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跨越兩萬億,武漢向“新”再出發

2024-04-15 10:33孫曉波
中國新聞周刊 2024年9期
關鍵詞:武漢市武漢科技

孫曉波

武漢兩江四岸。攝影/周星亮

在中國歷史上,武漢是“唯二”被世人冠以“大”的城市之一,“大武漢”之謂,既是對武漢輝煌歷史的客觀描述,也是對當下武漢城市體量恰如其分的概括。武漢不僅是中部地區經濟第一大市,還是人口第一大市,城市面積和建成區面積位居省會城市前列。

如今,“大武漢”邁上了新的臺階。武漢市統計數據顯示,2023年武漢全市經濟總量(GDP)突破2萬億元,達到20011.65億元,比上年增長5.7%。由此,武漢成為中部地區首座GDP站上2萬億臺階的城市,也是全國第九座官宣邁入GDP“2萬億俱樂部”的城市。

GDP突破“2萬億”,對武漢來說具有里程碑意義,同時也是武漢新的起點?!皝碇灰住?,是武漢市多位受訪領導干部的共同心聲。武漢市統計局相關負責人接受《中國新聞周刊》采訪時表示,“疫情三年,武漢承受了很大的壓力,能夠站上2萬億臺階,殊為不易?!?/p>

中國城市經濟學會副會長、長江經濟帶智庫聯盟秘書長秦尊文向《中國新聞周刊》表示,武漢加入“2萬億俱樂部”,城市能級提升到新的層次,對于武漢建設國家中心城市、長江經濟帶核心城市具有里程碑意義。

中國現代城市研究中心主任、華東師范大學城市發展研究院院長曾剛認為,GDP規模超過2萬億元,為武漢未來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基座,也彰顯了武漢作為我國中部重要經濟中心釋放出的經濟韌勁與活力。

秦尊文提到,作為中部地區唯一一個GDP超過2萬億元的城市,證明了國家的區域協調發展戰略,以及以武漢為支點的中部崛起戰略取得成功,更是中國經濟向好的有力印證。

增長“密碼”

對城市發展而言,GDP邁過萬億門檻,甚至更高量級,是一個城市綜合競爭力達到一定高度的重要標志。而“2萬億城市”無疑是城市中塔尖般的存在,突破“2萬億”對武漢來說,意義不言而喻。

突破2萬億是武漢創新賦能三次產業協同發力的成果?!疤みM2萬億元門檻,不僅是量變,也是整個產業結構向質的轉變,即含‘新量很高?!敝心县斀浾ù髮W教授、盤古智庫學術委員葉青表示。

相關數據顯示,2023年,武漢市規模以上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6.8%,電子設備、汽車等主導行業支撐有力,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迅速。武漢市統計局數據顯示,2023年武漢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5494.48億元,占GDP比重為27.5%。

武漢把創新驅動作為城市發展主導戰略,科技創新成為城市經濟向上躍升的重要推動力。2024年武漢市《政府工作報告》披露,去年武漢數字經濟規模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到48%。此外,光電子信息、新能源與智能網聯汽車、生命健康、高端裝備、北斗等五大優勢產業產值占規上工業比重超55%。

武漢的五大優勢產業,均屬于戰略性新興產業,是各大城市爭先布局的主賽道,而武漢已形成規模優勢,部分產業在全國處于領跑的態勢。

在光電子信息產業領域,武漢“獨樹一幟”。有“中國光谷”之稱的武漢市東湖新技術開發區,是國家光電子信息產業基地,目前已率先形成全國首個光電融合工業體系,覆蓋光、芯、屏、端、網,其中光纖光纜產量全球第一,先進存儲芯片代表國家參與全球競爭,還是全球最大中小尺寸顯示面板生產基地。

作為“中國車谷”的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以下簡稱“武漢經開區”)是武漢工業經濟的頂梁柱。2023年,武漢經開區規上工業總產值突破3600億元,GDP同比增長7%,總量繼續穩居武漢各區第一。

武漢經開區管委會相關負責人告訴《中國新聞周刊》,武漢經開區因車而建、因車而興,經過30多年的發展,實現了從“一輛車”“一個企業”到“一個大產業集群”的“三級跳”,整車產量和產值均占全市七成以上。

