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60科創走廊建設下洞涇智能公交站臺設計研究

2024-04-15 10:46丁棟何鳴
設計 2024年7期

丁棟 何鳴

摘要:積極響應上海市洞涇鎮人民政府智能公交站臺設計項目,以長興路/同樂路為基點,探討G60科創走廊建設下的智能公交站臺設計策略。對標洞涇鎮政府“城市客廳”建設要求,分別采用個案研究法、文獻分析法、田野調查法,對國內外智能公交車站案例和洞涇鎮域文化進行剖析;依據上海市工程建設規范,開展對洞涇智能公交站臺的設計實踐。設計一款集防曬、防雨、共享、閱讀、投影顯示、信息追蹤多功能于一體的智能公交站臺概念方案。該方案不僅滿足了乘客候車剛需,同時體現了洞涇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的相融共生,符合洞涇人工智能基地品牌發展的需要。

關鍵詞:智能公交站臺;G60科創走廊;洞涇人工智能基地;長興路/同樂路;城市客廳

中圖分類號:???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0069(2024)07-0116-04

Abstract:To actively respond to the smart bus station design project of Shanghai Dongjing Town Peoples Government,based on Changxing Road/ Tongle Road,to discuss the design strategy of smart bus station under the construction of G60 Scientific Innovation Corridor. According to the construction requirements of "urban living room" of the government of Dongjing Town,the case study method,literature analysis method and field survey method are used to analyze the cases of intelligent bus stops at home and abroad and the culture of Dongjing Town. According to Shanghai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specifications,the design practice of Dongjing intelligent bus stop was carried out. A concept scheme of intelligent bus station was designed,which integrates the functions of sun protection,rain prevention,sharing,reading,projection display and information tracking. The scheme not only meets the needs of passengers waiting for the train,but also reflects the integration of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modern culture of Dongjing,which meets the needs of brand development of Dongjing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base.

Keywords:Intelligent bus station;G60 Scientific Innovation Corridor;Dongjing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Base;Changxing Road/Tongle Road;City living room

引言

自2016年上海市松江區提出沿G60高速公路構建產城融合的科創走廊以來,松江區依托G60松江段為中軸形成的延伸與輻射,發展滬杭沿線產業帶,已成為上海的先進制造業基地和實體經濟高地。[1]作為松江人工智能產業基地的洞涇鎮,近年來積極響應松江區政府所發揮的長三角G60科創走廊策源地作用,持續推進產業高質量發展,實現了區域內人工智能與生活的不斷交融。但在城市硬實力加速發展中,城市的本土文化屬性日漸衰落,尤其松江區作為“上海之根”,未能充分將本土文化放在形象傳播的語境中進行視覺轉譯。是故,洞涇鎮人民政府圍繞“人工智能特色小鎮”的建設目標,向社會征集智慧公交候車亭設計作品,為城市形象傳播提供了新的路徑,本文正是在這一背景下展開洞涇智能公交站臺的設計探索。

一、G60科創走廊簡況與洞涇文化軟實力發展癥結

(一)G60科創走廊簡況

2016年,上海市松江區率先提出面向長三角,沿G60高速公路構建共建共享、產城融合的科創走廊。[2] 3年來,堅持科技創新和制度創新“雙輪驅動”,先行探索區域協同創新模式和路徑,G60科創走廊的“朋友圈”和影響力不斷擴大,正在成為長三角地區實現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的重要引擎和主要陣地。

隨著長三角G60科創走廊從1.0版發展為3.0版,其合作范圍從上海松江區、滬嘉杭延伸到覆蓋滬蘇浙皖的9個城市,逐步形成以點帶面的發展格局。

1.0版“源起松江”,上海市松江區歷來是上海制造業發展的主戰場之一,貫穿松江全境的G60高速沿線產業園區貢獻了松江95%以上的工業產值。隨著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松江產業經濟進入整體轉型提升的新階段。

2.0版“連通嘉杭”,長三角G60科創走廊在上海市和浙江省的共同推動下,通過滬嘉杭三地聯動實現產業創新跨區域協調發展,發展空間和輻射范圍明顯擴大。2017年7月12日,松江、嘉興、杭州正式簽署《滬嘉杭G60科創走廊建設戰略合作協議》,標志著2.0時代的開啟。

3.0版“九城共建”,隨著長三角城市群從“高速時代”邁向“高鐵時代”,依托G60滬昆高速,滬蘇湖高速鐵路兩條交通大通道,長三角G60科創走廊進一步延伸至上海松江、嘉興、杭州、金華、蘇州、湖州、宣城、蕪湖、合肥9城,覆蓋面積約7.62萬平方千米,推動長三角創新資源加速集聚,進一步提升跨區域產業協同創新能力。

