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BC、CRP及PCT在上呼吸道感染中的檢驗價值分析

2024-04-13 01:19周菡
保健文匯 2024年1期
關鍵詞:病毒組降鈣素白細胞

文/周菡

在呼吸道感染疾病當中,上呼吸道感染屬于急性疾病,近年來受生活環境等原因影響,這一疾病呈現出較高發病率,且疾病會發生于各個年齡段人群中。根據相關臨床研究顯示,這一疾病如果不及時進行對癥治療,很容易引發肺炎以及支氣管等疾病,隨著病情發展甚至會導致各種慢性疾病加重,包括心力衰竭、腫瘤以及糖尿病等,因此將對患者身心健康造成嚴重負面影響[1]。這就要求臨床針對具有相關病癥患者進行準確、及時確診。而現階段,在對上呼吸道感染疾病進行診斷與檢測的過程中,主要采用白細胞計數、C 反應蛋白及降鈣素原三項指標檢驗的方式。與此同時,在患有這一疾病以后,會導致炎性反應產生于人們的鼻部、咽喉等部位,且如果不及時進行治療,當疾病對患者機體健康造成破壞,隨著季節更替各種臨床癥狀會出現反復發作的現象,并將以較快的速度發展。尤其是兒童,在患有這一疾病以后,甚至會影響其各個器官的健康。值得注意的是,要想對上呼吸道感染疾病進行有效治療,首先應通過科學的檢驗方式準確判斷病源類型,在此基礎上才可以進行針對性干預,提升治療效果[2]。而白細胞計數、C 反應蛋白及降鈣素原檢驗是確定疾病類型的關鍵。其中血漿降鈣素原作為蛋白質,如果上呼吸道感染屬于病菌類型,受寄生蟲、真菌以及細菌感染導致,血漿中降鈣素原指標會明顯升高,而當細菌感染為輕、中度時,降鈣素原水平通常低于0.5ng/mL;而在對炎性進行反應的過程中,白細胞計數、C 反應蛋白水平可以進行充分體現,但是單純進行白細胞計數、C 反應蛋白水平檢驗無法確定上呼吸道感染病源類型,只有合理進行白細胞計數、C 反應蛋白及降鈣素原檢驗才能夠對上呼吸道感染疾病進行有效確定。鑒于此,本次研究對2022 年1 月至2023 年1 月期間98 例我院收治疑似上呼吸道感染患者進行研究,探討白細胞計數、C 反應蛋白及降鈣素原在上呼吸道感染中的檢驗價值及準確率,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對98 例2022 年1 月至2023 年1 月期間我院收治疑似上呼吸道感染患者進行研究,將出現上呼吸道感染患者60 例納入實驗組,男女比例41 ∶19,年齡20~67 歲,平均年齡(43.23±1.25)歲;將未出現上呼吸道感染患者38 例納入對比組,男女比例20 ∶18,年齡21~68 歲,平均年齡(44.15±0.89)歲。組間一般資料統計對比,無數據差異(P>0.05)。

同時以感染源不同將60 例實驗組患者劃分為細菌組和病毒組,各35 例、25 例。35 例細菌組患者中男女比例25 ∶10,年齡22~67 歲,平均年齡(43.22±0.77)歲;25 例病毒組患者中男女比例16 ∶9,年齡23~66 歲,平均年齡(42.54±0.51)歲。組間一般資料統計對比,無數據差異(P>0.05)。

1.2 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于次日清晨空腹下抽取5ml 靜脈血,進行15min、3500r/min 離心處理,取上層血清,在零下20℃保溫箱中靜置;對所有患者白細胞計數、C-反應蛋白、降鈣素原等指標進行檢測。

血常規檢測中采用全自動血液分析儀(型號:邁瑞6000Plus),對白細胞計數進行記錄;采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型號:貝克曼AU680)對C-反應蛋白進行記錄;采用全自動電化學發光(羅氏411)對降鈣素原指標進行檢測和記錄。

并將所有患者展開病理診斷,將病理結果作為診斷金標準。

1.3 觀察指標

(1)記錄、對比實驗組與對比組血清WBC、CRP、PCT 水平。

(2)記錄、對比病毒組與細菌組血清WBC、CRP、PCT 水平。

(3)記錄、對比病毒組與細菌組血清WBC、CRP、PCT 陽性率。

1.4 數據處理

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27.0 對本次研究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計量資料分別采用x2檢驗、t檢驗,用[n(%)]、(±s)形式表示,當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

2 結果

2.1 實驗組與對比組血清WBC、CRP、PCT對比

實驗組血清WBC、CRP、PCT 檢驗結果高于對比組,有明顯數據差異(P<0.05),見表1:

表1 組間血清WBC、CRP、PCT 情況統計(±s)

