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鄉筆記的過去與未來

2024-04-12 08:12曲未
中學生百科·大語文 2024年3期
關鍵詞:王磊筆記魯迅

曲未

說到返鄉筆記的寫作者,我們最熟悉的有兩位:一位是“少小離家老大回”的賀知章,另一位是“冒著嚴寒,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別了二十余年的故鄉去”的魯迅。巧的是,二人的故鄉都在浙江紹興。

賀知章一生豐盈飽滿,在京為官數十載,直到暮年才告老還鄉,寫下《回鄉偶書二首》,算是詩歌體返鄉筆記。相比賀老葉落歸根式的返鄉,魯迅在《朝花夕拾》等著作中呈現的精神式返鄉更具參照意義。前者是對物是人非的單純感慨,源于情感上的割裂;后者偏向現實追問,源于具象的割裂。

魯迅先生的《故鄉》雖是小說,但寫作素材來自真實經歷。1919年 12月,魯迅從北京回鄉搬家,不見兒時的故鄉、理想中的故鄉,一時意難平。這種建立在反差之上的返鄉敘事,正是后來流行的“返鄉體”慣用的技巧。在《故鄉》《祥林嫂》等作品中,我們都可以看到躲在文本背后的魯迅那痛心疾首的模樣。他把思鄉與批判交融一體,“鞭撻了農業文明的種種麻木之相”。

當城市化在社會進程中擁有更多的話語權,“魯迅式的追問”被越來越多的人效仿,各種返鄉筆記借由互聯網闖入普通人的閱讀視野。魯迅執文學之筆寫下他那個時代的農村暗影,而當下知識青年以“非虛構”的表達關注故鄉的陣痛。同樣是從感性的思鄉之情起筆,區別在于與之相融合的揭示和批判是否基于理性。

當理性被私人情緒綁架,當所揭示的問題被大眾過分解讀甚至是誤讀,網絡時代的狂躁就會變得尤為突出。而這正是返鄉筆記進階為“返鄉體”的主要推力。

雖然已經過去許多年,但江西師范大學文學院的王磊光老師談起曾經的一夜爆紅,仍心有余悸。2015年,王磊光還在上海大學讀博士。作為一個喜愛文學、關注鄉土的年輕人,他于春節期間有感而發,寫下一篇題為《一位博士生的返鄉筆記:近年情更怯,春節回家看什么》的返鄉筆記。文章觸發了人們的共情,發在網上后,被大量閱讀,被瘋狂轉發。

突出其來的關注,讓這位戴眼鏡的書生感到“不安和不理解”。雖然王磊光并無主觀意愿,但網絡的力量還是將其推至風口浪尖,讓他被動成為一種文化現象的標簽式人物。時至今日,人們談起“返鄉體”,依然繞不過他。他不是寫返鄉筆記的第一人,卻幾乎憑一己之力讓這種寫作形式為大眾所知。有人開玩笑說,如果放在今天這個流量變現的時代,王磊光估計春節一結束就開始帶貨了。

王磊光在文章中寫了自己返鄉感受到的失落:親情失溫,價值觀割裂,婚姻物質化,以及知識的無力感。對此,有人感同身受,也有人覺得言過其實。爭議迅速在輿論場發酵,但令人猝不及防的遠不止于此。當一篇篇有著類似視角的效仿之作見諸網絡,返鄉筆記脫離鄉愁范疇,滑向“鄉怨”的極端,變成了“揭露血淋淋的現實”,變成了對農村、農民的群體討伐。

大量視角出奇一致的返鄉筆記,營造出一種整體性的悲憫,這客觀上加重了大眾的焦慮情緒,甚至使人們對鄉村變化的定義不再遮掩,直接由“今非昔比”變為“淪陷”。諸如“回不去的故鄉”之類的感嘆甚囂塵上。從這個角度來看,“返鄉體”的流行,與其說是一種情感上的同頻共振,不如說是一種圍觀與起哄。而包括大學教授在內的高級知識分子紛紛加入其中,更是讓“返鄉體”有了一定的導向性,多了一種人為構建的“正確性”。

隨著熱度的退潮,“返鄉體”三個字慢慢淡出公眾視野,但返鄉筆記并未就此消亡,而是以更多元的形式開枝散葉。雖然陳述上慢慢趨于平和、理性、客觀,少了對農村的高調唱衰和直接抹黑,但“回避詩意和刻意渲染悲情”仍是主調。

那么,農村是不是真的變得不堪了呢?鄉村文明真的如有些人所說,正在消失和瓦解嗎?其實,在回答這些問題之前,我們更應該明白自己返鄉這一動作的真正指向——是一個單純的地理坐標,還是一個承載著諸多回憶和想象的時光驛站?

