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內蒙古后旗早春馬鈴薯種植栽培管理技術綜述

2024-04-24 09:34王莉霞
農民致富之友 2024年12期
關鍵詞:后旗塊莖馬鈴薯

王莉霞

內蒙古后旗憑借其獨特的地理和氣候條件,成為我國北部重要的馬鈴薯種植區域之一。該地區的溫帶大陸性氣候特征,包括春季短暫且多風、夏季溫暖多雨,為馬鈴薯種植提出了特殊的挑戰。盡管如此,馬鈴薯作為一種適應性強且營養豐富的作物,在當地農業生產中占據著重要地位。當前,后旗的馬鈴薯種植面臨著多方面的挑戰,包括氣候變化帶來的不確定性、土壤肥力的不均衡、以及病蟲害管理上的難題。對于當地農民而言,如何提高馬鈴薯的產量和品質,同時確保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已成為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一、內蒙古后旗的地理和氣候特點

1、地理

內蒙古后旗位于內蒙古自治區的中部,屬于內陸地區,地勢較為平坦。該地區的土地肥沃,有利于農業發展。由于其廣闊的草原和農田,后旗在內蒙古自治區內的農業生產中占有重要位置。

2、氣候特點

后旗屬于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春季較短且多風,夏季溫暖多雨,秋季涼爽,冬季寒冷干燥。年平均氣溫在0~10攝氏度之間,年降水量較低,主要集中在夏季。這種氣候特點導致了春季干旱、溫差大,夏季雨量充足,秋季降溫快。

3、對早春馬鈴薯的影響

由于后旗春季較短且多風,這對早春馬鈴薯的種植提出了特殊要求。春季的干旱和大風可能導致土壤水分不足,影響馬鈴薯的發芽和早期生長。此外,春季晝夜溫差大,可能會對幼苗產生不利影響。為了適應這種氣候條件,馬鈴薯種植應選擇耐旱、耐低溫的品種,同時需要采取措施如合理灌溉、覆膜保溫等技術,以保證馬鈴薯的生長。此外,為了防止春季大風對土壤水分的蒸發和對幼苗的物理損傷,可采取風障保護措施。

二、早春馬鈴薯種植栽培管理技術

1、土壤準備與改良

①土壤特性及其對馬鈴薯生長的影響

調查顯示,后旗的土壤主要是由沙質壤土和輕壤土組成,此類土壤類型的平均有機質含量約在1.5%~2.5%之間,相對較低。在一般情況下,馬鈴薯種植土壤應具有3%以上的有機質含量。土壤的pH值大致在6.0~7.5之間,適合馬鈴薯生長,但某些區域可能存在pH值偏高或偏低的情況。

此外,當地春季的平均降水量約為10~20毫米,相對較少,導致土壤在春季易于干燥。馬鈴薯的理想土壤水分含量應維持在65%~80%的田間持水量,但在早春種植期間,由于自然降水不足,土壤水分含量往往低于此標準。

最后,需關注的是,當地土壤的平均密度大約為1.3克/立方厘米,適中的土壤密度有助于馬鈴薯根系的擴展和深入,但如果土壤過于緊實(密度超過1.6克/立方厘米),則會限制根系生長和營養吸收??紤]到當地所出現的土壤特點,馬鈴薯在后旗的種植面臨以下挑戰:有機質含量低,影響土壤肥力和保水保肥能力。春季降水不足,需額外灌溉以滿足馬鈴薯的水分需求。土壤密度若過高,需進行深翻松土,以改善根系生長環境。

②土壤改良技術

有機物質添加:在增加有機肥料時,建議每公頃施用農家肥或堆肥20~30噸,以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這可以顯著提高土壤的保水能力和微生物活性。此外,需種植非季節性的綠肥,如豆科植物,后翻入土壤。這可以增加每公頃土壤的氮含量約40~60公斤,同時改善土壤結構。

③pH值調整

如果土壤pH值低于5.5(偏酸性),建議施用石灰來提高pH值。每公頃可施用生石灰1000~1500公斤,以逐漸調整土壤pH值至6.0~7.5的理想范圍。如果土壤pH值高于8.0(偏堿性),可以施用硫磺或硫酸銨。每公頃施用硫磺500~700公斤,有助于降低土壤pH值。

