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蘆筍種植技術及病蟲害防治分析

2024-04-25 19:38山東省單縣終興鎮農業農村服務中心賈瑞成曹培營
河北農機 2024年1期
關鍵詞:山東地區蘆筍田間管理

山東省單縣終興鎮農業農村服務中心 賈瑞成 曹培營

蘆筍種植在我國山東地區是比較常見的,但想要使蘆筍種植的產量、質量得到有效保障,種植人員就要科學選擇蘆筍種植技術,做好田間精細化管理工作,采取有效措施減少病蟲害的發生,這樣才能使種植人員獲取更高的種植經濟收益,并推動山東地區的農業經濟發展。

1 山東地區蘆筍種植現狀

蘆筍栽培歷史長達兩千多年,在20 世紀傳入到我國,而我國至今為止是世界上最大的蘆筍種植加工及出口基地,尤其是山東地區,種植面積較大且每年產出的優質蘆筍量在全國總產量中都占比較高。近些年蘆筍種植面積和產量逐漸呈現出逐年增長的趨勢,除普通蘆筍之外,紫蘆筍和藍蘆筍等品種也逐漸普及。我國山東地區生產的蘆筍品質優良且口感鮮美,因此得到了全國民眾的廣泛認可,且現階段這一地區生產的蘆筍已經不再局限于國內銷售,而是流向了歐洲、美國、日本等發達地區,并在國際市場上獲得了認可,出口量逐年遞增[1]。

此外,近幾年我國山東地區在種植方式方面也有了一定的變化,雖然目前露天栽培依然是主要方式,但也有一些地區開始嘗試溫室栽培的方式,以增加產量,延長采摘期。目前蘆筍種植技術也有了很大的進步,特別是在蘆筍育種、病蟲害防治、田間管理等多方面,而科學的種植技術應用能使蘆筍的產量以及品相更好,還可使種植過程中產生的成本最小化,有利于種植人員種植效益的提升。同時隨著我國國民經濟水平的提高,飲食文化的發展,我國民眾對于有機蘆筍需求量也呈現出不斷增加的趨勢,特別是一些大型城市追求有機蔬菜,這也使得有機蘆筍成為高檔蔬菜之一,且價格相對昂貴。

從總體角度來分析,我國山東地區的蘆筍種植趨勢良好,且在品種、質量、市場需求方面潛力和發展空間較大,相信隨著科技進步以及市場的開拓,我國山東地區的蘆筍產業將會持續保持穩定發展的狀態。

2 蘆筍種植技術

蘆筍對溫度有很強的適應能力,不但耐寒而且耐熱,地溫一旦上升到5℃時蘆筍就會萌芽,10℃左右時正常生長,15℃~17℃是形成嫩芽適宜的溫度,如果溫度高于30℃,那么蘆筍將進入夏眠狀態,在北方地區的冬季蘆筍地面上的部分會枯萎,地下的部分會進入休眠期以更好地越冬,南方地區冬季休眠期并不明顯。蘆筍對于水分也有一定的要求,雖然其根系非常發達,耐旱性較好,但卻存在著不耐澇的情況,作為種植人員應根據蘆筍的生態特征科學選擇種植技術,并做好田間管理。

2.1 做好種子處理

首先,要結合所在地區的實際情況科學選擇蘆筍品種,現階段比較常見的有格蘭德、魯蘆筍2 號,種植人員一定要選擇經過相關部門認證的種子,盡量去正規銷售點購買種子。在完成選種之后還要做好蘆筍種子處理工作,在清水中放入蘆筍種子,之后將漂浮在水面上的種子清除掉,剩下的種子還要多次清洗并浸泡一段時間,這是因為蘆筍種子外殼厚,吸水比較慢,種子浸泡對水溫有一定的要求,約在25℃~30℃左右,浸泡種子的水要每天更換,之后再將種子撈出瀝干,使用濕紗布進行保濕催芽,待到種子大多數露白后便可播種。除用清水浸泡之外,也可選擇使用多菌靈液進行浸泡,浸泡時間約為24 小時,之后再將其放入溫水中兩到三天[2]。

2.2 做好育苗和移栽定植

蘆筍在育苗時采取的多為營養缽育苗方式,營養缽直徑大約控制在10cm,要將菜園土、有機肥按照2:1的比例混合,之后再進行搗碎、過篩,攪拌均勻之后使用薄膜覆蓋,覆蓋時間在一周左右。在開始播種前要將攪拌好的營養土裝入營養包,并進行澆水,之后試著在土壤中央扎一個小洞,并在洞中撒入已經催好芽的蘆筍種子,再通過營養土填平。在育苗過程中還要做好對溫度的控制,一般白天要確保溫度在25℃,夜間溫度也要控制在15℃~20℃,之后還要追尿素水肥,一般情況下在苗后第20 天和第40 天各進行一次,但在此過程中要避免出現苗床積水的情況。一般在苗齡65 天左右且觀察到蘆筍的莖數已有3~5 個時便可定植。

