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面對“非虛構”的不同期待

2024-04-12 09:47戈文宣
名家名作 2024年3期
關鍵詞:非虛構李娟牧場

[摘要] 《冬牧場》參與了《人民文學》非虛構寫作計劃,是作家李娟簽約寫作的初次嘗試?!抖翀觥酚纱嗣鎸χ俜?、市場、評論者等外界的“游客凝視”,它們渴望非虛構的真實,也為背后潛藏的各種社會文化及意識形態所控制。李娟同時處在“被凝視”者境遇和作為“凝視”者的“召喚”之中,但她于“在場”的創作中有意疏離著外界的意識形態。在“游客凝視”下,充滿靈性的《冬牧場》仍是意識形態的作用場所,但也正是李娟對于這種處境的體察,促使《冬牧場》展現出現實的昏暗不明。

[關? 鍵? 詞] 《冬牧場》;意識形態;“游客凝視”;現實主義

一、引言

據CNKI論文檢索,“非虛構寫作”是李娟散文研究的重點。在“非虛構寫作”方向下,有民族文化、人類學、生態批評、風景研究、性別敘事、作者心態等不同切口,然而這些研究的著眼點,仍然囿于現實主義的文體修辭學和文體政治學的層面,并將李娟“非虛構”散文的最終特點落腳于她作品中美好、天才的品性——亦即李娟散文的“靈性”特質。

《冬牧場》在李娟散文的創作譜系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她此時進入了一次新的簽約寫作模式的嘗試。這部長篇散文屬于《人民文學》“人民大地·行動者”非虛構寫作計劃,這讓李娟不再處于自由隨性的創作狀態——“‘第一次給她設定了一種明確的創作目標,也賦予了她一個新的寫作身份,即《人民文學》的簽約作家?!?/p>

《冬牧場》簽約創作的性質,改變了官方(以雜志社為中介)、讀者群(都市民眾為主)以及李娟自己對于“非虛構”散文的創作預期。對“非虛構”的種種期待都可被看作某種特殊的“游客凝視”,它們渴望非虛構的真實,也為背后潛藏的各種社會文化及意識形態所控制。由是,《冬牧場》的意識形態和主體問題被放到李娟散文創作研究的顯眼位置上。探究李娟“非虛構”散文的靈性如何保持并如何展現“真實”,就需要進入現實主義文體哲學層面。圍繞這一問題,可見李娟面對“游客凝視”的覺察和她對“凝視”的回應,由此可以窺見李娟的“靈性”帶來的“真實”究竟何為。

二、從渴望真實到“游客凝視”

《冬牧場》面對著各方對于“非虛構”真實的期待。

《人民文學》雜志非虛構寫作計劃的宗旨是:“以‘吾土吾民的情懷,以各種非虛構的體裁和方式,深度表現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和層面,表現中國人在此時代豐富多樣的經驗?!逼渲?,它要求“非虛構”能夠反映時代變化,要滿足讀者對于了解真實社會的渴望。同時,對“吾土吾民”的情懷和中國人的時代經驗的要求,無疑又帶有明確的民族與政治立場。

“非虛構”的真實也是市場的渴望。2018年國內新修版《冬牧場》的腰封用最大的字號寫著“零距離”“最后的”“見證”“留影”等詞匯。西方媒體亦強調《冬牧場》的紀實性。例如,將李娟的職業“杜撰”為“記者”(但她僅寫過報紙專欄,未有過記者活動),暗示作品的真實性具有保障:“中國記者(journalist) 李娟在美國出版的首部作品,講述了她在中國北方凍土地帶旅行的壯美故事……”《冬牧場》亦為文化商品,由此,它被要求成為市場所希望的“冬牧場”——一場自然的療愈;一回曲折壯美的體驗;一次具有紀錄意義的生態文明見證……即一個服務于亟須療愈的都市讀者群的“冬牧場”。

當代中國文學有著真實反映生活的潮流。約從2011年起,“非虛構”寫作成為學界研究熱點;2018—2023年,該主題長期處在熱度的頂峰。有學者指出,李娟在國內受到較大的關注與“在場主義”散文的倡導有關。中國的“在場主義”散文是對于西方在場理論有選擇的“誤讀”:提倡者認為“在場主義”散文要滌清種種權力話語對作者心靈的遮蔽,從而展示出一個本真的社會和人生。這和李娟的文學思想相契合,她也對文藝評論的重視有所感知:在2010年創作《冬牧場》之前,李娟的《羊道(節選)》獲得第一屆“在場主義散文獎新銳獎”?!霸趫鲋髁x”要求本真的社會和人生,而這種主義亦是一種有獎勵、有任務的自上而下的創作預設。為了創作《冬牧場》,李娟走入一戶陌生的游牧家庭中,準備進入一種“熄滅自我,全身心地探索他人的情感和希望”的狀態。

官方的下場、市場的壓力、文藝評論者審視的期盼全部聚焦到烏倫古河以南的一片小小的戈壁上——如上種種對于“非虛構”的渴望,都未嘗不可被看作一種特殊的“游客凝視”。而這些凝視不僅是單純地渴望一個景點、新聞的真實狀態,它們也為背后社會性體制、組織和話語機制決定,并被意識形態所塑造。