2019年5月30日,G60科創走廊納入《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3]是年6月24日,2019長三角G60科創走廊聯席會議在安徽省蕪湖市召開,研究部署G60科創走廊貫徹落實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國家戰略的具體舉措,長三角G60科創走廊3.0版自此升級。

(二)洞涇文化軟實力發展癥結

作為G60科創走廊“一廊九區”的重要板塊,洞涇人工智能產業基地初步形成人工智能產業集群,[4]經過多年的規劃布局與建設發展,洞涇“人工智能+在線經濟”兩翼齊飛的發展格局已基本形成。2017年被國家科技部認定為國家火炬上海松江洞涇人工智能特色產業基地;2018年《G60科創走廊洞涇人工智能產業基地三年行動方案》出爐;2019年,沿莘磚公路洞涇段,劃定2.28平方公里作為人工智能產業發展主陣地,并于2020年成功創建上海市人工智能特色小鎮,區域內部分園區已納入上海市張江高新區范圍。近年來洞涇憑借人工智能產業基地優勢持續推進產業高質量發展,目前,洞涇擁有高新技術企業185家,這種經濟態勢已開始從后方產業輻射到生活門面。

高新技術企業的不斷涌入在改變地區經濟的同時,洞涇人口分布也在發生變化。筆者在調研初期曾走訪于洞涇鎮的主要街道,當問及年輕一輩“小青班”“茶擔舞”“皮影戲”等洞涇民間藝術時,[5]他們表示茫然不知。這是由于整個鎮域以外來人口居多,本地人多為老人、兒童。由此可窺,洞涇鎮鮮明的人工智能特色與同質化的街道設計離不開當地的社會因素,而復雜的人員構成難以實現城鎮文化軟實力的向好發展,因此,亟須對城鎮文化屬性進行定位與研究。

二、國內外智能公交站臺研究進展

(一)國內公交站臺現狀分析

自改革開放以來,人民物質財富和精神生活得到了極大豐富,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重視綠色出行,[6]公共交通作為高性價比的綠色出行方式已成為人們日常出行的首選。而公交站臺作為公交調度系統中承上啟下的關鍵環節,所承載的內容不應僅僅是作為乘客臨時候車的站點,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公交站臺也逐漸拓寬服務內容,越來越多的政府部門已經意識到公交站臺設計要不斷與時俱進,令其成為城市形象的代言。

與上海毗鄰的蘇州,在公交站臺的改造中曾歷經四代更迭。自1995年第一代始建,到2006年第三代公交站臺落成,蘇州公交車站臺在站臺面積、結構、立柱承重上有極大改良,同時為提供候車乘客便利,增設了站牌、候車座椅等設施,但在外觀上依舊過于現代化和機械化,無法帶給人們良好的審美感受,直至后來的第四代智能公交站臺落成,終于在功能、外觀和人機交互等方面有了長足突破。第四代智能公交站臺在外觀造型上契合蘇州園林建筑風貌,將園林藝術融于站臺設計中,以灰白色彩為主色調,外觀簡潔淡雅、落落大方,很好地表現出了蘇州文化與城市特色。通過對公交站牌和廣告牌進行升級改造,已經發展成了可以進行實時定位,流動宣傳的智能公交站臺(見圖1)。

相比于蘇州智能公交站臺,作為上海之根的松江區,其公共運營設施的設計還有待改良。去年11月筆者跟隨導師來到上海松江交通投資運營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松江交投”),與各單位主管共同探討設計如何在交通樞紐、載運車輛等方面植入松江現代文化,立足G60科創走廊建設優勢,迎接松江新城建設。運營代表提到目前公共運營分為公交車、有軌電車、出租車3大板塊,運行安全都已經得到充分保障,但其外觀及內飾充斥著經年未變的標準化氣息,與當下松江區作為G60起點的城市印象格格不入。

(二)國外公交站臺現狀分析

國外發達國家在公交站臺設計方面更加注重人性化設計,堅持“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例如,芬蘭著名現代建筑大師阿爾瓦·阿爾托在建筑設計上更多地考慮了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在建筑中一方面采用現代主義建筑手法,使用現代材料;另一方面使用木材等天然材質,注重人的使用感受。[7]公民對于公交站臺的需求不僅是候車,而是通過對站臺的趣味性設計在候車過程中提供多樣的娛樂休閑方式,例如,將座椅設計為秋千,在站臺設置扭蛋機等,下面舉出優秀的案例進行分析。