在移栽定植時先做好整地工作。蘆筍雖然對于干旱有較高的耐受力,但卻不耐澇,栽種一次可采收的年限也比較長,所以一定要盡量選擇地勢高容易排水的地區種植,并要確保土壤具有較強的透氣性,一般情況下蘆筍生長時最好選擇砂壤,同時要確保土壤的土質疏松,并要有一定的肥力,同時選擇的土壤含氧量也要低于0.2%,如果高于0.2%就會對蘆筍發育造成影響。而蘆筍對于土壤酸堿度沒有過高的要求,一般情況下,土壤酸堿度只要在5.5~7.8 就可以進行栽培。種植之前先要進行整地,還要全面施肥,主要使用的是復合肥、有機肥,施肥過程中一定要確保撒施均勻,之后還要深翻做畦并進行耙平,開挖種植溝,溝的深寬也有講究,一般分別是30cm、40cm。

移栽蘆筍過程中還可將三元復合肥、肥餅等施在定植溝內,每畝的使用量分別為30kg、65kg,完成施肥后再填土覆蓋,對定植溝進行保留。蘆筍定植時一般情況下密度為25~30cm 一株,以1500~2000 穴每畝最為合適,一些大且壯的蘆筍苗每穴帶土可以移栽一株,弱小苗每穴可以移栽兩株,完成定植之后要用小鋤覆土,之后再輕輕地將土壓實,再加入適量的定植水,這樣能使蘆筍幼苗的成活率得到提升。

2.3 做好田間管理

種完蘆筍之后還要做好田間管理工作。

一是要除草間作,蘆筍生長過程中容易出現雜草,所以還要做好松土和除草工作,每次除草完成后還要適當培土,剛開始時培土1~2cm,之后再逐漸地將覆土的高度增加直到10cm 左右。蘆筍比較常見的雜草主要有田旋花、狗尾巴、灰條菜等,可結合出現雜草的種類科學選擇除草劑進行防治,在蘆筍定植之后雜草還未出土前可以使用敵草隆、賽克津等藥劑來防治雜草;同時在蘆筍完成定植之后,還要做好蘆筍莖葉的處理,蘆筍留母莖筍之后如趕上雨季,雜草就會和蘆筍爭搶養分,因此還需要種植人員科學選擇苗后選擇性除草劑,在節省人工的同時實現除草效果的提高,一般建議可以選擇利谷隆可濕性粉劑、百草敵水劑、精穩殺得乳油等。但在蘆筍收獲期間出現雜草時盡量不要使用除草劑,這樣會污染嫩莖,所以此時一般建議種植人員采取人工拔除的方式。人工除草主要是利用鋤頭將蘆筍周邊的雜草清理干凈,也可使用機械除草方式將雜草粉碎或埋入土中,抑或是通過覆蓋除草布和除草膜的方式來實現對雜草的防治,比如覆蓋上黑下銀灰色的除草膜能夠很好地控制雜草危害,調節溫度還能驅避蟲害。從總體上來講,蘆筍是比較容易滋生雜草的,所以一定要高度關注雜草的防治工作,只有這樣才能保證蘆筍高質、高產[3]。

二是要做好澆水管理。雖然蘆筍比較抗旱,但如果土壤中的含水量過低,在16%以下時,也會對蘆筍的正常生長造成影響,所以一定要掌握好澆水時期。一是在蘆筍幼苗長到20 厘米左右時需在土壤中挖出一條溝壑,將蘆筍幼苗埋入土壤,并使用水壺灌溉,以促進蘆筍小苗根系與土壤結合。蘆筍小苗在生長期間需要的養分和水量較大,所以還需要種植人員勤澆水,確保土壤濕潤,但要避免澆水過多。同時因蘆筍的耐澇性比較差,所以在種植過程中一旦出現連續下雨的情況,還應及時排澇。

三是要做好施肥管理。蘆筍在生長過程中對于氮磷鉀有較大的需求,同時鈉元素也非常重要,其在生長過程中消耗的氮磷鉀也是比較多的,如每4000 蘆筍消耗的氮磷鉀量分別為6.8、1.75、5.94 千克,莖葉生長期是蘆筍需肥量最大的時候,而在完成蘆筍定植后的第二年,需肥量將會減少。幼苗期上文我們提到,需要使用營養土進行培育,在蘆筍出苗之后的20 天開始,可每半個月噴施一次0.5%尿素混合液和磷酸二氫鉀,兩者按照1:1 的比例配合使用,建議每畝苗床可以使用7克左右,這能使幼苗的生長更加健壯;定植前還要做好深耕工作,同時每畝也要施加400~500 千克的有機肥,也可以將3000~4000 千克的腐熟農家肥施入其中,并加入10~20 千克硫酸鎂、12~15 千克氯化鉀,25~35 千克過氧酸鈣;生長期間也要做好施肥工作,定植后蘆筍苗萌發新芽。為促進其生長,還應每畝追施尿素8-10千克,或使用10~20 千克氮磷鉀復合肥;成年蘆筍也需施肥,采收前施20 克復合肥和尿素,抑或是將1000~1500 千克的腐熟有機肥施入土中,完成采摘后每畝施入20 千克復合肥、3000~4000 千克有機肥;而蘆筍生長旺期需要更多的養分,所以此時還要每畝施20 千克復合肥,1000~2000 千克有機肥。

