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際關系史在課程思政建設中的作用

2024-04-13 00:28王秋怡
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2024年4期
關鍵詞:關系史戰爭歷史

王秋怡

國際關系史作為歷史學與政治學的交叉課程,是一門探索國際關系發展規律、深入認識當代國際格局和重大國際問題、研判國際關系未來走向的課程。因其研究對象地域范圍廣、時間跨度長、注重原始資料、內容豐富多樣等特點,所以在立德樹人、能力培養和價值塑造等課程思政建設方面有著獨特的優勢。

以史為鑒是立德樹人的重要依據

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重視歷史的研究。恩格斯在《英國狀況:評托馬斯·卡萊爾的〈過去和現在〉》一文中就提到“我們根本沒有想到要懷疑或輕視‘歷史的啟示;歷史就是我們的一切,我們比其他任何一個先前的哲學學派,甚至比黑格爾,都更重視歷史”。[1]歷史記錄著人類社會的發展和演變,承載著人類的智慧、成就、挫折和教訓。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對歷史的學習與研究,他指出:“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也是最好的清醒劑?!盵2]通過學習歷史人們能夠更好地認識自己和世界,從中獲取智慧和啟示,為未來的發展鋪就堅實的基礎?!爸挥性谡麄€人類發展的歷史長河中,才能透視出歷史運動的本質和時代發展的方向?!盵3]國際關系史就是將研究范圍置于長時段之下,探究國際行為主體之間相互關系的產生、發展與演變的歷史,同時為中國找準在國際社會中的發展定位提供借鑒和指導。

國際關系史為立德樹人提供了歷史依據。國際關系史的研究跨度長達數個世紀,在這漫長的歲月中,有著諸多的歷史選擇。國際關系的發展經歷了數個體系的流轉,從威斯特伐利亞體系到維也納體系(17世紀中葉至19世紀初)、從凡爾賽—華盛頓體系到雅爾塔體系(20世紀初至20世紀末),每一個體系都是在動態過程中進行不斷的調整和演變。國際關系體系會在矛盾累積到一定程度時自我調整,當調整無效后體系則會陷入崩潰,從而進入到下一個體系之中。國家與國家行為是構成體系的重要元素,在體系的演變與變遷之中,國家也面臨著不同的道路選擇。例如,在國際關系體系變化的第一階段,歐洲的民族國家意識和國家趨利性進一步增強,國家之間不斷通過戰爭來攫取領土、資源,憑借貿易往來增加獲利,運用多種外交方式來達到國家目的,這一過程客觀上加強了西方國與國之間的溝通與交往,促進了全球化意識的形成;而作為東方大國的中國此時正值明清時期,采取“閉關鎖國”政策安居于東亞,跨入故步自封的“天朝大國”模式。

19世紀中葉馬克思主義誕生,為各國的發展提供了新的道路選擇。而此時的近代中國,國家蒙辱、人民蒙難、文明蒙塵,農民階級、地主階級、民族資產階級和工人階級等有志之士不斷尋找救國的方案、拯救民族的危亡。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為中國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改變了中國的命運,中國人在精神上也由被動轉入主動。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不懈奮斗,取得了革命、建設、改革的偉大勝利和輝煌成就。

在國際關系史的背景下考察中國變革與崛起過程中的道路選擇,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幫助學生樹立大歷史觀。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牢固樹立大歷史觀,以更寬廣的視野、更長遠的眼光把握世界歷史的發展脈絡和正確走向,認清我國社會發展、人類社會發展的大邏輯大趨勢,把握中國式現代化的歷史沿革和實踐要求?!盵4]中國共產黨人汲取國際關系史中國家興亡的正反兩方面經驗,帶領人民走出了一條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道路。通過國際關系史課程的學習,學生能夠更透徹地理解不同的國家有不同的發展方式,但中國式現代化的發展道路是歷經近代中國的挫折與失敗、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和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逐步探索出來的,是歷史的選擇。同時,這門課程的學習也能夠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和國家觀,進一步幫助學生擺正立場,立足中國、放眼世界。

