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核心素養下初中語文作文教學的探析

2024-04-21 01:06福建省廈門市第一中學王聰穎
家長 2024年7期
關鍵詞:初中語文核心作文

□福建省廈門市第一中學 王聰穎

在語文學習中,聽、說、讀、寫是四大重要組成部分,是學生想要提升語文素養的主要著力點,其中“寫”具有最強的綜合性,對學生的思維水平與能力發展提出了較高要求,在教學實踐中成為教師眼中的重點與學生眼中的難點。隨著新課程改革的逐步深化,發展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已成為各學科教育工作的主要著眼點,也是教育的終極目標。在此背景下,作文教學需有所突破創新,從應試“套路”中“解放出來”,真正面向核心素養的培養與發展,幫助學生在教學活動中體會語言的構建與運用、感悟思維的發展與提升,最終能夠從文化與審美的角度出發,提高寫作能力、發展寫作思維,讓作文教學推動語文學科核心素養培養得到貫徹落實?;诖?,本文圍繞核心素養下初中語文作文教學這一主題展開了具有創新性的思考與路徑探索,以期拋磚引玉,為一線教育工作者提供可供參考的教學思路。

一、核心素養下革新初中語文作文教學的必要性

(一)有助于深化新課程改革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逐步深化,語文課程性質得以進一步的說明與強調。從整體角度而言,新課程標準重視語文學科工具性與人文性兩大屬性,點明了語言文字是人類社會中最為重要的交際工具與信息載體,在突出核心素養培育的重要價值后,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注重綜合性與實踐性的體現。在新課程標準的驅動下,教師需要在寫作教學中滲透核心素養的內涵,以此來讓學生能夠養成作文學習中應當具備的能力與品質,為寫作學習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推動新課程改革的進一步深化。在落實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實踐過程中,我們需要緊抓語言構建與運用、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造以及文化傳承與理解這四維度,這些正是提高學生寫作能力的關鍵品質,寫作教學也可以成為核心素養發展的重要載體。因此,核心素養背景下革新初中語文作文教學重要且必然,是深化新課程改革的重要路徑。

(二)有助于突破寫作教學困境

如果教師在作文教學中始終秉持著應試理念,那么學生的作文學習很有可能會“誤入歧途”,與當前的教育理念相違背。核心素養可以為作文教學指正方向、引航向前,突破教師的教學困境與學生的學習困境。通過對教學經驗的總結與分析,我們發現,當前一些教師在作文教學中揣度出題人及閱卷人所喜愛的語言文字風格,并要求學生進行模仿,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學生的作文模式化、程式化的問題層出不窮。如果作文的學習忽視了學生的個體需求,那么便難以發揮真正的意義與深遠的影響。核心素養的提出與落實,則要求教師從作文的整體教學轉變為對學生個體需要的重視,讓教學活動面向學習個體,努力找到學生個體與核心素養要素之間的內在聯系,并以此確定核心素養視閾下初中作文教學革新的突破口。

二、核心素養下初中語文作文教學的新思考

(一)轉變宏觀目標

在核心素養視閾下開展對初中語文作文教學模式的創新與變革,教師首先要明確核心素養對語文作文教學的要求,并以此為基礎展開教學分析與思考。核心素養關注學生的個體性,最終體現在學生的必備品格與關鍵能力上。因此,我們要想在作文教學中落實核心素養,就要在作文課堂上關注學生的個性化體驗與思想情感,并將其作為學生寫作興趣與自主性的推手,從而實現學生寫作能力的提升?;诖?,我們需要將傳統教學中以學生作文應試技能培養為宏觀目標的思路,轉變為對核心素養的培養,改變傳統教學中“分數至上”的目標導向,將更多的關注點放在對學生觀察能力、表達能力、思維能力、分析能力、概括能力等綜合寫作能力的培養上,真正做到重視關鍵能力、面向學生個體、提升寫作水平。

