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引用內容分析的學者知識擴散特征研究

2024-04-14 02:10肖梓培劉萍
現代情報 2024年4期

肖梓培 劉萍

關鍵詞:知識擴散:引用內容分析:劉則淵:多維分析

知識擴散是知識主體通過正式或非正式的傳播渠道,使知識傳遞至接收者,以實現知識共享的過程。在正式傳播渠道中,多以學術文獻為傳播媒介,將創造主體的學術思想和研究經驗傳遞給學習主體,以促進知識的流通、利用與創新。近年來,對知識擴散的研究吸引了來自情報學、科學學、管理學等領域眾多學者的關注,成為學術界研究的熱點議題之一。目前,關于知識擴散的研究多以物理層次的文獻單元為粒度,采用數理統計分析、網絡分析等方法來揭示學科間宏觀知識流動特征,未能深入到認知層次的知識單元,無法回答什么樣的知識擴散出去的問題。另外,知識擴散是學者創新知識被他人吸收、利用和再創造的過程,識別學者學術思想對其他學者知識創新的貢獻能彌補以發文量和被引量為主的學者學術評價弊端。因此,本文從學者視角來研究知識擴散現象,基于引用內容和功能分析,多維度刻畫學者知識擴散特征,以提高對學者知識貢獻的評價。

本文選擇劉則淵教授為研究對象。劉則淵教授是我國科學研究的開創者之一,是發展戰略學、技術哲學、知識計量學等方面的集大成者。劉則淵教授的學術思想和研究經驗通過其撰寫的學術論文擴散至不同學科的科研學者,這些學者通過文獻引證的形式實現了對劉則淵教授創生知識的吸收與利用。本文兼顧知識擴散的外部特征與內容特征兩個層面,探究劉則淵教授知識擴散的學科特征、知識單元特征,以及主題思想特征。該研究從微觀視角豐富了科學知識擴散的研究方法,同時對于揭示學者知識影響力也有著重要的意義。

1相關研究

1.1基于引文計量的知識擴散研究

科學文獻間的學術知識擴散可以通過引文的方式來追蹤,通過引文計量方法探測學術知識對外擴散的脈絡。HoMHC等學者構建了一個專利引文網絡來探索國家間的知識擴散。Yan E使用Sco-pus索引的期刊和論文集的引文數據集,考察了動態學科知識的產生和傳播模式。趙星等以CNKI收錄的2001-2010年我國82個文科領域的引證關系為基礎數據,探析了相關引文網絡的結構及其映射的知識擴散狀況。譚春輝等以CSSCI收錄的2016-2020年23個人文社科450本期刊的論文引用關系為數據源,構建知識流動的有向加權網絡,從個體引文網絡的直接知識流動和整體引文網絡間接知識流動人手,綜合全面地探討各學科的知識流動情況。岳增慧等構建了社會網絡領域文獻引證網絡,對該領域學科知識擴散計量特征(數量特征、分布特征)以及中介關系特征進行多維探測。TsayM對1998-2010年4種重要的情報學期刊文獻的被引學科和主題進行了分析,發現情報學領域內部引用最多,情報學在領域知識輸出方面的作用相對較小。Si L等針對2000-2019年WOS收錄的圖情領域高被引論文進行引文分析,探究其對其他學科的知識擴散和影響。研究發現,圖情高被引論文在醫學、計算機科學、管理學和教育學領域具有相對較高的知識輸出潛力。

除了基于期刊引證關系的學科知識擴散計量研究外,也有部分學者開展了基于作者引證關系的知識擴散計量研究。邱均平等篩選了科學計量學領域內94位核心作者,通過引證關系分析作者之間的知識擴散特征,識別出了核心知識發出者、知識傳播者,以及知識接收者。趙蓉英等選取了知識管理領域176位發文大于3篇的作者構建了作者引證網絡,并定義了作者知識擴散廣度和作者知識擴散深度兩個指標,用以測量作者知識擴散貢獻程度。逢順欣在作者一期刊引證關系的基礎上,綜合考慮了作者引證文獻期刊數量和引用次數,設計新的知識擴散指數KDI,測評了情報學44位高產作者在學科領域發展中的知識擴散水平和學術影響力。