探索規律是理論思維的關鍵能力

習近平總書記致信祝賀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歷史研究院成立時強調:“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更加需要系統研究中國歷史和文化,更加需要深刻把握人類發展歷史規律,在對歷史的深入思考中汲取智慧、走向未來?!眹H關系數百年的歷史也是一部大國興衰的世界史,探尋兩個同步歷史進程的發展規律,可以培養學生從現象到本質、從感性思維到理性思維、從局部到整體的理論思維的能力。

在國際關系史中,戰爭是國家交往過程中不可避免的。從王朝戰爭到宗教戰爭,從統一戰爭、侵略戰爭再到爭霸戰爭,似乎每一段歷史的演進都離不開戰爭。然而,撥開表象深究其實質,戰爭的底色是流血、痛苦和死亡。大國角力的過程中,國家間的沖突劇烈而頻繁,局部的沖突也時有發生,甚至國家內部也充滿著對抗與斗爭。戰爭可能會給一個或某些國家帶來實力的增加、權力的加強、疆域的擴大,但是戰爭造成的災難和恐怖遠遠超過了其帶來的收益。生命的死傷、人民的流離失所、國家和人民財產的損失、民族問題的升級、戰敗一方政權的受挫,有時甚至是人類文明的消亡,這些都表明戰爭應該被減少、避免,人類解決問題的方法并非只有戰爭這一種,和平途徑也可以促進矛盾的妥善解決。因此,國際關系史課程的學習能夠引導學生看到戰爭的殘酷性,從整體國際局勢著眼,而不能僅從一國或一方利益角度出發強調戰爭的重要性和局部的利益,進而理解我國始終堅持的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的外交政策宗旨。

在國際關系史中,改革是另一個重要研究對象。改革是國家制度在面臨危機時的自我調整,也是讓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上層建筑適應經濟基礎的調整。人類發展進程中,國家通過改革走向富強的例子屢見不鮮,俄國的農奴制改革、日本的明治維新等都是國家在面臨內外危機時所進行的改革。盡管這些改革有著不足與局限性,如俄國的農奴制改革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殘余,而日本的明治維新則使日本走上了對外擴張、爭霸世界的道路,但是改革在國家的發展和國際體系的變革中仍然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是一國走向強大的重要方式之一。中國在面臨生產力發展緩慢、科技教育落后、人民生活溫飽不足的情況下,進行了致力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自我完善和發展的改革開放,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效。人類歷史發展的規律表明,對外的交流開放是大勢所趨,在面對內部困境和外部國際環境變化時只有抓住契機、主動求變,才能實現國家的強大和持久發展。

一個民族要走在時代前列,就一刻不能沒有理論思維,一刻不能沒有正確思想指引。首先,在涉及國際關系和世界歷史的眾多課程中,國際關系史課程的講解和學習融合歷史事實和理論分析,以交叉融合的方式對國際關系史內容規律進行探索,引導學生從國家視角、地區視角、全球視角來提升自己的理性認知能力,避免片面地套用西方視角來理解國際社會和國際體系。其次,通過國際關系史課程的學習,學生可以更加客觀公正地去看待西方國家和西方文明,特別是在面對西方各種社會思潮的時候做到更加謹慎和理智。在這門課程的學習中,越來越多的學生開始認同這樣的規律,即中國有著自己的特色和優勢,外國的道路和制度并不一定是最好的,也不一定適合中國,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國家認同感和民族自豪感,突出課程思政的效果。最后,學生能夠在學習國際關系史中總結歷史經驗和規律,逐步認清國際關系的未來走向。歷史的視角是時間上的,也是空間上的。學習國際關系史的一個重要目標就是在把握已有歷史知識的基礎上,對未來進行合理公正的預測和判斷,這也是培養學生理論思維的必要環節。