表1 組間血清WBC、CRP、PCT 情況統計(±s)

組別 例數WBC(×109/L) CRP(mg/L) PCT(μg/L)實驗組 60 12.66±1.76 14.33±1.76 1.47±0.22對比組 38 3.56±1.12 3.64±1.51 0.28±0.05 T 值 28.4087 30.9110 32.7541 P 值 0.0000 0.0000 0.0000

2.2 病毒組與細菌組血清WBC、CRP、PCT對比

細菌組血清WBC、CRP、PCT 檢驗結果高于病毒組,有明顯數據差異(P<0.05),見表2:

表2 組間血清WBC、CRP、PCT 情況統計(±s)

表2 組間血清WBC、CRP、PCT 情況統計(±s)

組別 例數WBC(×109/L) CRP(mg/L) PCT(μg/L)細菌組 25 11.87±0.77 14.11±0.98 1.33±0.13病毒組 35 5.62±0.78 4.22±0.45 0.33±0.03 T 值 30.7620 52.5717 44.0352 P 值 0.0000 0.0000 0.0000

2.3 病毒組、細菌組血清WBC、CRP、PCT陽性率對比

病毒組WBC、CRP 陽性率分別為34.29%、37.14%低于細菌組40.00%、44.00%,無明顯數據差異(P>0.05);細菌組PCT 陽性率80.00%高于病毒組52.00%,有明顯數據差異(P<0.05),見表3:

表3 組間血清WBC、CRP、PCT 陽性率統計比較[n(%)]

3 討論

受環境等多種因素影響,近年來上呼吸道感染疾病發生率逐年升高,對人們的身心健康造成嚴重影響。導致這一疾病的病原體主要包含兩種,分別為細菌與病毒,年齡越小疾病越嚴重。這一疾病的主要臨床癥狀包括咽喉疼痛、頭痛以及渾身乏力等。針對這一疾病,如果沒有及時確診和盡早干預治療,隨著疾病發展會導致病情加重,將嚴重威脅患者健康。從廣義角度來看,咽、喉、鼻腔等部位的急性炎癥以上呼吸道感染疾病為總稱,通常情況下以急性鼻炎為主要臨床癥狀,會出現細菌性咽-扁桃體炎癥、咽結膜熱以及皰疹性咽峽炎等,從狹義角度來看,這一疾病可被視為普通感冒,具有較高的發病率[3]。由于這一疾病通常會由細菌或者病毒引起,且病毒引起這一疾病的發病率相對較高。從流行病學角度來看,這一疾病不受職業、地區以及性別等因素的影響,當患者自身的免疫功能較低時,患有這一疾病的概率相對較高。且疾病呈現出傳染性較強的特點,盡管在通常情況下不會產生集中傳染現象,但是在特殊氣候環境下,也易引起大范圍或局部流行。

引發上呼吸道感染疾病的原因較多,其中70%~80%為病毒感染,主要感染病毒為鼻病毒、腺病毒、胞病毒以及風疹或麻疹病毒等;而細菌感染占比20%~30%,包含繼發感染或直接感染,其中最為常見的為溶血性鏈球菌,同時肺炎鏈球菌以及流感嗜血桿菌等也會引起這一疾病[4]。由于病源不同、疾病類型存在差異,患者在發病后所呈現出來的臨床癥狀也會呈現出一定差異。而這一疾病最為典型的臨床癥狀為普通感冒,患者通常會出現鼻塞、打噴嚏、流涕以及咳嗽等臨床癥狀,隨后患者會在2d~3d內發展為稠涕,出現聲音嘶啞以及咽喉疼痛等癥狀,如果不及時進行對癥治療會導致患者出現流淚、聽力衰退等現象[5]。由此可見,這一疾病會對患者身心健康造成嚴重影響,盡早診斷并對癥治療至關重要。

近年來,我國臨床加大了對上呼吸道感染疾病診斷以及治療方法的研究力度,通過臨床研究顯示,血清中如果患者降鈣素原水平呈現出異常升高現象時,可以證明患者為細菌性感染所致的上呼吸道感染疾病,針對這一病源類型疾病進行治療過程中,可以通過為患者注射抗菌藥物的方式來降低PCT 水平,此時患者各項臨床癥狀可以明顯好轉;而當患者血清中的PCT 水平出現輕度升高或保持正常水平時,此時對上呼吸道感染疾病患者采用抗菌藥物,無法產生良好的臨床療效。由此可見,在進行降鈣素原指標檢驗的過程中,其可以進行上呼吸道感染病源類型的鑒別,也可以實現對炎性反應的監控[6]。因此,近年來在臨床治療過程中,針對多臟器功能衰竭以及膿毒癥等疾病來講,PCT 水平已經成為重要的診斷參考指標之一。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一旦存在炎性反應,都具有感染的風險,此時在對患者血清進行檢驗的過程中,會出現白細胞計數提高的現象,隨之升高的還包括中性粒細胞分類以及C 反應蛋白,因此在對降鈣素原進行檢測的過程中,要想對上呼吸道感染疾病進行準確的診斷,還必須綜合分析白細胞分類、白細胞計數以及C 反應蛋白數值,才能夠從整體上促進臨床診斷準確率的提升。