1.2基于引文內容的知識擴散研究

引文內容分析法通過對引文的句法和語義兩個層面的解讀,來拓展傳統的引文計量分析的研究維度,以更全面的視角解釋每一條引文的價值。當前已有少部分學者通過引文內容分析的方法來進行知識擴散的研究,例如張藝蔓等構建原始文獻集和施引文獻集,通過LDA模型提取文獻集的主題,重點分析了信息科學、計算機科學與醫學之間的知識擴散的主題內容:李樵利用引文分析方法,從學科、主題等角度對1978-2018年中國圖書情報學的知識輸出進行多維分析,通過被引文獻的關鍵詞聚類,識別出圖書情報學知識輸出主要集中于文獻計量、引文分析、共詞分析等主題。WangF等利用引文追蹤技術接受模型(TAM)的知識擴散情況,描述了TAM的跨學科擴散路徑,并基于引文內容對該理論的發展模式進行了分類:MaoJ等研究了醫學信息學與4個相關學科之間的知識擴散關系,并引入了知識模型作為計量的知識單元,從內容的角度量化了知識擴散的特征。

綜合上述已有研究,在取得成績的同時,也存在一些不足之處:①基于引文計量的方法僅通過被引數量和文獻外部特征來體現宏觀層面(如學科間)知識擴散的狀態,無法探究具體的知識擴散內容;②基于引文內容的方法大多停留在引文的主題抽取階段,較少將引用的內容分析與功能分析相結合。本研究將知識擴散研究深入到微觀層面,從學科領域、知識單元、主題思想3個方面探究劉則淵教授知識擴散特征,重點研究問題如下:

1)在學科領域層面,劉則淵教授論文的知識擴散至哪些學科?有何差異?

2)在知識單元層面,擴散的知識單元有哪些,分別是什么類型的知識?

3)在主題思想層面,劉則淵教授的學術思想對不同學科學者產生了怎樣影響?

2研究設計

本研究旨在推進學者知識擴散特征研究從宏觀的知識流動現象深入至微觀的知識流動內容探究,包含學科、知識與主題3個維度:①在學科特征維度,要回答的是包含學者學術思想的研究成果引起了哪些學科學者的關注,進而被他們吸收利用。影響的學科越多,代表該學者的學術影響力越廣泛。針對學科層面的知識擴散特征是通過引證文獻所屬期刊所對應的學科來識別的,學科層面的知識擴散識別的是知識擴散的外部特征:②在知識單元維度,需要識別的是什么知識在擴散,包括具體的知識單元和知識類型。通過對學者的引證文獻進行引用內容分析,抽取引證句的知識單元并劃分知識類型,來識別通過該學者擴散的知識單元特征。其中,知識單元抽取偏向語法層次,知識類型的標注偏向語義層次;③在主題思想維度,首先識別學者的核心研究主題,并通過引用內容與功能分析探究其學術思想對其他學科學者產生了怎樣的影響。其中,主題的識別屬于語義層次,知識的吸收利用屬于語用層次。整體研究框架如圖1所示。

2.1數據來源

在WOS、Scopus數據庫上檢索劉則淵教授的論文,發現搜集到的英文學術期刊論文較少,只有12篇,且劉則淵教授均不是第一作者,因此,本研究以劉則淵教授的中文學術論文為研究數據。在中國知網、萬方數據庫中檢索劉則淵教授作為第一作者的學術論文,合并去重后得到劉則淵教授發表的學術期刊論文105篇(發文的年代分布如圖2所示),獲取105篇論文及其引證文獻構建本研究的原始論文集和施引文獻集。

2.2研究方法

2.2.1引證期刊分析

為探究學者知識擴散的學科特征,采用引證期刊文獻學科分類的方法。學術期刊論文所屬學科的分類方法主要有兩種,一種是根據論文提交的期刊在數據庫中的學科分類來確定該論文的學科分類:還有一種是根據論文作者的研究方向、學術背景等判斷論文所屬的學科領域。前者在學術研究中被使用得最多,本研究也參照相同的方法。本文以中國知網的期刊學科分類為標準,對引證論文進行學科分類。如果某期刊歸屬兩個學科分類,則根據論文內容選取更匹配的學科。通過統計學者論文的引證文獻學科分布得到學者知識擴散的學科特征。