這位負責人介紹,面對汽車產業“新四化”發展潮流,武漢經開區開啟“二次創業”新征程,積極布局新能源與智能網聯汽車產業新賽道,推動汽車產業價值鏈向高端延伸,先后落地路特斯、嵐圖汽車等7大新能源整車項目,產能達146萬輛。

路特斯科技是“中國車谷”在新能源整車領域培育的獨角獸企業。2020年12月,路特斯科技在武漢經開區注冊成立,并設立全球總部。2月23日,路特斯科技赴美上市,在紐約納斯達克正式掛牌交易,成為2024年武漢首家上市企業,湖北首家境外上市企業。

吉利控股集團董事長李書福表示,地理位置優越,汽車工業基礎雄厚,產業創新蓬勃發展,世界級的萬億汽車產業集群正在這里形成。他說,“未來吉利控股集團將會帶領更多的產業鏈零部件企業落戶,不斷鞏固產業鏈新優勢?!?/p>

尤其關鍵的是,武漢的科技型中小企業蓬勃生長。2024年武漢市《政府工作報告》顯示,2023年武漢科技型中小企業評價入庫1.25萬家,實現兩年翻番,武漢凈增高新技術企業超2000家、總量達1.45萬家,國家技術創新示范企業增至27家,居副省級城市第一。

如此局面之下,武漢新興產業快速增長。2023年全市規模以上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6.8%,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達到17.8%,對規模以上工業增長的貢獻率為26.3%。

2024年武漢市《政府工作報告》提到,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培育壯大新質生產力。武漢GDP踏進2萬億元門檻,也得益于新質生產力的培育和壯大,這是武漢經濟向上躍升、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密碼”。

作為中部第一個GDP突破2萬億的城市,武漢扛住了世紀疫情以來的超預期沖擊,以科技創新重塑增長動能,不斷培育和壯大新質生產力,走出一條從傳統工業重鎮邁向科技創新大市的“硬核”的高質量發展之路。

邁向科技創新中心

亮眼的數字和排名背后,是武漢這座工業重鎮向科創中心的“華麗轉身”。

作為中國的中部重鎮,武漢位于長江中游,漢江和長江的交匯處。作為中國經濟地理中心,武漢南北扼京廣鐵路之咽喉,東西鎖長江、漢水之要塞,素有“九省通衢”之稱。

20世紀初,武漢三鎮漢口的商品貿易額一度超過天津,位居上海之后,躋身中國第二大對外通商口岸和四大金融中心之一,“東方芝加哥”的美譽,彰顯了武漢的昔日繁華。

從漢口開埠后的“東方芝加哥”,到洋務運動中的“漢陽造”,再到新中國成立后刷新了多項共和國第一的眾多“武字頭”國企……過去說起武漢,老工業基地是最廣為人知的標簽;如今說起武漢,先進制造業強市和科創強市的名號已深入人心。

2022年4月,武漢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獲批建設,成為繼北京、上海、粵港澳大灣區、成渝國家科技創新中心后,全國布局建設的第五個科技創新中心。

近年來,搭建科創平臺、制定激勵政策、加大研發資金投入,讓科技創新從“關鍵變量”轉化為企業轉型升級的“最大增量”,武漢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已逐漸成勢見效。

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發布的《2023年全球創新指數報告》,武漢全球科技集群創新指數排行,連續6年上升,首次進入全球15大科技集群,居全球第13位、全國第5位。

2023年12月22日,由《中國新聞周刊》主辦的2023年度活力城市大會在北京舉辦,大會發布“2023年度活力城市”案例,武漢在眾多城市中脫穎而出,創新活力涌動是其獲評“2023年度活力城市”的關鍵一環。

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成勢見效,源于武漢舉全市之力推進科技創新。今年2月20日,武漢市召開“新春第一會”——全市科技創新大會,繼續提出舉全市之力推進科技創新。這是武漢“新春第一會”連續第3年聚焦科技創新,再次傳遞武漢持續深入推進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的強烈信號。

據了解,本次科技創新大會發布《2024年武漢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建設重點工作安排》,明確七個方面重點工作、26項重點建設任務,還發布了武漢市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政策措施“二十條”,“武創通”科創服務平臺正式上線試運行,亮出了一系列以“武創”命名的平臺、活動、賽事,致力于構建以“用”為導向的科技成果轉化體系,系統解決科技成果轉化“最后一公里”和科技企業培育“最初一公里”問題。