需指出的是,如上種種凝視,為《冬牧場》的寫作施加了一個奇妙的磁場,“游客凝視”不僅僅聚焦于“冬牧場”,更聚焦在李娟身上。李娟作為一個敏感的、天才的創作者,她清晰地感知到種種包裹在“渴望真實”的游客化背后凝視的目光,以及自我主體感在被凝視下的細微崩塌。這種被凝視的處境,她共情于同樣被“游客凝視”包裹的冬牧場和哈薩克牧民,由此引發的心理變化也體現在其散文創作中,而李娟的創作心態的變化也成為《冬牧場》“非虛構”創作的重要表達之一。

三、對期待的回應:“在場”與沉默

李娟不僅對于“非虛構”寫作的需求和凝視有所覺察,而且對自己被建構為同樣進行“游客凝視”行為的主體的事實有所感知。

《人民文學》創作計劃秉持扎根人民的文藝觀。由此,《冬牧場》的藝術價值被期待為“來源生活”的真實反映。有關評價大抵如是:“《冬牧場》將創作的筆觸深入基層群眾生活的典型例證……正是這樣深入哈薩克族的牧民群眾之中……使得她的作品在同輩青年作家中具有不可多得的‘在地性‘非虛構性成為‘文壇的一股清風……”當非虛構寫作計劃向“清風”李娟發出邀請的時候,意識形態正在借助“主體”的范疇與功能對作家個人進行召喚。也就是說,將李娟召喚為“游客凝視”的凝視者。而當李娟接受這一邀請的時候,她也被建構成“主體”。敏感的作者迅速體認到自己創作心態的變化,并同樣選擇把這種微妙的感受在《冬牧場》文本表達出來。

由于對自身多重凝視身份的敏感發覺,《冬牧場》的“我”(“我”即李娟,文本需要區別二者,故以下全部稱“我”)展現了一個非虛構敘述者對于自身定位的體察,這正是她意識形態表述的中心。阿爾都賽提出,意識形態是個人與其實在生存條件的想象關系的“表述”,“‘人們在意識形態中……那里首先對他們表述出來的是他們與這些生存條件的關系。正是這種關系處在對實在世界的任何意識形態的(即想象的)表述的中心”。

李娟的“在場”,同時具有凝視者的姿態和被凝視中主體的不安,這使她格外注意自己和牧民之間的距離。她不斷渴望探究真實,揭示游牧生活深處的細節,并因此常有寫作焦慮;但她又不斷反思自我,在自我無知的認知面前選擇尊重與沉默?!抖翀觥肥冀K貫穿的是這樣一種心情:

就算已經隱約看到了牧人和荒野的命運,已經隱隱有所了解了,仍張口結舌,著急又混亂。越是向大處摸索,卻越是總為細小之物跌倒。更糟的是,越是想指出最殘忍的一個事實,卻越想轉過身去,想諒解人心所向,尤其是想原諒我自己……我真是一點用也沒有……真恨自己的懦弱。但同樣的,我又寧可忍受這懦弱之苦。[1]

這一段話的表達十分模糊,“大處”“細小之物”“人心所向”,以至“殘忍”“諒解”“懦弱”……這些具體詞項的內涵不能在語境中得到明確的定義,但可以發現的是,李娟在深入牧民生活的某些時刻,意識到被凝視的壓力;她又選擇面對內心的痛苦,選擇了沉默,選擇了自省?!拔摇背3ψ约旱氖姑M行自嘲,對于“什么名字”“家在哪里”“羊有多少,牛有多少”,“我不笨,我知道這些崇高的問題傻透了”?!拔摇弊罱K也不是專業記者,“我”尊重自己的心,而不是工作的效率,“當我歡樂或驚奇時,碰都不想去碰那個本子。碰一下都是干擾——那時的我,只想全情投入眼下的只在尷尬和冷清的失意時分,我才會取出那本子,記錄不久前發生過的歡樂和驚奇”。有些時候,“拍照這樣的行為真是最蠻橫的干擾,我的眼睛比鏡頭更清晰更豐滿地留住了一切……這最深處最沉默的生活”。

四、期待的滿足和“冬牧場”的療愈

在沉默中,李娟仍然完成了《冬牧場》的寫作任務,滿足了多方凝視者的期待。但李娟仍然書寫出自己獨特的創作心境,并嘗試言著難以言說的經驗。

“在場”中的沉默,是李娟在“被凝視”處境中的抵抗,也是對自己被建構為“游客凝視”主體的恐懼。但是這種“懦弱”的、“痛苦”的、對于自我處境的反思,并未使得《冬牧場》文本全然去除遮蔽,也沒有遏止意識形態的作用。