價值塑造是課程思政的核心內容

圍繞課程主題,國際關系史在學生的價值塑造上也發揮著積極作用,進一步推動了課程思政的開展和深入。

首先,課程有助于加深學生對戰爭與和平等問題的理性認識。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國際友好大會暨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成立60周年紀念活動上的講話中指出:“歷史告訴我們,戰爭好似魔鬼和夢魘,給人民帶來深重災難和痛苦,必須高度警惕;和平猶如空氣和陽光,受益而不覺,失之則難存,必須精心維護?!痹趪H關系演變的歷史中,戰爭的無情與和平的美好,可以使學生深刻認識到無論出于何種目的,以武力爭霸、稱霸世界的國家必將走向滅亡。當年法蘭西第一帝國拿破侖的兵敗、納粹德國造成的世界性災難,這些鮮明的歷史事例無不證明著相互尊重、和衷共濟、和合共生才是人類文明發展的正確道路。

其次,學生能夠認識到冷戰與零和博弈思維所帶來的危害,意識到叢林法則和強權政治在國際社會所產生的負面影響。在國際社會中,國與國之間的相處并非總是對立、對抗和對峙的,一國實力和地位的提升也并不意味著其他國家的衰落或是滅亡,國家之間并不一定是競爭關系,也可以相互間合作共存。當今一些西方國家始終信奉“強權即真理,強者即正義”,企圖通過挑起或鼓動別國發動戰爭,來維護所謂的人民權利和國家利益?;赝麌H關系的歷史,遵循叢林法則的國家都以失敗收場,它們都曾相信只有不斷去侵占他國、維護所謂強者的地位,才能捍衛自己國家的利益,如果按照這樣的錯誤邏輯,所有的戰爭都將變得“合情合理”,世界也將陷入混亂與動蕩。相比之下,中國式現代化不走殖民掠奪的老路,不走國強必霸的歪路,走的是和平發展的人間正道,既造福中國人民,又促進世界各國現代化。通過歷史事例、結合各國現狀,學生可以認識到國際社會需要的是非零和博弈的思維以及和平共處、平等發展、合作共贏的環境,各國要遵守國際關系的基本準則,充分發揮在國際事務中的積極作用。

最后,在國際關系史課程中,學生也會認識到人類社會在不斷進步的過程中,也面臨著越來越多的困難與挑戰,各國需要團結一致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來應對全球性挑戰。人類社會的進步并非總是帶來和平穩定,也蘊含著一些不確定因素,例如核武器的發明一方面是國家自我保護的方式,另一方面也會造成國家間的“安全困境”,甚至增加核戰爭的風險。這一認知過程也是學生社會和國家責任感不斷加深的過程,自然災害、氣候變化、傳染病疫情、恐怖主義等貫穿于歷史和現實的全球性問題是需要世界各國人民去共同面對和解決的,每一個人、每一個國家都不可能在全球問題面前獨善其身,各國必須共克時艱、攜手前行。

現行的國際關系史教學也遇到了一些問題和質疑,例如一些學生對于歷史的重視度不夠,有的教材更新不夠及時,某些學校對課程的課時安排縮水,等等。這些問題需要妥善地解決,以保證國際關系史繼續在課程思政中占據應有的地位,發揮更大更積極的作用。

總而言之,國際關系史立足歷史、放眼未來,聚焦國家體系、關注大國興衰,無論是從課程內容,還是學習方式,或是實踐運用中,都充分體現了其在課程思政中知識傳播、能力培養、價值塑造以及理性批判的深遠作用。

——————————————————————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520頁。

[2]習近平:《在紀念全民族抗戰爆發七十七周年儀式上的講話》,《人民日報》2014年7月8日。

[3]習近平:《在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人民日報》2018年5月5日。

[4]習近平:《開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境界》,《求是》2023年第20期。

(作者系外交學院國際關系研究所副教授)

猜你喜歡
關系史戰爭歷史
李偉《如何構建出土文獻與上古文學關系史?》
未來戰爭我們最強
被風吹“偏”的戰爭
他們的戰爭
《近現代國際關系史研究》系列成果介紹
新歷史
歷史上的6月
歷史上的八個月
歷史上的4月
《十七世紀漢藏關系史》——目錄、緒言與文獻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