在將白細胞計數(WBC)、C 反應蛋白(CRP)及降鈣素原(PCT)檢驗應用于上呼吸道感染疾病診斷的過程中,可以對病源類型進行有效鑒別,有助于明確患者具體的疾病類型,這對于臨床醫生進行對癥治療,促進治療效果的提升以及預后效果的改善都具有重要意義。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血清WBC、CRP、PCT 檢驗結果高于對比組(P<0.05);細菌組血清WBC、CRP、PCT 檢驗結果高于病毒組(P<0.05);細菌組WBC、CRP 陽性率高于病毒組(P>0.05);細菌組PCT 陽性率高于病毒組(P<0.05)。分析原因,同健康人群相比,上呼吸道感染疾病患者血清WBC、CRP、PCT 檢驗結果明顯偏高,同時病毒感染患者各項指標水平低于細菌感染水平。同時,在對患者進行降鈣素原檢驗的過程中,其陽性率高于白細胞計數、C 反應蛋白。在實際開展呼吸道感染疾病研究的過程中,上呼吸道感染疾病發病率相對較高,且對中老年人以及兒童的健康影響較大,這一現象的產生,說明上呼吸道感染疾病發生率同機體免疫功能緊密相關。兒童因為沒有形成良好的器官功能以及中老年人各器官功能出現下降等,其患有上呼吸道感染疾病的概率相對較高,且患者會出現咽喉充血、流涕以及鼻塞等各種臨床癥狀。正是由于這一疾病的發病特點,也說明疾病產生的原因同患者自身機體存在各種炎癥反應緊密相關,所以應盡早發現這一疾病,并有針對性進行治療,才能夠提高治療效果,促進患者康復。由此可見,對上呼吸道感染疾病進行準確診斷至關重要。由于患者所出現的咽喉充血、流涕以及鼻塞等臨床癥狀同其他疾病之間具有相似性特點,因此單純通過臨床癥狀無法準確進行疾病嚴重程度的判斷,更無法進行對癥治療和促進患者康復。所以,臨床針對呼吸系統疾病治療方法進行研究的過程中,必須以指標檢驗作為重要依據。而白細胞計數、血清C 反應蛋白及降鈣素原等指標的檢驗,其可以充分反映機體內感染和細菌情況。從機理角度來看,當患者機體出現感染情況時,無論是細菌感染還是病毒感染,都會在檢驗過程中出現異常升高的降鈣素原指標水平,因此當上呼吸道感染疾病發病的過程中,會刺激其體內PCT 水平,導致這一指標明顯增高,將患有上呼吸道感染疾病患者的PCT 水平同健康人群PCT 水平相比,結果表明前者數值相對較高,也充分說明,根據這一指標可以對患者病情以及疾病嚴重程度做出準確判斷。而從C反應蛋白水平來講,這一指標具有調節和免疫功能,患者體內可以進行自行調節。而當患者出現外傷、感染等現象后,CRP 指標會呈現出異常,其可以充分、明確地反映機體內的炎癥水平,反之,當CRP 值升高,也會說明機體產生了嚴重的炎癥反應,因此在上呼吸道感染疾病患者當中,對這一指標進行檢驗也可以對疾病的嚴重程度進行準確判斷。

綜上所述,在對上呼吸道感染疾病進行診斷以及鑒別的過程中,對白細胞計數、C 反應蛋白及降鈣素原進行檢驗,可以準確判斷病毒感染和細菌感染類型,有助于對癥治療,促進治療效果以及預后效果的提升。

猜你喜歡
病毒組降鈣素白細胞
免疫抑制劑環磷酰胺對小鼠流感相關性腦病的影響*
白細胞
抑制miR-134治療大鼠癲癇持續狀態實驗研究
shRNA-Survivin基因對A549細胞增殖、遷移和凋亡的影響
淺析對慢性乙肝患者進行血清細胞因子水平檢測的臨床意義
白細胞降到多少應停止放療
血清降鈣素原對ICU膿毒癥患者的臨床意義
BD BACTEC 9120血培養儀聯合血清降鈣素原在血流感染診斷中的應用
白細胞介素17在濕疹發病機制中的作用
降鈣素原檢測在抗生素應用中的臨床意義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