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熔古鑄今蔚為寶

2024-04-13 00:28施鄭言
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2024年4期
關鍵詞:中華文明文物文化遺產

施鄭言

“中國是一個偉大的國度,傳承著偉大的文明?!薄傲间?、二里頭的文明曙光,殷墟甲骨的文字傳承,三星堆的文化瑰寶,國家版本館的文脈賡續……”“泱泱中華,歷史何其悠久,文明何其博大,這是我們的自信之基、力量之源?!?/p>

2024年新年賀詞中,習近平總書記告訴我們,正是中華文明的護佑和滋養,讓我們過去一年的步伐“走得很顯底氣”。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準確把握中國和世界發展大勢,從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高度出發,應世界范圍內思想文化相互激蕩、中華文化主體性空前凸顯、人民對美好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日益增加的趨勢,多次在重要會議和文化點位考察時強調,“讓更多文物和文化遺產活起來,營造傳承中華文明的濃厚社會氛圍”,“擴大中華文化的影響力”。

全國各地各部門以習近平文化思想為指導,貫徹落實黨中央關于“堅持保護第一、加強管理、挖掘價值、有效利用、讓文物活起來”的新時代文物工作方針,持續推進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工作。

十多年來,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力度加大,重大考古項目深入實施,博物館和社會文物改革發展提質增效,革命精神廣泛弘揚,文物交流合作格局深化拓展,文物事業高質量發展取得顯著成效。

群眾是評判者,人民是閱卷人。

近年來,文博主題紀錄片和綜藝常年霸榜,熱爆了的博物館帶火一大批文物文創,濃濃中國風的“國貨潮牌”倍受市場青睞,這些都讓我們看到,“讓更多文物和文化遺產活起來”的政策已經從案頭落實到了街頭,更深入到了心頭。

(一)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從未中斷,塑造了我們偉大的民族,這個民族還會偉大下去的。要通過文物發掘、研究保護工作,更好地傳承優秀傳統文化。

——習近平2022年10月28日在河南省安陽市考察時的講話

活,水流聲?!墩f文解字》

中華文明從汩汩泉涌匯聚成潺潺細流,再從滔滔江河奔涌為汪洋大海,滋養了生活在這片沃土上的祖祖輩輩,也在時空的記憶里留下了一朵朵晶瑩的浪花。

歷史文化遺產承載著中華民族的基因和血脈,不僅屬于我們這一代人,也屬于子孫萬代。讓更多文物和文化遺產活起來,首要的是讓它們得到發掘和保護。

探尋源頭之水。

溯歷史的源頭才能理解現實的世界,循文化的根基才能辨識當今的中國。五千年中華文明浩浩湯湯,“認識中華文明的悠久歷史、感知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離不開考古學”。

2023年,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持續推進,提出文明定義和認定進入文明社會的中國方案;“考古中國”重大項目研究不斷深入,二里頭、三星堆考古發現驚艷世人;水下考古和水下文化遺產保護取得突破,“南海一號”沉船、甲午海戰沉艦逐漸露出真顏;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繼續新建,考古遺址保護利用體系初步形成。

一件件精美文物揭開神秘面紗,一處處考古遺跡走入人們視野,“何為歷史”“何以中國”,“考古”源源不斷給出答案。

“考古工作是展示和構建中華民族歷史、中華文明瑰寶的重要工作?!笨脊懦晒蛭覀冋故玖酥腥A文明起源和發展的歷史脈絡,揭示了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向我們呈現了中華文明的燦爛成就,是堅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向世界宣告了中華文明的重大貢獻,為世界文明提供中國智慧。

觸摸傳承之流。

“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華文明的歷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辈粡脑催h流長的歷史連續性來認識中國,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國,也不可能理解現代中國,更不可能理解未來中國。

文明浩瀚,典籍作舟。

習近平總書記十分重視典籍的保護、修復與整理工作。2005年7月,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在關于匯編出版兩岸故宮博物院宋畫藏品等建議的報告上批示:這一構想很好,值得為此努力?!爸袊鴼v代繪畫大系”的編纂出版就此拉開序幕。

多年來,習近平總書記親力推動、全程支持。這一場“文化長跑”精益求精、潛心磨礪,孜孜不倦、上下求索,久久為功、善作善成。

2022年底,“盛世修典——‘中國歷代繪畫大系成果展”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展出,“中國歷代繪畫大系”文化工程,共收錄海內外260余家文博機構的中國繪畫藏品12405件(套),涵蓋了絕大部分傳世的國寶級繪畫珍品。

“把自古以來能收集到的典籍資料收集全、保護好,把世界上唯一沒有中斷的文明繼續傳承下去。盛世修文,我們現在有這樣的意愿和能力,要把這件大事辦好?!?/p>

深耕積淀之海。

五千年歷史積淀,中華民族的文化遺產浩如煙海,承載著中華民族的血脈、傳承著中華文明的基因,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重要資源。