④土壤結構改善

針對密度過高的土壤,進行深翻松土,深度建議達到25~30厘米。這有助于改善土壤的透氣性和根系的生長空間。在沙質土壤中加入粘土,比例大約為10%~15%的粘土,以改善土壤的保水和保肥能力。

2、品種選擇與種子處理

①適合后旗的馬鈴薯品種選擇

結合當地實際情況,在種植時需合理選擇適合后旗的馬鈴薯品種,主要需考量:

耐低溫性:由于后旗春季氣溫較低,選擇能夠耐受較低溫度的品種是至關重要的。所選擇的此類品種可在早春較低的溫度下生長,減少因春季寒冷導致的生長延遲或損傷。

耐旱性:鑒于后旗春季干旱,選擇耐旱的馬鈴薯品種能夠更好地適應該地區的氣候條件,保證穩定的產量。例如,金銘、紅皮早薯,這些品種具有較強的耐寒和耐旱能力,適合后旗的氣候特征。

成熟期:選擇成熟期適中或較短的品種,可以避免生長期過程中遇到不利的氣候條件,如早秋的低溫。如凱旋和荷蘭15,這些品種成熟期較短,適合在短暫的春季內完成生長周期。

產量和品質:選擇在土壤和氣候條件類似的地區表現出高產量和良好品質的品種。

②種子預處理技術

催芽處理:將馬鈴薯種子放置在光照充足、溫度控制在15℃~20℃的環境中進行催芽。保持相對濕度在85%左右,避免種子過于干燥或潮濕。催芽期通常持續2~4周,直到芽長達到1~1.5厘米為宜。催芽可以加快種子發芽,縮短田間發芽時間,增強抗逆性。

病蟲害預防:在種植前對馬鈴薯種子進行藥劑處理,以預防病蟲害??梢允褂枚嗑`、甲基托布津等藥劑進行種子消毒。每100公斤馬鈴薯種子使用0.3~0.5公斤的藥劑進行浸泡或噴涂。需注意的是,應保障藥劑均勻覆蓋每個馬鈴薯種子,以提高防治效果。

切塊處理:對于較大的馬鈴薯種子,可以進行切塊處理,每塊保留1~2個芽眼。切塊后的種子應立即涂抹保護劑(如硫酸銅溶液)以防止感染。需明確的是,切塊可以提高種子的利用率和產量,但需注意防止過度切傷以減少病害風險。

3、種植技術

①適時種植

在后旗,適時種植需考慮的是,當地的氣候特征。調查顯示,后旗春季時間較短且起始溫度較低,因此確定正確的種植時間是關鍵。對此,種植時間應在春季最后一次霜凍之后,一般在4月下旬~5月初,當土壤溫度穩定在8攝氏度以上時。種植過早可能會使馬鈴薯苗受到晚霜的傷害,而種植過晚則可能導致生長季節縮短,影響產量和品質。

在種植過程中,需保持適當的行距,一般建議行距保持在75~90厘米之間,株距則控制在25~30厘米。其間距可確保植株之間有足夠的空間進行光合作用,同時也便于通風和管理。土壤深翻至少20~25厘米深,有助于改善土壤結構,提供更好的根系生長環境。在種植時,種子應被埋在土壤中約5~8厘米深,以便保證足夠的覆土,利于馬鈴薯的健康生長。在此基礎上,需考慮到后旗春季干旱的氣候特點,進行合理的灌溉。例如,可在種植后的早期階段進行灌溉,以便保持土壤的濕潤度;在干旱條件下,需根據降水情況和土壤濕度,適時進行補充灌溉,以保證馬鈴薯的正常生長。

②種植密度與排列方式

在當地進行種植時,需選擇適當的栽培密度和排列模式,以便達到良好的土地利用效果??紤]到早春馬鈴薯種植對陽光、水分和養分的吸收效率較高,對此建議的密度通常是每公頃2500~3000株。此密度水平可保證植株有充足的生長空間,避免因密度過高而引起資源爭奪。

此外,雖然傳統上多采用直線溝渠栽種,但為避免減少土地利用率,并合理提升產量,可采用更先進的排列模式,比如“雙行栽種”方法。這種方法是在一條較寬的溝里種植兩行馬鈴薯,其中溝間距保持在75~85厘米,而溝內兩行之間的距離則減少到30~40厘米。此布局有助于最大化空間利用,并且方便管理和收割。