四是蘆筍采筍期也要做好田間管理。蘆筍采收持續期較長,一般在兩個月左右,蘆筍盛產期間嫩芽生長需要的水分和養分是比較多的,所以此時還應做好田間管理,這樣才能使種植人員獲得更高的經濟效益。除關注采摘期間的施肥澆水工作,在完成采摘后還要施肥澆大水一次,此次澆水施肥的目的是為下一年新筍的生長提供養分水分。采摘期間如果遇到了水澇就會導致筍田出現爛根現象,嫩芽也會有銹斑,所以在采筍期間還要做好排澇工作。

3 蘆筍主要病蟲害及有效防治措施

3.1 立枯病的防治策略

立枯病是蘆筍比較常見的一種疾病,又被稱為枯萎病,出現立枯病之后可以觀察到蘆葦植株變黃變蔫,嚴重時甚至會導致植株枯死。一般情況下,立枯病發生在苗床和幼株上,在病菌侵染之后可以先看到植株根部有病斑,幼莖上也會出現一些褐色的斑點,天氣比較潮濕時還能看到霉狀物質。引發蘆筍立枯病的病原菌主要是鐮刀菌、孢子囊卵形病毒或是卵孢子,冬季時潛伏在土壤當中,灌溉過程中這些病菌會傳播,所以在遇到潮濕陰雨天的發病也往往會比較嚴重。因此蘆筍種植時應避免在同一塊土地上連續育苗,要采取輪作制度。種植人員在日常還要做好管理工作,一旦發現立枯病就要立即噴灑藥物,可以使用多菌靈、大富丹可濕性粉劑、波爾多液等進行噴灑。

3.2 碳阻病的防治策略

炭疽病會給蘆筍莖帶來較大的危害,嚴重時會導致蘆筍植株出現黑色斑點,所以在蘆筍收獲時還要對病殘體認真清除,使用有機肥料時還要確保其已經腐熟。如果在管理過程中發現蘆筍出現了炭疽病,就一定要高度關注以后排水工作的開展,并要避免出現大水漫灌的情況。發病初期一般可以選擇噴灑戴森錳鋅可濕性粉劑、炭疽福美可濕性粉劑、百菌清可濕性粉劑,一般建議種植人員十天噴灑一次,連續進行兩到三次,但在采摘之前的一周應避免噴灑藥物。

3.3 褐斑病的防治策略

褐斑病會給蘆筍的莖、枝造成較大的危害,病情比較嚴重時甚至會導致植株干枯死亡。想要防治褐斑病可以使用多菌靈和百菌清進行噴灑,一般情況下需要噴灑兩到三次,隔十天噴灑一次,發病情況比較嚴重的話也可以每周噴灑一次。

3.4 蟲害防治策略

蘆筍種植過程中也容易出現蟲害,所以作為種植人員還有做好蟲害的科學防治工作。一是要做好對甘藍葉蛾、斜紋葉蛾等葉蛾類蟲害的防治,此類蟲害一般好發于6~9 月,幼蟲晝伏夜出,主要是以啃食蘆筍的嫩汁、嫩葉為食,且成齡的幼蟲本身就具有暴食性,所以還會啃食幼莖,進而導致蘆筍出現減產的情況。而在葉蛾類病蟲害防治時采用的方法主要為:①使用糖醋液或是黑光燈誘殺成蟲;②藥劑防治。在初齡幼蟲還沒有分散時就進行相關藥物的噴灑,一旦幼蟲成齡就會具備很強的抗藥性,在防治方面就會比較困難。一般可在蟲產卵高峰期后的4~5 天就進行藥物的噴灑,可選擇的藥劑有敵百蟲晶體1000 倍液、新高脂膜粉劑,一般建議在傍晚噴藥,此時效果要好于白天。二是做好對蚜蟲的防治。蚜蟲的幼蟲及成蟲會吮吸蘆筍嫩枝、嫩葉上的汁液,導致蘆筍的枝葉發黃,嚴重時甚至會導致植株早衰,最終影響到蘆筍的產量和質量。而想要有效防治蚜蟲,日常就要加強對田園的清潔,及時去除雜草和灌水,可以采取藥劑防治的方法,可以選擇敵敵畏、吡蟲啉、菊樂合劑。

4 結語

總之,想要使蘆筍種植的產量、質量得到提升,需要科學選擇蘆筍種植技術,并要做好育苗、施肥、澆水、采收等田間管理工作,特別關注病蟲害的防治,這樣才能最大程度保證蘆筍種植質量,使種植人員獲取更高的經濟收益。

猜你喜歡
山東地區蘆筍田間管理
綠蘆筍結出“綠筍情”
無花果田間管理
歐洲“蘆筍季”
夏季中藥材田間管理做好這五點
初夏馬鈴薯 田間管理抓哪些
油菜田間管理抓『四防』
試析山東地區所出金銀飲食器具
考古新發現所見山東地區新石器文化的起源與發展
山東地區茶用元寶楓品系的比較與篩選
無公害蘆筍栽培技術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