“申遺是為了更好地保護利用,要總結成功經驗,借鑒國際理念,健全長效機制,把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遺產精心守護好,讓歷史文脈更好地傳承下去?!?/p>

早在2001年,習近平同志任福建省省長期間便研究推動“海上絲綢之路:泉州史跡”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工作。20年間,文物普查、考古發掘、立法保護、科學維修、縝密論證,幾經努力,“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于2021年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要扎實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系統性保護,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推進文化自信自強?!?022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作出重要指示。

一爐窯火,延燒千年,江西景德鎮手工制瓷技藝非遺傳承人匠心獨運,傳承“天青色等煙雨”的陶瓷文化;

百龍騰躍,迎祥送福,甲辰龍年伊始,國家級非遺項目廣西賓陽炮龍節隆重舉行,中華炮龍文化欣欣向“龍”;

巍然屹立,跨越千年,山西大同云岡石窟,向游客展現著北魏文化、中原文化、游牧文化等多種文化的交融共生。

“保護好、傳承好歷史文化遺產是對歷史負責、對人民負責?!绷暯娇倳浺笠髧谕?。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钡靡嬗诳脊磐诰蛱皆?、文化傳承發展、積極保護利用等工作的不斷推進,更多的文物和文化遺產得到妥善保護繼承,為中華文明發展持續注入“源頭活水”。

(二)

讓收藏在禁宮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

——習近平2013年12月30日在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

起,能立也?!墩f文解字》

西方學者有言:中國不是一個國家,而是一個“偽裝”成國家的文明。語雖偏頗,但不失穿透力,從外部視角解釋了中華民族之所以能延續數千年、中國之所以能屹立于世界千年,正是因為中華文明旺盛的生命力和無與倫比的價值。

2021年11月24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二十二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于讓文物活起來、擴大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的實施意見》,明確提出要準確提煉并展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標識,更好體現文物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審美價值、科技價值、時代價值。讓更多的文物和文化遺產活起來,就要善于發掘利用文物的多維價值。

立傳承歷史文化之心。

文物與文化遺產,既是歷史的見證,也是文明的載體,蘊含著中華民族的基因密碼,記錄著民族的歷史,傳承著文化的未來。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加大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力度,加強城鄉建設中歷史文化保護傳承”。

承“漢風遺韻”,陜西漢中市博物館的褒斜古棧道陳列室記錄著楚漢相爭的滄桑往事,鎮館之寶“石門十三品”寄寓著文心雋永的書法演變史,一件件文物講述著厚重歷史;

守“碧波長流”,北京大運河博物館、蘇州“運河十景”項目,沿線35座城市聚力而行,打造大運河文化帶,在悠悠水脈中流淌著政風民俗;

品“斯文在茲”,中國國家版本館中一件件珍貴的甲骨、簡牘、古籍文獻、雕版拓片記錄著千年歷史,在版本傳承中賡續著氣韻文脈。

文脈弦歌不輟,文明生生不息。深入挖掘生動展現文物和文化遺產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讓文物說話、讓歷史說話、讓文化說話。

聚科技創新發展之力。

科技創新是文物事業高質量發展的第一動力,推動文物和文化遺產的活化利用離不開科技創新。2023年《關于加強文物科技創新的意見》出臺,為文物事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有效支撐。

文物如何長久保存?——科技為文物保護保駕護航。智能移動式電子束輻照滅菌裝置實現在狹小空間內騰挪移動、殺滅細菌;裝配式多功能考古艙第一時間對文物進行現場保護。2023年,在文物科技領域,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取得259項新技術新方法、207項授權專利,研發文物專用裝備首臺(套)樣機167項,新增文物專有裝備生產線15條。

距離遙遠無法前往參觀怎么辦?——科技助文物走進千家萬戶。故宮博物院“數字文物庫”向社會發布2萬件院藏文物高清數字影像,帶你線上領略文物風采;“云游敦煌”小程序,帶你近距離觀賞洞窟里的壁畫、彩塑和碑文;三星堆博物館通過裸眼3D矩陣投影、三維虛擬修復實物展示讓古蜀瑰寶如獲新生。

文物故事如何引人入勝?——科技幫文旅產業實現大發展。湖南長沙馬欄山視頻文創產業園以數字視頻內容為龍頭,創作了一批文物IP產品,點擊量逾億次;國家典籍博物館舉辦“線上超現實看展體驗項目——古籍尋游記”體驗活動,故事化、情景化的VR互動紀錄片吸引了大量觀眾參與;上?!疤矫厣胶=洝贝笮统两囆g展正式開幕,智慧旅游沉浸式體驗令人流連忘返,接待線下觀眾超過3萬人次,實現門票及其他產品收入近500萬元。

育傳承紅色基因之人。

紅色是中國共產黨最鮮亮的底色。

2021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對革命文物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加強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弘揚革命文化,傳承紅色基因,是全黨全社會的共同責任?!?/p>

北京市加強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形成中國共產黨早期北京革命活動、抗日戰爭、新中國成立三大紅色文化主題片區,多種特色活動、沉浸式體驗倍受學生喜愛,“紅色游”熱度正盛;