我們并不否定一些返鄉筆記中提及的問題是當代農村客觀存在的,但多數“返鄉體”文章的論調并不友好。在那些寫作者眼里,現代文明把鄉村沖得七零八落,已不可阻遏地滑向滿目蒼涼的黃昏。田園牧歌式的詩意圖景消失或被人為破壞,已不見炊煙裊裊,再難聞雞鳴犬吠。而生息在那里的農民,陷在交織了愚昧、自私、空虛、落后等黑灰元素的“死寂的生活”里不可自拔。

你可以不掩飾自己回到故鄉后的失望,但一定要厘清它終究緣于何處,而不是以撕裂的方式把傷口放大。魯迅回到故鄉,也沒有掩飾自己的失望,但他懂得及時自省,正如他在《故鄉》中所言:“雖然沒有進步,也未必有如我所感的悲涼,這只是我自己心情的改變罷了,因為我這次回鄉,本沒有什么好心緒?!敝挥袃戎擦俗允?,我們才能保持清醒,才不至于一味地悲哀嗟嘆、無病呻吟。

的確,鄉村跟以前不一樣了,所以很多人“失去的故鄉”,大概是過去的或者理想中的故鄉。鄉村之變作為社會發展的一部分,有它自己的屬性和規律,滿足城市精英的審美不是它改造自己的理由,哪怕你在那里出生、長大,留有無數美好回憶。倘若我們僅僅因為不如己意,便對鄉村進行否定,把對鄉村的認知刻板化、負面化,甚至貿然把它置于城市的對立面,就犯了費孝通所說的一種錯:我們預先假定自己的“是”,繼而去教育別人的“非”。

返鄉筆記當然不能是自帶美顏的浪漫敘述,但也不能是尋醫問診式的挑刺。我們對鄉村的關照,必然要是包容的、公允的、審慎的?!耙类l村的秘密和農民的隱情,唯有到鄉下去居住,并且最好是到自己的本鄉去居住?!倍芏喾掂l之人,自以為熟悉故鄉的一切,事實并非如此。他們或許對過去了如指掌,但對當下不一定有發言權。在此前提下所完成的個體敘事,難免會脫離普遍現實。

日本民俗學家宮本常一徒步十六萬公里,走訪日本各地村落。在篝火邊、在小溪邊、在夜晚的小徑和小屋門前,他與村民長談,傾聽那些掩埋在記憶深處的故事,記錄下大量翔實的資料,并最終寫成一本《田野調查:被遺忘的村落》。雖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返鄉人,但他對鄉村的客觀認知,對我們書寫返鄉筆記很有借鑒意義。

在他看來,鄉村的一切,包括房屋、土地和生息在此的人們,都是流動的、鮮活的,各自有各自的生命歷程,消逝或者改變,都是這一歷程中的一部分。所以,我們看待和審視鄉村的正確方式,應該是將其歸位于自身演變的生命歷程之上,放置在奔騰不息的時間之流中,而不是強行拉進我們的個體情緒和個體立場中。唯有如此,在“返鄉體”成為過時話題的今天,返鄉筆記才會擁有新生命。

猜你喜歡
王磊筆記魯迅
Structure of continuous matrix product operator for transverse field Ising model: An analytic and numerical study
魯迅,好可愛一爹
Carriage to eternity: image of death in Dickinson and Donne
不再被“圓”困住
魯迅《自嘲》句
學寫閱讀筆記
學寫閱讀筆記
“根本停不下來”
我的自然筆記(一)
她曾經來到魯迅身邊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