眾所周知,武漢是我國雙一流高校和在校大學生最多的城市之一,7所雙一流大學、90多所高校、100多家科研院所以及數百萬高學歷人才形成強大的智力資源,如何將科技成果更好地轉化成生產力,是武漢一直致力解決的課題。

2022年4月正式啟動運行的新型研發機構——武漢產業創新發展研究院(簡稱“武創院”),致力于“政府不能做、高校院所不愿做、企業做不了,但科技創新又必須做”的事情,主攻科研成果轉化,發揮聚合、引導、撬動作用,已成立了19家專業研究所、30家企業聯合創新中心。

“武創通”是武漢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的科創服務平臺,也是武漢“武創系”科創新名片之一。武漢市科技創新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武創通”匯聚海量的科創數據資源,致力于摸清企業需求,解決成果轉化通道不暢、科創服務效能不高等問題?!安还馐俏錆h的,包括全國從科技企業到專家團隊,專利信息,以及投融資機構等創新鏈條上的所有資源要素?!边@位負責人說。

這位負責人向《中國新聞周刊》介紹說,“武創系”中,除了 “武創通”,還有顛覆性技術創新大賽“武創源”, “武創薈”系列賽、會、展活動。

值得一提的是,武漢市科技創新局近日正式掛牌,由原來的“科學技術局”改為“科技創新局”。雖然只是兩個字的更改,但背后足見武漢對于科技創新的重視。

未來動力何在?

跨越2萬億元之后,武漢下一步如何發力?武漢明確提出,加快把科教人才優勢轉化為創新發展優勢,把交通區位優勢轉化為國內國際雙循環樞紐鏈接優勢,把生態資源優勢轉化為綠色發展優勢,堅定不移推動高質量發展。

事實上,站上新起點的武漢,很早之前就開始謀劃布局未來產業。武漢市經信局相關負責人提到,武漢著力在未來顯示、先進半導體、新型儲能、通用人工智能等13個重點領域開辟發展新賽道,支持光谷、車谷率先創建未來產業先導區,加快培育一批專精特新企業、高新技術企業,培育壯大新質生產力。

對于謀劃布局未來產業,武漢一直在探索。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是能效率提升、節能降碳;戰略性新興產業,在不斷壯大,但真正決定一個城市未來10年、20年甚至更長時間,能不能占據優勢、搶得先手,關鍵在于對未來產業的謀劃布局。

今年1月,一位英國籍網紅博主通過視頻分享了其在武漢經開區體驗自動駕駛出租車的經歷,稱“像是在經歷科幻小說和電影里的情節”,驚呼“這就是未來,歡迎來到未來”,引發廣泛關注。

事實上,自2022年9月,武漢等地率先開啟智能網聯汽車示范應用和商業化試點以來,以“蘿卜快跑”為代表的自動駕駛商業示范運營,在武漢已服務了34萬單,實現跨區通行、跨江通行、機場高速通行等多個自動駕駛商業應用場景的全國創新突破。

截至2023年底,全市累計開放測試道路里程已突破3378.73公里(單向里程),覆蓋武漢12個行政區,輻射面積約3000平方公里,觸達人口超770萬,開放里程和開放區域數量保持全國第一。武漢智能網聯汽車產業在全國位居前列。

此外,武漢還將人工智能產業納入“965”產業體系中的六大新興產業之一,到2025年,全市人工智能產業規模力爭達1000億元,以人工智能產業發展支撐武漢建設數字經濟一線城市。同時著力發展氫能這一綠色新興產業,形成從氫氣的制取、儲運到加注、應用的全產業鏈。這些無疑都是武漢對于未來新質生產力的謀劃布局。

去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以科技創新引領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要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特別是以顛覆性技術和前沿技術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發展新質生產力?!?/p>

坐擁眾多智力要素資源,以創新驅動為主導戰略,科創中心建設成勢見效的武漢,有望在科技創新引領下走在全國城市前列。

向“新”再出發的“大武漢”,未來可期。

猜你喜歡
武漢市武漢科技
武漢市勘察設計有限公司
武漢市中小學優秀自制教具評選活動成功舉辦
別哭武漢愿你平安
我們在一起
武漢加油
決戰武漢
武漢市勘察設計有限公司
科技助我來看云
科技在線
科技在線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