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準治污期待科技“放大招”

2024-04-23 18:16夏光
可持續發展經濟導刊 2024年3期
關鍵詞:環境容量空氣質量人工

夏光

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顯著特征,這意味著在實現現代化過程中遇到某些特殊生態環境問題而沒有國外先進科技手段可以借鑒和引用時,我們必須走自己的路,進行科技自主創新。

城市“灰蓋”成為棘手難題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成就舉世矚目,生態環境質量顯著改善,以城市大氣環境治理為例,重點區域如京津冀等,PM2.5濃度由80微克/立方米級別,下降到30微克/立方米級別,藍天白云回到百姓身邊,人民群眾總體上是肯定的。

同時也要看到,當前我國生態環境質量穩中向好的基礎還不牢固,美麗中國建設任務依然艱巨。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指出,2023年“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繼續下降,地表水和近岸海域水質持續好轉”,這里沒有提到空氣質量變化,說明大氣環境質量改善遇到了復雜情況。

直觀觀察,近幾年我國內陸城市經常出現無風、靜穩天氣,空氣流動小,每當此時,城市上空就容易出現灰蒙蒙、能見度低的中輕度污染,猶如一個“灰蓋”扣在城市頭上。在北方和西部特大城市,驅車從郊區向市中心進發,遠遠能看見中心城區上空有一個不清晰的“云團”。乘坐高鐵由北向南行駛,可以發現中原幾個特大城市空氣質量明顯低于周邊城鄉地區。這種城市“灰蓋”的本質是大氣污染物排放總量超過了城市空氣自我凈化能力。當前,城市“灰蓋”成為改善生態環境的一個棘手難題,也是今后精準治污的主要對象。

城市“灰蓋”難治,主要有幾個原因:一是近年來城市大氣污染源減排開始到達瓶頸期,產業結構調整、清潔能源替代、企業超低排放改造、電動汽車推廣、油煙排放管控等,各個城市使出了渾身解數,效果非常明顯,但同時邊際治理效益遞減,減排成本激增,改善空氣質量進入了“一微克一微克摳”的艱難時區。二是城市經濟發展還處在增量擴張狀態,除北京提出“減量發展”概念外,其他城市都在謀劃地域、產業和人口的增長,大氣污染排放源在增加,雖然努力加強排放管控,但城市大氣環境容量有限,在不利氣象條件下,污染物排放量達到或超過大氣凈化能力,矛盾十分尖銳,“灰蓋”頻繁出現。三是近年來常出現不利于污染物擴散的氣象條件,無風、逆溫、靜穩天氣增多,據研究,相比2018年前后,現在氣象條件對空氣質量改善的貢獻率下降了20%左右,人努力而天不幫忙,有風時晴空萬里,無風時灰暗陰沉,是否刮風成為影響城市空氣質量的決定性因素。

總體上看,城市“灰蓋”是我國特有的生態環境問題,因為世界上同時兼具人口密度大、環境容量小、產業強度高這三者因素的情況并不多,即使曾經有,也通過產業轉移等方式而緩解了壓力。從這個角度看,我國是人與自然關系緊張的國家。實體經濟是我國經濟支柱,沒有哪個城市會放棄工業強市的路線,因此,解決我國城市污染排放與環境容量之間的矛盾,不能走產業轉移的路,而必須從降低排放強度和增加環境容量兩端發力,后者尤其依賴重大科技創新。

誰能“生風”?

2023年國務院印發了《空氣質量持續改善行動計劃》,部署了優化產業結構、能源結構和交通結構,強化面源污染治理和多污染物減排等重點任務,總體上把著力點放在減排上,這是非常正確和必要的。我國城市發展水平差別很大,還有很多城市的經濟發展方式比較粗放,工業和交通排放是空氣污染的主要來源,大氣污染物減排潛力很大,對這些城市,突出強化污染減排是改善空氣質量的主要對策。

對于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環境治理已經達到較高水平的城市,特別是那些沒有海洋性氣候條件可以利用的內陸城市而言,在繼續強化減排的同時,有必要考慮開發大規模增加大氣環境容量的技術,或簡言之,開發能夠引致城市空氣流動的人工技術。

風! 風! 風! 多少城市盼風來。只要有風,即使污染物排放量大一點,也能一吹而散,風和日麗。只要有風,就可以把過高的減排成本節省下來,用于提高產業經濟競爭力和城市福祉水平。曾經有人建議蘭州市在城市河谷東端劈山鑿洞,生成城市“穿堂風”,引起熱議,說明人們對改善空氣質量的心情多么迫切,也說明通過人為手段調節環境容量并非不可想象。

人工“生風”是人工影響天氣行為中的一種。人工影響天氣是指通過人工干預的方式對局部大氣的云物理過程進行影響,實現增雨、增雪、防雹、消霧、消云等目的的活動,人工“生風”可以包含在其中的“等”字中。在人工降雨出現之前,人類只能通過祈禱或祭祀等方式求雨,不敢想象通過技術手段可以達到人工增雨的目的。同樣,現在提出人工“生風”,也并不一定是天方夜譚或遙不可及??傊?,人工“生風”是在城市“灰蓋”難題出現后產生的新需求,而且是我國特有的需求,應該通過我國自主技術創新來應對和滿足。

從科學原理上講,引起空氣流動的人工方式很多,例如,風扇直接吹動,制造溫差引起空氣對流,通過爆炸引發空氣震蕩,等等,科學家可以列出很多途徑。生活中的電風扇是最小規模的人工“生風”,而對于城市這樣大尺度的人工“生風”,不僅有很大的技術難度,還有高昂的經濟成本,因此,人工“生風”是一項前所未有的科技“大招”,需要作為重大課題進行攻關。

《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的意見》提出,“實施生態環境科技創新重大行動,推進‘科技創新2030-京津冀環境綜合治理重大項目”?!犊諝赓|量持續改善行動計劃》提出,“開展沙塵天氣過程發生發展機理研究”。生態環境科技創新重大行動必然是針對中國特有難題、研發中國式技術的行動,期待以人工“生風”破解城市“灰蓋”難題的技術研發能夠納入其中。

大風起兮云飛揚。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我國擁有大量生態環境科技人才,他們是改善和守護生態環境的科研“猛士”。過去他們把科研重心放在研發減排技術上,為推動生態環境保護發生轉折性變化做出了貢獻,現在可以動員和依靠他們轉戰擴大生態環境容量的科研新戰場,此乃國家之幸,也是個人之幸。

編輯|李思楚sichu.li@wtoguide.net

猜你喜歡
環境容量空氣質量人工
人工3D脊髓能幫助癱瘓者重新行走?
駐馬店市十三五期間大氣環境容量和緊缺度核算及分析
人工,天然,合成
人工“美顏”
川南經濟區年大氣環境容量核算的初步研究
“空氣質量發布”APP上線
新型多孔鉭人工種植牙
車內空氣質量標準進展
重視車內空氣質量工作 制造更環保、更清潔、更健康的汽車
開展“大氣污染執法年”行動 加快推動空氣質量改善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