最后,應保障土壤深度松動結構達到種植要求,以助于根系生長和營養的吸收。同時,需根據植株的成長階段和土壤條件,制定合理的灌溉和施肥計劃。

4、水分管理

①滴灌

滴水管布置:滴水管應沿著作物行間鋪設,每行間距建議為70~80厘米。滴頭的間距可以設置為30~40厘米,確保水分均勻分布到每株植物的根部。

水壓和流量:滴灌系統的水壓通常維持在1.0~1.5巴之間,滴頭的流量應控制在2~4升/小時,以確保適當的灌溉量。

灌溉計劃:根據土壤類型和氣候條件,制定灌溉計劃。在早春干燥季節,建議每天灌溉1~2小時,保持土壤適度濕潤。

肥水同施:通過滴灌系統進行施肥,可以將溶解在水中的肥料直接輸送到植物根部。肥料濃度應控制在0.1%~0.2%,以避免根部燒傷。

②噴灌技術

噴頭布局:噴灌系統的噴頭應均勻布置于田間,以確保水分均勻覆蓋。噴頭的間距通常保持在15~20米之間,依據具體的田地規模和噴頭的覆蓋范圍調整。

水量控制:噴灌提供25~30毫米的水量,每次灌溉時間應當根據水量和噴頭的流量進行調整,數據表明,其流量一般在每小時500~1000升之間。

灌溉時間:為避免強風和高溫時段,噴灌應在早晨或傍晚進行。其可減少水分蒸發并提高灌溉效率。

頻率調整:根據土壤濕度和天氣條件,灌溉頻率可以靈活調整。在干旱期間,每周可能需要灌溉3~4次,而在雨季則相應減少。

5、病蟲害防治

①常見病蟲害及其識別

晚疫病特征:該病在馬鈴薯葉片上造成暗褐色或黑色的濕潤斑點,這些斑點會迅速擴散。在濕潤環境下,斑點周圍可能形成白色霉菌層。晚疫病還可能引發塊莖的腐爛。

青枯病癥狀:此病初期表現為馬鈴薯葉片變黃并逐漸枯萎。根部和塊莖也可能發生腐爛。這種病害通常通過土壤傳播。

線蟲侵害:線蟲感染會在馬鈴薯塊莖表面造成不規則凹陷。切開塊莖時可以看到褐色的腐爛組織。線蟲還會攻擊根系,影響植株的正常生長。

甲蟲幼蟲危害:甲蟲幼蟲在土壤中對馬鈴薯塊莖造成物理損害,這通常表現為塊莖表面的咬食痕跡。

②生物防治與化學防治的結合

生物防治主要為,利用天敵、生物農藥。如引入捕食性昆蟲或寄生性昆蟲,以控制甲蟲幼蟲等害蟲的數量;使用由微生物(如細菌、真菌)制成的生物農藥,對特定病蟲害進行針對性防治。例如,針對甲蟲幼蟲使用含有枯草芽孢桿菌的生物農藥。而化學防治則為,選擇對環境影響較小的化學農藥,并嚴格按照推薦的使用劑量和頻率進行施用。在此基礎上,還需旋轉使用不同作用機理的農藥,以避免病蟲害產生抗藥性。需注意的是,應在病蟲害發生之前進行預防性噴藥,如在雨季前對晚疫病進行預防性噴藥處理。

6、施肥與營養管理

①施肥計劃

針對馬鈴薯不同的生長期,其營養需求各異,因此施肥策略需相應調整:

發芽期:種植初期,關鍵在于促進根系的健康生長。建議使用磷酸二銨等高磷肥料,推薦每公頃施用150~200公斤,以加強根部發育。

生長期:當植株進入生長和葉片擴張階段時,需要增加氮肥來支持葉綠素合成和整體生長。建議分次施用尿素,總量為每公頃300~400公斤,以維持氮素的連續供應。

塊莖膨大期:此階段對鉀的需求量最高,鉀有助于塊莖的成長和膨脹。推薦每公頃施用硫酸鉀200~300公斤,以滿足鉀的高需求。

成熟期:在植株接近成熟時,應減少氮肥的使用,以避免延遲成熟和影響塊莖品質。此時應重點關注塊莖的保護和為收獲做準備。

②微量元素與主要營養素的平衡

考慮到早春馬鈴薯所需的宏觀營養元素(氮、磷、鉀)外,馬鈴薯的生長也需要一定的微量元素,如鎂、鈣、硫和微量的鐵、鋅、銅、錳等。

鎂:對葉綠素的合成至關重要??梢酝ㄟ^施用含鎂的肥料,如硫酸鎂,每公頃約30~50公斤,以補充鎂的需求。

鈣:有助于提高植物的整體健康和增強抗逆性。石灰是常用的鈣源,每公頃可適量施用。

硫:硫是合成某些氨基酸和蛋白質的重要元素。硫酸鉀肥料不僅提供鉀元素,還能補充硫的需求。

微量元素:鐵、鋅、銅和錳等微量元素對馬鈴薯的健康生長同樣重要??梢酝ㄟ^微量元素復合肥料來補充此類元素。

7、收獲與儲藏

①適時收獲技術

適時收獲是確保馬鈴薯品質和延長儲存期的關鍵。以下是判斷收獲時機的要點:

監測植株狀態:當絕大多數馬鈴薯植株的葉子開始黃化并逐漸枯萎,通常表示塊莖已經趨于成熟。

塊莖表皮檢測:輕刮塊莖的表皮,如果表皮牢固不易剝落,則說明塊莖成熟。

考慮氣候因素:收獲前應避免在雨后立刻進行,最好等土壤略微干燥,以此減少塊莖損傷和附著的泥土。

選擇合適的收獲時間:為了降低收獲過程中水分的流失,最佳的收獲時間是在溫度較低的早晨或晚上。

②儲藏條件

溫度控制:依據當地氣候以及實際情況,建議儲藏溫度為4攝氏度~6攝氏度。過低的溫度會導致馬鈴薯內部淀粉轉化為糖,影響口感;過高的溫度則會加速腐爛。

濕度維持:儲藏環境的相對濕度應維持在85%~90%。過高的濕度會促進腐爛,過低則會導致馬鈴薯失水和萎縮。

通風良好:應保障儲藏空間有良好的空氣流通,以減少濕度積聚和防止病菌生長。

避光保存:避免馬鈴薯暴露在光線下,以防止其變綠和產生有毒的龍葵素。

分級存儲:根據馬鈴薯的大小和品質進行分級,以便于后期完善管理。

8、市場分析與銷售策略

①內蒙古后旗及周邊市場分析

針對當地的市場調研顯示,因馬鈴薯在日常飲食中的普遍使用,需求通常穩定且持續。因此,需分析同區域內其他馬鈴薯生產者的生產規模、品種和價格,以確定競爭環境。在此基礎上,可了解消費者對馬鈴薯大小、口感和品質的偏好,以及對有機和非有機產品的需求。

②銷售渠道與策略

農場直銷:通過設立自家的直銷店或在本地農貿市場上銷售產品,能夠直接與消費者溝通,從而提高利潤率。

合作社模式:參與當地農產品合作社,可實現資源共享,降低單個農戶面臨的市場風險和營銷成本。

綜上所述,從土壤改良到適時收獲,每一環節均為保障當地早春馬鈴薯種植達到高產量和優質收成的關鍵。針對當地所面對氣候變化和農業可持續性挑戰,如上提出的灌溉管理和病蟲害防治策略,對于優化資源利用和減少環境影響尤為重要。未來,隨著農業技術的不斷進步和市場需求的變化,馬鈴薯種植將持續面臨新的挑戰和機遇,研究成果期望為農業從業者提供指導,助力后旗乃至類似地區的農業發展和創新。

(作者單位:012400 內蒙古自治區烏蘭察布市察哈爾右翼后旗農牧和科技局)

猜你喜歡
后旗塊莖馬鈴薯
馬鈴薯有功勞
短期窖藏下馬鈴薯塊莖品質指標的變化趨勢
民革門頭溝支部黨員向察右后旗捐贈桌椅
科左后旗:生態修復促脫貧
塊根塊莖類植物細胞懸浮培養技術與應用
定邊馬鈴薯
胖胖的馬鈴薯
察右后旗馬鈴薯土傳病害防治試驗總結
白及須根與塊莖的多糖成分比較研究
秋馬鈴薯栽培技術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