“Station of Being”智能公交站(見圖2)是瑞典于默奧大學校園中心的一個處于實驗階段的公交站臺。它的獨特之處在于通過靠椅與乘客的互動來實現乘客對公交車到站信息的獲取。具體來講,于默奧受氣候影響嚴重,時常出現風雪天氣,盡管公交車發車時間間隔為5~10分鐘,但極端氣候還是對人們身體進行著無休止的折磨。為緩解這一現狀,Station of Being公交站臺在座椅方面做了良好的改進設計工作,為避免座椅被積雪覆蓋,設計師將座椅設計為類似于豆莢的木制吊艙,木制吊艙可以依靠力量支撐和摩擦實現360°旋轉和傾斜,人們可以通過判斷風雪方向從而將倚靠的吊艙旋轉到背風一側,在等候中免受風雪的侵襲。在頂棚設計中,設計師打造了一個集光和聲音于一體的“智能屋頂”,在公交車進入站臺20秒之前,“智能屋頂”會通過音響設施發出類似于玻璃碰撞的聲響,同時地面和天花板上會出現黃色的光影,即通過視覺和聽覺來告知乘客車輛信息。這種方式可以使我們一直處于一個輕松的環境中,不必持續注視來車方向。

三、長興路/同樂路公交站臺區位分析及設計策略

上海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張玉鑫曾提出,加強公共空間建設是提升城市軟實力和國際影響力的有效途徑。[8]現代城市發展已進入軟實力競爭的時代,然而我國在文化內涵、空間品質、城市形象等方面的軟實力與知名國際大都市的差距仍尤為明顯。而公交車站臺作為城市的大型公共服務設施,是城市公共空間建設的代表。上海松江區洞涇鎮作為G60科創走廊“一廊九區”的重要板塊,其公交車站臺的建設應對城市形象及城市軟實力有著準確、正向的體現。在此,本文展開對洞涇鎮長興路/同樂路公交站臺進行分析和設計。

(一)區位分析

該站點之所以作為政府規劃的改造試點主要出于以下幾點考慮:一是站臺背靠洞涇鎮健康主題廣場,有著其他地段不可比擬的人流量,對該站點進行設計改造將會大幅度提升小鎮的幸福指數;二是該區段對面為綜合商業門面,許多外來人員會選擇這里進行臨時物資的補充,因此,對于這個區段的站臺改造將關乎城鎮對外留下的深刻印象(見圖3);三是該站點處于人工智能基地和鎮政府之間的中心位置,科技與文化的融合將會突出人工智能特色小鎮建設目標,利于打造“科創高地、城市客廳和美家園”。

目前,洞涇鎮除長興路/同樂路外,其他路段的公交站點外觀形象概莫如是:冰冷的不銹鋼外表、紅色的指示牌、不知做什么用的孔排結構等。因此,對于“探索應用最新科技,體現人工智能特色和可持續設計的特點”的設計要求,可依據當地人工智能發展現狀做出符合人居環境的功能裝置設計,讓科技融于生活。

(二)設計策略

1.站臺設計需求

(1)情感需求

隨著G60科創走廊從1.0版到3.0版的迅速發展,其影響規模不斷擴大,而洞涇鎮作為G60科創走廊“一廊九區”的重要板塊,其公共服務設施的建設需要對G60科創走廊、洞涇人工智能及人文特色進行良好的宣傳。因此,作為城市形象的代表,站臺設計要結合城市環境,城市歷史,建筑風格,城市文化等方面。[9]在發展智能化站臺設計的同時也應保有洞涇的人文藝術特色,滿足居民的情感需求。

(2)功能需求

站點的候車乘客需要通過觀察金屬站牌玻璃箱中車輛對應路線來確定將要選擇哪輛公交車出行,但該站牌字體較小,而且不夠醒目,特別是初次乘坐公交車的人群,存在忽略公交車的發車方向,以至于與目的地漸行漸遠的情況。經過走訪調查筆者發現,公交站臺缺少對乘客的指示系統和互動環節,所有的工作都需要乘客依據個人經驗和已有的站牌信息來選擇車次,對于公交站臺本身而言,未能給乘客做到精確指引,缺乏對人性化設計的思考。

(3)安全需求

完善的公交站臺設計不僅應滿足情感和功能的人性化體驗,還應在安全設施上滿足候車乘客的基本需求。安全需求分為心理安全和物理安全?,F有站臺的頂棚設計和安全監控設備設計使得用戶在極端天氣和交通事故的情況下,無法得到第一時間的提示和反饋,站臺本身也無法起到很好的安全性能。此外,站臺座椅的一體化設計無法滿足人與人之間的心理安全距離,因而多數情況下座位余量較多,造成公共資源浪費。