陜西依托本地革命文物資源優勢,將革命文物利用納入文化和旅游發展規劃,延安相繼推出二十類數百款革命文物主題文創產品,讓革命文化走入大眾手里、心里;

國立蒙藏學校舊址、南梁陜甘邊區革命政府舊址群等修繕開放,革命文物和革命舊址成為弘揚革命文化、激發愛國熱情的“生動教材”,助力鑄魂育人“大思政課”高質量發展。

一件件革命文物,一處處紅色遺跡,記錄著我們黨的光輝歷史,在傳承紅色基因、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方面發揮出巨大的時代價值。

(三)

文明交流互鑒,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和世界和平發展的重要動力。

——習近平2014年3月27日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的演講

來,周所受瑞麥來麰也?!墩f文解字》

海不辭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辭土石,故能成其高。中華文明的博大精深在于其海納百川,中華文明的歷久彌新在于其兼容并蓄。

“中華文明是在中國大地上產生的文明,也是同其他文明不斷交流互鑒而形成的文明?!弊屛奈锖臀幕z產活起來,就要把中華文化精神弘揚起來,推動中華文明走向世界,走向未來。

讓文物和文化遺產流動起來。

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富?!蔽奈锍休d著中華民族的燦爛文明,傳承著中華優秀歷史文化,推動文物外交、讓文物活起來,是中華文化走向世界的應有之義。

長安復攜手,再顧重千金。2023年5月,首屆中國—中亞峰會在陜西西安召開。在贈送給中亞國家元首的禮品中,有一件“何尊”格外引人注目。何尊是西周早期著名的禮器,尊內底部的122字銘文中出現了“宅茲中國”,是有關“中國”的最早文字記錄。習近平主席以“尊”為禮,讓千年前的青銅器乘友誼之船駛向世界。

敦煌定若遠,一信動經年。2023年9月,《飛天》音樂會在敦煌大劇院上演,拉開第六屆敦煌文博會的序幕。敦煌文博會傳承、弘揚絲路精神,持續推動“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間人文交流、戰略互信、經貿合作。敦煌這一世界文化遺產,重煥昔年榮光,發揮重要平臺作用。

文物外交服務于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為世界留下“中國印象”。

把跨越時空、超越國度的文化精神弘揚起來。

中國文化精神承載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著中華悠久歷史文化的深厚底蘊,跨越時空、超越國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當代價值。

大屏小屏上,《國家寶藏》《如果國寶會說話》《非遺里的中國》《我在故宮修文物》等文化類節目,以創新形式傳達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內涵,吸引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了解文物和文化遺產。

展覽活動走出國門、走向世界,讓世界看到中國。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文物出入境展覽十分頻繁,展出地域實現突破,策展模式不斷創新,“華夏瑰寶”文物展、“東西匯流:13—17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文物展,成為展現中華文明的金名片。

中國出版“走出去”,用文學講好中國的故事、中國文物的故事。上海世紀出版集團“文化中國”系列叢書以中國文化為核心,以英語直接編輯,在海外書業市場出版發行?!段迨鋵毨锏闹袊幕喪贰贰肚f子百句》《四季水墨繪》《百鳥朝鳳》等品種長紅海外。

讓中華文明同世界各國文明攜起手來。

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指出,“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中華文明的博大氣象,就得益于中華文化自古以來開放的姿態、包容的胸懷”。

文物與文化遺產是文明的物質性和可視性載體,它們的保護不是一地一國的事,需要全世界各國攜起手來。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文物多次在境外展出,文物國際合作列入國家外交重要議程,有力展現了中國作為文物大國、遺產大國、文明古國的正面形象。

“考古國際合作”“文物保護管理利用國際合作”持續推進,中國考古、文物修復等專業人員走出國門,積極參與不同國家和地區的聯合考古、文物修復行動。

同時,中國還創辦亞洲文明對話大會、文明交流互鑒對話會,承辦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積極參與世界文化遺產國際治理,成為文化遺產國際合作的中堅力量。

“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痹催h流長、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為世界貢獻中國智慧、中國方案、中國力量。

“中華文明延續著我們國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脈,既需要薪火相傳、代代守護,也需要與時俱進、推陳出新?!?/p>

“對歷史最好的繼承就是創造新的歷史,對人類文明最大的禮敬就是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p>

新時代新征程,我們要以習近平文化思想為根本遵循,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精心守護好老祖宗留下的寶貴歷史文化遺產,永續燦爛輝煌的歷史文脈和民族記憶,讓更多文物和文化遺產活起來,為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增亮添色!

猜你喜歡
中華文明文物文化遺產
4000年前的中華文明什么樣兒?
文物的棲息之地
與文化遺產相遇
酌古參今——頤和園文化遺產之美
追尋“華胥氏”——中華文明的早期開墾者
文物的逝去
把中華文明的底色鋪陳好
文物超有料
《文化遺產》2016總目錄
中華文明何以延續至此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