(二)優化教學途徑

作文水平的提升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需要教師在教學規劃上具有大視角,在教學實踐中抓住小細節。通過對當前學生作文情況的分析與歸納,我們發現很多學生的開頭與結尾都存在著程式化的特點,內容量雖多但“走馬觀花”“生搬硬套”的問題卻屢見不鮮。這種問題的存在是因為很多教師都將“鳳頭”“豹尾”“豬肚”作為作文訓練的重點,但是由于學生缺乏深入性的思考與感悟,只學到了一些“皮毛”,因此也只能寫出應試化的刻板文章。然而,在核心素養視閾下,語文教學需要優化教學途徑,從培養學生的寫作技巧轉變為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讓作文教學與語文核心素養的組成要素相結合,激發學生寫作過程中思維的靈活性,從而驅動學生加強語言積累,并且能夠精準呈現出自己的審美觀點與文化理解。值得注意的是,語文核心素養的四要素需要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根據教學內容與具體學情進行有機融合,成為一個相輔相成的整體。

三、核心素養下初中語文教學路徑探究

(一)創設教學情境,提高學生語言構建與應用能力

通過教師交流與教學經驗總結,我們認識到,要想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徹底攻克“習作難”,需要解決的問題是如何避免學生在寫作過程中“無話可說”以及如何讓學生將寫作內容進行完整表達。為實現這一目標,我們需要立足于核心素養培養學生的語言文字應用能力,提升其語言構建與應用這一必備技能。因此,在教學活動中,我們可以采用“化繁為簡”“循序漸進”的方式,立足于學生的“最近發展區”,構建讓學生能“跳一跳摘到桃子”的層次性課堂。書面表達對一部分學生而言可能有難度,但是口頭表達不僅是每個人的必備技能,更是生活中的常態化。因此,我們可以從口頭表達出發積極推動語言構造與應用能力的落實。想要讓學生“暢所欲言”,教師需要根據習作主題創設出相對應的教學情境,積極開展口語交際,引發學生的思考,激發學生的表達欲望,真正解決“無話可說”的難題。

以部編版初中語文八年級上冊第一單元“新聞寫作”教學為例,這部分內容具有較強的實踐性與應用價值,雖然我們學完了該單元的內容,班級中的學生也因缺乏寫新聞的經歷而手足無措。針對這種情況,我們不能一上來就開門見山地講方法、論技巧,而應該為學生創設出口語交際情境,循循善誘地讓學生從能說、會說到能寫、會寫。例如,教師可以以班級中某學生獲得某獎項為事例構建情境,讓班級學生以“班級新聞欄目組”記者的身份進行采訪并撰寫一篇新聞稿。為避免學生在口語表達中“天馬行空”,缺乏邏輯,教師可以提出以下問題:“同學們,作為一名記者,你準備了哪些采訪問題呢?你問這些問題的動機是什么?你覺得如何才能寫好這篇采訪稿呢?”在真實情境中,學生能夠更為流利、主動地進行表達,為后續的寫作奠定了良好基礎,也讓學生能夠茅塞頓開,梳理清楚后續的寫作思路,通過口語交際與文字表達的結合運用,提升學生的語言構建與應用能力。

(二)提供思考空間,實現學生思維發展與提升

寫作需要靈動恰切的語言,也需要深度的思考與分析,如果作者本身在寫作過程中沒有經過思辨與挖掘,那么讀者也不會產生深刻的感受。因此,在核心素養視閾下,作文教學應當重視提高學生的思維水平,引導學生將自己想表達的內容進行深刻呈現,以達到引人深思的實踐成果。值得注意的是,關于作文教學中的思維發展與提升,其不應只局限于作文課堂教學上,而應該貫穿于語文教學的始終——任何具有思考價值的文本都可以成為幫助學生拓展思維的支架,也可以提高學生思維的深刻性、批判性與獨創性。作為教師,我們要抓住教學內容中所閃動的“思維火花”,為學生提供思考空間,實現學生思維發展與提升。