2.2.2引用內容分析

為探究學者知識擴散的知識單元特征,需要對引用內容進行分析以識別擴散的知識單元及知識類型。首先通過引證文獻的引證句子來提取知識單元,具體步驟如下:根據引證文獻集的引文記錄抽取引文內容,獲取中國知網提供的HTML格式的論文全文,參考張汝昊等提出的方法,對于引證文獻集中的每一篇論文,在CNKI的HTML格式全文中通過class值為“sup”的標簽對其引文句進行定位,并以定位的引用標簽為準,向左和向右各提取一句話,即引文內容包括引用標簽的句子和引用標簽的前一句和后一句。獲取引文內容數據集后,利用Python的Jieba庫實現對引文內容的中文分詞,為了得到更好的分詞結果,在分詞之前添加和調整自定義詞典,并在分詞中去掉停用詞等無效詞匯。最終得到引文內容的分詞詞匯。對于每條引文記錄,將提取出的分詞詞匯與該引文記錄的參考文獻標題、摘要和關鍵詞作對照,最終識別出在原始文獻標題、摘要和關鍵詞中出現過的詞匯,這些詞匯就是學者向外擴散的知識單元。

完整識別并整理學者向外擴散的知識單元后,需要進一步對這些知識單元進行分類。參考溫有奎等、畢崇武等、Wang S等學者提出的分類框架,并考慮本研究的具體目標,制定了知識單元的分類框架,包含3種類型的知識單元,分別是概念類、理論類和方法技術類知識單元。如表1所示,列出了每個知識類型的描述及對應的實例。根據表1的分類框架,由兩名具有圖書情報學科背景的研究者對識別出的知識單元進行分類標注,分類不一致時通過討論達成一致,最終得到學者知識擴散的類型分布。

2.2.3引用功能分析

在學者知識擴散內部特征方面,在引用知識單元的抽取和分類基礎上,進一步探究哪些主題思想擴散至不同學科,并且被怎樣吸收利用。首先是主題的識別,不同的知識單元語義上是有關聯的。知識單元除了按照知識類型劃分外,還需要按照語義關聯進行聚類。本研究基于作者文獻所包含的關鍵詞共現關系構建詞匯共現網絡,通過主題聚類探析關鍵詞之間的語義聯系,進而識別知識單元所屬的主題。為揭示主題思想在不同學科得到怎樣的應用與發展,需要進行引用功能分析,即分析引證文獻和被引文獻在研究方法或學術思想上的聯系。高質量的知識流動體現在知識的增值,即學者的學術思想給其他學者帶來啟迪,使得其他學者在解決問題過程中有創新知識的產生。在本文中,將學者學術思想在擴散過程中的傳承與發展稱為“語用層面的知識擴散特征”,這是一項極為重要但常被忽略的研究內容,很難自動識別。本研究通過人工閱讀引證文獻,定性分析學者的學術思想如何影響不同領域的學者,促進新一輪的知識創新。

3學者知識擴散的特征分析

3.1學者知識擴散的學科特征

在中國知網、萬方數據庫中搜集劉則淵教授作為第一作者發表的105篇學術論文及引證文獻,共得到引證文獻850篇,具有完整引文內容的引文記錄789條。從引文分析的視角來看,引證文獻的學科多樣性可以從一定程度上反映劉則淵教授知識擴散的學科多樣性。數據統計表明,劉則淵教授的學術成果影響高到82個學科,占到CNKI學科總數的46%,學科覆蓋面的廣泛體現了劉則淵教授較強的學術影響力。表2展示了引證論文最多的10個學科,這10個學科引用總次數占比超過總體引用數的70%。從表中可以看出,科學研究管理和圖書情報與數字圖書館這兩個學科領域引用次數最多,引用次數占比達到46.51%。體育學科排名靠前,是因為科學知識圖譜不僅豐富了體育學科的研究方法,也完善了我國競技體育、學校體育和大眾體育領域的理論性研究,因而在該學科領域得到了廣泛的推廣和應用。

3.2學者知識擴散中的知識類型特征

根據2.2的研究方法,共識別出知識擴散中的知識單元872個,去重后得到不同的知識單元98個,其中概念類知識單元25個,理論類知識單元23個,方法技術類知識單元50個,各類別知識單元的數量分布如表3所示。從表中可以看出,方法技術類知識占比最高,達到了51.02%,其次是概念類知識,占比25.51%,最后是理論類,占比為23.47%。

