂觀,胸懷闊?!?/p>

為人樂觀、容易親近,鄉里嬸娘、嬸嫲們一致這么評價她。

嬸娘、嬸嫲們只要一得空,總愛往她家里湊,一塊學做裁縫、編織、鉤花、做宴桌、鉸花等手工藝或交流心得。連我母親也經常上門向她討教鉸花技藝,每回我必定跟著去,那鉸花的場景令人賞心悅目,駐足流連。

三嬸嫲家中,八仙桌四角,嬸娘們或坐著或站著。她們左手捏著紅紙,右手搭著鉸子,在一張圓形的樣板花上仔細地繡剪著圖案,有說有笑,好不熱鬧。

三嬸嫲的鉸花技藝源自其母親。小時候,她在母親傳授下,再加上天生的稟賦,學會多種鉸花花樣和款式,至今已有50多年的鉸花經驗了。嬸娘們稱她“鉸花能人”.這不,只要誰家中有喜事,都會上門力邀她到家中鉸花添彩——鉸出個金玉滿堂、鉸出個龍鳳呈祥……

我細品三嬸嫲鉸花的整個過程:她熟練地擺出了各種鉸花的工具,告訴我鉸花最不可缺的就是剪刀。首先,鉸花的剪刀較于普通的剪刀更加小巧鋒利,剪柄要寬,刀口卻要薄,因為紅紙花的花樣圖案精細,有些紋條甚至細微到0.02厘米,所以剪刀口必須要尖細,才能剪出絕美鮮活的花樣圖案。其次,鉸花用的紙,就是普通的紅紙,不過對紙的厚薄也有選擇,太厚了剪不出紋路,太薄了花案容易破損,一般都采用厚薄分明的油紅紙;紙的顏色多選朱紅或者桃紅色,寓意紅紅火火、喜氣洋洋。

除了剪刀和紅紙,剪花還用到輔助小工具——煤油燈、蠟燭、針線、書本。用煤油煙或者蠟燭煙熏樣板,針線將樣板和紅紙中心點四角固定穩妥,便于照樣鉸花,書本必不可少,將鉸好的紙花夾在書頁中壓實壓平,讓其外形更加圓融。

鉸花分為熏樣、定樣、剪樣三大步驟。準備好了工具,三嬸嫲就開始鉸她的紅紙花了。她選擇了辭年、元宵使用率最多的“五果六齋菜供花”來剪。

三嬸嫲說,“五果六齋供花”共11枚,由5盤鮮果和6碗素菜組成一個系列,需先裁好紅紙,用兩種樣板,各自將紅紙固定住,再進行裁剪,裁剪出來的紅紙花大小如一,紋路一致,更整齊美觀。五果共有5枚,呈寶葫蘆狀;六齋共有6枚,每張有中碗大小。

說著,她已經點好了熏樣用的蠟燭。先將要用于蠟燭上熏樣的紙噴濕,以防止火的溫度太高將紙燒到。隨后將挑選好的樣板花貼于樣板紙上,置于蠟燭上端,利用蠟燭的油煙進行熏樣。兩三分鐘的時間,白紙上已有了一副整齊的紙花樣板,接著將紙花樣板固定在已經準備好的紅紙之上,用針線對紅紙四個角進行縫定固樣后,就可以用剪子照著樣板上的花樣進行裁剪。

聊天僅半個小時,一幅完整的“五果六齋供花”活靈活現:剪紙構圖飽滿,又不失均衡和諧,線條華美而不繁雜。她說最喜歡的就是“喜龍抱壽”這個花樣了,花樣里有大大的紅雙喜,有象征著吉祥的游龍,以及象征長壽的蟠桃。

除了“五果六齋供花”,三嬸嫲常常幫辦喜事人家裁剪圓形的“牙支花”?!把乐Щā?,多用于送嫁,俗稱搬牙支?;槎Y的前一日,男方必須備辦與女方商定的彩禮,并挑去已定的聘禮四大件,即線面、豬肉、龜、菜丸,上方各貼一枚喜慶的紅紙花。

紅紙花花樣“喜上眉梢”,即一雙喜鵲立于梅花枝頭春意鬧,寓意喜上眉梢;“金玉滿堂”花樣上有金銀珠寶、鮮花盛開,寓意財源滾滾,繁榮景盛;還有“龍鳳呈祥”,花樣上有游龍戲鳳,寓意夫妻琴瑟和鳴、相隨到老。

三嬸嫲說,凡是生活中有的物品和景象,她都會剪出來。因為喜歡鉸花,常常去別人串門,看到自己喜歡的花樣,總會跟人家討要、收藏,空閑的時候,拿出紅紙和剪刀將花樣剪出來,久而久之花樣就印在腦子里了。

“如今會鉸花的老一輩嬸嫲越來越少,年輕的一輩,大多外出打工,很少有人閑下心來在家鉸花。為了不讓這鉸花手藝斷了,我叫上左鄰右舍嬸娘一塊兒鉸花,多希望年輕人多多來學……”她感慨道。

鉸花是一種鏤空藝術,在視覺上給人輕盈、通透之感,極具藝術魅力,且走入尋常百姓家:在民間辭年拜天地、元宵出游祭神或娶媳嫁女、誕辰壽慶、過厝喬遷等民俗活動系列禮儀中,喜氣洋洋地貼在果龕、饌盒、清茶米酒、水龍飯、賞丁餅、五果六齋、五丁牲禮、禮盤、花籃、面籮等上方,映襯出“花香入室春風靄,瑞氣盈門淑景新”的美好光景。

鉸花,源于美好生活。紅紙花花樣繁多,大多取材于鄉土風物,蘊含著濃郁的生活氣息,寄托著鄉民質樸的情感。

湄洲灣境內的鉸花種類繁多,除了貼在貢品上的“五果六齋供花”、結婚裝飾各種用品上的“雙喜花”,還有貼在窗上的“窗花”、放在禮品上的“禮花”、掛在門楣上的“門頂花”、掛在羅帳上的“蚊帳花”等。紙花圖案,如梅花、桃花、牡丹、合桂、蘭花等,配上“百年偕老”“壽比南山”“歡騰彩鳳”“鴛鴦雙棲”“早生貴子”等吉祥字句,無不涵蓋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蘊含優秀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

隨著時代的進步,鉸花這種手工技藝,在承襲傳統手工藝基礎上不斷翻新變化,花樣繁多;不變的是以三嬸嫲為代表的老一代手工藝人,仍堅守剪紙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誠摯情懷。

三嬸嫲,把鉸花融入生活,把精致帶給流年。

責任編輯陳美者

猜你喜歡
牡蠣
告別自汗用牡蠣,四季都輕松
生蠔殼變廢為寶的紐約經驗
法國培育出多口味牡蠣
同樣的牡蠣,不同的賣法
廢棄牡蠣殼的污染問題及解決方法
一餐牡蠣吃出50顆珍珠
曇石山文化的牡蠣器
再買一袋爸爸味兒
《如何煮狼》:煮狼的女人愛牡蠣
牡蠣超高壓脫殼效果的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