以部編版初中語文七年級下冊第11 課《老王》教學為例。這篇楊絳先生的作品文字平實、語言質樸,雖讓很多學生讀起來“食之無味”,但卻“余韻悠長”,腦海閃爍著思維的光芒。初中階段,學生的作文大多存在無病呻吟、辭藻堆砌等問題,真情實感的流露恰好是他們最為缺乏的短板,甚至很多學生認為只有語言華麗的文章才是好文章,文字平淡的文章不值得欣賞與品味。為改變學生的錯誤認知,我們就需要通過這篇文章引發學生思辨,幫助他們感受樸素文字背后的魅力。很多學生在學習這篇文章時對“老王”的形象認識膚淺,忽視了作者的內心變化,因此無法深入理解。針對這一情況,我們可以提出這樣三個問題引發學生思考:“你認為作者筆下的老王是一個怎樣的人?”“你眼中的老王形象與作者對老王的認識是否一致?”“文中‘那是一個幸運的人對一個步行者的愧怍’這句話有什么內涵?”在回答問題的過程中,學生能夠認識到自我認知的局限性,繼而揣摩平實樸素的文字背后所蘊含的作者的心理活動與內心變化,體會到文章“大巧若拙”的智慧所在,加深學生對語言構建與運用能力的體會,實現思維發展與提升的目標。這時,教師可以引發學生思考:“在寫作過程中,一味追求華麗詞藻是否正確?質樸無華的文筆是否也能書寫出‘寶藏’?”學生通過思考認識到,寫好一篇文章最重要的是寫出真情實感,凸顯出獨屬于自己的個人感悟。這時候,教師向學生進一步舉例:以“母愛”“父愛”為主的作文題目屢見不鮮,但是為什么絕大多數學生筆下都是千篇一律的“慈母”與“嚴父”形象?每個家庭不同,每個學生的父母也不同,母親未必都是“慈愛溫柔”,父親也未必都是“嚴格要求”,為什么不能寫出自己身邊最真實的情況呢?平常的小事里面隱含著父母深切的關愛與期望,我們為什么不能捕捉這些細節,并且寫在作文中呢?

(三)推動以讀促寫,關注學生審美鑒賞與創造

寫作能力的提升離不開廣泛的素材積淀,更強調學生審美的鑒賞與創造,這一核心素養的組成要素在學生寫作素材的選擇、取舍、詳略、主次及寫作手法的遣詞造句中多有體現。然而,從當前初中階段的學生作文來看,很多學生素材匱乏、文筆不佳、思想貧瘠,缺乏素材積累意識,致使文章缺乏審美創造,讀來只覺言之無物。針對這種現狀,我們需要通過以讀促寫的教學模式來推動作文教學的創新與改革,提高學生閱讀的量與質,不僅能從多方面引導學生進行素材積累,還能夠引發學生審美能力與創造能力的發展與提升。例如,當學生在閱讀中將自己所喜歡的詞句摘抄在筆記本上,這本身就是一個欣賞美的過程,而在作文中,學生將自己喜歡的詞句進行改寫、仿寫,這又體現了學生的創造行為。

以部編版初中語文八年級下冊第1 課《社戲》教學為例,在“月下行船”這一片段的教學中,要求學生進行精讀,并將文中關于視覺、聽覺、嗅覺等多種感官的詞句進行圈點勾畫,然后為學生設計課堂習作練習——結合自身的生活體驗,運用“無感法”進行景物描寫。

(四)滲透傳統文化,推動學生文化理解與傳承

一篇好的文章除了需要具備真情實感,還要具有思考價值,然而初中階段學生的人生閱歷淺,思想認知尚不豐富,我們又該如何引導他們寫出能夠引發讀者共鳴的文章呢?針對這一問題,我們可以從中華民族統一且亙古不變的情感出發,通過引導學生學習、繼承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革命文化來實現核心素養的發展。具體而言,教師可以在寫作教學中為學生多滲透此類思想,并且引入一定的社會生活話題,鼓勵學生在生活中積極參與文化活動,主動了解中外文化的差異,對外來文化取其精華、棄其糟粕,用這種方式來增強學生的情感體驗,豐富學生的思想認知。繼而,教師可以通過教學引導,鼓勵學生通過書面文字將這種內心情感進行呈現,并且增強學生的文化認同與文化自信,讓學生在寫作此類題材的過程中有話可說,真情實感得以抒發,從而推動學生的文化理解與傳承。

四、結語

綜上所述,在新課程改革逐步深化的大背景下,以核心素養為導向已然成為初中語文教學發展的新方向,語文教師需要順應這一教育趨勢,充分認識到核心素養導向下革新作文教學的必要性,并立足于這一教學背景展開新思考、探究新方向。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可以通過創設教學情境、提供思想空間、推動以讀促寫以及滲透傳統文化等諸多方式,讓核心素養的四要素真正融入學生的作文學習中,最終發展成為學生具備的能力與品質。

猜你喜歡
初中語文核心作文
如何打造初中語文高效課堂
我是如何拍攝天和核心艙的
近觀天和核心艙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艙
例談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的“微寫作”
初中語文閱讀理解解題技巧初探
打造初中語文高效課堂的幾點做法
核心價值觀 要害在核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