進一步統計流入各學科的知識單元類型及知識數量,得到結果如表4所示。從表4中看到,擴散至科學研究管理領域的不重復的知識單元數量最多(53個),其次是圖書情報與數字圖書館領域(47個),擴散至科學研究管理領域和圖書情報與數字圖書館領域的不重復的知識單元占比分別是54.08%和47.96%,即這兩個學科吸收了知識擴散中近一半的知識量,從知識計量的角度再次證明了這兩個學科受劉則淵教授的學術研究影響較大。同時,觀察表4可得,擴散至經濟與管理綜合領域的知識單元數量(21個)大于擴散至高等教育領域的知識單元數量(16個),這與表2中按學科引用次數排列的順序并不相同,即劉則淵教授的論文雖然被高等教育和經濟與管理綜合這兩個學科領域引用的次數均為28次,但是流入高等教育領域的知識單元重復率較高,沒有流入經濟與管理綜合領域的知識范圍廣。從擴散的知識類別來看,概念和方法技術類知識的傳播多于理論類知識。

3.3學者知識擴散的知識單元特征

在識別出的不重復98個知識單元中,各知識單元被引頻率是不同的。表5列出了在引證文獻中出現大于等于10次的10個知識單元。其中知識圖譜是排在首位,引用次數達到103次,擴散至38個不同的學科,影響的學科范圍最廣。整體而言,高頻出現的知識單元大部分與知識計量學有關,有些是知識計量學領域的基礎概念,如知識單元;有些是知識計量學領域的研究方法/工具,如知識圖譜、CiteSpace等。劉則淵教授率先在我國提出“知識計量學”的概念,并逐漸完善了知識計量學的研究框架、理論基礎和方法體系,這些知識計量學領域的知識擴散至圖書情報與數字圖書館、經濟與管理綜合等30多個學科,從側面反映出知識計量學研究的影響力。

從知識單元視角看,發現擴散至各學科的知識單元并不相同,存在知識屬性和知識內容上的差異。表6列舉了擴散至圖書情報與數字圖書館和經濟與管理綜合這兩個學科的部分知識單元,對比擴散至這兩個學科的知識單元,可以發現存在一些共性:一是以知識計量學為核心的相關概念、理論和方法對這兩個學科都產生了重要影響,例如劉則淵教授重新定義了知識單元的概念,拓展了其內涵和外延,而學術概念是學科研究的基礎,一個明確的、共同的概念定義能夠避免研究方向的模糊或偏差,提高研究成果的科學性、嚴謹性和可靠性。知識單元的概念界定為圖情領域開展以知識單元為單位的知識計量和經管領域探究以知識單元為基礎的知識經濟發展提供了研究支撐。二是知識圖譜方法工具都被這兩個學科所借鑒,這可以看出知識圖譜研究方法具有一定的普適性,可以幫助解決不同學科領域的研究熱點及前沿可視化分析。

表6也提示擴散到圖情和經管兩個學科的知識差異。例如,SIBW概念只影響到圖情學科,SIBW是指科學計量學、信息計量學、文獻計量學、網絡計量學的四計學概念,劉則淵教授詳細介紹了SIBW學科的形成過程、相互關系和研究前沿,對圖情領域的學科建設產生了重要影響。而產業生態化的概念只影響到經管學科,劉則淵教授在1994年指出,產業生態化就是將產業活動納入大生態系統,以實現人一社會一自然三者的可持續發展。產業生態化的概念幫助經管學界認識到應當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降低資源消耗,走產業生態化道路。同時,雖然知識經濟的概念對兩個學科都有影響,但是圖情領域一般將目光放在知識價值的創造,而經管領域一般研究采取哪些措施來發展知識經濟。

在方法技術層面,除兩個學科都借鑒了知識圖譜方法外,影響圖情學科的研究方法一般與科學計量有關,例如共現分析,圖情領域的很多學者采用共現矩陣探究學科主題演化。而影響經管領域的研究方法會更偏向數理經濟方面,例如劉則淵教授建立的生態城市相關評價指標只影響到了經管領域,該指標體系被用于探討經濟、社會和自然相統一的復合生態化城市建設,有利于可持續經濟的發展。