2.具體設計方向

由于洞涇鎮政府在前期進行公交站臺建設問卷征集時主要側重于對站臺功能的調研,忽視了對地域文化、交互方式、風格特色等方面的調研,因此,本文采用定距定比分類法對洞涇智能公交站臺要素偏好進行統計,得出要素占比(見表1),以進一步獲得具體設計方向。

從表中可知,“現代都市文化”將是洞涇站臺建設的主流方向,“提示”“共享”“衛生”將會是站臺緊要需求,而隨著交互技術的普及,全息投影技術深受廣大市民青睞,結合洞涇文化發展現狀,提出如下設計方向。

(1)外觀設計兼顧現代與傳統

由于長興路/同樂路站臺地處人工智能基地和鎮政府之間的中心位置,且有著較大的人流量,站臺的外觀造型應兼具都市文化現代性和洞涇鎮文化地域性。

筆者在前期調研中發現洞涇當地文化日漸衰弱,人員構成主要以外來務工群體為主,由此本文認為,對于洞涇文化的挖掘應結合時代和產業發展趨勢,凝練出具有當地人工智能特色的現代文化,將人們顯而易見的圖形標識融入進去以此形成新的視覺形象。而視覺信息對人們的情感因素產生著很大影響,人們可以通過觀察物體形狀,色彩以及各種信息而產生的一種視覺感受,形成一條情感紐帶,[10]這也對宣傳洞涇文化起到了正向作用。

(2)設施設計滿足規范與需求

該設計方案應基于《上海市工程建設規范》相關規范,滿足較好的實用性以及“候車”的基本功能[11]。根據對乘客候車行為分析,乘客的候車過程中,涉及查看車站與車次信息、休息、聊天等多種行為,[12]因此,其內部設施應包括智能電子站牌、電子廣告燈箱、坐凳、站臺頂棚、站臺立柱、監控攝像頭、防盜鎖、垃圾箱等。借助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與人工智能等信息通訊技術,使公交管理者實時了解各公交線路與車輛速度、載客量、位置等情況,以便管理者及時做出科學的調度,以緩解城市交通壓力。

四、基于城市客廳理念的洞涇智能公交站臺設計創新

基于上述調研分析結果可知,公交站臺的設計應符合洞涇城鎮品牌發展需要,因此本文結合工程規范,聚焦候車乘客的現實需求。以G60科創走廊和城市形象作為設計基石,以智能交互設施和人文特色宣傳作為設計創新點,從文化符號設計、候車場景設計和智能交互設計3個方面提出了具有前瞻性的情感化設計方案,以符合洞涇鎮城鎮文化屬性,加強了人們的情感共鳴和歸屬感,以此提高城市軟實力建設(見圖4)。

(一)文化符號設計

自十八大以來,黨中央為建設文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出了“建設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發展目標。[13]因此,在區域站臺設計中,部分站臺造型與當地傳統文化息息相關,通過提取文化造型元素,在形態、色彩、材質上賦予站臺文化屬性,以此來弘揚和傳承當地文化,響應國家發展號召。

長興路/同樂路公交站臺背靠開放式公園,結合洞涇人工智能產地特色,站臺外觀整體上采用科技白和生態綠作為主體顏色;基于洞涇位于G60科創走廊建設沿線的特殊地理位置,特利用“洞”的拼音變形,將“DONG”和“G60”組合成新的標志鑲嵌在站臺外立面頂部;在外立面設計中,左側采用代表極簡風格的幾何裝飾海報,用于宣傳沿G60科技走廊的都市智能文化。而右側則采用格柵漸變的方式,以顯示洞涇鎮的logo,強化站臺的地域屬性,加強人們的心理認同感。同時,將有關根雕、剪紙等落戶松江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書籍置入報刊架中,形成流動圖書站,在增強人們對于城鎮傳統民間藝術的認知和宣傳同時,積極貫徹城市客廳的概念。

(二)候車場景設計

公交站臺最基本的功能就是候車,而座椅是候車場景中的關鍵內容。人們在候車過程中一方面希望有個干凈舒適的位置可供休息使用,另一方面又不希望和陌生人有過近的接觸,這是因為當心理上的安全距離得不到保障之時,人的行為會因此受到很大限制,會考慮自身行為給他人帶來的影響,同時也不愿意受到他人的無意干擾,所以導致在很多情景下我們會發現即便站臺座椅余量過半,但候車乘客多數還是選擇站立等待。為此,本方案在候車場景的設計中,首先在座椅造型方面,結合站臺造型的科技風格,利用整體模塊化思維將多個圓角矩形塊進行鏤空處理,圓角的設計能夠為候車乘客提供心理安全和舒適感;在色彩設計方面,利用色彩屬性與心理暗示之間的關系,采用高明度、高純度的草綠色涂裝方案,可以帶給人們生命、安全、祥和、寧靜的心理感受,降低候車焦慮;[14]在安全距離方面,利用報刊架將兩條長凳進行了隔斷處理,為候車乘客提供更為靈活的選擇方式,可以提升座椅利用率(見圖5)。