“意識形態的后果之一,就是在實踐上運用意識形態對意識形態的意識形態加以否認?!薄拔摇泵鎸_克族的人們,常常生出一種愧疚。比如,“我”在去串門的時候,相機忘記換上新的電池,于是大家紛紛著急地把各種東西里電量不高的廉價電池掏出來,想讓我多拍幾張。而“我”用著一節一節電池,突然無言,不知道他們該怎么面對耗光電池的日子。李娟輕松、夾雜著幽默的筆調之下,是一種中國現當代現實主義寫作中非常傳統的、表現階層差異的表達方式:細節真實,人兒淳樸,自我內疚,以褒筆書寫使得文本增添出光亮和溫意。但是,如果有些時候哈薩克族人不是這樣的呢?如果他們不樂意照相呢?如果他們很珍惜冬牧場里寶貴的電池呢?究竟哪一種是生活的常態?這種大量的同質化的光亮片段的擇選,常常見于《冬牧場》的創作中。這或是出于作者內心的愧疚——這種愧疚來自李娟復雜的凝視者心態。意識形態召喚著作者,使李娟將自己建構為凝視者。這種愧疚暗示著李娟是一個處于相對“優越”位置的發掘者、記錄者,并在無意識中推動著作者描繪出使自己與讀者安心的日常;使得敏感的天才作家在某種程度上可以對抗內心的痛苦,完成“游客凝視”的過程。這種溫暖場景也正是“游客凝視”的成果。

也正是這種溫和的真實,使意識形態塑造出的各種需要被滿足?!抖翀觥窛M足了官方、市場、批評界“游客凝視”的主體需要。同時,它很明顯也對當下都市讀者群體產生了療愈作用,李娟是“僅有少數作家,愿意保持一種謙卑的姿態,承認世界的運行自有其來龍去脈,人力在其中,僅起很小的一部分作用”,她關于冬牧場的非虛構創作無疑具有撫慰焦慮的效力。從另一個方面來說,意識形態國家機器的共同功能是生產關系的再生產,李娟和非虛構寫作計劃的合作,或許也正好通過“游客凝視”,對被異化的勞動者進行了一次治療。

面對著“非虛構”的不同期待,《冬牧場》完成了關于自身對于現實的理解和陳述。其“真實”之一,正在于李娟這種獨特的創作姿態。在新型的陌生的簽約處境下,李娟將自我具有雙重凝視身份的矛盾心態,和充滿靈性的天才文心交融,以充分的文學性展現了當代作家“非虛構”寫作境況之一種。這也正是文本的典型性之一,是《人民文學》寫作計劃期待之外的剩余物。例如,看著十九歲的加瑪(李娟寄住人家的女兒)和九歲的努滾(鄰家的女兒)的談話,“我”這樣被打動——“這些情形在我這樣的一個外人眼里,溫馨又傷感。只能心滿意足地想:‘夠了,這就夠了。而動彈不得……”這當然是“不夠”的,從“游客凝視”的角度而言,兩個女孩的生存境遇以及被凝視的處境或是被遮蔽了。但是,作者此時的“外人”姿態和酸澀的感動,卻展現出真實的悖論——“心滿意足”“夠了”為什么一定是“只能”的、是“傷感”的?李娟和《冬牧場》在這一程度上完成了現實主義對于真實的期待。

參考文獻:

[1]李娟.阿勒泰的角落[M].北京:新星出版社,2013.

[2][英]約翰·厄里,喬納森·拉森.游客的凝視[M].黃宛瑜,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

[3][法]阿爾都塞.哲學與政治·阿爾都塞讀本[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

[4]周志強.“凝視”塑造的“凝視者”[J].中國圖書評論,2010(12):12-15.

[5]周志強.敢于面對自己不懂的“生活”:現實主義的文體哲學與典型論的哲學基礎[J].中國文藝評論,2021(8):21-34.

[6]胡新華,張姝雅.邊地書寫中的媒介期待與個體自?。赫摾罹甑纳⑽膭撟鳎跩].石河子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1,35(3):110-116.

[7]葉從容.在場主義散文的理論淵源及其發展和影響[J].廣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13(7):76-81.

[8]王岫廬.“真實性”的重構:從李娟的非虛構寫作及其英譯談起[J].當代作家評論,2022(1):179-186.

[9]劉維笑,王敏.淺析以人民為中心文藝觀的價值與意義:以新疆代表性作家作品的創作為例[J].新疆藝術(漢文),2021(1):49-54.

[10]劉志榮.大地與天空的遼闊與隱秘:李娟散文漫談[J].文藝爭鳴,2011(15):133-138.

作者簡介:

戈文宣(2002—),女,安徽淮北人,本科生,研究方向:中國古代文學。

作者單位:南開大學

猜你喜歡
非虛構李娟牧場
海上牧場
Therapeutic effect of heat-sensitive moxibustion plus medications for senile osteoporosis and its effect on serum BMP-2 and OPG levels
Analysis on China’s real estate bubble by Oct.2016
“非虛構”寫作工坊建設初探
白瑪娜珍《西藏的月光》的非虛構敘事特征
威尼斯電影節期間的“非虛構”
淺談“非虛構”寫作
叮當牧場
Gift Horse
海的牧場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