3.4學者知識擴散的主題思想特征

為進一步探究劉則淵教授在主題思想維度的知識擴散特征,本文對劉則淵教授學術論文的關鍵詞進行了聚類分析?;谧髡哧P鍵詞的共現關系,利用VOSviewer可視化工具,對劉則淵教授論文集做主題聚類,結果如圖3所示??梢园l現,劉則淵教授的研究主要圍繞5個主題展開,參考陳悅等、李江波等學者對劉則淵重要學術思想的研究,標注了5個主題的描述標簽,并將抽取的知識單元對應于5大研究主題,如表7所示。

為回答本文第三個研究問題“在主題思想層面,劉則淵教授的學術思想對不同學科學者產生了怎樣影響”,即從“語用層面”探究學者的知識擴散特征,選擇劉則淵教授在五大主題的高被引文獻,人工閱讀這些引證文獻摘要以及正文,以探究不同學科學者對劉則淵教授學術思想的傳承與發展,以下作分別闡釋。

1)科學學學科建設相關理論體系

劉則淵教授基于對中外科學學進展的分析,構建了新世紀科學學理論體系的基本框架。該理論體系由三維結構組成,分別是科學、技術、創新及其關系的對象維,科學學分支學科與相鄰學科的學科維,以及科學學的理論、應用、方法3個研究層次的研究維。該理論體系從整體上為研究科學技術活動提供了分析的思路與框架。該主題下高被引文獻為《科學學理論體系建構的思考一基于科學計量學的中外科學學進展研究報告》,該論文被引用129次。通過人工閱讀該論文的引證文獻,發現“科學學學科建設相關理論體系”在8個學科得到了傳承與發展。如在圖情領域,邱均平等參考劉則淵教授提出的“科學計量學是科學學的分支學科”這一論斷,對科學計量學的學科屬性進行界定;在經管領域,李海波等以科學學理論體系作為科技發展決策支持平臺運行的理論基礎,并在科學學理論的支持下界定該平臺的運行要素,為科技發展決策支持平臺的設計提供了重要借鑒,促進了決策支持平臺的創新建設。在出版領域,梁永霞等提出,科技期刊源于科學技術的發展,又反過來支持了科學技術的進步,因此應從科技發展規律中尋找科技期刊辦刊的基本原理??萍计诳庉嫅私饪茖W學知識,提高科學學素養,發揮期刊在國家創新體系建設中的作用。

2)哲學一數學一科學一技術一經濟大周期轉化規律

劉則淵教授通過歷史大尺度統計分析,定量考察了世界哲學高潮轉移現象,發現了哲學一數學一科學一技術一經濟大周期轉化規律,指出哲學對科學發展具有極其深遠的影響。該主題下高被引文獻為《近代世界哲學高潮和科學中心關系的歷史考察》,該論文被引用69次。通過對引證文獻的分析發現,該主題知識擴散至12個不同的學科。如在情報學領域,受哲學與科學關系的研究啟發,盧泰宏提出了可以探究情報利用率與世界科學中心興起之間的關系,為研究情報利用與社會科學發展之間的相互作用提供了創新思路:在哲學領域,張云龍等考察了近代以來五大“科學中心”的生成與發展及其相應的哲學思想,進一步揭示了科學發展與哲學觀念之間的內在關聯,為新時代中國努力成為世界主要科學中心和創新高地提供歷史借鑒與啟示。在科學學領域,陳悅等為進一步揭示科學技術和經濟發展間相互作用的規律,對我國科學、技術和經濟產出三者間的動態關系進行模型分析,發現“科學一技術”交互效應是存在的,并且對經濟產出具有重要推動作用。

3)知識活動系統理論體系

劉則淵教授在馬克思社會再生產理論的基礎上提出了人類知識活動系統理論。他指出,社會再生產大系統是建立在知識的生產、傳播、應用等知識活動系統上的物質再生產(經濟系統)、知識再生產(科技系統)和智力再生產(教育系統)的統一體。劉則淵教授從知識活動系統的全息性分析了大學基本職能和大學知識活動系統,提出了高校知識戰略發展模式。該主題下高被引文獻為《知識活動系統與大學知識管理》,該論文被引用71次。通過對引證文獻的分析發現,該主題知識擴散至9個不同的學科。在高等教育領域,朱鐵壁等參考知識活動系統理論,以知識生產和知識類型為基礎參照維度,提出了一組新的高校分類標準:姜春林借鑒大學知識管理相關的思想,在知識活動系統理論的基礎上設計出了具有一定創新性的知識能力測度指標系統:在管理領域,寧燁等探討了知識能力的構成要素,構建了知識能力的三維測量模型。