(三)智能交互設計

智能交互設施也是結合當地智能特色文化的設計內容之一。交互系統主要包含智能交互機柜、3D動態裸眼屏、電子、廣告燈箱公交信息全息投影的設計。

該方案的智能交互機柜將導航系統與自助售賣及共享服務系統于一體,共包含4個模塊:信息查詢模塊、語音播報模塊、共享服務模塊和自助售賣模塊。信息查詢模塊以外設的液晶顯示屏為輸出載體,將周邊信息查詢、政務信息查詢、天氣查詢、旅游規劃等功能與自助售賣功能結合在一起,為候車乘客提供一屏多用的功能,提升站臺服務質量。語音播報模塊依靠語音報站器提供即將進站的車次信息、座位信息及愛心提示,以確保候車乘客提前做好規劃有序上車。共享服務模塊結合市民、游客的實際需求設置了共享充電寶和共享雨傘,以便應急使用。自助售賣模塊就是為候車乘客提供可自主選擇的飲水、食物,以解決乘客們的用水用餐需求。此設計考慮到該地段老年群體居多,因此,在語音播報系統的右側設置了公交卡槽,對于沒有攜帶智能手機的老年人也可以利用公交卡里的錢進行自助購買服務。

站臺左側的透明玻璃為3D裸眼屏,可根據道路環境的變化進行動態裸眼展示,當乘客接近時會自動捕捉乘客的動作來形成新的3D畫面效果,通過與人的互動緩解乘客候車疲勞。

站臺頂部設有全息投影燈,由于站臺為半包圍設計,因此無論白天和夜間,光束均可在地面呈現清晰的界面效果,可以極大減輕市民的等候焦慮,通過地面投影顯示公交信息亦將大幅提升效率和科技感(見圖6)。

結語

在城市產業發展的過程中,如何讓城市再生成為當下值得深刻探討的話題。公交站臺不僅是乘客臨時候車的地方,更是一座城市中獨到的風景。完善的站臺設施,入微的人文關懷將會給乘客耳目一新的感受,使乘客在享受優質服務的同時,也會對這座城市產生美好的印象,本文對長興路/同樂路公交站臺的設計改良方案利于洞涇文化軟實力的提升與拓展。

參考文獻

[1]上海市人民政府發展研究中心著. 科技創新策源功能與高質量發展研究[M]. 上海: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20.01.

[2]徐楓.G60科創走廊九城市共話“高質量發展”[J].上海人大月刊,2021(10):38.

[3]周萍,陳雅.區域公共文化精準服務路徑研究——基于《長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視角[J].圖書館,2020(06):42-48.

[4]王少青.G60科創走廊人工智能產業發展調研分析[J].科技創業月刊,2020,33(09):29-30.

[5]謝雍君.探索越劇現代戲舞臺新樣式[N]. 中國藝術報,2021-05-24(006).

[6]蔣應紅,胡曉忠等.上海市工程建設規范《街道設計標準》.上海市,上海市城市建設設計研究總院,2019-01-15.

[7]常哲暉,徐皓田.阿爾瓦·阿爾托的有機設計理論研究——以20世紀20年代到50年代的作品為例[J].建筑與文化,2021(10):90-92.

[8]潘晨鴿.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促進黨的作風建設[J].理論觀察,2021(02):31-33.

[9]鄧乃川.城市智能公交車站設計與研究[J].設計,2019,32(20):135-137.

[10]張靜,李嘉薇,顏妗真.基于形狀文法的西安城市公交車站地域形象視覺設計[J].設計,2022,35(20):113-115.

[11]倡導綠色出行 促進生態文明[J].人民公交,2021(10):21-26.

[12]胡以萍,楊嘉儀.乘客行為導向的武漢市公交車站設計策略優化[J].設計,2022,35(19):157-160.

[13]張玉鑫,奚東帆.聚焦公共空間藝術,提升城市軟實力——關于上海城市公共空間規劃與建設的思考[J].上海城市規劃,2013(06):23-27.

[14]姜春媛.以色彩心理暗示為導向的醫藥包裝設計研究[J].中國包裝,2016,36(05):22-25.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