4)新巴斯德象限理論體系

劉則淵教授在錢學森技術科學思想的基礎上,把科學研究象限模型的巴斯德象限變換為科技象限模型的新巴斯德象限,為高科技產業發展戰略和政策提供了理論基石。該主題下高被引文獻為《新巴斯德象限:高科技政策的新范式》,該論文被引用109次。通過對引證文獻的分析發現,該主題知識擴散至11個不同的學科。在管理領域,寧凌等結合新巴斯德象限所表現出的科學、技術之間相互作用、相互轉化的關系,從“技術識別一技術研發一技術應用”的基本范式中凝練出海洋高新技術產業創新突破的演進路徑,并構建指標體系分析了沿海高新產業技術創新效率:在教育領域,魏春艷等將新巴斯德象限理論引入高等教育領域,將其作為產教融合的理論基礎,促進了產教融合在社會實踐層面的創新性研究;在圖情領域,齊燕基于新巴斯德象限理論開展專利引文分析,設計了新指標和方法來反映科技關聯的特征與規律。

5)知識計量與知識圖譜方法論

劉則淵教授是知識計量學的主要開創者。他在知識計量學的概念解析、方法范式等方面作出了突出貢獻。他重新定義了知識計量學中屬于知識領域的知識單元概念,率先在國內命名并引進“科學知識圖譜”這一可視化研究方法,開創了以科學知識圖譜為核心的可視化研究新范式,變革了知識計量學的研究路徑。該主題下,以劉則淵教授為第一作者的高被引文獻為《關于知識計量學研究的方法論思考》以及《30年中國科學學歷程的知識圖譜展現——為(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雜志創刊30周年而作》,這兩篇論文分別被引用49和42次。通過對引證文獻的分析發現,該主題知識擴散至54個不同的學科。一方面,知識圖譜已被廣泛應用于各學科/領域的研究熱點和發展脈絡的識別;另一方面,學者們也在持續探索知識計量的新方法。如畢崇武等提出從引文內容分析視角開展知識計量研究的主要設想和實現路徑:孫曉玲等探討將表示學習引入到知識計量中,對知識進行語義向量表示,擴充語義層面的知識內容計量;孫震等針對知識圖譜計量對象局限于主題詞、關鍵詞等反映文獻外在特征,未能深入到文獻蘊含的內在知識層面的不足,提出了直接對文獻內容知識本身進行計量分析的新型科學計量范式,以解決文獻中隱性知識的計量難題。

4結論

不同于物質資本,知識只有流動才有價值,并且在流動中不斷深化與增值。以往對知識擴散的研究,更多關注學科間整體的知識流動,忽略了從學者視角對知識貢獻的描述、度量以及評價。本文深入剖析知識單元粒度,研究學者知識擴散特征,從學科領域、知識單元特征、主題思想3個維度探究學者在知識擴散中的學術貢獻。本文搜集劉則淵教授作為第一作者發表的105篇期刊論文及其引證文獻,通過引用內容和功能分析對劉則淵教授知識擴散特征進行了深入探究,得出了以下結論:

1)在學科領域維度,劉則淵教授的學術成果影響了82個學科,占到CNKI學科總數的46%,展現了劉則淵教授廣泛的學術影響力。其中,圖書情報與數字圖書館、科學研究管理、經濟與管理綜合這3個學科是重要的知識接收學科。

2)在知識單元維度,識別出不重復知識單元共98個,其中概念類知識單元25個,理論類知識單元23個,方法技術類知識單元50個。其中,概念和方法技術類知識單元傳播多于理論類知識。

3)在主題思想維度,劉則淵教授的學術思想圍繞五大主題,其中“知識計量與知識圖譜方法論”這一思想被54門學科接納和應用。其他4個主題的學術思想分別擴散至8~12個學科,被科研管理、高等教育、圖書情報等學科學者吸收利用與創新,促進了各學科的學術發展。

這種多維度的學者知識擴散研究,繪制了學科特征、知識單元特征、主題思想特征的全景圖,解決了以往知識擴散研究側重于外部特征的問題,使得語法層面的知識單元提取、語義層面的主題識別和語用層面的知識利用整合起來,有助于全方位揭示學者對不同學科知識發展的作用,為評價學者知識影響力提供了方向。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